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六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六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六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启示、1942年整风运动和1958年整风运动的区别、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2、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回顾历史中体会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从整风运动中理解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政策,与时俱进。
3、能力目标
(1)学习利用史料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2)在正确观察史料中掌握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
1﹑过渡时期的含义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实际情况呢?
A、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原计划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些时期。
C、实际上,只用了三年(1953——1956)。
2﹑为了实现过渡,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为此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A、巩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它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恢复:四项经济措施。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导入新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1﹑分析题目,本阶段的特征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
A、探索:中共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为以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B、曲折:由于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在探索中出现了一些曲折和错误,为“文革”的错误发动埋下伏笔。
C、前进:由于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因而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十年探索的主要方面。
2﹑阅读前言,简要说明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和对中国的影响。
A、国际背景: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B、影响: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重总结本国建设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将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会议。
[教授新课]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的依据是什么?请用史实简要说明。
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二是总结建国以来的建设经验。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讨论的是什么问题?请举例说明。主要讨论的是经济问题。
(3)报告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它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也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和正确决策的制定作准备。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过渡时期(1949——1956)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是元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我们工作主要任务发生变化;请简要分析、说明。
主要作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此,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中共八大前后,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解决?对我们有何启示。
A、出现的问题:急躁,冒进势头。脱离国情,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
B、中央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C、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5)为什么说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它是依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实践证明,坚持它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
二、整风运动。考纲172页。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什么?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请思考、分析。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
B、原因:由于一些人习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缺乏民主和法制观念,影响经济建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2、整风运动
(1)简要介绍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整风运动的基本情况。
(2)为什么把反对官僚主义放在首位?因为中共执政后威望空前,部分干部被“糖衣炮弹”击中,滋生特权思想,腐化堕落。
(3)整风运动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A、直接目的:使全党同志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根本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1)整风运动发展成反右派斗争的原因是什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进攻。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影响?
A、原因:党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使反右派斗争将严重扩大化。
B、重要影响: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而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争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课堂练习
1、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是:
A、毛泽东《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B、《论十大关系》
C、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中共在实距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因素是:
A、国际局势趋向缓和B、帝国主义继续封锁中国
C、苏共20大全面否定斯大林D、世界性反共浪潮出现
3、面对特殊的国内外形势,《论十大关系》集中表述了:
A、政治文化建设问题B、中苏关系问题C、发表国民经济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
三、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建道路经验教训;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探索;“三面红旗”;“文革”经济危害。难点——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解“一化”与“三改”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自评互评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也有严重错误和沉痛教训。
教学过程:
专题三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过渡时期)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4)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1953年1月—1957年12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质上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巨变: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4.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探索时期)
1.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开端、探索的前段)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的开端),主要阐述农、轻、重经济结构比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①形势背景: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会议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严重的失误(探索的中段)
(1)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全国农地大办人民公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初步纠正失误(探索的后段)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是核心),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经济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设备制造基础行业、新修铁路八千公里、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大跃进运动——1958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大办工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混乱和损失的一场经济活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农业——“以粮为纲”,盲目制订粮食生产指标、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刮浮夸风(弄虚作假)。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在没有经过试验的情况下,只用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同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一大”,是指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也指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二公”:指通过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同时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公共食堂,提高公有化程度。
人民公社社员出工不出力: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一些错误口号:
(1)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2)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3)一天等于20年。(4)踏翻地球顶破天。(5)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6)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7)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文革”时期)
1.严重的经济破坏
经济计划被废置;调度管理陷瘫痪;经济运行失控制;
交通运输多堵塞;工矿企业管理乱;市场供应很紧张。
2.昙花一现的经济整顿
(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整顿:恢复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经济有了起色。(2)四届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周、邓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3)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的整顿:铁路整顿突破;经济恢复发展;“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再遭破坏。
3.失去发展机遇
(1)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的时期。(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拉大了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历史论坛: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⑴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⑵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⑸抓住发展机遇。…

学案部分

第8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导学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条件的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①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程
(1)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新建一批重要的工业部门。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初期的正确探索
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
①产生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②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严重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2.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8000多公里,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石油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局面的出现: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周恩来的调整: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从铁路运输开始,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国民经济的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受“文革”的影响,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问题研讨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决定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1)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互相促进。
(2)实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为何要实行这一“创举”?
(1)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原因: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对革命起过积极作用;采用和平赎买政策可以减少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4.何谓“八字方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方针?
(1)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原因: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自然灾害,加之苏联政府撕毁合同,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5.为什么1975年邓小平刚刚主持中央工作就提出“整顿”?如何评价这次“整顿”?
(1)原因: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动乱扩大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闹革命”,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重大损失。
(2)评价:“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它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但很快被迫中止,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

互动探究
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

图二 1958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图三 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点拨
第(1)问通过图一所示成就可知是“一五”计划时期。第(2)问把图片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其中图二中早稻不可能达到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第(3)问答案较为灵活,注意紧扣材料。
答案
(1)时期:“一五”计划时期。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判断:图二是虚假的,图三是真实的。重大失误: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3)启示: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地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2.37公斤538.3公斤4公斤
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实施了“一五”计划
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D.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3.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之所以说中共“八大”关于国内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主要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阶级剥削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结束的客观实际
C.强调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4.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
1960年21.8%26.1%52.1%
增长率-22.8%47%223%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5.下边是《1957年~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6.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7.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8.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采取措施调整农村经济,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地方开始包产到户,农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中央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B.实行适合农村实际的经济政策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当时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
1966年2534亿元+17.3%558.7亿元+24.4%
1968年2015.3亿元-4.2%361.3亿元-13.9%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396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80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
工农业工业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4504亿元3219亿元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1.9%15.1%4.6%
材料四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出现材料二、三反映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历史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1949-1956)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2、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内容:“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实践(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业--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①内容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政策:和平赎买)
②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④局限: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遗留了一些问题。
5、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底至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内容
①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②基本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出现的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概况: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影响:①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②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③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4、调整:八字方针
(1)八字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5、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
曲折发展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1966-1976)中的国民经济——劫难
1、原因:“左”倾错误膨胀,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
2、“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破坏的表现:
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
4、“文革”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1、列举1956—1966年,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失败:①大跃进运动②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2、“文革”十年,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④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选择题
(B)1、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共八大的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D)3、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A)4、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反映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C)5、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帝国主义的封锁
C.中苏关系的破裂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A)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阅读下列材料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二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继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回答:
①料一指出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指的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
集体化道路。
②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情况?
互助合作符合农民的愿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材料三反映出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强迫农民入社,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应当从当时生产力水平出发,实事求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高一上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上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上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

②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②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A、对于“中共八大”,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B、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

C、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针”的含义。

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4)“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归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知识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知识系统总结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的递变,第二部分是关于臭氧的初步知识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及生存条件的意识,第三部分为过氧化氢知识,要求为简单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SSeTePo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SO3SeO2SeO3TeO2TeO2
H2SO3H2SO4H2SeO3H2SeO4H2TeO3H2TeO4
H2SH2Se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P129一、三、1与2,思考。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