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主题二人类生活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主题二人类生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主题内容分析]
本主题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突出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第一板块“社会结构”主要阐述影响、制约人类生存的社会因素;第二板块“社会生活”描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第三板块“社会风俗”展示生存方式中的庆典形式和人际交往形式。
第一单元社会结构
[单元内容分析]
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马克思语)。本单元由《婚姻与家族》、《等级与阶级》和《种族与人口》三课组成,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了解婚姻制度的演变和家族家庭的变化;了解阶级与等级的产生以及演变;了解人种的形成和人口增长情况;初步了解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主要因素,初步了解社会结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初步了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初步感知从文化的大环境看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索,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人类学、风俗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状况,初步体验运用阶级分析发法、统计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历史的过程。
3、通过对社会结构考察,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通过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索变化的原因,认识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探知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认识等级与阶级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等级与阶级的演变,具体地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纵向发展。不同等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构成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2、内容解析
社会结构是在一定物质生产水平上,人类把自己组织起来借以在其中生活、生产的文明框架。
婚姻制度、姓氏来源与家族、家庭演变直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入氏族社会以及氏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种族与人口”在于阐明人类生活最根本的要素,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便没有社会。人口数量的多少,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可遗传的体质特征,由此形成不同人种。人种的不同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与智力、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无论属于哪个种族,都赋有多方面的聪明才智和潜力,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经济地位。等级则是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婚姻与家族、种族与人口、等级与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们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探知他们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结构的变化既是文明发展的原因,又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家族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做出重大贡献,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为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做了有益地探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现实中国的认识。
3、活动建议
(1)学习目标
了解家庭形式的变化及其历史因素、了解人口迁移及其历史因素;通过微型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变迁,探究从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社会调查方法;通过对自己家庭的考察,增进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懂得家族与社会的关系,寻根认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收集资料。本阶段,教师工作重点在于对调查、访问活动的原则加以指导。
①介绍社会调查的主要途径、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提供若干范文,给学生作参考
②明确调查的主要目的、对象。目的:收集反映家庭在近一百年变化的资料,探知变化的历史因素;对象:自己的家庭成员;
③明确调查主题,撰写调查提纲。反映家庭的变化状况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职业变化、家庭成员人数的变化、家庭成员居住地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④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第二阶段围绕资料展开探究。本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有效处理材料,发现材料相似之处,并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相关因素。
①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编写家谱、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向全班展示
②按时间段:1839年-1915年;1927年—1949年;1950年—1977年;1978年—2002年,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本时间段各自家庭的相似之处。
③分析每个时间段出现相似之处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的角度理解家庭的变化。
④揭示上海家庭的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以此展现人类文明进程,因而涉及较多社会学知识。所以就评价而言,应以开放式评价为主,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从相关历史现象、史料图表等中提取信息能力,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研究历史发展的能力,强化学生从文化的大环境观察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意识。JAB88.cOM>

相关阅读

3.2人类的居住地 4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的居住地

●高考趋势展望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聚落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成和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在高考中这部分内容是综合能力测试进行学科综合的重要内容。

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历年高考中是经常涉及的内容。城市区位因素的考查往往需要多方联系自然的、人文的地理知识去综合分析,有时也会涉及到政治、历史等跨学科的知识。城市化进程注重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的考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出和比较城市合理规划的最佳方案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如1997年上海、2000年广东高考题分别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上海2001年和2002年,广东2001年考查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近期世界城市变化的有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知识要点整合

1.城市的起源

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起源的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它是产生剩余产品的手段,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剩余的农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3.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3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地域联系

一.本周教学内容:

人类地域联系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铁路选线的主要区位因素

2.港口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3.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二)难点

信息高速公路

三.复习要点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

1.交通运输:

(1)作用: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2)主要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3)合适的方式:合理运输(过远、重复、对流、运量不当);综合运输

(4)发展:联合运输;提高效率(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

(5)世界性运输:"亚欧大陆桥"两条(Ⅱ重要:连云港--鹿特丹);四条航海线(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巴拿马、北太平洋);世界航空港

5.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5.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遗传病--

广州市第一中学孙淑贞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一个科学技术社会(STS)。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对象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自学,再尝试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

对于实践调查,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先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看似简单,运用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易造成大量资料的积压与浪费;文科班的学生个性鲜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若能利用自已搜索到的资料在辩论会中展示自我个性,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②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③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①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②搜集和交流人类基因组计划或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的资料。

3.情感目标

①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②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认同遗传学研究的新成就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积极思考遗传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为普及遗传学知识做出贡献。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

2.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设计调查表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2分钟)

引用杨焕明教授的话,赞美生命!

[过渡]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

[引出主题]人类遗传病

认同生命的美丽在于生命的质量。

引用杨焕明教授的话,教师富有感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兴趣。

[主题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16分钟)

1.教师根据学生调查中的常见错误,引导学生思考:家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吗?

2.[展示图片]几种常见的或是较严重的遗传病

3.遗传病的定义及分类?

[引导]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和它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4.请依据其病理,对常见遗传病进行分类(用表格进行总结一)

[小组汇报调查情况]

小组1: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小组2:红绿色盲的的调查,看书释疑;

[回答]基因、染色体;

[巩固练习]看书完成表格。

在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

[主题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0分钟)

[引入]展示数据资料。

[过渡]遗传病危害之大,所以我们要预防它。

简述达尔文摩尔根资料。

[启发]如何降低非近亲结婚子女发生遗传病的风险?

[简述情景]小A的故事。

谈谈个人感觉;

[回答]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讨论]有关基因诊断引发的社会伦理的争议;

引导学生高度关注遗传病,意识到婚前优生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

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在具体应用时,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主题三:人类基因组计划](12分钟)

[小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HGP的研究成果使基因治疗成为可能,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曙光,但也引起伦理道德的争议,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小组资料交流]

1.简介HGP

2.小组辩论赛(正方反方)

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作好科学的宣传,承担起社会责任。

[课后进一步探究]基因诊断、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相关问题。

将探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六、教学小结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在人体内则可表现为某种疾病。本节作为第5章的最后一节课,对整章起到归纳的作用,对于宣传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节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的关键,并且我一直在探索与尝试在认知过程如何使知识与情感有效地产生交互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获得知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其科学性,分析数据不符的原因。

七、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在学生的讨论与辩论中,师生共同获得思想的启迪,并进行反思,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性。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既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学习融为一体,也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典型事例,并能主动探究,加以创新利用,避免将学习与实践生活脱离开来,成为高分低能的人;通过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

来源:人教网

3.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4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高考趋势展望

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在一定地域空间进行的,而各地域上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区域之间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流,实现互补。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商贸活动。目前交通运输业是实现异地客货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日益向网络化、专业化、高速化发展。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因素中,以社会经济为主导,科学技术为保证,自然条件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我国一直在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交通运输网,但运力不足仍很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已成当务之急。交通运输的建设现已纳入国土整治,成为国土整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部分内容一直是考查内容,从未间断,尤其是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这两部分内容较为突出,考查内容既有双基知识,也有综合性能力知识。历年高考中本专题着重考查了如下内容:①重要交通线,特别是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所经过的线路名称、海域海峡名称和位置、著名运河的位置等,侧重于识记方面,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40题,考查了第二座亚欧大陆桥。②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如1999年上海卷31题,考查了农产品采购方案。③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区位选择和沿线城市。如2002年天津卷4~7题,考查了青藏铁路。④世界主要农矿产品的贸易。如2001年广东河南卷第38题,考查了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和香水的贸易。此外,以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空间区位变化等知识也初露端倪。并向我们揭示了由单纯的识记线路向实用性的运输方式选择变化;由重要交通线路和重大建设工程的沿线状况考查向选线的区位分析及意义方面变化;由主要农矿产品的贸易向贸易格局的演变方向变化;由立足现状考查向关注未来方向发展;由实例分析转向模拟现实命题等变化。在考查目标上,呈现出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