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三(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火柴铁架台铁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2、学生实验:77页图4.3-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wbrwbrwbr王少恒器材:蜡烛、纸、玻璃、尺火柴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4、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三、【自主学习】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与小结】
五、当堂检测(共10分,每小题2分)
1、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时,它在湖水中的“倒影”是____(“虚”或“实”)像,这是由光的__________形成,当小鸟距水面3m时,“倒影”距离水面_____米。
2、一个身高1.8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米,这个人向平面镜前进2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3、一个人以立正的姿势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由于位置不合适,以致于看不到自己右胳膊的像,如果此人要看到自己的像,此人可以()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
C向前走靠近平面镜D向后退远离平面镜
4、把一个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人以2米/秒的速度垂直于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A、以4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以4米/秒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C、以2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以2米/秒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5、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六、布置作业_________
板书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境

情境1:“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转载)-五月花海-五月花海

情境2: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有一段“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刘姥姥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到惊奇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平面镜成像的道理造成的,照镜子应用的是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转载)-五月花海-五月花海

以上两个物理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疑惑的,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热情。

任务

任务:

1.设计探究平面镜规律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3.小组内初步归纳并展示平面镜成像规律.

4.汇总各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预期成果:

1.“猴子捞月亮”和“刘姥姥照镜子”相关知识的资料.

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方案.

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

4.记录的数据及得出的结论.

5.一份《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过程

l课前准备

1.活动1:搜集资料

【活动步骤】上网查阅有关“猴子捞月亮”和“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

说明:(1)学生可以重温经典《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刘姥姥嬉游大观园”。

(2)以下是给学生提供的“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视频片段。

点击打开链接

相关网址:
2.活动2:家庭实验

【活动步骤】回家自己照照镜子,看看镜中的“你”和你本人有何关系?

l课堂过程

3.活动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步骤】

步骤1:提出问题:

在“猴子捞月亮”和“刘姥姥照镜子”这两个故事中,为什么猴子捞不到月亮,而刘姥姥会和镜中的“自己”聊天?

自己照镜子时,你发现镜中的“你”和自己本人有何特点?

步骤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的设计。

步骤3: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学生在充分讨论实验方案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并且记录好实验数据。

步骤4:分析论证:总结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步骤5:评估与交流:

这个实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

此实验采用作为反射面,这样做是为了,并且玻璃板要一些,是为了避免出现像,不易观察;

两支蜡烛为何要外形相同?

进行实验操作时,玻璃必须与水平面,否则。

为什么要多次改变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此实验最终处理数据时,除了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的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更简单别的方法吗?

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这些问题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步骤6:点评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点评。

评价

1.评价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做的小实验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围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完整性,网络利用率以及交流小实验的态度。

评价等级:

(1)优秀: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搜索“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相关知识,形成比较丰富的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的资料,较好的表达进行小实验的感受.

(2)良好:较好地利用互联网,找到一定有效网站,能形成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的资料。

(3)一般:基本没用运用互联网,没有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2.小组展示实验探究过程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围绕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操作的规范性,小组合作的精神以及评估交流的能力。

评价等级:

(1)优秀: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小组内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积极参加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善于发言,互相交流,能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2)良好:能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组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积极参加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能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3)一般:与组内同学开展合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能与组员团结协作,基本能参加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

资源

1.教师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班班通、PPT课件、视频资源

2.学生分组实验用:两只蜡烛(外形相同)、火柴、白纸板、平板玻璃、刻度尺、铅笔

3.网络利用:搜索“猴子捞月亮”、“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等关键词。

4.图书馆或其他媒体的利用:查阅图书或有关“猴子捞月亮”、“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资料。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

4.3平面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另外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本节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有利于使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方法与过程: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
在板书课题之后,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学习虚象概念。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
1、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2、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3、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4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