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高一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点”,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延伸阅读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动乱。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

1.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A.原始社会B.夏朝C.西周D.春秋
解析: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西周时期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2.(2010黄冈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解析:C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C。

3.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A③说法过于绝对。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

4.(2010温州期中)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
A.垄作法得以推广B.套作制的普及
C.一年二熟制出现D.一年三熟制产生
解析:C从“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判断,应选C项。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

6.(2010滨州模拟)下列关于下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解析:B图为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促进了我国耕犁的完善。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汉代。

7.(2010江苏模拟)能反映唐朝发达农业生产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读图能力。①是纺织技术,②是水车,③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法,④是曲辕犁,根据它们的出现年代可知应选B项。

8.(原创题)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
解析:B①出现于南北朝,②出现于东汉,③出现于元代,④是在明朝。

9.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这件青铜器铸造于()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
解析:B青铜器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商朝青铜器冶铸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如四羊方尊,它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10.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给了丰富的信息:“青铜”、“铁质”、“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据教材基础知识和“最早可能”,排除A、B两项,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而铁更有可能用于兵器。

11.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解析:A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其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在唐代还未出现,答案为A。

12.《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麻等组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营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①②③在材料中均有体现,“手工业者受到歧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3.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必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冶炼生铁
B.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C.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
D.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解析:A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灌钢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东汉时期,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铁器普及,但并没有完全取代青铜器。故A项正确。

1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C从材料中焦仲卿作为小吏,他的妻子打扮得如此精美,且大多是丝织品,可以得出汉朝丝织业的发达和普及程度。

15.(2009扬州模拟)“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制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昌南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B.丝绸C.铁器D.青铜器
解析:A材料中提供了关键词“昌南镇”,明清时期此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以及由“18世纪初期”的时间信息可知A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二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等。发现的铁农具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在不少地区还发现了铁犁壁,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冶铁业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2)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中,选自《天工开物》的是()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D.①③
(3)①②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情形?
17.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一生产部门的成就?图片右部分三件产品是哪个朝代的产品?反映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成就?这一部门的发展对我国历史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成就?这一部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2课时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与经济政策
1.中国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营商业机构垄断始于()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
解析:C春秋战国时期政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2.(原创题)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解析:C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对唐朝的“市”“坊”功能不同的记忆和认识。当时的“市”是固定交易场所,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故“市”外店铺林立不符合史实。A、B、D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不可能进行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解析:C汉唐时期的城市布局都是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的。

4.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京城的辉煌》
解析:A宋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与唐代市坊严格分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5.(2010湖州模拟)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B.晋商与外国资本存在竞争关系
C.明清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D.金融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解析:A根据“日昇昌”票号设立各省分支并走出国门,可得出B、C项正确,根据其经营性质可得出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2010泰州模拟)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D宋代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开封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故排除①②。

7.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抑商政策主要措施有()
①专卖制度②多设关卡③歧视商人的规定④征收重税⑤推行传统的闭关自守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A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闭关自守不是传统的抑商政策,排除带有⑤的选项即可。

8.(2010聊城模拟)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
解析:C注意题干中“抑商”和“初衷”两个限制词的含义,确定答题的范围,然后理解四个选项的意思是不是初衷即可。C项主要以重农为初衷。

9.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D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这一限制词。经济原因是根本的原因。

10.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贫困,消费不足
B.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C.关卡林立,税收苛重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解析:D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
B.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解析:D本题考查政府商业政策的影响。“本”即农业,“末”即商业,清初地主商人因投资手工业或者经商生财,但是挣钱之后却把资金重又投入农业,致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12.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人多地少的特点
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我国古代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农业思想浓厚,所以选C。

13.清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这种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清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D注意对“实质”的理解。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是对表面的认识,其实质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4.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解析:CA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是禁海政策的理由;C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15.(2010潍坊模拟)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解析:C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知盲目自大心态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

16.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中的哪一个要素的什么情况?这种状况后来是怎样结束的?
(2)材料二是什么朝代的什么物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有何意义?
(3)材料三是一幅名画,请说出作者的名字和作品的名称。该画属于哪个绘画类别?这幅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地位如何?

17.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二十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费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熟悉、精通)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两,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之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此照把持行市律就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七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

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①牛耕在当时

得到了推广②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③东汉

绘画技术高超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③D.②③④

2.观察下图并阅读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4.右图是现存的古代某水利灌溉工程照片,它能反映该工程修建时所在地区文明特征的是

①农耕文明②大河流域

③国家管理④科技进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男耕女织D.铁犁牛耕

6.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B.高转筒车C.马钧翻车D.风力水车

7.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

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

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9.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 C.宋代 D.清代

10.右图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8克。据此,可以判断其主要用料是

A.麻B.丝C.棉D.化纤

11.近日,广东省在阳江海域从“南海一号”宋代商船中打捞出珍宝8万余件。下图是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

①青瓷②白瓷③彩瓷④青花瓷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

12.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3.自明代中期起,全国各地陆续兴起

一支支地域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

①徽商②浙商③闽商④晋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4.电视剧《乔家大院》中,“走万里茶路,打开货运通道,创南北票号,实现汇通天下和货通天下,为国强盛为民造福。”是主人公乔致庸经商的最终理想。下列关于晋商的兴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起于明清时期B.反映了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C.晋商为全国性的商人群体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5、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B、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D、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17.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

1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专卖政策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海禁政策

20.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资金短缺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原料不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

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

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新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进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策?历代封

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材料三表明在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封建社会农民要对国家承担哪些

负担?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盈。机援声札札,牛驴走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⑴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⑵材料一、二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

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

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

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

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

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

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

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

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

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

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三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5BCDDD

6-10ADCDB

11-15CACBA

16-20AADCA

21.(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3)农民要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倍受水旱之灾;遭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以至卖田宅卖子孙。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

22.⑴时间:春秋时期。⑵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

23(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问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24.(1)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任意写出五点)(2)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3)本问分两个层次评分:(考生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一层次,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归纳:①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②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③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①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②文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及冒险精神。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复习纲要(特长班专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

考纲内容课标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见“步步高”P73页。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
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4)土地经营方式:
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
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概况
▲冶金业
(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商周时期是其繁荣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①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生铁、块炼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领先世界)——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②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明代流行)。
▲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后工艺发展——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唐: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陶瓷业
(1)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
(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元: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
(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激化矛盾。
▲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
(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5)随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考点3:商业的发展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1)原始末期:偶尔以物易物。
(2)商朝: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商人”由来)。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出现,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城市繁荣,出现大都会(临溜,邯郸)。
(5)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发展。
(6)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发达;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出现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7)隋唐:商业蓬勃发展,南北经济交往和对外贸易发达。①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政府重视,政策开明。②表现:a.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b.市场发展: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c.金融货币: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d.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市舶使专管外贸。
(8)宋元时期:进入新的高峰期。①宋代表现:a.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集镇兴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b.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益州)。c.交换品种速增,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e.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②元代表现:a.纸币广泛流通。b.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c.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9)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表现:①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④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⑤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成,各期发展不平衡。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
(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
(5)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
(2)产生概况:①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②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禁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
③思想上:长期以来重农抑商、重利轻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
(5)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工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保证国家赋税与徭役来源。
(3)演变过程:
①战国:商鞅变法首次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汉代:进一步加强。③中唐至宋元: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
(4)评价:①重农抑商的实质是维护封建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严格限制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②直接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交流。
(3)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②清朝:禁海、迁界;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如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评价:①积极:曾起过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②消极作用为主: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②农民不用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表明在当时的秦国
A.土地私有已合法化B.国家分配土地给百姓
C.在全国推行县制
D.井田制是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先后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手工业产品是
A.铁器、瓷器B.青铜器、铁器
C.丝绸、瓷器D.麻布、丝绸
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该情景应该发生在
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
C.宋都东京D.秦都咸阳
9.《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
10.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
C.歧视商人政策D.打击商业政策
11.在明清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下,许多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种现象导致的最不利的后果是
A.小农破产影响社会稳定
B.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来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D.土地集中经营提高了商品化程度
12.右图是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其主要目的应是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鼓励国人出海贸易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