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桂花雨》课堂实录

雨教案幼儿园

发表时间:2020-11-04

人教版《桂花雨》课堂实录。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桂花雨》课堂实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再美不如家乡景,再亲不如家乡人!家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是最美,最温馨的地方。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思乡怀乡的千古佳句呀。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生:“月是故乡明”

师:是呀,“月是故乡明”。大诗人杜甫借“明月”千里来寄相思。外祖父借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对祖国的无尽思念,在这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时节,香气迷人的桂花让作家崎君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走进美丽的《桂花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7、桂花雨。

师:同学们,抬起手来,咱们一起写一写课文的题目吧!板书课题。

师:很好,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导学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30页《桂花雨》。观察一下这是一篇什么课文?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学习阅读课文时,要先读什么吗?

生:读连接语。

师:请大家齐读一下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的连接语,好吗?生读。

师:在这个阅读提示中有两个学习提示,老师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学习要求弄明白了吗?这节课让我们用“读——品——写”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三、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同时思考两个问题,明白了吗?开始吧!

四、交流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开始交流行吗?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五、品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再带上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可以同桌互相讨论,同时勾画出相应的段落和句子,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老师看到你们笑眯眯的样子一定是被作者的桂花雨感染了吧?说说吧,作者为什么爱桂花?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师:这香味从哪里来?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师:你们说得真不错,这组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

女同学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桂花的香,好吗?

男同学也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话,你从哪几个词体会到桂花的香?

生:香飘十里

师:香飘十里呀,想想看,哪里都有桂花香了?

生1:小路旁,田野里,小河边、卧室、厨房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浸在香海里了。

生2:教室里、操场上弥漫着桂花香。

生3:作者和她邻居家的卧室、厨房间也飘着桂花香。

师:桂花香飘啊飘啊飘,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师:你知道“浸”什么意思吗?(泡)我们具体看一看浸的意思吧!(课件出示)注意浸是前鼻音。一般我们都会把东西“浸”在哪里?(水、牛奶等)

师:那“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呀?不要着急,同学们,请你来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想象。

师:听着,想着,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走路时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读书时空气中充盈着香气,吃饭时空气中飘飞着香气,睡觉也枕着香气入睡。

生:“在农田勤劳耕作的人们,远远地就能闻到------”

师:你还看到了:

(刚刚放学,走进村子的孩子们,他们------

远在村口池塘边垂钓的老者,也能-------)

师:原来这就叫做“浸”在桂花香里呀!

师:用心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桂花的香味来。(4—5个生读)

师:(深吸一口气)好香呀!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桂花的香,这香味随着你们的朗读飘进了我们的教室!(课件播放)同学们闻到花香了吗?

师:老师都陶醉在这桂花香里了,真是“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师(过渡语):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

生交流: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课件出示)“摇花对我……”(生齐读)一个“缠着”一个“大事”把作者对摇花的期盼、急切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真可谓“魂牵梦萦桂花雨”。

师:等啊等,终于等到了摇桂花!让我们寻着花香,共同去体验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去迎接那场缤纷的桂花雨,好吗?

师读: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全班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吧!

师:读的时候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兴奋、快乐)

师:看到作者摇得这么快乐,老师也想去摇一摇。

师:老师看同学们也忍不住了,也要来摇一摇,谁先来?

生读(配乐)

师:老师快乐了,你们快乐了吗?真是“枝摇花落乐心头”

师: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桂花纷纷落下来,(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颈里、鼻尖上……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上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好吗?

(预设: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田的雨。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神奇了,语言太美了!师:你的想象把我们大家都带到了一种美好的仙境里了。老师谢谢你!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这段话。生读

师: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一句话?

师:我觉得你们喊得还不够兴奋,谁还能喊得不止在屋子里能听到?

师:同学们,桂花在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说得急一点)

生:想起家乡的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如果我说,杭州这里的左邻右舍真热情时,你觉得母亲会说什么?会怎样说?(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师:(出示“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

师: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课件出示)真是:恍如重返故里游。”

师:感谢琦君,感谢桂花,是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乡是美丽。

让我们就用“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板书)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编辑推荐

《桂花雨》教学实录之二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教学实录之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师:你们熟悉桂花吗?谁来讲讲桂花。

生:桂花的颜色有很多种,红、黄、绿花瓣是十字型。

师:是的,桂花有很多种颜色,红、黄、绿花瓣是十字型。

生:特别香。

师:香气扑鼻。

生:有很多品种,有丹桂、金桂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一生漂泊。他生于温州,11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86岁回台湾居住,现年89岁。就是这样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久久不忘家乡的桂花,久久不忘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

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师:拿起书,一起走进去吧!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认真地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

生: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

生:桂花在中秋节前后盛开。

师:盛开时特别香。

生:如果是被风雪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生: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

师:你读懂了。

生:母亲很想念家乡的桂花。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齐读这一句话。

师:谁能读懂这里的桂花。

生: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生齐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怎样的桂花?

生:香飘十里的桂花。

师: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儿?可以猜猜。

生:花园。

师:对,桂花园,桂花的花园。最有名的就是这座小山,名叫满觉陇。清朝有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

生齐读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师:可母亲说,这里再香也比不上家乡。家乡桂花到底有多香?再读课文,把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划下来。

生: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一起读读它。

生: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你们把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个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香。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学着他,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慢一点,轻一点,再来读读。

1、品读浸。

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浸。

师:好好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浸的味道来。

师:杭州小山的桂花香飘十里,为什么家乡的桂花不用飘呢?用上飘读读。想想为什么?

生:用浸更体现出桂花的香气。

生:体现出桂花香气散发的地方更多。

生:桂花香气时间比较久。

师:有多久?

生:全年。

2、品读全年。

师:去掉全年能换上哪个词?

生:今天。

师:除了今天,还有

生:一个月;半年;十二个月;每年;几年;整一年;每天;每一个季节。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全年,十二个月,整个村子

一年四季,整个村子

每个月,整个村子

每一天,整个村子

师:这一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桂花的美丽。

师:桂花美啊!

生:花的香气。

师:桂花香啊!

生:对桂花的感情。

生齐读。

3、品读整个村子。

师: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整个村子。

生:村子里的每样东西,包括每个人。

师:哪些人?

生:村民、妈妈。

生:鸟儿、动物。

生:村子里的花鸟。

生:每一样物品。

生:桌子、椅子时间久了,也会散发出香气的。

师: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生:摇桂花。

师:谁来读读?

生读第六小节。

师:很棒,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花的香。

生:花的多。

生:摇桂花时的乐趣。

生:桂花的美。

生:作者喜欢桂花。

师:感受也读出来了。哪个句子特别让你有这种感觉,读读它。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摇啊摇读读这三个字。

师: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好香的桂花在哪儿?再读。

师:不着急,你可以读得很好,再读读最后一句。

师:一脸的桂花,真乐了,再读。

师:琦君家的院子一圈都种着桂花,让我们看着课件,一起帮他摇。

生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你们摇啊摇,摇出了什么?

生:摇出了乐趣。

生: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

生:摇出了快乐心情。

生:摇出了童真。

生:摇出了自己的快乐。

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师:这桂花的香啊,这桂花雨就像雨,也浸透了整个村子。仅仅只有桂花香吗?还有什么?

生:菊花。

生:路边的小草小花。

生:身上有桂花的人香了。

生:妈妈,村长,村民都香了。

生:整个村子都香了。

生:桃花香了。

生:糕饼香了。

师:他们的回忆也香了,他们的话也香了,他们的生活也香了;我的思念也香了,我的生活香了,我的心儿也香了。怪不得母亲会说

生: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透过花雨,体悟思乡。

师: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节,我家乡的桂花也香了,我想起了

师:这个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

生:故乡的村民、小伙伴、妈妈。

生:故乡的糕饼。

生: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

生:一草一木。

结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阳光》课堂实录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阳光》课堂实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片断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像去欣赏阳光下那美丽的景色。清晨,一轮红日缓缓地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听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儿。闻闻,花儿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看看!田里的禾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在阳光下更高了

(学生闭上眼睛,听得陶醉了,陷入了美好的遐想之中)

师:孩子们,美吗?让老师也来分享你美好的想像.谁先来说说?

生1:我看到了一个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把天边的云儿都给染红了。

师:祝贺你!你的想像可真美!

生2:我看到了草地上的花儿开得很美,蝴蝶都在花儿上跳起舞来。

师:能想像出美丽的蝴蝶在阳光下舞蹈,了不起!

生3:我看到了可爱的鸟儿正在树枝上唱着歌儿,鸟妈妈听了可高兴了。

生4:我想到了阳光下的公园最美,小朋友在玩耍,爷爷奶奶在打太极拳,叔叔阿姨在跳舞,嘿,真热闹!

师:是的,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活力,我们喜爱阳光,也感谢阳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阳光》这篇课文,想读一读吗?

生(响亮地):想!

师:那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读读课文吧!

【片断二】

师:金色的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洒遍(引读第一自然段)。禾苗、小树、小河在阳光下和平时可不一样哟!哪里不一样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师:你读了这一段,懂得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生:我懂得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更高了。

生:我懂得了小河在阳光下像长长的锦缎。

师:更绿、更高是什么意思?请你们结合这两个句子,再认真读一读。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生1:更绿更高就是比原来绿、比原来高。

生2:我知道了小树在阳光下生长,所以更高了。

生3:禾苗在阳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更绿了。

师:你怎么知道光合作用的?

生3:我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能从课外书上获得知识,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好!

(引读第一、二句,学生再次朗读,加以体会。)

师:可见,田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比原来更好了。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因为有了阳光,长得更好了呢?大家学着课文里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_______的______,因为有了阳光,更_____了。)

生1:地里的茄子,因为有了阳光,更紫了。

生2:地里的辣椒,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生3:地里的西瓜,因为有了阳光,更大了。

师:除了地里,也可以说说其它地方。

生4:果园里的苹果,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生5:路边的小草,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生6:公园里的花,因为有了阳光,更美了,也更香了。

师:除了植物,也可以说说动物呀!

生7:草原上的马,因为有了阳光,跑得更快了。

生8:山上的小兔,因为有了阳光,变得更可爱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动物说得更可爱一些,就好像我们看见了他们一样。可以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边比划着边述说着。)

生9:花园里的小蜜蜂,因为有了阳光,更忙了。

生10:树上的小鸟,因为有了阳光,叫得更欢了。

师:这个欢字用得好!让我们也看见了小鸟开心的样子。

生11:校园里的孩子,因为有了阳光,笑得更开心了。

师:同学们个个都像小诗人,说的句子真美!书中还有一个很美的句子,能找出来吗?

(指名读、引读第三句。)

师:谁见过锦缎?

生:我见过,妈妈装首饰的盒子里铺着块锦缎,我带过来给大家瞧瞧。

(学生见了皆赞叹不已。)

师:锦缎漂亮吗?谁来说一说?

生1:锦缎是用丝绸做的,摸上去滑溜溜的,很舒服!

生2:锦缎在阳光下会发光,非常漂亮!

生3:闪光的锦缎在阳光下像小河。

师:能说锦缎像闪光的小河,真不错!为了奖励各位小朋友的出色表现,请你们观赏一条锦缎般的小河。

(出示挂图河面上波光粼粼,像绿色锦缎般美丽)

师:阳光下的小河真美呀!其实,何止是小河美,阳光下的景色都很迷人。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吧!

(齐读,赛读第二段。)

【片断三】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令老师折服!老师从你们的读中,真的感觉到了阳光的魅力与伟大。现在,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阳光说吧?

生1:谢谢你阳光,你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生2:阳光,你的本领真大,你太了不起了。

生3:阳光,我们真的感谢你!

生4:阳光,你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都爱你!

师:是呀,因为有了阳光,世间万物都有了生机,世界也变得更美好了。同学们,你们爱不爱阳光呢?

生:(齐声喊)爱!

师:那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读出对阳光的爱,好吗?

《蒲公英》课堂实录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蒲公英》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设意境,入境动情。
师:(梦幻般的语调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进入蒲公英的世界。学生读课题。
师:展示CAI课件:无数蒲公英的种子,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带着一个个洁白的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轻扬,似无数的小精灵翩翩飞翔。
生:(充满憧憬地)好美呀!
师:(微笑地)陶醉了,是吗?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把它的美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朗读后,进行个别朗读,并说着自己的理由。)
生:我读得轻快、活泼,因为我觉得这时的蒲公英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限欢愉的。
生:我读得舒缓、陶醉,因为我觉得蒲公英飞翔时动作舒展、潇洒,它们正陶醉在飞翔的快乐中。
生:因为我觉得这时的蒲公英成熟了,带着自己的小降落伞,一路飞翔,一路幻想,这真是如诗如梦的境界,我们不能打扰它们,所以要读得轻柔些。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伊始,多媒体的生动直观演示,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蒲公英自由飞翔的优美意境中,促学生情感的生发。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发亮了,脸庞漾出了微笑,这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老师紧抓契机,引导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朗读,读出了味,读出了形,读出了神。】
二、倾听质疑,循疑导学。
师:看到蒲公英种子随风自由飞翔,慈祥的太阳公公说话了,你们听
(CAI课件演示,适时出现了笑嘻嘻的太阳公公形象,并录制了它亲切的话语,学生侧耳倾听。)
师:你们听懂太阳公公的话了吗?
生:这是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们,不要到沙漠、湖泊去,应该到黑黑的泥土中去。
生:我听出太阳公公在说话时前后的语气不一样。
生:太阳公公说别也不要迷惑只有才这些词时,声音特别响。
生:这是太阳公公在嘱咐蒲公英的种子们,要它们千万记住。
师:让我们向太阳公公学习,把我们的爱心献给蒲公英的种子们。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赛读。)
【教师善于把握多媒体呈现的度时,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学过程营造出了一种意境,诱发心境的产生,充盈着美的气息,优化听说读的训练过程,让学生领悟了听的要领,在听中感悟语言文字,也为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提供了范例,一举多得。】
师:你们现在迫切地想了解什么?
生:我想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们记住太阳公公的话了吗?
生:我想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们都飞到哪儿去了?
生:我想知道太阳公公为什么这样说?
生:我想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们后来是怎样长大的。
师:这么多愿望呀,我们怎样实现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向书本请教,从书中寻找答案。
生:可以互相讨论。
生: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师:你们真会学习。好吧,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愿望。
【巧妙引导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质疑,循疑导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让我们首先向书本请教,比比谁最会读书。
(学生自由读文,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老师相机提醒学生注意良好的、有效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生:我知道大多数蒲公英的种子听太阳公公的话,飞到了泥土中。
生:还有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了沙漠,一颗落到了湖泊中。
生:飞到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茁壮成长,落到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干死了,落到湖泊里的种子淹死了。
师:看来太阳公公的话是对的。现在我们要来研究同学们的另一个疑问:太阳公公怎么就知道蒲公英的种子不能到沙漠、湖泊,一定要到泥土中去呢?
师:有哪位聪明的蒲公英知道吗?
生:我知道沙漠虽然表面上金光闪闪的,但是它全是沙,没有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水和营养,所以蒲公英的种子干死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了解到的。书上说,如果我们地球上的环境再恶化,就可能会被沙漠覆盖,这样植物就不能生长,人类就会灭亡。
师:你能联系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上的知识来理解课文,真了不起,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呢。
生:我知道湖泊虽然银花朵朵,很美丽,可全是水,蒲公英的种子在水里时间长了,就会

发涨、烂掉的,也不能顺利生长。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妈妈告诉我的。有一次,妈妈把黄豆浸在水里,可是后来忘记了,过了好几个星期才想起来,结果黄豆烂了。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就这么说的。
师:你能联系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学习,真不简单,祝贺你!
生:泥土虽然黑黝黝的,但是它含有种子生长所必需的水、空气和其它营养。我也是从书上看到的。而且,我们看到庄稼都是种在水里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瞧,聪明屋里飞出了聪明鸟,它们在向你们表示祝贺呢?(CAI展示)
【学生不仅发现问题,还学会了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这是来自学生的宝贵的课程资源。老师尊重它、抓住它,利用了它,使课堂充满了灵性。】
三、诵读感悟,体验抒情。
师:蒲公英的种子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带着自己的想法,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请同学们用心读书,边读边想象,努力体会蒲公英的种子们的心情。
师:你现在能体会到谁的内心了?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生:我感受到了大多数蒲公英的种子很听太阳公公的话,我想用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生:我感受到了另两颗蒲公英种子的自以为是和得意,我想和我的同桌为大家表演。
【老师用亲切、易懂的语言唤醒学生明白:读书就是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学习的过程也是同学老师之间彼此分享体验、交流思想、合作共进的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挖掘。】
生:我对他们的表演有意见,因为我觉得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只是看到了沙漠、湖泊的外表美丽,没有想到后果,这不好。所以,我们在朗读它们说的话时,应该带点讽刺。
生:我认为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他们对美好的地方充满向往,这没什么不好,所以,应把他们的话读得天真、带点幻想。
师:你们谈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老师真为这两位同学感到高兴。同学们,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的选择,你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地说出来,这样你会感到受益匪浅的,学习本身就是和同学的一种交流。
生:沙漠、湖泊不是蒲公英生长的地方,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话,当然没有好下场。
生:人们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可是老师说过,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这两颗蒲公英的种子看到沙漠、湖泊这么

迷人,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生:而且它们也是有自己的追求的。
生:它们只知道去追求财富、自己的快乐,不知道考虑后果。
生:这是因为它们还小,我们应该体谅它们。如果那颗蒲公英的种子万一在沙漠中有水的地方,不是就能长大,为沙漠增添绿色了吗?
生:但是有的错误犯了就没有改过的机会了,这是很可怕的。
师:听了同学们的讨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想对你们说:你们令我感到骄傲!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着把自己的想法、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比比哪组的表现能引得同学们的喝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后,进行了表演,学生进行了评议,选出了最佳表演组和最佳合作组)。
【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验教材,更为可贵的是,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得课堂中闪烁着思维撞击生成的智慧的火花,教学过程成为了课程的生成和创生过程。】
四、再创情景,升华创生。
师: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为感谢你们对他们的理解,现在竞相开放了。(板书:竞相开放)
师:你们读到这个词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蒲公英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生:蒲公英的花朵在争奇斗艳。
生:我仿佛看到蒲公英花团锦簇。
师:请带着你的想象,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相信,通过听你们的朗读会身临其境。
(学生自由朗读,个人自荐读,师生共同赏读)
【读词想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师:当又一个秋天到来,蒲公英种子成熟了,他们又要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飞翔、旅行、安家。这时,蒲公英妈妈和孩子们会怎样道别?
(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鼓励用表演的方式展现想象的情景。现记录学生的表演内容之一。)
蒲公英的妈妈:孩子们,你们长大、成熟了,当风儿吹来,你们就要离开我了,妈妈可真舍不得你们呀!
种子:妈妈,放心吧,我们会乘着您给我们的降落伞,找到新家的。
蒲公英的妈妈:我怎么能放心呢?你们不知道呀,去年,我的两个妹妹就是因为不听太阳公公的话,一个飞到沙漠被干死了,另一个飞到湖泊,结果被淹死了。外面的世界太复杂了。
种子:放心吧,妈妈,我们会小心的。我们记住您的话,一定找到黑黝黝的泥土再落下安家。
种子:我们不会被沙漠、湖泊迷惑了,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我们生长的地方的。
种子:妈妈,我是聪明勇敢的蒲公英,我要飞到沙漠,找到有水的地方,在那儿生长、繁殖后代,时间长了,沙漠就会变成绿洲,就再也不会有蒲公英的种子被干死了。
种子:妈妈,湖边需要绿意,要不然水土会流失,我们就会因为发大水被淹死,所以,我要落到湖边,在那儿快乐成长,这样,我就为保护环境出了力。
【想象表演这一教学形式,尊重儿童文化,童真、童趣,学生拥有心理自由,能够无拘无束地自我展现,他们的智慧奔涌,表达出对文本的批判性、超越性的理解,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律动、灵性的飞扬。】

《恐龙》课堂实录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恐龙》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恐龙》课堂实录

《恐龙》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21课

授课教师: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姚晓英

学生: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三(1)班学生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们就来猜一猜吧!

(出示第一条谜语)请同学们模仿它的叫声告诉我,它是谁呢?

(生模仿公鸡的叫声。)

师:原来是公鸡在催人早起呀。第二条谜语请模仿它的动作告诉我们吧!

(生学小白兔跳。)

师:一只、两只、三只……好可爱的小兔!第三条谜语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在两亿年前,有一种动物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他们是目前为止地球上出现的最大的动物,既可爱又充满神秘感,这种动物是什么呢?

生:恐龙!

师:见过恐龙吗?

生:在电视上见过。

生:在书上见过。

师:那我们就先到影片中见见吧。

(播放视频《恐龙》

师:能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好像来到了恐龙世界。

生:我觉得恐龙世界真的很奇妙!

生:我觉得恐龙千奇百怪,种类繁多!

生:我觉得影片中的恐龙比书上的恐龙写得真实多了!

师:那是因为这段影片给你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等会我们一起研读了课文之后,你会发现文字更会给你带来思维和想象的快乐!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从影片中走进恐龙,更要从文字中走进恐龙!

(板书课题齐读)

师:认真读书的孩子是最可爱的!拿起课文快速地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课文主要写了恐龙的特点。

生:课文主要写了几种恐龙的代表。

生:课文主要写了恐龙千奇百怪,种类很多。

师:课文到底写了哪几种恐龙呢?请同学们再次拿起书用心默读课文,圈出恐龙的名称,划出描写恐龙特点的句子。读完以后可以和同座交流一下。

(生默读、勾画、交流)

师:大家这么喜欢恐龙,我们的恐龙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见面了,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依次出现五种恐龙的图片,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恐龙?把描写它的句子读一读。

生:我喜欢霸王龙。(读写霸王龙的句子。声音较轻柔)

师:你是一只好温柔的霸王龙。谁是一只比较凶猛的霸王龙?

(生再读)

师:有点凶猛了。

生:我喜欢三角龙,(读描写三角龙的句子。)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解答这个难题?

生:就是一看见就害怕。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让你害怕吗?

生:有一点点。

师: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大家一听就有点害怕?

(生读)

生:我喜欢雷龙,(读描写雷龙的句子,读得很有感情,学生鼓掌)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也忍不住喜欢雷龙了。

生:我喜欢梁龙。(读描写梁龙的句子)

师:听出梁龙的什么特点?

生:很长,有二十多米长。

师:让我们看看今天上课的阶梯教室,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长,想象一下这么长的梁龙。(生惊讶地发出“啊”的叫声)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齐读)

生:我喜欢剑龙。(读写剑龙的句子)

师:我们已经可以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可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善于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们一起来玩个“小小魔术师”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个魔术箱,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恐龙。我要请同学们当魔术师把他们变出来!不过变出来以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恐龙。

(出示要求: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介绍恐龙的特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2)当小解说员。

(3)以第一人称自我介绍。

(4)召开记者招待会。)

生:(摸出梁龙)我想邀请我的好朋友一起来召开记者招待会。

师:下面的小记者们,赶快提问呀!

生:请问你们有多长?

生:我们身体足有二十多米。

生:请问你们的身体像什么?

生:我们走起路来像移动的吊桥。

生:请问你们用什么防御敌人?

生:尾巴呗!

师:其实梁龙是很温和的恐龙。好,谢谢我们的形象大使。还有哪位同学想担任魔术师?

生:(摸出三角龙)我选择做自我介绍。

师:现在你是谁?

生:我是三角龙。(众笑)

师:那就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吧!

生:我是三角龙。我的头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眼睛上方,另外两只长在鼻子上方。别看我的脸型很恐怖,其实我一点都不凶猛,我是温柔的恐龙之一。

师:你怎么知道三角龙很温柔?

生:我从《动物世界》中看到的。

师:你很棒,善于从电视节目中获取知识。

生:(摸出霸王龙)我想当解说员。

师:那我们就有请博物馆的解说员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生:大家好!我来给大家介绍霸王龙。霸王龙脑袋大,身子小,牙齿像锋利的匕首。别看它的前肢短小,跑起来速度很快。

师:谢谢我们的解说员。

生:我也想召开记者招待会。

师:老师提个要求,挑选一名女同学与你合作。

生:(两人一起摸出剑龙)

师:同学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你们要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考考他们哟!

生:请问你们的剑板有什么用?

生:防御敌人呗!

生:还可以当空调呢!

生:你们为什么长有尾刺呢?

生:(为难)我也不知道。(众笑)

师:老师想提示一下,我们的小记者提问时要注意礼貌哟!回答不上来可以找人帮忙呀!

生:也是用来防御敌人的。

生:请问你们的剑板怎么这么短?

生:如果太长了不就扎到自己的头了吗?(众笑)

师:书上写了五种恐龙,我们已经变出来了四种,看来里面还藏着最后一种,请最后那个没有举手的女同学上来!

生:(摸了又摸)老师,没有了。

师:(作惊讶状)怎么会没有呢?我明明放进去的呀!怎么办?帮老师一个忙,用你的朗读把它读出来好不好?

(生读描写雷龙的句子)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见了雷龙。(出示一只小小的雷龙的图片)

生:老师,怎么这么小呀?

师:书上说雷龙有多大?

生:有六头大象那么大。

师:那请我们全班的小伙子们一起把它读大一点吧。

(男生读,声音很大)

师:(出示变大一点的雷龙)确实变大了,可是老师想提醒你们,想把雷龙读大并不是把声音变大就可以了。老师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生齐读)

师:(出示庞大的雷龙的图片)啊,谢谢同学们,通过朗读再现了庞大的雷龙!

认识了大恐龙,我们去见见小恐龙吧。过节了,恐龙妈妈要派小恐龙到亲戚拜访,可是小恐龙不认识它的亲戚呀,你能告诉小恐龙吗?

生:小恐龙,我告诉你,你的亲戚是鱼龙和翼龙。鱼龙长得很象今天的海豚,翼龙展翅高飞时好像一架翱翔的飞机。

师:谢谢你帮了小恐龙的忙。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翼龙呀?

生:比喻的方法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恐龙时代根本就没有飞机,作者为什么要写飞机呀?

师: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正是因为恐龙距离我们很遥远,谁也没有见过,作者就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飞机打比方,让我们如见其行,如闻其声了。

课文当中藏着很多这样的比喻句,细心的同学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有六头大象那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师: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雷龙比作雷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是把雷龙走起路时发出的声音比作雷鸣。

生:霸王龙的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

师: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霸王龙的牙齿比作锋利的匕首。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这句话是把梁龙走路的样子比作移动的吊桥。

生: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这句话是把剑龙的尾刺比作利剑。

师:有人说,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大家读读屏幕上的比喻句,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作者把恐龙比作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东西。

生:我发现每个比喻句都有一个“像”字。

师:是吗?再仔细看看。

生:有的有,有的没有。

师:看来比喻词可不止一个呀!

生:把这些恐龙比成现代的东西就可以让我们了解恐龙是什么样子。

师:(出现森林龙的图片)来了一只森林龙,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一下吗?

生:森林龙的尾巴很像一把大锤子。

生:森林龙的背上好像战士们打仗时穿的盔甲。

生:森林龙的牙齿很像我们用的西瓜刀。(众笑)

生:森林龙的耳朵很像一把短剑。

……

师:除了各种各样可爱的大恐龙外,还有恐龙小宝宝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期待一只小生命的降生吧!(观看小恐龙出生的图片。)

多可爱的小恐龙呀,多慈爱的恐龙妈妈呀!我们一起轻柔地读读这一段好吗?注意别惊扰了刚出生的恐龙宝宝呀!

(生轻读)

师:这些恐龙宝宝诞生以后就会成为地球的主人。课文哪个部分描述了这些恐龙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呀?

生:是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森林既然这么茂密,雷龙的身体那么庞大,怎么在森林里行走?

生:老师,我知道。雷龙平时在水里生活,肚子饿得时候才到森林里找食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好,善于从课外书中获取知识。课文哪一自然段介绍了这个庞大家族的悲惨结局呢?

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师:读了这迥然不同的两个自然段,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呢!

生:两亿年前,恐龙的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为什么在六千五百万年突然地消失了呢?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同学一起研究一下吧。

(生分组讨论)

师:小科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吧!

生:我认为是在一亿年前,地球上下了强烈的酸雨,酸雨有毒,恐龙喝了以后就中毒死了。

生:我认为是恐龙吃了有毒的食物被毒死了。

生:那时候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越来越多了,他们偷吃了恐龙蛋,恐龙就灭绝了。

生:我们研究发现,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行星撞击了地球,引起大爆炸,恐龙就全部死了。

生:我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的灰尘挡住了阳光,阳光照射不了植物,植物就死了,吃植物的恐龙就饿死了,那食肉恐龙也就跟着饿死了。

师:你真了不起,竟然找出了一条食物链的规律。

生:是火山爆发掉下来的石头把恐龙砸死了。

生:是地球发生了地震,裂开了一个大口,恐龙掉进去摔死了。

……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可是这些仅仅都是猜测,至今我们人类尚未解开这个谜团。不仅是这个谜团,还有很多很多的谜团。就要靠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去揭开更多的奥秘!

师:老师有个建议,课后同学们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燕子》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课文,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春天的成语,谁能说几个呢?

生: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生:莺歌燕舞

师:莺歌燕舞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成语是说明媚的春光中,黄莺唱歌,燕子飞舞的情形。

师: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燕子》。板书课题:燕子。燕字比较难写。老师帮助你记住它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书写一下。

2、齐读课题,燕子。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燕子是什么样的?师板书:外形

生:我想知道燕子喜欢什么?怎样生活的?板书:习性

生:我想知道燕子飞行有哪些特点?板书:飞行

4、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点评:导入课文比较精当简练,在你说,他说,大家说的热烈气氛中,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又显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词。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轻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住字形,初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

ynlngqhnglyu

燕子聚拢生趣横掠翼尖偶尔

zhnyngn

沾圆晕电线杆

(2)学生当小老师,学习字词。

拢掠的声母是l,沾杆是前鼻音。

翼的羽在上面,不应有勾。

(3)出生字书写课件,指导学生书写。

翼燕

范写

学生描红

三、精读课文,以求感悟。

1、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默读说说第1小节的主要内容。

作者抓住哪些特点写燕子外形的?你觉得应扣住哪个词来理解?板书:外形活泼机灵

你能通过朗读把燕子的特点表现出来吗?指名朗读。

2、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轻读,春天有什么特点?

生:春天烂漫无比。

师:春天为什么会烂漫无比?

生:(因为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草、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装点着春天。)

(2)你们看到过赶集的情景吗?它有什么特点?

生:赶集时人很多,很热闹。

生:赶集时人们有先有后,陆续来到集市上。

师:春天的花草与赶集有什么联系?

生:春天的花开时,也有先后。它们聚拢在一起,也很热闹。

师:谁能说说赶集在文中的意思?

生:赶集在文中是指许多花儿赶在春天开放,许多草儿赶在春天生长,这些花草聚在一起,使春天热闹非凡。

(3)出示课件,展示微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这些景物,与飞来一只只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

生:有了小燕子的春天充满了生机,可用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来形容。板书:习性:追赶春天

(4)你能美美地把这段文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课堂小结,巧设铺垫。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自谈体会。

生:知道燕子是什么样的。

生:知道燕子喜欢什么,感受到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欣赏燕子美丽的舞姿。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如果把这句子改成燕子飞到高柳下,你们还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脑海中还有这飞姿优美的小燕子吗?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B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二、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A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B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学生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C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什么?远远看上去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五线谱。我们来看看曲谱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三、课外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外形,飞行时的美姿,停歇时的音乐之美,关于燕子你还知道写什么,可不可以把你课外找到的资料与小朋友共享?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浪花》课堂实录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花》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小朋友,见过大海吗?

生:见过。

师:说到大海,老师脑海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天空碧蓝碧蓝的,海水碧蓝碧蓝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只要海风一吹,泛起朵朵浪花,好美啊!老师也带你们到海边走走吧!(媒体演示:海滨风光)有什么感受?

生:大海好美啊,我真想到海边去看一看。

师:恩,有机会去看一看。

生:真美啊,我真想去玩一玩。

师:去玩海水是吗?

生:好美啊,要是能才几朵拿回家那该多好啊!

师:又没花,你采什么呢?

生:浪花。我想把浪花带回家。

生:好美啊,天碧蓝碧蓝的,水有碧蓝碧蓝的,我真想过去玩水啊。

师:表扬表扬他。今天陈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位海面上的新朋友。板:浪花

师:谁能读啊?

生:浪花。

师:很好。

师:还有谁来读?

生:浪花。

师:有好办法记这个生字吗?

生:三点加良浪浪浪。

师:你认识这个良,表扬她。

生:浪,合体字,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良。

生:三点加良浪浪浪,浪花的浪。

师:很好。

生:浪,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良。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课题。

生:浪花。

师:再读读。

生:浪花。

师:下面老师就带你们一同去欣赏浪花,一会儿别忘了告诉大家你的感受。(播放录音)

师: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到海面上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表扬他。

生:我感受到海面上浪花滚滚,碧蓝碧蓝的。

师:海面是碧蓝碧蓝的,浪花是雪白雪白的,要说清楚。

生:我感觉到浪花像百合花一样美。

生:我听了录音感觉到大海像雪一样白。

师:大海像雪一样吗?

生:海浪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老师也感受到了,浪花多美啊!浪花究竟有多美,打开书本,找找句子,一会儿告诉老师。

生:(自由轻声读)

师:找到了吗?

生:要是能采几朵浪花带回家,那该多好啊!

师:这是写浪花很没吗?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是啊,你们找到这句话了吗?看投影,老师也想读一读。(媒体出示句子,师示范读)

师:谁也想读?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今天她声音也响亮了,表扬她。还有谁?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也很好,你能读正确吗?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也想读的小朋友读给自己听听。

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说浪花像雪,又像白合花呢?(媒体演示雪,百合花)

生:因为浪花是白的,雪和百合花也是白的,所以说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板书:白)说得很好,把掌声送给他。你来说。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就是说浪花跟雪一样白,浪花一开出来就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板书:美)难怪说它是浪花。浪花是雪白的,是美丽的,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自由读)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我听出来你把白美增强语气读了,真不错。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你的嗓音真好听,表扬她。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今天钟叶峰也很认真,真了不起。

生: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

师:好的,都挺好的。只要海风轻轻一吹,它就开放在碧蓝的海面上。(媒体演示)喜欢浪花吗?读给自己听听。

生:(生自由轻声朗读)

师:再读读。

生:(生自由轻声朗读)

师:喜欢的小朋友站起来朗读。

生:(部分学生起立读)浪花像雪一样白,像百合花一样美。只要海风轻轻一吹,它就开放在碧蓝的海面上。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书进步很大,表扬表扬自己。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读课题,你能比刚才读得好吗?

生:浪花。

师:很美。

生:浪花。

师:也很美。

生:浪花。

师:女同学来读读。

生:(女生读)浪花。

师:男同学,超过她们。

生:(男生读)浪花。

师:这两句话中的两个生字宝宝记住了吗?(出示合碧)谁来说?

生:合独体字。

师:谁来帮助他。

生:合上下结构,上面是个人,下面是横、竖、横折、横。

师:下面是一横,一个口字。好的,你记住了。

生:合合,上下结构,上面是人字头,下面是一横,一个口。

师:可以。这个字有好办法记吗?

生:王字加白再加石,是碧,碧蓝的碧。

师:可以。你怎么记?

生: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是碧。

师:好的,猜谜语了。表扬他。好像老师给你们猜过,是吗?还有怎么记?

生:王白石,碧。

师:也可以,编了顺口溜。

生:王先生、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这是碧。

师:浪花这么美,这个小朋友想把它带回家呢!我很喜欢浪花,常常伸手去捧浪花。捧啊,捧啊,一捧到手里,它就不见了.

《猫》课堂实录


师:生活中许多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马的坚贞,狗的忠诚,猴的机灵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让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对这组动物总的印象。

师:(逐幅出示猫的投影图片,让生观察说说它他们的特点)

生:调皮、活泼、可爱、机灵

师:同学们说的很不错,也很贴切。有一位作家的家里也有猫,而且作家专门写了一篇名文《猫》(板题)

师:他就是老舍。

(出示老舍简介的投影图片)

师:作家老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他家的猫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把课文读一遍,找找重点句,划划重点词,说说有什么重大收获?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学习)

生:我从它的确有时侯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优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感觉老舍家的猫很老实。(板书:老实)

生:我从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叫唤,它也不肯回来。了解了老舍家的猫很贪玩。(板书:贪玩)

生:为什么说作者说猫的性格很古怪?

师:我们从书上去找答案,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我从猫身上发现了一种精神坚强。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生:我也发现了一种精神勇猛。不要说见到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生:猫很勇猛,但它什么都怕,说明它很胆小,也很古怪。(板书:胆小、古怪)

生:它听到老鼠一点动静,会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说明它很尽职。(板书:尽职)

生:在不叫的时候,它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就像人自言自语。

师:对,有时我们只要在猫的背上摸一摸,它还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表示撒娇呢!

生:满月的小猫腿脚还不稳,就学会了淘气。

生:我还知道猫的骨头很软,从高处摔下来也没有关系。

师:我们同学的课外知识也好丰富,懂得还真多。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说小猫更可爱?

生:大猫的古怪比起小猫的淘气,就显得小猫更可爱。

生:我可以举例说明,许多动物小时侯更可爱,人也是一样,比如王老师(大猫)和我(小猫)比,肯定我更可爱。

(许多同学表示不同意,认为老师更可爱,老师再征求发言同学的意见,她仍坚持自己比老师更可爱)

师:老师觉得也是张晨更可爱,老师也许更可亲吧!

师:你们觉得老舍家有几只猫呢?

生:两只。一只大猫,一只小猫。

生:不止两只。一只大猫,许多只小猫。

师:对,我们可以说是一只大猫,一群(生:一窝)小猫,还是你的词用得好!

师:那么你们觉得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生:两个部分。大猫一部分,小猫一部分。

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大花猫性格古怪,满月的小猫又很淘气,作者是不是讨厌它们呢?

生:不,作者非常喜欢猫。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如果作者讨厌的话就不会把猫的脚印比作梅花了。

生:我也觉得作者非常喜欢猫。我从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看出来。

生:它可以捉老鼠,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所以作者喜欢猫。

生: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如果讨厌它就不会观察那么仔细了。

生:把猫写得温柔可亲像人一样,也说明作者喜欢猫。

生:如果讨厌猫,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而且整篇文章没有一句责怪的话。

生:如果讨厌它,就不会发现那么多它的优点了。

师:作者的确喜欢猫,所以写作时作者先写大猫,再写小猫。大家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中心句和总起句,读懂了课文,理清了文章记叙的顺序,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现在,大家细心地读读课文,划划具体表现猫可爱的句子,再挑一、两处你觉得猫最可爱的地方,谈谈你的体会,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生:(学习过程)

师:你愿意读几个句子?

生: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把枝折(zhe)花落读作枝折(she)花落?

(生多不解)

师:zhe和she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zhe是断开了(用折断粉笔来演示),she是断却没有掉下来(用教室前养的花作比)。

师:谁也选了这一句?也来体会一下好吗?

生:(个体、小组进行此语段的品读)

生:我喜欢的是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他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板书:没完没了)

生:(个体、小组进行此语段的品读)

生:我喜欢的是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生:(个体、小组进行此语段的品读)

师:真是一窝非常可爱的猫!大猫性格古怪,小猫活泼淘气,文中猫的可爱就在于它的个性鲜明。其实猫也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对于我们今天的表现它会如何评价呢?

(出示一幅画:调皮的猫口衔玫瑰,手捧珠宝)生大呼猫对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课堂在欢跃的气氛中结束)

《荷花》课堂实录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花》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荷花》课堂实录

《荷花》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荷花》,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荷花

师:想看看荷花吗?那就跟着我到荷花池边去欣赏一下吧。

(播放视频荷花),学生边看边小声议论。

师: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生:千姿百态

生:美丽

生:百看不厌

生:完美无缺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课文中描写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受到了荷花是那么的美丽。

生:我觉得荷花真漂亮。

生:我好像闻到了荷花的清香。

师:是呀,荷花真美呀,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呢?

生齐:第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2段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谁能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出示句子,再指名读。

师: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个挨着、挤着。

师:你能表演出来吗?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演出来呢?谁愿意帮他。

不少同学跑到讲台前,大家挨在一起。

师:哦,这就是挨挨挤挤。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怎么样?

生齐:多!

师: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贴池塘图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呀?

生:这是池塘。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把这些荷叶贴在池塘里,注意要表现出挨挨挤挤的。

学生贴图,刚才没有表演的学生优先。

师:贴得真漂亮。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这一句。

师:读了这句话,除了知道了荷叶多,还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荷叶很绿,是碧绿的。

生:它的形状是圆的,很大。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指名读,齐读。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师:你喜欢这样的荷花,我听出来了,特别是你轻轻地读出的“小莲蓬”,读得多好呀。

课件出示荷花的三种不同形态。

师:你们看,荷花有着不同的姿态,他喜欢的是其中的哪一种呢?

生指出。

师:这是全开的荷花,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请你也读一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这是怎样的荷花呢?有谁喜欢这样的,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半开的荷花,也很美呢。再来看看这一种。女同学齐读。

师:全班同学齐读这三句话。试着把它背下来。

拿出三种形态的荷花剪纸,指名同学边背边贴在图上。

看图一起背诵这三句话。

师:老师喜欢什么句子,你们想知道吗?我也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读句子。

师:有谁和老师一样喜欢这句话的?你能读读吗?

指名读。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我们读的时候都突出了哪一个字?

生齐:冒

师:在这里,“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钻

生:露

生:长

生:冲

生:跳

生:其实就是“长”出来。

师:怎么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转眼间就长出来。

生:高兴地、兴奋地长出来。

生:很急切地长出来叫“冒”出来。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地、争先恐后地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啊,这些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做些什么?

生:它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呼吸新鲜的空气。

生:它们想出来玩一玩,吹吹风。

生:他们想出来和“大圆盘”交朋友。

生:它们想出来看看蓝蓝的天空,看看高高的大树。

生:它们还要向人们展示它们的美丽。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师:你们看,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生齐:很美

师:看看那一朵,

生齐:也很美。

师: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生:叶圣陶

生:不,是大自然。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听老师读,好不好?

教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师: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自由地美美地读吧!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读给我们听。

指名2—3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师: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贴小孩头像图在荷叶上)。除了蜻蜓和小鱼会来和我说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跟我讲话呢?

生:小青蛙会来对我说:“我的孩子长大了!”

生:小蜜蜂来对我说:“你看,我清早采的蜜多甜呀!”

生:小鱼告诉我它梦见它的妈妈带它到处游玩,多快乐呀!

师:我知道还有很多小动物有好多话要对荷花讲,下课后,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好吗?

师: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篇短文。(学生拿出补充材料)这是朱自清所写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老师先给你们读一读。

师配乐读。

师:这是著名作家、散文家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的一段,回家后,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吧!

《咏华山》课堂实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华山》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齐读)

师:昨天,我们借助拼音学会了生字。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屏幕投影出示生字)谁来念一念?

生:华、华、齐、齐、......(每个生字读两遍)

师:第一个生字可以读华,想一想,在文中它念什么名字?

生:华

师:真聪明!还有谁也能够正确地朗读出来?只读一遍。

生:华、天、只、......

师:读得非常正确。(强调非常)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华、与、天、......(齐读)。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够读吗?(出示词语)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不会读)

师:谁来帮帮他。

生:圣诞、七岁、生在、山高、更无山与齐。

师:很好!能够一口气读完,声音响亮,这就是勇气。还有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在、七岁、山腰间、更无山与齐(一气读完,正确)

师:也不错,也能正确地读出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还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

生:寇准!(齐答)

师: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课题)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啊?

生:真高啊!(齐答)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高呢?想一想,听老师读课文。打开书,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找句子,好吗?教师范读。

生:(听教师朗读,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找到写华山高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来说一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句子)

师:找准了!还有谁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的是和前一名学生统一个句子)

师:还有和他们不同的句子吗?(有生举手)你来说。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都在自己脚下。(生读错了)

师:看清楚了,读正确好吗?再读一遍。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一句也是的,你也找准了。(还有学生举手)你还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只看见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嗯,不错。你又帮他补充了一句。同学们,课文主要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很高,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好吗?

生:好!(齐答)

《秋水》课堂实录1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也有人评价说,庄子是先秦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吗?

生1:(看书)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师:你说得很准确。

生2:(不屑地)他是照书念的,课下注释有。

师:学会利用注解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要了解庄子还是要多读些相关的书。哪位同学谈谈“课本外”的庄子。

生3:我听说过“庄周化蝶”的故事,好像说的是……想不起来了。

生4:(急切地)庄子这个人很有些傲骨。楚王派人去请他当宰相,他却宁肯作泥鳅在污水中戏游,他认为做官不自由。

师:看起来你的课外阅读面还是很广的。

生4:我喜欢庄子。

生5:庄子这个人挺豁达的,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拍着瓦盆唱歌,他好像认为死就是生,生死好像没有什么界限了。

师:我很吃惊,我原先有些低估了同学们,大家对庄子有一定的了解嘛……

生2:(举手)我想起来了,庄子很消极,天天想着得道成仙。

(学生笑)

师: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比如他追求绝对的自由,他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他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他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对庄子及其思想的评价,两千多年来始终存有分歧。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庄子的了解也只能透过有限的几篇文章管中窥豹,今天我们就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先对庄子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吧。

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小声读课文,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

(生读)

师:好,大家齐读课文。

师:“泾流”的“泾”刚才有不少同学的读音不准,应该读

生6:jìng

师:说说理由。

生6:书上说这是通假字,通“直径”的“径”。

师:是“shǎo仲尼之闻”还是“shào仲尼之闻”?

(生有说shǎo,有说shào)

师:你(指生7)说。

生7:应该是shǎo,这用在动词,小看的意思。

师: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应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生7:可是书上写的就是“小看”的意思。

师:书上这样解不能算错,认为孔子的见闻少当然就是小看了。好,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声音要大些。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大家拿起笔,给大家5分种时间,自读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在书上做个标记。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8:秋天河水涨满,站在河边都看不到对面,所以河伯很有些得意,然后他就认为天下的美景都让自己看到了。然后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北海比自己原先见到的不知要宽阔多少倍,然后就对着海神若慨叹,反省自己妄自尊大。

师:你为什么要说那么的“然后”呢?(学生笑)当然,你的概括还有很准确的,抓住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一点要注意,不是“看不到”对面,而是“看不清”,“不辨牛马嘛。

生9:我觉得……(又止)

师:大胆地说。

生9:好像河伯、还有海神(看书)那个“若”不是真人吧。

(生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2:这是个故事,虚构的,跟《西游记》差不多。这都不懂?

师:不懂就问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人没有全知全能的,不要自大,更不要嘲笑别人,否则就犯了与河伯一样的错误。

生9:我明白了,这其实是个虚构的故事,庄子是想通过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也可以把它叫做“寓言”。庄子散文中有很多的寓言,像大家熟悉的“涸辙之鲋”的故事就是庄子借粮的时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对这篇课文的寓意谁还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所补充吗?

生10:我觉得河伯挺可爱的,他知错就改。

生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生4:河伯开始的时候洋洋自得,主要是由于封闭造成的,他有些像那个夜郎国的国君,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那个小地方,给他100个胆子他也想象不出天下有多大。如果河伯不是到了北海边,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只有开阔眼界,才能避免成为夜郎。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同学?

生2: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就越谦虚。我想起我们做过的一个作文的材料,好像是说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师:你的这个认识是在他(生4)的认识基础上的延伸。《秋水》是我们这一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当然应该由你们自己读。下面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读:一、选准你理解最深最有感触的一点进行赏析或评价,可以是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二、这三个方面你是否还有经过思考也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和你共同攻克难关。

(生读)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比手法用得好。河伯开始是“欣然自喜”,然后(有生笑)见到北海则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很短的篇幅,河伯的形象却是立体化的。

生12:细节描写好。

生13:我觉得河伯的那段话说得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严于解剖自己,拓宽自己的胸怀,不断提高自己。可是有的地方我不太明白。

师:说说,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生笑)

生13:我总觉得这段文字不太通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他说“始吾弗信”到底“弗信”的是什么?见到海若后,河伯应该“信”了,他信的又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有些水平。鼓励一下!(生鼓掌)哪个同学能谈谈看法?

(沉默)

师:你(生4),庄子的追星族?

生4:我也说不太好。好像是庄子对孔子好像不怎么感冒?(生笑)

师:“感冒”,好!

生4:我听我爸爸说,庄子中有好多故事都是编排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像盗跖怒斥孔子的事就是庄子虚构出来的。所以,我推测,这里的“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应该还是否定孔子的吧。

生14:不对,河伯对孔子还是很崇拜的,他不相信有人竟敢小看孔子的学问。

师:你的意思是“始吾弗信”应该这样理解?

生14:对。

师:也就是何伯不相信竟然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少,这种人太那个,那个(有生小声说:妄自尊大)对,妄自尊大。河伯见到北海后,他应该是相信有这种人了吧?

生:这?我还没想好。

生15:老师,“我之谓也”是什么意思?

师:是……

生2:说的就是我。初中就学过了。

师:你明白了吗?

生15:yes!(生笑)河伯认为自己和“少仲尼仲闻”的人是一种人,是妄自尊大。

师:具体解释一下好吗?

生15:河伯与海若比起来,简直太小了,但他还曾经(看书)“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谈谈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标准答案。课文只是《庄子·秋水》的开头,《秋水》篇集中表现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简单一点说,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北海相对于黄河很大,而“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就像蚁穴大泽之中。庄子认为“知量无穷”,天不是最大,毫末也不是最小,人在天地间很渺小,所以人要顺应自然。《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板书)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

生4:能不能这样理解,海若就是庄子的化身,而河伯是孔子的化身。

师:你很聪明,很快就抓准了问题的关键。河伯可以看作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儒家子弟都认为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士,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生16:课文里有两个“于是焉”,一个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一个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这两个“于是焉”应该怎么理解?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6:我觉得跟今天的“于是”意思差不多,有点因果又有点承接的意思。可是那个“焉”没法处理了。

师:谁可以帮他“解惑”?

生17:这里的“于是”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的意思,“焉”么?我也说不好。

师:“于是”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两个词的组合,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焉”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大家发现他(生16)找出的这两个句子其实有一种巧合在里面……

生18:对比。

师:说下去。

生18:第一句是写出了河伯自得的神态,第二句是河伯发现自己的错误后的悔恨的神态。

师: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河伯也挺可爱。

生19:老师,“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这句话我不太理解?

师:会翻译吗?

生19:不会。

师:哪个同学来?

生20: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师: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记住这种句式(板书:非……则……)

生19:怎么就危险了呢?

生20:不到这来就不会明白这么多的道理,还在河边夜郎自大呢?

师:解释得不错。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下课!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杨氏之子》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

align=center孔雀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郑成功》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
生:10月12日。
师:再过三天是几月几日?
生:10月15日。
师:呀!真棒!数学学得真好,算得比电脑还快。(众笑。)
师:刚才跟同学们逗个乐。10月15日,你会想到谁?(略停)去年的
生: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师:对啦!那可是举国欢腾的好日子,咱们中国的飞船终于升空了,不容易啊,整整40多年的拼搏啊!所以咱们都称航天员杨立伟叔叔为
生:航天英雄!
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啊?
生:很有本事的人。像杨立伟叔叔这样的。
生:了不起的人!
生:勇敢的人!
师:你知道哪些英雄?
生:黄继光,董存瑞。
师:他俩是战斗英雄。还有别的英雄吗?
生:前年有非典那会,还有医生也是英雄。
师:抗击非典的英雄,我们称之为抗非英雄。
生:岳飞是抗金英雄。
师:对,岳飞!南宋的爱国名将,精忠报国!抗击金兵!我们都称他为民族英雄。(板书)民族英雄和我们刚才说的那些英雄有什么不一样?
生:民族英雄是打仗的。
师:黄继光和董存瑞没打仗?只不过岳飞抗击的是外族的入侵,董存瑞打的是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属于本民族之间的内部战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并不是直接抗击外国的入侵。记住了,只有抗击外国或其他民族入侵的战斗英雄才叫民族英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板书)
来!齐读课题。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再读!
师: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可能同学们对他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大家打开书,把《郑成功》这篇课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你对他肯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在巡视中边听个别学生读书边示意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一遍课文,谁有话要说?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操练海军,他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师:首先,我要感谢你,因为你是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为大家开了个好头;我还要表扬你,只读了一遍书,你对郑成功的战前准备已有了较深的印象,看来你读书很用心。
师:谁也能概括地说说自己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郑成功的军队和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郑军官兵团团围住敌舰,他们把敌人打败了。
师:对,你这是从战争的结果上说的。
生:我知道了,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他派人把汉族农民用的犁、耙、锄等农具,送到高山族弟兄手里。高山族弟兄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师:好呀!你的发言我感到惊奇。你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其实就把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概括到了一起,不简单。而郑成功大力发展生产则是收收复台湾以后的事情。谁能补充说一下,收复台湾后,郑成功还做了些什么?
生:收复台湾后,郑成功还办起了学校。
师:概括准确!
师:我们刚读了一遍课文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读读看,找到了吗?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谁来说说看,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件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谁愿意写到黑板上?
生:(一生上台板书: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把收复两个字写得特别大。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把收复写得这么大呢?
生:因为,我觉得他(指郑成功)只有收复台湾,才能建设台湾。
师:也就是说,收复台湾很重要,如果不能收复,就谈不上建设了,对吗?
生:对。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光收复就有用了吗?不去建设能行吗?我觉得建设也很重要。
师:你的意思是,建设和收复一样重要,也应该写大些,是吗?
生:对。
师:瞧!这两位较上劲了。一个认为收复重要,一个认为建设和收复一样重要。真好!老师真高兴!你俩都很善于读书,很会动脑子。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我倒有个建议,咱们先别急着讨论收复和建设哪个重要,因为说话要有根据。谁能把收复和建设这两个部分读熟了,谁的发言才有权威性。
生:(欲读2页。)
师:读吧!看书中哪些地方是写收复台湾的?哪些地方是写建设台湾的?好好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两部分内容,其实等于再读全文。)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总是表述着作者一定的感情。我要问一问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你们感受到了课文中浓浓的情感吗?
生:感受到了。
师:说说看,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很气愤。
师:对!我也是觉得怒火中烧!你呢?
生:我也很气愤!(师随机板书:气愤)
师:你说?
生:我和他说的一样,也是气愤。
师:是呀!能不气愤吗?荷兰侵略者无端地侵略咱们的台湾,真是欺人太甚!除了气愤,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没有应答。)
师:坏了!都气糊涂了。读了课文,就没有一点别的感受了?
生:读了课文,我还有一种很痛快的感觉。
师:他有痛快的感觉了,你有吗?(板书:痛快)
生:我也有。
师:有痛快感觉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那还有别的感受吗?没有的你再快速看看书。
生:我还觉得很开心!
师:你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开心吗?
生:(摇头。)
师:你不开心,那你觉得?
生:我觉得挺激动的。
师:(随即板书:激动)
师:好了。读一遍文章,只要你是用心去读了,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我觉得刚才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下面我想看大家拿出证据来,课文的哪些词句让你气愤?让你痛快?让你开心?让你激动?为什么?来,快速读读课文。
生:自由快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咱们先从气愤谈起。
生:我感到很气愤,我从课文第二节感受到的。明朝未年,荷兰侵略者。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我觉得这些侵略者真是太坏了,他们平白无故地侵略台湾,这本就不应该,却又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真是不要脸的狗强盗!
师:骂得好!狗强盗!蛮不讲理的狗强盗!所以你气愤。
生;我非常气愤,他们侵占了台湾,又这样地奴役台湾人民,他们真不是人!
师:老师想问你,你是怎么理解奴役这个词的?
生:奴役就是把人当奴隶使用,像对待牲畜一样。
生:奴役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生:奴役就是荷兰侵略者对台湾同胞想打就打,想杀就杀,叫他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师:对。大家理解得很深刻!那么什么叫残酷地奴役呢?
生:残酷地奴役就是非常奴役。
师:(笑)你的意思我能听懂,但说非常奴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
生:就是非常残酷,没有人性地奴役。
师:对!没有人性。
生:就是指奴役的程度很重,很厉害。
生:奴役到极点了。
师:是啊!他们挖空了心思,用尽了所有卑劣的手段,用尽了所有折磨人的酷刑,把罪恶的魔刀伸向了无辜善良的台湾人民。也许,我们能从一些电影电视里的有关镜头体会到这种残酷的场面。但历史的真实更会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义愤填膺!痛恨不已!请看大屏幕。(大屏幕映示补充材料,学生自由阅读。)
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的统治长达38年。在这38年中,他们真是丧尽天良,惨无人道。1622年,17艘满载荷兰士兵的战舰在澎湖的马公岛登陆。侵略军一上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将手无寸铁的居民赶到一个地方集中,然后架起大炮轰击,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台湾人民稍有反抗,他们就进行血腥镇压,对起义者残暴蹂躏(ruln),严刑拷打,任意杀害,甚至施以车裂、五马分尸等残暴刑法,有时是整个部落地进行屠杀。这在当时,就连荷兰远征队统帅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他们把我们看成是谋杀者、暴君、海盗。我们对付中国人的手段确实也太过刻薄和残酷了。
师:读了这段话,你心里头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很气愤!
师:谁有话要说?
生:我觉得荷兰侵略者太惨无人道了!太没有人性了!他们竟对手无寸铁的台湾同胞大肆杀害,而且还整个部落地屠杀。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师:太可恶了!太没有人性了!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块人皮!每一个细胞都浸透了无耻和罪恶!
生:他们这样肆无忌惮,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就像杀死牲畜一样,我真不明白,他们也是人,难道他们这样做,心里真的能好受吗?就不怕会有报应吗?
生:这使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坏,荷兰侵略者和日本鬼子一样坏,他们杀人不眨眼。真应该把他们千刀万剐了!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一切侵略者都是丧心病狂的杀人恶魔!就连当年荷兰侵略者的指挥官宋克,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罪恶太过分了!所以台湾人民
生:恨透了这伙强盗!
师:什么叫恨透了?
生:恨透了就是非常地仇恨。
生:就是太恨了。
生:就是恨到了极点。
师:对!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恨!恨到不能再恨了!
师:(略停)那么,你能体会到这种仇恨吗?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体会出来?
生:读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人民,恨透了
师:嗯!怒火已在你的胸中燃烧!但还没有烧到极点!谁能读得让大家的怒火都燃烧起来?
生:读明朝末年恨透了
(声情并茂,掌声响起。)
师:来!大家一起烧起来!
生:(齐读,群情激昂!)
师:假如你就是当时被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台湾同胞,你会对侵略者怎么说?
生:我会对他们说:你们这些狗强盗,终有一天,我会让你血债血还的!
师:对!以牙还牙!血债血还!
生:我会说:荷兰猪!你们都给我听着!你们这样对待老子!你们不得好死!
师:对!猪狗不如的贼强盗!你们恶有恶报!你们不会有好下场的!
生:我会说:你们这帮免崽子!就是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也不解俺心头之恨啊!(众笑,掌声。)
师:看来,只有恨之入骨了!好!咱们暂且把仇恨埋在心里。谁再来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到激动不已?
生:我读到这句话,感到很激动。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岛屿台湾!这说明郑成功十分痛恨荷兰侵略者,他决心已下,一定要赶走他们,收复台湾。
生:从慷慨激昂这个词能看出郑成功很激动,很愤恨。所以我读了也很激动。
师:谁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慷慨激昂还表示郑成功说话的语气很坚定,他已横下一条心。
师:说得好!又愤恨又激动又坚定,这就叫慷慨激昂,我们一起慷慨激昂地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郑成功的话。(铿锵有力!)
师:好!继续交流。
生:我读到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句话也感到很激动。这说明大家都盼望着能早一天赶走荷兰侵略者,早一天收复台湾,早就等不及了。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终于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大家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昐望早日收复台湾的心情。
生:还有前面所说的,台湾人民那种恨透了的心情。
师:你能联系前文来理解,你会读书!
生:我觉得还能看出郑军官兵必胜的心情。因为他们一直在加紧操练,准备很充分,而且军容整肃,收复台湾是他们必胜的目标,终于这个词正好把他们的信心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而且读书也很有方法,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读书就要这样,对于文中恰当而传神的词句就要细细地品味,好好地学习。其实,像前面的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这些词语,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在于作者高超的遣词造句水平。一个词用得好,一篇文章就活了!就有生气了!这和画龙点睛说的是一个理。好!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师:来继续交流。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节感到很痛快。随着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碎片,飞向天空。敌人的弹药库爆炸了,真是大快人心!
生:我读这句话感到很痛快。他们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郑军官兵作战勇猛,把敌舰包围了,他们的大炮也没有作用了,这样,他们就只有等着挨打了,台湾同胞总算出口气了。
生: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我从这里感到很开心!很痛快!这些荷兰侵略者,他们作恶多端,今天这是罪有应得!恶有恶报!他们被迫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台湾了。
师:哪个词让你痛快?
生:统统举手投降这个词,我读了觉得很痛快。敌人被打败了,投降了,他们现在可怜巴巴的,再不敢欺负台湾人民了。
生:我从惊恐万状这个词读出大快人心!他们终于有这一天!这就是他们的末日!早知如此,他们何必当初呢?
师:这一节重点描写了收复台湾的战斗过程。正是由于郑军官兵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他们才勇往直前,同仇敌忾,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惊恐万状。假如把这一部分拍成电影,把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的惨象拍下来,你觉得应该怎样拍?我想请每位同学都做一回编剧,把这一场面写成一个剧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敌人乱作一团的惨象写下来。可以选择这样写:
映示:1、以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作开头,用有的有的..句式来描写。
2、以敌人狼狈极了作开头,接着往下写。
3、参考词语: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心惊胆战,哭爹喊娘,闻风丧胆,负隅顽抗,屁滚尿流,像像像魂飞魄散,丑态百出。
生:(自由练笔。师巡视了解。)
师:谁第一个上来读,如哪位编剧得到的掌声最热烈,他就是最佳编剧了。(生笑。)
生: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有的就像受了惊吓的老鼠到处乱撞,哇哇乱叫;有的手拿土枪,但两眼发直,两腿直打哆嗦;有的东躲西藏,不是做了刀下之鬼,就是跌落大海,一命呜呼;有的干脆跪地求饶,哭爹喊娘;有的见势已去,拔剑自刎;还有的竟尿湿了裤子。
生: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舰船开了花,他们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糊冲乱撞,不是撞上了子弹,就是碰上了刀尖,不是跌进了大海,就是被长矛钩住了双腿一个个面如土色,鬼哭狼嚎,狼狈极了!
生:郑军官兵杀声震天,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丑态万出。有的跪地磕头,有的举手投降,有的大喊饶命,有的像狗一样趴在地上直打哆嗦,有的像木偶一样直楞楞地翻着白眼
师:看来,几位编剧都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不过这样的场面,可真苦了演员喽!你们想演这些侵略者吗?
生:(齐摇头。)不想演!
生:他们太坏了!
生:谁爱演他们啊!
师:那我们做点高兴的事吧!接着交流开心的事!你们说,后面的四小节,读到哪一节最开心?
生:第六节。
师:那就一起开心一下吧!
生:(齐读课文第六节。)
师:哪些词句让你开心?
生:读到喜出望外我很开心。因为郑成功的军队到了,台湾又回到了我们的手里。
生:我读到这里觉得特开心!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胜利了,再也不受侵略者的奴役了,我们自由了!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胜利了!我们自由了!所以台湾同胞个个喜出望外。他们把(接着读!)
生:读他们把粮食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郑成功表示谢意。
师:假如没有郑成功挺身而出,率领千千万万个郑军官兵去收复台湾,台湾人民还会这么喜出望外吗?
生:不会。
师:还能这样载歌载舞吗?
生:不能。
师:还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吗?
生:不能。
师:还能开办学校,学习文化吗?
生:不能。
师:是的,没有郑成功,这一切都不可能。郑成功的伟大就在这里,所以人们称他为
生:民族英雄!
师:所以我们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
生: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师:是的,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谁又怎能忘记呢?面对这样一位36岁抗击荷兰侵略者,多年抗战胜利后,却又与世长辞了的英雄,台湾同胞怎能忘记?每一位中华儿女又怎能忘记?请看大屏幕:(映示几个网页:①郑成功塑像②郑成功陵墓③郑成功纪念馆④郑成功诗句⑤两岸共庆郑成功诞辰80周年⑥郑成功邮票)
(最后画面定格在郑成功塑像。)
师: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生:郑成功!你永远长眠在我们的心中!
生:郑成功!你是台湾人民的大救星!

生:郑成功!你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生: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人们都将记住一个永恒的名字郑成功!

《静夜思》课堂实录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课堂实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静夜思》课堂实录
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
师:每位同学前面都有一张纸,拿出一支笔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写字了,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写字姿势要标准。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静”字下面的一竖不能写成一撇。写完了,就坐端正,那个男孩子非常好!
师:谁来念?
生:静夜思
师:还有谁来念?
生:静夜思
师:好的,一起念。
生:(齐念)静夜思
师:这样念的是吗?来,请看黑板。跟我念Sì
生:(齐念)si
师:刚才你们念的没有念错,但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把它念成第四声呢?,学到后面你就知道了。请看投影,自古至今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当它念思的时候解释为1,2、3、4,用现在的话来说,做动词的时候念“sì”。它解释为:心绪
生:(齐声)心绪
师:简单的讲就是心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它做名词的时候读si再读si
生:(齐声)sìsì
师:第三个读音读sai,和哪个字相识?
生:腮
师:对,月字旁的腮,摸摸我们脸上的腮帮子,摸得到吗?
师:看看哪一种字典里面,有这样的查找呢?《辞源》,修辞的辞,源头的源,谁家有这样的大字典?哪儿来的?
生:是我姐姐给我的!
师:你姐姐是干什么的?
生:我姐姐是——
师:想不起来了,没关系,但拥有这本字典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没说错吧?
生:没!
师:我们以后会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阅读的时候,有些读音吃不准应该查找《辞源》。
这本字典里所记载的就是这本字典的古音,为什么要记载古音呢?为什么要恢复它的古音呢?我们继续往后学。
师:当“思”念成第四声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三个字?
生:它们全读第四声。
师:不错,读一读。
生:静夜思
师:声调里面除了第四声,还有吗?
生:第一、二、三声
师: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什么?
生:轻声
师: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啊!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平声和仄声)一起念!
生:平仄
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声调就是由古时候的声调一点一点传下来的。什么联系呢?听清楚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三、四声等于“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短。念!
生: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现在在课题上面一起来标上平仄的话,因为这三个字都是第四声,所以都是仄声,仄声用什么来标,拿起笔一起来标!
生:(拿起笔标上平仄声。)
师:都标好了吗?好极了,标好了平长仄短,那么,仄声要读得短一点谁会呢?
生:(站起来读)静夜思
师:还有谁来念?
生:(站起来读)静夜思
师:一起来
生:(齐读)静夜思
师:接下来一句话很重要,听清楚了,咱们中国字了不起的地方太多了,其中有一点可能你现在不知道,什么呢?我们的这个读音平长仄短除了能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的时候的情感,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那么仄声呢!正好相反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如果用一条线来表示的话,肯定是从高处到低处。现在怎么读?
生:静夜思(低沉的)
师:有不同了吧!声音越来越轻了1
师:谁还会读?
生:静夜思(低头的)
师:看到了么!脑袋都越来越低了!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读法吗?来,你来读,
生:静夜思(越来越轻)
师:怎么读?
生:比较轻
师:是越来越轻!会读吗!来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赏析】一个平常简单的读题环节,在戴老师的演绎下却有着别样的精彩。在正“思”字的字音时,戴老师引导孩子利用《辞源》了解“思”在古语中的读音及意义,含蓄地告诉了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读法不一定是对的,我们应该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古诗词。更令人叫绝的是,依然是这个平常的读题环节,戴老师在期间巧妙地渗透了平仄的初步知识,不仅知道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更是渗透了“平声字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仄声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这三个字连着三个仄声也就是告诉我们作者从悲伤到失落”古人以平仄传情的表现手法。在教师沿着课题所画一条情感线,在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之中,一个诗题,便也被读得情深意长。
二、读诗吟诗,走近平仄
师:什么样的声音是静的?不说,来再读一次!
生:(读古诗)
师:还能不能再轻一点,再来,好么?
生:(齐读古诗)
师;什么时候会背这首诗的?
生:(思索状)
师:很简单,早到了已经无法记住这个年代了。
师:会背,会默吗?默默看吧。第一个写好了,大小、位置看清楚,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就空在那里。
生:(默写)
师:聪明的孩子知道换行。背的时候滚瓜烂熟,写下来就不一样了!
师:默完的同学可以抬头来看一看。特别是“举头“的“举”字很多同学不会写!全部修改完毕的,标上“平仄声”,
生:(标上平仄)
师:平声字念长一些,仄声字念短一些。在下面先练一练。
生:(学生练习)
师:很多同学已经标好了,我们一起来标好么?一、二平、三四仄,嘴里念着,眼里看着,手里写着。
(师生一边读,一边标)
师:很好!这里面也出现了这个字,但在诗里面念第一声,因为解释是思念,思念故乡,全部标好的请举手!
师:那么平长仄短,我们来念念看!
生:(全班看着标示齐读)
师:会念了吗?不看这里了,看我的手吧!我的手这样就是——,这样就是——
生:(生看老师的手势再读)
师:连着三个仄声,怎么念?
生:(念)
师:这就叫平长仄短读古诗。平仄能描绘出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些字到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标标看。平声平声平声说明他的心情是越来越高兴的,那么这条线应该往上。(老师标,带领学生读)
生:(跟着老师读)
师:这根心情线看到了么?你能读出它的起起落落吗?
生:((跟着老师读)
师:起起落落都看到了吗?很好,有两个女孩跟着我起起落落。
师:还有一种读法和刚才不一样,聪明的你一定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用心去感受。这一回跟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老师吟诵)
生:老师是用唱歌的方法把这首诗唱了下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蒋老师最后一个字是很长的。
生:老师要断一下。
生:老师把这首诗的意思都唱出来了。
师:不用讲,我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我们先不说。你来说说看!
生:你的是拿来唱的。
师:很多人都说我在唱,还有人说是读,但这不是唱,也不是读,这叫“吟”。(板书)齐声念
生:(读吟)
师: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生:古诗《游子吟》
师:真了不起,连哪首诗都知道,听好了!当把诗念得很熟很熟的时候,以至于了解诗的意思,更体会了诗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情感想表达出了,他就开始吟诗。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是吟诵下来的,想不想试一试。看着我的手势。
生:(生与老师一同吟诵)
生:(一个学生吟唱)
师:唱歌越跑调,吟诗越吟得好!
【赏析】静夜思是一首孩子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诗,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如何找到他们学习这首诗的新的增长点。戴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首先他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请孩子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校对字形,这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对教学基本目标的落实。随后,他依然以平仄为入点,通过平长仄短读古诗,通过平仄标记形成的起起落落的情感线诵古诗,通过如歌如唱的吟古诗,一遍遍让孩子徜徉在诵读古诗的意境里,重复中有上升,回旋中有收获。
三、解诗赏诗,感受平仄
师:故乡啊,故乡,李白的故乡在哪里?知道么?(看地图)
同学们,这绿色的部分就是当时李白生活的大唐王朝的疆域,现在的有些地方已经不属于中国了,李白的第一故乡碎叶城它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和我们的新疆是邻居。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并且在这里生活的整整五年的时间。五岁的小李白跟着家人万里迢迢来到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李白是个爱故乡的人,他长大了,把自己的号取做“青莲居士”,李白在青莲又整整生活了20年。25岁的李白带着一口宝剑开始游历整个大唐王朝,来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惟独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青莲,更别说万里之遥的碎叶城。所以,每当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每当一轮明月升起的时候,他就会吟诵起这样一首诗。(师配乐朗诵)思故乡啊思故乡,会思念什么?
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
生:还会思念家乡的水。
生:思念家乡的风景。
生:思念以前教他的老师。
师:还会思念什么?
生:思念同学
生:思念家乡的土地
生:思念美好时光
师:是啊,思念美好的时光,或许就是这几个小孩,也是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在看月亮,读《古朗月行》(节选)
生:(师生一起读)
师:如果给“呼”组词,怎么组?
生:呼叫
师:呼叫一定是大声的,你来!一轮明月升起来啦!
生:(低声)白玉盘
师:这是你最大的声音吗?
生:(大声)白玉盘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呼唤
师:这唤字与叫字是不一样的,“叫”是声音响,那么“唤”是有情感的。
生:白玉盘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呼吸
生:招呼
师:打个招呼还应该有动作吗!
生:(做手势)白玉盘
师:还可以怎么“呼”?
生:呼喊
师:呼喊与呼叫差不多的,个同学能替我想想,哪一个词也是“呼”出来的,并且很开心的?
生:欢呼
师:欢呼同意吗?什么是欢呼,我们站起来试!(注意声音、表情、动作)
一轮明月升起来啦!
生:(欢呼状)白玉盘
师:这个时候什么心情?
生:开心、喜悦、高兴
师:其实20多年后,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李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还是小时候的白玉盘,还是小时候的“瑶台镜”,他的心情还是小时侯的喜悦与高兴吗?这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低落
师:再看这根心情线,这个最低处一定是李白最悲伤的时候,起起落落的地方是因为哪些字?哪些景?我们一起来念!
生:(师生一同念)
师:那个字?月,圈出来,霜,圈出来。这个叫什么如霜?月光如霜,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月光如霜
师:很好!中国的文人心里十分悲伤,但他不说出来,他说“月光如霜”,说明他此刻内心很——
生:悲伤
师:以后我们念诗读到月啊,霜啊,都是诗人要抒发一种心情叫悲伤。再念下去,举头望明月,那个字?
生:望月
师:低头思故乡,哪个字?
生:故
师:这个故字我们一定要和另外一个字连一起叫故乡!李白真的能看到故乡吗?他唯一能看见的是什么?
生:看见月亮
师:所以在“故乡”后面写上非常非常大的“月”,一写到这个月,你就会发现
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出现了几次“月亮”。三次,所有的诗人里李白最爱“月”,
因为这一轮明月心情高兴,还是这一轮明月心情低落,还是这轮明月让他的心情恢复了平静。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还是一轮明月安慰了他此刻的思乡之情,《静夜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以后,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无论你到天涯海角看到这一轮明月,一定会吟诵这样一首诗。
“(师生一同吟诵)
【赏析】“月”在中国的文人眼中有着别样深意,一腔乡愁,满心思念常因月而起,于是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李白这首思乡诗中“月”字的解读是绝不能少的。而戴老师在此的解读依然别具一格。“再看这根心情线,起起落落的地方是因为哪些字?哪些景?”追寻着那条用平仄标记形成的情感线,我们猛然发现最动情之处,最伤感之时,偏偏都是那“月”字,一切情皆因月而起,看似简单的平仄标记中竟然含有如此深意!这便是平仄的魅力,古诗的魅力,更是戴老师的魅力。

《人教版《桂花雨》课堂实录》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雨教案幼儿园”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