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复习学案。
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
2、明确物体所受重力和它的质量有着怎样的关系?g=10N/kg表示怎样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垂线有着怎样的应用?
4、了解重力的作用点
二、学习指导
1、重力的大小
在地面上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与m的关系式为G=mg或g=G/m,g是一个定值。
g=G/m的g不能说成G与g成正比,与m成反比。我们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而应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理解,否则,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今后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对此要引起重视。
(1)有人把g=9.8N/kg理解为1kg=9.8N,对吗?说出你的理解。
(2)结合G与m的关系式G=mg,你对1N的力的大小有怎样的新的认识?
2、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地球半径的方向和地球表面--水平面垂直),通常我们把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叫向上既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垂线是人们对重力方向的巧妙应用。举例说明:重垂线有哪些具体应用?利用它如何校验台面是否水平?
3、重力的作用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要视实际情况而确定。
三、自我检测
1、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
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水桶受到_________和_________力
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有一块砖先平放在地面上,然后再将砖块侧放在地面上,最后竖放在地面上,则其重心位置()
A高度不变B高度减小C高度增大D不能确定
3、某初中生的体重是下面数据的一个,则应该是()
A4NB40NC400ND4000N
四、课外空间
1、如图5-18所示,把不同质量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他们的大小记在表格中,并算出每次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1题可知,在一般情况下g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g值仍有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值差异最大的两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质量m(kg)重力G(N)重力跟质量比0.100.200.30地点G值大小地球纬度赤道9.7800度广州9.78823度06分武汉9.79430度33分上海9.79431度12分北京9.80139度56分纽约9.80340度40分莫斯科9.81655度45分北极9.83290度
精选阅读
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第四节复习学案
八年级物理《来自地球物体的重力》第四节复习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水从高处流下,抛向空中的小球最终落回地面等,找到这些现象的共同点,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
2、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学会由物理角度提出问题。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物体落地实验及图像,分析出物体受到一个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所挂砝码质量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大从而分析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及图像的观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教育。同时通过图片的欣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意教育。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向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为什么瀑布总是飞流而下;为什么向上抛出的篮球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起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最终向下降落;太空中的物体为什么会自由的漂浮在空中。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太空中的物体会漂浮在空中是由于没有受到这种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起来起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须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因为学生认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有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图片和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知道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利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和质量。
3、知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然后请你们提出一些问题。
接着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记住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老师]:下面老师对大家提的一些问题进行模拟演示。
演示倒水,同时提出我这里的水倒下时,请同学们思考水为什么会向下流?
演示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并提出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是怎样的?
[老师]:好,让我们先来回顾力的一些知识。然后来解决问题。
[老师]: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老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
[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老师再次进行实验,然后与同学共同回答上述问题。
水流下,且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水受到了向下的力的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同样的原因:由于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
[老师]:对,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没有施力物体的力存在不存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作用,那么是什么物体对小球加了力的作用呢?老师可以告诉你们这种力来自地球。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9.8N/kg=4.41N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师】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反思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反思
在讲完《重力》这一节课之后,感觉有很多收获,同时又有许多不尽人意,下面将本节情况进行一个总结:
一、本节课体现了这几个教学理念:
1、“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物体无论你怎样扔出去,最终都会回到地面。重力与我们息息相关。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新课改后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重点是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及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要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注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中学生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用心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用心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要我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必须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善于设问,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潜力。使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这样学生好问的用心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好动,是中学生用心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构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如在本节教学中就进行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三、需要改进的问题:在实验探究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建议等,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