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了解巴勒斯坦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
2.知道以色列在荒漠上发展灌溉农业的先进方法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阿以边界
2.中东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图,以色列农业景观图,巴勒斯坦地区边界变化图
(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西亚北非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油资源,这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对待事物的观点应该一分为二,我们还应该了解它们给该地区带来的不只是福音,还有战乱和苦难,同时也是该地区国家矛盾与纷争、外部大国插手干涉中东事务的祸根。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局势最为紧张而又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在哪里吗?
(学生讨论)
以最近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报道导入新课
(展示地图)巴勒斯坦地区图
(引导学生观察巴勒斯坦地区图,确定该地区的范围)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的位置?
2.巴勒斯坦地区面积并不大,可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讨论,注意着重考虑其地理位置)
(总结)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亚非“陆桥”,交通枢纽。
(展示地图)巴勒斯坦地图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包括哪两个国家?
2.这两国之间的国界线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国家有什么不同?(不是正式国界)
3.两个国家的首都分别在哪里?(都是耶路撒冷)
4.巴勒斯坦有几部分组成?
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讨论)
(总结)这两个国家从历史上看非常特殊,彼此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和矛盾。
(讲解历史上该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生活经历)
(展示巴勒斯坦地区政区变化图)
(简要讲解)1947年联合国为了解决该地区的争端,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但是在随后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面积原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以致在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布建立独立的国家时,以色列也未能确定其疆界。
(总结)巴以冲突由来已久,这是中东问题中最难以处理的核心,虽然近年来双方均有意和解,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在其他国家的斡旋下进行过多次接触,但由于双方在很多反面存在分歧,因此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承转)刚才我们分析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位置及范围,了解了巴以冲突的根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该地区经济尤其是农业的特点。
(展示巴勒斯坦地区气候资料)
(提问)巴勒斯坦地区气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
(总结)干燥少雨,降水分布不均。
(展示西亚北非地形图)
(提问)1.巴勒斯坦地区地形有何特征?
2.本地区有哪些主要河流?(约旦河)
3.这种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单调地形加剧干旱程度)
(进一步深化问题)这种地形和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
(总结)本地区西侧为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适于耕作;但大部分地区为干旱高原,只适于游牧。
(启发式提问)这种气候、地形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灌溉)
不利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人类屈服,相反,以色列在本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各国学习的楷模,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以色列是如何发展灌溉农业的?
(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进行回答)
(总结)以色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出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等,最大限度的克服了本地区缺水的不利因素,发展了引以为骄傲的农业;而实际上我国也有大面积的荒漠存在,从刚才的学习中,大家能够获得什么启示吗?
(学生开展讨论)
(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好好学习,掌握先进的科技,报效祖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第三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亚非“陆桥”
阿拉伯半岛西侧
地中海东岸
2、先进的灌溉农业
(1)地形、气候
(2)以色列的灌溉农业
滴灌、喷灌、智能灌溉
扩展阅读
开花和传粉教案示例
详细介绍:第六章第二节开花和传粉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和传粉的两种方式,以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受粉的意义。
2.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所以说,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此外,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受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准备新鲜的风媒花和虫媒花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②从开花的时间看,有些秋季开花的植物花期很短,有的只有几个小时,有的也只有几天的时候,给采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好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如果准备起来确实有困难,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前一节讲的是“花的结构”和“花的种类”,学生已经知道,“花”是植物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所以,教师在本节课的开始可以这样说:“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什么叫开花?植物开花后又要进行哪些生理活动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给出开花的概念。开花是指:花的各部分成熟后,花被(花萼和花瓣)展开,雌蕊和雄蕊显露出来的过程。然后再指出:植物开花后,还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2.关于“开花”的教学,教师可以紧接引言,用“启发式”教学法,把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弄明白。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②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③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④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
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要讲明,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例如桃属植物要3~5年;烨属10~12年;椴属20~25年。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直到死亡为止。只有少数多年生植物,如一些竹类,一生只开一次花。
可以补充说明,植物的开花一般在发叶之后,但也有先开花后长叶的,如杨树、紫荆、玉兰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开花?最后总结出,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和某些豆科植物;有些植物需高温暗光才能开花,如晚香玉、紫茉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大丽花;冬天开花的梅和水仙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光照更短。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师还可以补充说明,各种植物花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如平时所说的“昙花一现”说明昙花开放时间很短,只有几个小时;水稻、小麦的花期也只有一周左右,苹果、梨的花期可以维持2周左右;而棉花、花生等植物的花期可延续一至数月。各种栽培植物的开花期与品种特性、营养状况和外界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
3.关于“传粉”的教学。仍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难理解的,许多同学早已知道,花开的结果是进行传粉。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部分知识总结出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开花的结果会怎样?②什么叫传粉?③花粉可以借助什么方式落到柱头上?④什么叫自花传粉?什么叫异花传粉?上述这些问题,学生是不难回答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借助昆虫传粉的花应该叫——虫媒花;借助风力传粉的花应该叫——风媒花。虫媒花与风媒花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4.关于“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风媒花和虫媒花,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请学生总结出两种花在结构上各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新鲜的花,教师也可以用彩色图片、投影片或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照片(图片)能够得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
关于虫媒花: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内容,使学生能较系统较连贯地掌握知识。如:前面讲过的花的蜜腺产生花蜜可以招引昆虫;各种小花组成的花序,形成较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也是招引昆虫的一招;枣花虽然没有鲜艳的花冠,但枣花蜜甘甜如饴,使昆虫蜂拥而至;还有一部分花的花瓣能散发出香气,使昆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香而至。
可以告诉学生,花的香气比颜色对于昆虫有更大的吸引力。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用彩色纸做了许多假花,把它们粘在枝子上,将其中一部分花朵撒上香精油,结果蝴蝶、蜜蜂都飞向这些带香味的假花。香气对于夜晚开花的植物更为重要,因为晚上开的花不易被昆虫发现,要靠香气把昆虫诱来,夜来香的花特别香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风媒花:教师要注意与虫媒花对比。风媒花一般小而不明显,花被很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无香味和蜜腺;花丝细长,易为风吹摆动,散布花粉;每朵花产生的花粉粒多、小而轻,外壁光滑干燥,适于被风吹走;雌蕊柱头显著突出,常呈羽毛状或具分叉、能分泌粘液,易粘受花粉。
玉米的花是风媒花,它是雌雄同株而异花受粉的植物。主要因为玉米的雌穗一般比同株的雄穗开花晚2~3天,这个特性决定了玉米雌穗上接受的花粉多数为异株玉米雄穗上的花粉。也就是说:玉米是异株异花传粉。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如果玉米同惨号花传粉就会产生发育不全的籽粒和弯曲的穗轴,产量不高;而异株异花传粉,则产量显著提高。为什么自花传粉会引起品种衰退?因为自花传粉,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朵花(或同株异花),它们产生的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其遗传性差异较少,相结合后产生的后代生活力和适应性就比较差。反之,异花传粉由于卵细胞和精细胞来源于不同植株,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遗传性差异也较大,结合后其后代生活和适应性也强。
5.关于“辅助授粉”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明:异花传粉虽能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是,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如不刮风。下雨、低温),传粉没有保证,或者由于植物体本身的原因造成受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受粉。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书上的插图,说明人工辅助受粉的方法和意义。
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开花的结果是完成了传粉。当花粉经过各种途径(自花传粉、风媒传粉、虫媒传粉)落到本种雌蕊的柱头上后,花粉和子房会产生怎佯的变化呢?这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开花和传粉教案示例
巴基斯坦
教学目标
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关于“巴基斯坦”的教学设计示例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巴基斯坦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巴基斯坦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巴基斯坦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巴基斯坦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巴基斯坦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第三节巴基斯坦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巴基斯坦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