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桂林山水、林海、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

桂林山水、林海、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林海、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1、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

(2)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发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

录音机

生字卡

投影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重点:识记生字词,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词,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来。

2、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出示放大的桂林风景彩图)

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投影)

(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

(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由远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三、学习课文第1、2段。

1.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拼读,注意读好字音。如:峦

翡。

(2)分析字的结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澜。

(3)查字典,理解字义。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

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

3.学习第1段。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4.学习第2段。

(1)默读并思考:

①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

②怎样描写水清的?

③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板书

水:静清绿)

(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3)认识排比句。(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

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

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自读

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4)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

(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四、小结:

齐读第1、2两段。指名说说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作者游览时的感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

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挂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

(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

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

3、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4.小组讨论:

(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解。

(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5.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

山:奇

险)

6.指导朗读

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

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

1.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

2.讨论。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漓江水

桂林山

(与大海、西湖比美)

(与泰山、香山比美)

静、清、绿

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2、林海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2.教育:通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了解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3.发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挂图

小黑板

录音机

投影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并学习课文第1段。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难点: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过程:一、导入新课。

你们还记得《草原》这篇课文吗?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

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

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3段:(第7自然段)

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六、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第二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目标:通过讲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林海的意思。

重点: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亲切、舒服)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1)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2)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

(3)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1)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2)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1)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二段。说说第二段的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堂上练习。(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

___。

2、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重点:读懂第三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三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

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

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前后用了三次亲切、舒服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这样用?

3、学完课文,你知道兴安岭的意义所在吗?

六、作业。1、感情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

温柔

景色

林:绿

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花:多

色彩艳

联想

木材

建设

兴国安邦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教养:(1)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教育: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发展: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诗人赞颂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

录音机

抄写诗意用的小黑板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古诗《墨梅》和《竹石》。

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背诵和默写这两首古诗。

重点:感情朗读,理解诗句。

难点: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过程:一、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力求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熟,并大体了解诗的意思。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本课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三、启发学生讲一讲每首诗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1、《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2、《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

四、小黑板示出《墨梅》和《竹石》的诗意让学生参考。

五、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六、作业:1、抄写生字和古诗。

2、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咬定

淡墨痕迹

点化

梅花

特性

坚韧---人

墨梅

不要

(外)

颜色

竹石

立根

只要

(内)

清气

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坚忍不拔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石灰吟》并总结全文。

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古诗的特点,背诵课文。

重点:诗歌的特点。

难点:背诵和默写这三首诗。

过程:一、复习引入。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人?竹石又比喻什么人?

二、学习《石灰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

2、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学生讲一讲这首诗的大意,师生评议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三、小黑板示出《石灰吟》的诗意让学生参考。

四、归纳总结: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凭借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1、这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物的什么来赞美人的什么?(明写物,暗写人,用特性来比喻精神)

2、运用特点比喻精神要注意什么?

(合理)

五、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

六、作业:1、背诵三首古诗,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2、根据诗意给每一首诗配画。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凿

石灰吟

烈火浑身

粉身碎骨

清白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目的是积累古诗。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4、看图作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5、通过办小报迎国庆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调查、阅读、审美及书写能力,引起学生对家乡变化和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和习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习作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1、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重点: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完成阅读。

过程:

一、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目的是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1、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

2、指导学生朗读并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3、以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洞庭湖水大宁静娟秀,试背诵这首诗。

二、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1检查预习。

交流各自了解关于保险的故事和保险的知识(医疗、平安、人寿、财产、赔偿等)

对认真搜集资料和乐于与人交流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生活,学习语文。

2、指导学生阅读。边读边想:《为银杉保险》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

三、作业:1、背诵古诗。(学过的都可以背下来)

2、熟读《为银杉保险》这篇短文。

第二

、三

内容:看图作文

目标

:1.学写看图作文,能将看到的和据图展开的想象写具体、通顺、有一定条理。

2

.能对别人的发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指名背诵

二、结合教师节谈话。

1.教师节是几月几日,谁的节日?

2.在这一节日里同学们会怎么做?会怎样表达自

己对老师的爱?

三.出示挂图,引导看图(有一定顺序)。

1.顺序:近远,人景。

2.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

四、指导说清看到的内容,引导其余同学对说话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1.人

:人物外貌、笑容、动作。

2.景:桌面摆设,身后景物

五、指导想象的内容。

1、桌面摆设想到:

(1)屋子的主人身份;主人的品质。

(2)在这样的节日里许多同学都在为敬爱的老师祝福。

2、从小女孩的神情想到小女孩此时的心理。

3、由菊花想到老师的品质。

4、从屋后的晨光想到女孩摘花的时间,想到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六、指导写作。

1.列提纲。

2.根据提纲写作。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八.评讲学生部分习作;欣赏好词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九.作业;修改作文,抄正作文。

内容:实践活动(编一份小报)

目标:各自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要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和同学的进步等。

重点:小报的内容编排。

难点:小报的版面设计。

过程:

一、调查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1同学们,国庆节就要到了,让我们编一份精彩的小报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生日的贺礼。

2材料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搜集。内容主要与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

3指导学生办报时,重点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起报名。报名要有特色。一是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二是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第二,版面安排。首先要美观大方。当然这个美观大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视角,有的喜欢清新秀美,有的喜欢大红大绿,不要强求一致。其次要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剪贴。再者要错落有致。把文、图搭配好,把长文、短文、小诗搭配好。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

二、小组商讨:1、自由组合办小报。

2、商量给小报起个什么名字。

3、讨论如何分工搜集资料、写稿等。

三、学生办好小报后,在班上张贴。

四、作业:比一比

看谁的小报做得最漂亮。

4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课文要求背诵课文。

2、教育: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发展: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投影

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层次和具体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难点: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1)正确读出生字。(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内容:讲读课文,学习第一、二段。

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过程:一、学习第一段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一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一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二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二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开会内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鼓舞和高度热情,表现了对毛泽东的敬仰,也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民族自豪。

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预习余下部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内容:继续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目标: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重点:

1、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说说前面的课文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4.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1.指定小组读课文第五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3.学生齐读第五段课文。

五、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和语基作业。

板书设计:

大典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开国大典

典礼开始:宣布成立了!

升起五星红旗!

宣读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

进场受阅

群众欢呼

大典结束:群众游行

光明充满整个

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人

5*

狱中联欢

教学目标

1、教养:

(1)学习本课生字并积累词语。

(2)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发展:通过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自小说《红岩》第16章。哪位同学读过小说《红岩》?

小说《红岩》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之间,当时从全国来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重庆这座山城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着,在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座监狱里,关押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敌人疯狂迫害着每一个革命者。他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但是他们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庆祝全国革命的胜利,1949年元旦,同志们在狱中举行了一次新年联欢会。课文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感人情景,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

2.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词义。翻天覆地形容发生的变化巨大而彻底。文中是说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扭转乾坤,乾坤即天地。)

四、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联欢的各个过程,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

2、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能理解的注在旁边,不能马上理解的再作旁注。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描述我们的革命前辈通过狱中联欢的形式,巧妙地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情况。)

4、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5、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

6、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7、第四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

五、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和语基作业。

3、预习第6课。

板书设计:

唱歌

交换礼品

贴对联

表演节目

纵情高歌

贺年片

戴铁镣舞蹈

五角星

叠罗汉

扭秧歌

革命的乐观精神

巧妙的斗争艺术

6荔枝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3、发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准备:

插图、文字投影片,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给课文分段。

目标:识记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

重点:了解课文围绕荔枝着重讲了哪几件事。

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挂图,让学生讲有关荔枝的话题。)

二、按要求自学。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事?选一件事体会其中思想感情?

3、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4、自学生字词。

三、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四、小结后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预习余下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相机引导。

1、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

2、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

(1)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

(2)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3)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随文练笔。

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予以肯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三、作业:

1、抄好词好句。

2、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鼓起勇气买荔枝

荔枝

每次把大个的给我吃

母子、祖孙之情

临终舍不得吃一颗

7*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教养:(1)读懂梅花所象征的高尚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梅花精神及老华侨的爱国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正音、正字,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1)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2)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3)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起来。

(4)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送给外孙女。

(5)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四、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提问:对课文写的这五件事,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2.抓住重点语句,加深理解。

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讨论: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中前后共出现4个

愈字,外祖父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里愈字体现了梅花的一种什么精神?可以换一种说法吗?不要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

(2)体会下一句。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通过感叹号表明外祖父高度的敬佩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3)体会下两句的含义。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外祖父在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孕育出的许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虽然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

(4)体会下一句的含义。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花,是激励自己保持梅花这种有骨气、有品格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梅花精神告诉了我并且把墨梅花送给我,也要让我保持并继承发扬下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5)老师小结:梅花的这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骨气正是我们民族日益强大的动力,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团结进取的灵魂。所以课题叫梅花魂。

(6)带着感情齐读这一段落。

(7)品读重点句。

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深入理解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旁的花,大抵是________。她却不一样,________寒冷,________风欺雪压,花开得________、________。她是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的呢!几千年来,我们________出了许多有________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________、受到怎样的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________。他们就像________。一个中国人,无论在________,总要有________________

才好!

体会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感情来。

三、回到开头,引出结尾,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1.思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齐读开头、结尾自然段。

四、作业:

1、找有关梅花的故事读一读。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7

*

梅花魂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不管

愈寒冷、愈风欺雪压

受到

梅花

愈开得精神、愈秀气

魂(中国人)

从来

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不肯

墨梅花图

梅花手绢

具有梅花的秉性

外祖父:思念祖国、热爱祖国

读写例话: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例话内容,懂得学习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从中体会文章思想方法的方法。

3、阅读《积累运用》中的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面学过的课文内容,导入例话。

二、自学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仔细读一读,想一想,我明白了什么?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读了这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联系《开国大典》具体说说,通过设身处地地读和想,体会到文章怎样的思想感情。

(3)联系本组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自问自答等。)

三、教师总结。

1、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2、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

四、让学生讨论: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谈。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一讲自己的体会。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名言佳句。

2、独立阅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口语交际,通过讲、评,提高交际能力和办报能力。

4、练习写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重点:读、背名言,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难点:阅读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4节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

1、通过读背,使学生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偶句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

2、通过阅读,体会短文的思想感情。

重点:积累名言,指导阅读。

难点:熟记名言佳句,体会短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一、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先自己读,再指名检查读。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指点,启发学生找出每组中上下对仗的词语。

如:愿对甘,乘风对面壁。要读好四组对子,朗读时可这样停顿: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帮助学生名言佳句。

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读书意思是不同的,甘面壁读十年书指的是读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指的是读生活这部书。

第三组告诉人们做人应像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也应虚心,谦恭。第四组劝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怀狭隘的私欲。

3、读熟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下来。(分组或同桌用对对子方式进行背诵,既有趣,又记得牢。)

二、指导学生完成阅读。

1、这是闻一多组诗《七子之歌》中的《台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从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

琉球读liqi,氤氲读yīnyūn,家传的传读chun,背水一战的背读bi。

4、用学过的方法,联系阅读中的简介,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台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琉球是与台湾毗邻的琉球群岛。

5、学生朗读、背诵《七子之歌台湾》后,鼓励学生背一背《七子之歌澳门》,如果有学生会唱,就让他们唱一唱。

三、作业:1、抄写读读背背的名言佳句。

2、朗读短文,要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内容:口语交际。

目标: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学会讲报和评报的方法。

重点:通过讲报、评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

难点:讲报和评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同学们,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讲报和评报,还要评出最佳的。

二、分小组介绍小报。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讲报、评报小组,互相观摩所办的报。

2、小组内每一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讨论本组的几份小报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3、各自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小报,可以说说报的特点,也可以读报上的文章,还可以说说办报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欣赏、交流,还可以提出问题或建议。

4、小组以举手表决或其他的方式评出本组最佳小报。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先介绍本组小报的特点,推荐本组的小报,讲清优点,力争评上最佳。

2、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这些小报的优、缺点,评出几份班级最佳的小报,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展出。

四、作业:1、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编写一份手抄报。

2、预习作文内容,准备写作。

第三课时

内容:积累、运用二习作。

目标:进行写人习作训练。

过程:

、明确习作要求。

1、指明读作文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作文有哪些训练要求。

2、请同学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几点理解:

(1)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选材较广泛。可以写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写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也可以写小伙伴、工人叔叔、医生护士、公交司机等等,凡是熟悉的人都可以写。

(2)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3)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二、交流习作素材,拓展学生思路。

1分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素材。

2全班交流:说说你想写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特点?

3、讨论如何确定一个吸引人的作文题目。

三、读写联想,启发构思。

1、出示两篇写人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边读边思考:这两篇习作是如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

2、学生根据习作的内容列一份习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四、学生习作,教师酌情指导。

五、作业:完成习作的初稿。

第四课时

一、内容:习作评讲,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目标:交流、评改习作。

三、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2、同桌互相读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部分。

3、全班交流评讲。

(1)出示几篇写得好的习作,请作者朗读。

(2)让同学评出文章写的好的地方,共同欣赏,找出写的不好的地方,讨论一下,应该怎样修改。

(3)出示一篇写的一般的文章,请同学评讲。

(4)请同学讨论一下怎样修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修改:1)、选材是否得当。2)、是否有具体事例。3)是否有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4)题目是否恰当。5)语言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作文本1。

8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媒体、诞生、传递、迅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2、教育: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通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重点:识记生字,学会分段。

难点:概括段落大意。

过程:一、导入。

1、你对电子计算机有那些了解,说一说。

2、你知道什么是多媒体吗?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什么是多媒体以及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内容。

1、轻生读课文,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的读音、字形)

3、理解下列词语: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4、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读破的句子。

三、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用合并自然段的方法试给课文分段,试讲出段意。(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1-2节)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段:(3节)说明什么是多媒体。

第三段:(4-5节)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第四段:(6节)计算机的发展将更加迅猛,会越来越神。

四、按分好的段落小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总结课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难点;对计算机越来越神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全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听写生字和部分新词。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提出几个自己最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1)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它能神到什么程度?

(2)为什么计算机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3)计算机与多媒体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解答的问题。

2、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解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可以做什么呢?

(3)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3、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计算机的神通广大及重要性。

三、展开想象:计算机能神到什么程

延伸阅读

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5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只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耸、渠、钮、枳、聂;会写防、耸、旗、擎、渠、钮、徐、枳、融、司、缓;理解典礼、城防部队、擎、徐徐上升、缓缓、就位、肃立、瞻仰等词语。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著名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小练笔

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学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中国认人民对新中国的成了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2、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并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盛大场面?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词。
3、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大典开始,写了哪三件事?(学生快速默读、思考)
(2)大典进行中,哪些场面最让你感动?(边读边画、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同时进行批注感想
(4)指导朗读,表现出群众欢腾、热烈的场面。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阅兵式部分。
(6)指名读课文第5段,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只礼花陆续…………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西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中,表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7)理解“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的意思?想想本文的中心思想。
(8)学生听配乐朗读课文,回忆全文内容。
4、总结、扩展
(1)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试写出课文的梗概。
(2)仿照课文写出3个比喻句。
(3)阅读自读课文的《刻骨铭心的国耻》。

资料提供者:

人教版十一册教案:开国大典、荔枝 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十一册教案:开国大典、荔枝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2、“阅读”。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习作”。在看图作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4、“实践活动”。通过“办小报,迎国庆”的综合实践,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调查、阅读、习作、审美及书写能力;引起学生对家乡变化和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写景的古诗,包括学过的和课外读过的。
2、向父母旬问,或网上查询,或采访保险员,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课前三分钟朗读或背诵写景的古诗。
2、熟读背诵《望洞庭》。
(1)轻声读,试试怎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画一画停顿和重音,然后放声练习朗读。
(2)尽可能多地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多种读诗方式(对读、轮读、比读、师生读等)读出洞庭湖水的宁静娟秀。
(3)尝试背诵。
二、完成“阅读”
1、交流关于保险的生活经验。
“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民保险”。你的父母为家人和财产办理了哪些保险?把你的课前了解到的保险知识和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医疗保险、平安保险、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也可讲看到或听到过的保险赔偿的故事)
2、边读边想:这篇《为银杉保险》的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可以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也可以把题目扩充完整,还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只要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即可。)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或课本中的插图。
2、学生翻阅家中的图书、画报,找一辐最喜欢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1、出示图画,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
(如,小学生的外貌,办公室的摆设,等。)
2、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符合图意,怎么想都行。
二、开启思路,想象故事。
1、你想以怎样的身分来想象图画的故事看谁与别人想的不一样。(可以小姑娘,教师,偷偷观察的学生、传述者等的不同身份来展开想象,叙述故事。)
2、根据图意及想象的身份来拟定题目。
三、小组交流。
1、选择相同身份的学生自愿结组,组内互相说说,提出修改意见。
2、在讨论的基础上,各人拟定作文提纲。
(如果你昜喜欢自己课前带来的图画,也可以仔细观察自己的图画,并拟定题目,列列提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习作
根据所列的提纲,习作成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评改。
一、据习作要求,互评习作。
1、师生共同拟定评改标准。
(1)符合图意
(2)内容具体
(3)语句通顺
(4)有一定条理
2、据标准,同桌互评互改。
二、作文欣赏
选择本次作文在选材、写法上有特点的作文读给大家听。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
一、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同学们,国庆节就要到了,让我们来编一份精彩的小报,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生日的贺礼。
材料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或采访调查等方式云搜集。内容主要是祖国建设的成就和家乡的变化。
二、小组商讨
1、自由组合办报小组
2、商量给小报起个什么名字。
3、讨论如何分式资料、写稿等。
三、全班交流
1、小组说说打算,互相启发。
2、教师从版面设计等方面加以指导。
开国大典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板书设计:
(事情发展顺序)
大典前
大典时典礼、阅兵式、
大典后群众游行
荔枝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学点
1.1.认识“挪、谋、辈、脉、剥、妥、贴、籍、偿、馋”10个生字及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自主学习能力
2.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教育。了解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借荔枝怎样表达出母亲的疼爱子女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提出的问题写成投影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出课题,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2.从预习和课后问题中归纳问题。
3.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4.结合重点语句,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5.总结归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线索。
教学目的: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便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明确问题
1.根据课题提问题。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中提问题。
3.归纳问题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生词、新词。
(1)课文生词:
清晰(qīngxī)突兀(tūwù)玲珑剔透(línglóngtītòu)虚荣(xūróng)
妥贴(tuǒtiē)慰藉(wèijiè)遗憾(yíhàn)
(2)辨多音字:xiǎn(朝鲜)mēng(蒙着)
舍shě(舍不得)鲜蒙
shè(宿舍)xiān(新鲜)méng(蒙古)
(3)近反义词:
①近义词:孤零零——孤单单滋味——味道清晰——清楚鲜明——鲜亮
妥贴——稳妥延续——连续依旧——依然珍贵——宝贵
②反义词:便宜——昂贵清晰——模糊喜欢——讨厌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1.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2.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3.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4.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五、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内容
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想,了解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回顾全文。
1.1.指名朗读。
2.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析读指导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课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想到母亲快70岁的人了,从没吃过荔枝,我想让母亲尝尝新。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母亲买的是处理的沙果,我为母亲买来昂贵的荔枝,母亲沉着脸,但还是高兴地、小心翼翼地剥荔枝,第一次尝荔枝,见客人来时,母亲端走了沙果,将荔枝留给了客人。
第三段(5~7自然段):讲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舍不得吃。母亲临终前吃的水灵灵的荔枝实际上是给了她心爱的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第四段(第8自然段):讲荔枝依旧年年红,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2.整理问题答案。荔枝
我贵,咬牙买(让母亲尝鲜)(给了孙子)
母亲沙果(长疤,烂、洗)对比小心翼翼爱怜喜欢吃舍不得
3.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生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含的感情。
(指引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课文记叙了母亲喜欢吃荔枝,但居家过日子,从没吃过荔枝。作者在母亲临终前特意买了母亲喜欢吃的荔枝,但母亲舍不得吃一颗荔枝,而给孙子吃的事情,赞美了母亲勤俭持家善良忠厚的人品,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课外作业:
1、了解母亲节的来历。
2、帮助妈妈做一件事,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亲手送给她。注意观察妈妈动作、神态,听她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
板书设计:荔枝
我贵,咬牙买(让母亲尝鲜)(给了孙子)
母亲沙果(长疤,烂、洗)对比小心翼翼爱怜喜欢吃舍不得
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例话内容,懂得学习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感情以及怎样体会文章的相思感情。
2、运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阅读”材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例话
我们学习了第二组中的四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开国大典》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与自豪;《狱中联欢》中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荔枝》中深厚的亲情;《梅花魂》中老华侨强烈的爱国心。只有体会到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组的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画出自己认为生根的地方,仔细读一读,想一想明白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读了这则例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开国大典》具体说说,通过设身处地地读和想,体会到了文章怎样的思想
感情。
(3)联系本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三、小结
阅读一篇文章,通过入情入境地读、杨有感情地朗读或自问自答等形式,体会到作者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根据例话内容,自学《积累运用二》中的阅读
1、按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联系阅读简介,设身处地地边读边想,体会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和收复台湾
的强烈愿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进一步表达诗人强烈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试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读一读,唱一唱《七子之歌――澳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名言警句。
2、独立阅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3、口语交际,通过讲、评,提高交际能力和办报能力。
4、练习写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
1、幻灯。
2、布置预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词典。
3、小报展览。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读背背,阅读。
一、自主学习,完成“读读背背”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2、自由朗读四组对偶句子,猜测句子的意思。
读时同桌相互正音。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1)指名读,适时正音,注意停顿,启发学生找出每组中上下对仗的词语。
(2)课件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3)用多种方式读。
4、指名说说对名言警句的理解。
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试着说说,教师酌情指导。
5、识记名言警句,看谁记得又快又牢。
(1)方法指导。(如,可用对对子的方式进行背诵)
(2)自由识记,教师巡视。
(3)尝试熟读成育,有兴趣的也可动笔抄写。
6、交流方法,谈体会。
(1)交流识记方法,
(2)说说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读书”意思是不同的。“甘面壁读十年书”批的是读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指的是读生活这部书(生活实践非常之生根)。第三组告诉人们做人应该像做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也应虚心、谦恭(自信心、虚心同样重要)。第四组劝诫人们要有宽广的风情,不要狭隘私欲。
二、合作探究,完成阅读
1、激趣导入。
2、自读短文,思考文后第1题。
(1)指名读,适时正音。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
(2)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简要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积累仅仅是一种手段和过程,而运用才是目的之所在。希望联盟的你能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四、课学小测,反馈学情
背诵、默写。
愿乘风_____甘_________
与有肝胆人_____从_________
虚心竹_______傲骨梅______
海纳百川______壁立千仞______
五、布置作业
1、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2、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回顾“积累运用一”中安排的办报活动。
2、这李课,我们来讲报、评报,还要评选出最佳小报。
二、组内交流,学习讨论
1、四人一组互相观摩自办的小报
让每位同学解说自己办的报,可以读报上文章,也可以谈办报感受,不拘一格。
2、小组评价
(1)商定评价标准。
第一,“报名”要有特色,要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
第二,版面安排,要美观大方,图文并茂。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字。
(2)提问或建议。同组同学畅所欲言,但不要一味地挑剔,更要注意学习与借鉴。
(3)本组评出1-2份最佳小报。
三、全班评议,促进提高
1、小组推选代表(不一定是小报的主人)发言。发言者先介绍本组同学的办报情况,再推荐本组的最佳小报――-注意说清优点,力争评上“班级最佳小报”。
2、大家自由发言评议,评出本班最佳的三至五分小报。
3、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展示评出的优秀小报。
四、布置作业
1、注意搜集对联。
2、预习“习作”要求。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学生习作。
一、明确要求
自读习作要求,试概括一下本次作文有哪几条要求。
(1)选择身边的一个人来写
(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3)自己拟题,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二、开启思路,畅所欲言
1、可以写什么样的人呢?
2、你准备写谁?为什么?有谁和他想的不一样?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各小组推荐一两个同学发言,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酌情点拨、鼓励。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评改
一、回顾要求明重点
1、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评改,争取把作文改得更好。大家有没有信心?
2、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重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师生共同拟定几条具体要求。
(1)事例具体,能够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2)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3)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七嘴八舌话修改
1、同桌互批互改
2、先班上的一篇中上水准(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评改。
(1)请小作者先介绍自己的习作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再把作文念给同学们听。
(2)全班同学认真读这篇作文,对照评改要求,想想有什么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地方,
还应该怎样修改。
(3)同桌或邻桌讨论,请几个同学发言。
说亮点,提建议。提醒学生注意,不要一味地挑剔、指责,应重在学习、借鉴,发现亮点和可取之处。
三、合作学习议中改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像刚才那样评改组内的一两篇习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评改反馈,小组汇报评改情况。
3、个人读改前后的习作,谈体会。
四、自读自悟用心改
1、教师提出自改要求。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大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字词句标
点符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要改过来。作文已经改过的同学要帮助同桌。
2、学生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资料提供者:

《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三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发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录像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生字:檐、江、擎、泽、钮、瞻。

新词:典礼、协商、汇集、擎着、诞生、瞻仰、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自主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思路。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书写生字及词语。

3.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3.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4.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5.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试练习背诵6~8节。

↘阅读第三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26开国大典


26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_而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和我的同学们很幸运地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按教材,这篇课文是安排在第八单元学习的,为了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祖国,在不久的十月一日有目的、有激情地观看六十周年建国庆典,教者打乱教材,特意提前学习第八单元,首当其冲地学习《开国大典》,让同学们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开国大典》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②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师: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四、教学设计
教时一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㈠导入:
1、问题导入: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安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㈡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㈢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㈣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教时二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㈠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㈡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㈢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㈣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㈤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㈥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㈦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资料提供者:

《开国大典》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国大典》”,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4 开国大典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4 开国大典》,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4开国大典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桂林山水、林海、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