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繁星》教学案例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繁星》教学案例。

《繁星》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繁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是巴金1927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与具有相近写法的同册课文《幼时记趣》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谈“星”

星星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关于星星的词句,让他们谈起来人人都有话说。综合他们所说的,不但让学生自己惊喜,还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词语有“繁星如海”、“众星拱月”、“熠熠闪光”、“疏星淡月”、“星罗棋布”、“灿若明星”等等;句子有“瞧,星星!一个,两个,三个……催璀璨璨,闪闪烁烁,就像一只只淘气、幼稚又充满神秘、智慧的眼睛。”,“夜幕降临了,一颗颗调皮的小星星纷纷跳进了银河,把自己洗得亮亮的,它是那么的晶莹……”等等。

2、学生读“星”

(1)默读。初读课文,说出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划出“我”三次看星感受的句子。

(2)朗读。a、把握感情基调。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三次观星的画面(从前,庭院里,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菜园,蓝天,群星——如今,海上,船舱,半明半昧的星)。

b、老师范读。

c、讨论话题:三次写观星感受的句子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d、组织学生从语调、语速、轻重等方面联系具体语句体会,然后分组朗读评比。

(3)比较阅读。

学生讨论交流。尽管《繁星》和《幼时记趣》在写作时间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在写法上也有很大相似,它们的相似之处在哪里?

明确:修辞,想象和联想,观察仔细(见精彩片段)。

(4)朗读最后一段,动手画巨人图(放映部分学生作品)。

3、学生写“星”

(1)学生谈关于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写作体验。

(2)认真观察,结合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短文,然后同学间交流。

二、精彩片段

师:我们回忆一下《幼时记趣》讲了哪几件事?

生:第一件是“观蚊成鹤”,第二件是“神游山林”,第三件是“鞭打蛤蟆”。

师:很好,概括的很准确。你最喜欢那件事?

生:我最喜欢第一件,把蚊子罩在白色的帐子里,用烟去喷它,将此当作青云白鹤图来观赏。我觉得这种想象非常奇特。

生:我喜欢第二件,把小草当作山林,把虫蚁当作野兽,这种想象非常大胆。

师:很好。回答得很有理。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繁星》和《幼时记趣》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生:两篇课文想象力都很丰富。

师:好,请这位同学具体来谈谈想象力丰富这一点!

生:《繁星》中最后一段把一群星星组合成一个巨人,这是想象力丰富最突出的例子,还有作者的各种感受部分都与想象有关。《幼时记趣》里的想象丰富部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

师:看来同学们鉴赏文章的能力已很强了。顺便问大家一下,想象在文学上很重要吗?

生:那当然!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西游记》和《堂吉柯德》等名著的问世,也造就不了屈原、李白这样的天才。

生:记得有一位文学家说过,我们鉴赏要靠想象来补充形象,我们创作要靠想象来使文章生动。

生:所有文学家都有很强的想象力。

师:很好。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家的想象力会那么强?能在这两篇课文中找到部分答案吗?

生:因为他们能够“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师:对!凡是宇宙中活的东西都有着文学的美。枯藤的美胜于王羲之的字,悬崖的庄严胜于张梦龙的碑。一篇名作就是大自然的一个伸展,试想,如果观察不仔细的话巴金能把天上的星星看成巨人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美的享受吗?

生:不能。观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欣赏美创造美的条件。(WwW.w286.Com 迷你日记网)

师:对!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都有很多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心灵等等。只要我们学着用巴金和沈复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那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就会多一些笑容,少一些哀愁。同学们,想不想去体验一下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所带来的喜悦啊?

生:想!(异口同声)

师:好!请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变化的云)!这里有很多云的形状,看那位同学想的形象多。愿说的说,愿画的画!同学间交流(学生说的说画的画,气氛非常活跃。)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以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好感受生活!

生:我要放飞我想象的翅膀,在无穷的大自然中翱翔!

生:我不但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创造出美来让大家欣赏!

三、教学反思

怎样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我这里强调一点:老师要放的开。一是能够将知识扩展开来,多插入一些学生有话说的话题;二是不要过分注重形式,要讲求实效;三是老师的教态要轻松,将不苟言笑的严师形象收敛,在保证课堂纪律不乱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以平时聊天谈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多点幽默,少点严肃。新形式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在轻松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向“快乐学习”的目标迈进。

延伸阅读

繁星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繁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繁星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2.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附板书:繁星巴金
情景感受
第一次密密麻麻回到母亲的怀里
(烘托)
第二次群星密布朋友

第三次半明半昧睡在母亲的怀里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特点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教学后记

“电能”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功和电功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能

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6J

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成果、展示资料、发言→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发言交流→引入功和电功的概念→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答:都是关于能源的。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板书:第一节电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整理好,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暂时到此,现在请各组发言并展示你们的成果。

小组1:根据我们组收集到的资料,电能的来源有各种发电机和电池,电能的应用有生活里的各种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炉,电冰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师问: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小组2:我们发现用电器还有空调、电脑,而且发电机有多种,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

小组3:我们发现电池也可以分为几种,有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纽扣电池。

小组4:我们给电能的来源和去向画了一个方框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非常丰富,还有各种图片和实物展示)

板书:一、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给电能的各种来源分类。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请各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发电机,另一类是电池。

生乙: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另一类是由热转化来的,还有一类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师:能不能补充得具体一点呢?

生丙:风力和水力发电是由动能转化来的,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是由热转化来的,太阳能发电和核能发电是由核能转化来的。

生丁:太阳能不是核能。

师:太阳能是不是核能呢?

(生大多数表示疑惑)

师:好了,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这个问题当作课后作业,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电能的各种应用也分一分类。

(学生讨论分类)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么分。

生甲:我们把它们分成四类,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如电灯、电视;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热,如电炉、电灯、电烙铁、电饭煲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如电动机、电风扇、电车;还有一类是把电能转化为冷能,如空调、电冰箱。

生乙:冷能不算一类,因为没有冷能。

(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学生争论,相持不下)

师:到底转化为冷能算不算一类?这也作为课后作业,向学们课后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我们下一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从多种渠道学习知识,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回答:

1.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2.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生齐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复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w·h=3.6×106J

板书:二、电能的单位

度、千瓦时(kw·h)、焦耳(J)

1度=1kw·h=3.6×106J

师:那么1度的电能或1J的能量有多大呢?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和数据。

(打出多媒体投影,列出一组图片和数据,说明1度的电能和1J的能量各能做什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抄下的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结合教材电能表的内容弄清:

1.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2.你家的电能表的铭牌上各项内容的意思。

(生分组阅读、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生甲: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乙: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丙: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个月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月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月初的读数。

板书:三、电能的测量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

(学生踊跃发言,师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

(请学生介绍新型的电能表,师尽可能鼓励、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

课堂小测(用投影)

1.小明家中的电能表月末的示数是3706,月初的示数是3646,这个月他家用去了多少电能?如果电费为0.45元/度。这个月他家应交多少电费?

2.我家的电能表铭牌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它的表盘转过了75r,问我家这段时间用了多少电能?

(培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用投影)有一个同学说水从自来水厂流过来,水龙头有水流出来了,我们就要交水费,而我们的生活用电,电流从发电厂通过火线流过来后又从零线流回上了,而且电流又没有减小,所以我们不应该交电费。你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说明应交或不应交电费的理由。

(放开学生的思想空间,提供各种思维碰撞的机会,开始时小组中有激烈的争论,后来大多数同意应交电费,气氛非常活跃)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甲:我认为要交电费,因为搭架电线要花很多钱。

生乙:而且修建各种发电厂也要花钱。

生丙:还有火电厂和核电站还要消耗原料。

生丁:我认为要交电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用电的时候电流虽然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我们需要的能量,我们交电费就相当于买电能来用。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思维的多样性)。是的,我们在用电的时候虽然电流没有减小,但是消耗了电能,而获得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我们正是用电能表测量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然后根据做了多少功或者说消耗了多少电能来交电费的。很显然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是一样的。

板书:四、电功

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

功的单位:与能一样。

电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课后作业

(第1、2、3题都是通过查找资料或调查完成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1.太阳能到底是不是核能呢?课后查找资料,把它弄清,并说明你的理由。

2.电能转化为冷能算不算电能的各种应用的一类?同学们去查一查资料,特别注意看一看上册的《汽化和液化》中的TST电冰箱。

3.教材P32“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4.配套《新学案)P46,第7、8题。

《蝉》教学案例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蝉》教学案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蝉》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断续收敛宽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蝉。
二、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三、朗读:
1、跟录音朗读一遍课文。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聒噪
四、理解: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思路:鉴赏:
一(1):蝉鸣点题1、思路清晰
二(2):厌烦承接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转换3、欲扬先抑
四(7):宽恕结论4、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