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如《种太阳》,这样容易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

创设情境: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承转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今天就共同学习怎样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讲授新课

师: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收集近几天的天气情况,你们是从哪里获得天气信息的?

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看报纸、打电话、上网等。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特别高,我们以它为载体,学习怎样收看天气预报。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一段录像,注意主持人是如何播报天气情况的。我们一会也要尝试模仿播报教材第47页的2006年3月23日的天气情况。

生认真收看。

师:天气预报中首先出现的是一张卫星云图,请同学们看46页介绍,说一说怎样看懂这张图?

生回答略。

师:请你们猜一猜绿颜色的地方有可能是什么天气?为什么?

生:晴天。因为上方没有很厚的云层。

师:卫星云图只能反映陆地和海洋的基本天气情况,要想知道具体城市的天气情况,还要继续收看城市天气预报。请同学们结合46和47页两幅图,以同桌为单位,练习播报2006年3月23日的天气情况。

生练习。

师:哪位同学愿意模仿主持人到前面来,播报城市天气预报?

学生踊跃争先,特别是还有一位同学以快板的形式播报,课堂气氛很活跃,掀起了高潮。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很快记住了天气符号。

师:同学们的播报很精彩,希望你们今后成为优秀的主持人!

承转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小活动,来检测大家是否记住了天气符号。

活动(一):请根据我的描述,想一想会发生哪些天气情况?请同学们快速举起相应的符号卡片。

A.白雪皑皑B.万里无云C.电闪雷鸣D.乌云密布

活动(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中,一个城市旁边有时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这表示什么?请同学们分别选出常见的例子。举符号卡片展示。

活动(三):当出现上述的天气变化时,你应该提醒家人注意什么?

活动(四):请同学们分别选出一种表示恶劣天气的符号,并说一说在这样的天气中,我们又应注意什么呢?

活动(五):你感觉天气预报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通过五个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我发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知识面也很开阔。如他们说冰雹和霜冻对农业生产最为不利,还联系今年夏天的一场大暴雨,说在天气恶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增减衣服等等。他们感觉天气预报对生活很有帮助,所以一定要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好习惯。我及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我们的父母工作很忙,他们没有时间看天气预报,如果我们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就可以提前告诉父母天气的变化,让他们上下班增减衣服,注意交通安全。这是子女对父母最好的关心方式。

承转

师:请同学们看沙尘暴的符号卡片或照片。你们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空气环境中吗?

生:不愿意。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师:请同学们描述自己经历的一次空气很清新的时候和很污浊的时候。

生描述。

师:在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空气污染的现象?

生举例说明。

小到烟头,大到战争的硝烟弥漫,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例子举不胜举。他们还展示了自己收集来的图片。

师:污浊的空气会对人和周围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呢?

生举例说明。

师:污浊的空气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保护大气环境,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师:刚才大家谈到的是对空气污染的直观感受,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字来衡量空气质量的好坏呢?请同学们看教材48页介绍。

生看书总结。

师:结合图3.9,请你找出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图中有没有重度污染的城市?

生活动略。

师:哈尔滨的空气质量属于哪一级?

生回答略。

师:齐齐哈尔的空气质量与哈尔滨的差不多,说明我市空气质量良好。

师:我们学会了看空气质量日报,会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生:如果外出旅行,我要选择空气质量好的城市;早晨锻炼身体,要看一看空气质量是否适合。

师: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很矛盾的事情,请同学们结合以下两件事,进行辩论,说一说你的观点。

活动(一):小辩论

1.我家想买一套新房子,有两个选择。一处在江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房价非常贵;另一处在工厂附近,房价很便宜。爸爸想买江边的,妈妈要买工厂区的房子。买哪一处好呢?请你当参谋。

2.每年秋收后去农村看奶奶,我发现农民都要把田里的秸秆烧掉,用秸秆灰当做肥料,给土地施肥。这样做好不好?

生开始辩论。

师:小结,当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多想办法,尽量达到平衡,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我们应如何去做呢?

教师出示4个小案例,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

活动(二):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生讨论研究。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解决空气污染的可行办法。

师:小结,除了我们想出的办法外,可能还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减少空气污染,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好好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课堂总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结束语:愿同学们每天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也愿祖国风调雨顺。

相关推荐

《孔乙己》第二课时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孔乙己》第二课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较有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交流展示。

2、提出疑难,讨论交流。

(1)可创设情境,进一步走近人物。我们刚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走近孔乙己,下面,试着以“众人”的眼光走进文本、走向孔乙己,去近距离观察他,并向大家介绍他们心中孔乙己的形象。短衣帮: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掌柜: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何家、丁举人: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小伙计: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邻家孩子: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 (2)也可品析语言:(一)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欣赏了哪些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欣赏它们?

三、【拓展延伸】: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为什么反复写众人的笑?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四、归纳主题

五、达标检测 (一)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①时间: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③人物:_____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___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4.“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6.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揭示了(  )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 B.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 C.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D.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当时读书人都穿长衫。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8.“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一句说明(  )A.他学问渊博,一般人听不懂 B.他读的古书多,因为古书上写的都是“之乎者也”,因此他说话也“之乎者也”。 C.他思想性格迂腐,自视清高。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 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 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 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

拓展训练:1、请你设想一下,孔已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酒店后的孔已己”为题续写一个你认为合乎情理的故事,题目也可以叫《孔已己后传》,还可以自拟。 2、发挥想象写一篇情节生动的故事:孔已己中举后回到咸亨酒店。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Wheredidyougoonyourvacation(第二课时)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Wheredidyougoonyourvacation(第二课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二节
Unit10Wheredidyougoonyourvacation?
(sectionB)
ⅠTeachingAimsandDemands
1.KnowledgeObjects
Keywords.
Targetlanguage.
2.AbilityObject
Trainstudents’listening,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skills.
Trainstudents’communicativecompetence.
Self-check.
3.MoralObject
Ⅱ.TeachingKeyPoints
Thekeyvocabulary.
Thetargetlanguage.
Ⅲ.TeachingDifficulties
Trainstudents’readingandwritingskills.
Writeatraveldiary.
Completeaquestionnaireandmakeasurvey.
Ⅳ.TeachingMethods
Listening,reading,writingandspeakingmethods.
Practicingmethods
Groupwork
Ⅴ.TeachingAids
Acomputer
Theblackboard.
Ⅵ.TeachingProcedures
StepⅠGreeting
Greettheclassasusual.
Checkthehomework.
StepⅡ1a1b
1.Pointoutthenumberedlistofwordsinthebox.Readthemandhavestudentsrepeatseveraltimes.
2.Ask,whichwordsarehappywordsandwhichareunhappyones?Pleaseputtheminthecorrectblanks.
StepⅢ2a2b
1.Listentoaconversation.Veraistalkingabouthervacation.Pleaselistenandanswerthequestion.
2.Playthesamerecordingagain.Youaretolistenandwritedowntheanswerstothesethings.
StepⅣ2c
StudentAisVera’sfriendandStudentBisVera.Getstudenttoroleplaytheconversationinpairs.
StepⅤ3a3b
1.Readthediariescarefullybyyourselves.Circlethegoodthingsaboutthevacationandunderlinethebadthings.
2.ImagineyouareanAmericanstudentonvacationinBeijing.Pleasewriteatraveldiary.
StepⅥ4
Placestudentsintogroupsoffive.ImagineyouareallforeignersonvacationinChina.Taketurnstellingwhatyoudidonyourvacation.
StepⅦSelf-check123
1.Askstudentstocheckallthewordstheyknow.
2.AskstudentstowritefivenewwordsintheirVocab-builder.
3.Helpstudentstomakeupquestionsaboutthetopicsintheform.Writethequestionsonapieceofpaper.
StepⅧSummary
Summarythetargetlanguagewe’velearnedinthisclass.
StepⅨHomework
Choosethemostinterestingplaceyouhaveeverbeentoandwriteatraveldiary.
BlackboardDesign
Unit10Wheredidyougoonvacation?
Wheredid…?
Whatdid…?
Didyou…?
Howwas…?
Howwere…?

《石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_


《石榴》(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石榴》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石榴》一文语言清晰,颇有美感。课文按季节变化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生产过程。第一节用简练的语言引出了文章的主人公——闻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节写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过程。第三节写石榴结果,渐渐成熟。第四节写石榴内部的状况,以及子儿的滋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拟人等描写方法。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写水果特点的方法。

4.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以及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导入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读课题——学生读课题《石榴》

(二)请大家打开课文,让我们踏着季节的脚步,跟随作者,去山东枣庄,

一起走进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二、精读训练

(一)师:快速阅读课文2——4自然段,说说你喜欢哪一个季节的石榴圆。喜欢它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学生读后交流,老师提炼板书——春叶绿;夏花美;秋果趣(如果学生一下子概括不出来,就打个?说:待会儿,我们学习这一段课文的时候再来想这个词)

师评价:我们班同学读书的本领真大,读了一遍就能抓住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了!

(二)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夏天的石榴花好不好?(课件图片欣赏)

1.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美了)

2.是呀,一个字——美!这么美的石榴花作者是怎样来向我们介绍的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中写石榴花的这几句?

3.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谁还想读?

4.读了这几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石榴花?(让学生多说一些)

(1)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2)我看到了密密麻麻的石榴花。

(3)我看到了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

……

5.师:你觉得什么样的石榴花最美?

生:火红的石榴。

出示句子:

6.师:看一看,这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读一读,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更

美?为什么?

生:火红是像火一样红,红得都快燃烧起来了。如果只是红的,就没那

么红,那么美了。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火红”这个词用得真好。请你把书上的

这一句读一读。

谁能够读得再红一点?(再指名读这句话。)

师引读:这些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说。)

师:请大家再到书上去看一看,你还觉得什么样的石榴花很美?

生: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很美。

出示句子,请你读一读。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喇叭吗?现在你们就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让我

们一起来吹一吹吧!你吹的是什么曲子?(全班吹喇叭)

师:哇,多可爱的石榴花呀,好热闹的石榴园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捧起书,让我们一起把夏天的石榴花连起来读一读!

(三)师: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

秋天的石榴园,请大家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秋天的石榴园什么最吸引你?(生自由轻声朗读。)

生:小石榴。

师:为什么呢?

生:很有趣。(板书:趣)

师:什么地方写得最有趣啊?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

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是吗?有趣在哪儿呢?请大家看——(图片),听——[播放笑声](你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熟透了的石榴裂开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哪句写得更有趣?为什么?

生自由比较说。指名读。读好。

师:为什么读了这一句我们会觉得这么有趣?小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自由说。

师:原来作者是把石榴当成人来写的,才写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我们

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师:还有哪一句也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的?

[课件出示]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指名读。)有趣吗?

师:你们看,这是两大片绿黄色的——(叶子)?(师两手舞起,像两片叶子)哪个小石榴来扒开叶子?

生过来表演。

师:小石榴,你在里面感觉怎样啊?你想看什么?哎呀,你为什么这么着急?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向人们报告什么喜讯?……(扒开后)哇,你看到了什么?快向人们报告你的喜讯呀!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谁能读得再急切一点?调皮一点?喜悦一点?

师:多有趣多快乐的石榴娃娃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石榴成熟了是这么的可爱,这么的有趣。它是怎样长成的?

[课件出示]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师:请把这句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找出来。

[课件出示]先是逐渐最后

师:如果老师把“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红、一半黄这几个颜色词语换一换位置行吗?为什么?

师:原来作者是根据石榴成熟的顺序来写的,不能随意调换。谁能把这种成长的变化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师:石榴的果实真是太可爱,太有趣了,我们一起把这小节读一读吧。

(四)欣赏了石榴花,看了石榴果,想不想尝一尝?作者是怎样品尝石榴的呢?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生默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说清楚顺序。可以用上表示顺序的关联词“先……然后……最后……”

生:先剥开外皮,然后看看子儿,最后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尝尝味道。

师:小作者剥开石榴的外皮,就开始仔细地观察,(板书:看)

我们看!

[课件出示石榴子图]

师:你看到的石榴子儿是怎样的?

生:一颗一颗靠在一起,很亲密。——紧偎。颜色——红白相间。看上去很透明——晶莹

师:说得真好!下面就要尝尝它的味道了!(板书:尝)

请生品尝。

师:什么味道?

师:这就是酸溜溜,甜津津。

师:感觉怎样?

生:很爽口,很清爽。

师:作者也写出了自己品尝后的感受。(板书:感)现在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美味的石榴。[出示图文]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

师: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段话有滋有味地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师:作者就是这样品尝石榴的,(指板书)先仔细地看,再细细地品尝,最后还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都是抓住了石榴的特点来写的。(板书:特点)我们平时也吃过很多水果,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今天回到家同学们也先观察一样你最喜欢的水果,再尝尝它的味道,然后写下来,好吗?

三、小节全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石榴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最后,让

我们再一次地欣赏全文!捧起书,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石榴,齐——

(欣赏课文。)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一、朗读中感知: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多媒体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2至4自然段,设计了一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画面,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花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对石榴果的有趣能身同感受;第三次是通过情境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石榴娃娃的心情,并意会到其中的乐趣。

二、表达中领悟:

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我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看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活泼可爱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三、观察中学法: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石榴子儿的样子,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一颗紧挨着一颗,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联系学生们的生活体验,问他们吃过石榴的说说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于是,我拿出一个桔子,请学生仿照作者写第四自然段的方法:先看再尝最后写下感受,介绍桔子果肉的样子、颜色和味道,学生说得很精彩,并当堂写了一段话,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