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

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湘教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名称
特征
相同点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
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
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3、世界上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世界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4、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大陆架是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洋盆)。最深的地方(海沟)。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方(大洋中脊)。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6、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ABC
DEF

7、判断坡度陡缓的方法:等高线密,坡度陡;等高线疏,坡度缓。
第四节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
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红海扩大——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不断张裂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

延伸阅读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湘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湘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湘教版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1、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时间短、变化快)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黄色表示沙尘暴。
4、记住简单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情况。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6、这个符号叫做“风旗”,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这个符号中的小短线,叫做“风尾”,每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1个风级用半个短线表示,如:北风五级北风三级。则是东风8级。则是东北风6级。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5、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6、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8、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就是由于位于低纬度迎风坡而形成的。
9、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2、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3、海陆分布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气温:夏季陆地高,海洋低。冬季陆地低,海洋高。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同纬度地区降水:近海迎风坡降水多,近海背风坡降水少,远离海洋的地区少。
4、地形地势
对气温的影响: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山的阴坡低,阳坡高。
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5、人类活动:人类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6、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时期
一天
一年
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时差
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8、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9、五带的划分:(根据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温度带
名称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景观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分明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明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及大陆的西岸地区
热带荒漠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中国美国巴西东南部、阿根廷等沿海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中纬度(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俄罗斯和加拿大针叶林面积最大。
温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冷夏温,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
苔原气候
终年寒冷干燥
北冰洋沿岸
苔藓
冰原气候
格陵兰岛,北极地区岛屿及南极洲

高山高原气候
分布于中纬度的山地高原。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如果气温曲线向上凸,则是北半球;如果向下凸,则是南半球
最低月气温
最低月气温
最低月气温
15°C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低于400mm
热带季风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高于600mm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干燥
0—15°C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雨
地中海气候
冬雨(夏干)
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均匀
0°C
温带季风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高于2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高月降水量低于100mm
大部分月份均在0°C以下
寒带气候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知识点湘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知识点湘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知识点湘教版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1、目前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3、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5、从政治体制来看,国家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8、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有中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远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
9、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10、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1、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并朝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12、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UN)。
13、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是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61、世界贸易组织是重要的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他的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62、国际奥林皮克委员会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谊、进步”。
63、红十字会的宗旨是坚持人道主义。

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梳理湘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梳理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居民》知识点梳理湘教版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是其自然、社会、经济、人口和历史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又会作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人口变动的基础。研究它有利于政府等决策部门对人口的发展问题进行合理政策实施.
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
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