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衣食住行、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的演变及其原因;幼童留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及原因,进一步认识社会生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以及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菜篮子工程

和安居工程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幻灯和录像等多媒体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来讲解,也可以采取课前收集和采访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和探究的活动,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讲述过程中要多配合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引言中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的内容。提问:从图片判断反映了什么历史时代的事情?说明了什么问题?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

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最早的变化来自租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复杂怀念,城市近代化设施也发生重大变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从“衣”的方面来说。中国人民最早意识到“断发易服”是在什么时候?中国人民真正开始“断发易服”又是什么时间?留美幼童不仅穿起西装,而且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被尊称为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中国由此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的局面,百姓也开始穿上洋衣洋袜

阅读下列史料,让学生思考“断发易服”这以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幼童们又极喜欢美国的体育运动,而辫子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一位美国朋友这样描写道:“这许多孩子们的装饰,除了拖着一根辫子,与我们无异。当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将辫子塞进内衣里,有时候缠在头上,辫子一闪开,对对手的诱惑过大”。有的幼童将辫子盘在头顶,用帽子使劲压住,生怕美国人看见,极个别胆大的幼童索性将辫子剪掉,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但时间久了,难免不露出马脚。谭耀勋、容揆等人就因为剪掉了辫子被开除。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就以留美幼童剪辫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撤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的留学活动中途夭折了。辫子成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

学生回答后,老师概括指出: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悖的落后社会习俗,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所以剪掉辫子、脱去长袍,这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趋势,无疑是进步的。

提问: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受什么制约?

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饮食习惯具有什么特点?虽然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而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但是在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的有钱人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西方的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也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从“住”的方面来说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有什么特点?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2.近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又倡导妇女“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受到人们的广泛赞美。缠足能够沿习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这样的一种风俗曾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思考妇女缠足的影响。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但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在大城市实施的较好,在农村仍然没有停止。

提问:为什么?农村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统治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近代婚丧习俗制度的演变,由原先看生辰八字、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媒人介绍和“小结”(童养媳)“大结”(正式完婚)等铺张繁琐的婚姻制度演变为婚姻自由、简约文明的制度,社交礼仪和称呼也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此外称呼、历法和节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现代物质生活的演变及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

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给农民分得了土地,给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人民政府还实行了社会福利,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提问: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政策?(统购统销的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问: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吃”的方面来说,最成功之处是什么?(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同时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从“穿”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和琳琅满目。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从“住”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在不断改善。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2.现代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重大变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建国初期封建婚姻制度普遍存在。青年男女结婚时多沿用旧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婚的前提,门当户对、婚姻论财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结婚的主要形式。为筹办婚事,一些翻身户四处借贷或变卖家产作彩礼,往往待婚事完毕时家底已空,致使家道返贫。早婚情况突出,女子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危害个人健康,降低人口素质,伤及民族元气。1950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娱乐休闲,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利用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最后通过让同学思考以下问题来结束本节课的讲述。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以及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再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中国人对于寿的理解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寿命能够活到千百年之久,希望自己能够超越生死的控制,达到生命的永恒。而一旦当他们意识到这种超现实的梦想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实现时,他们便只能无奈地投入了宗教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怀抱。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施行各种“祈寿”、“过关”之类的巫术手段借以延长寿命,一方面又表现他们在许多有关寿命、寿诞以及祈寿祝寿之类的问题上,总爱与天上的神仙攀上某些关系。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神仙都是长寿的,那么将神仙拉人自己的祈寿、祝寿活动之中,便能沾上几分神仙身上的“仙气”,分享几分神仙的福分。

中国人在有关寿命的问题上希望与神仙攀上关系的心理,导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神仙祝寿故事,如麻姑祝寿、八仙庆寿,东方朔偷桃等在这些故事中,祝寿的对象是西王母之类的神仙领袖,为其贺寿的,也是麻姑、八仙等等的神仙人物。这些故事中的祝寿场面也往往带有浓厚的神仙色彩,如住的是瑶池仙境,喝的是琼浆玉液,舞的是霓裳羽衣,伴的是青云白鹤……它们为原本普普通通的祝寿礼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将本来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人间生活内容引向了一个充满神奇、美妙意韵的天国世界。

对于中国人这些长寿观念与贺寿心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思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是和这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摇曳多姿的繁复礼俗,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精选阅读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过渡: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政治:政治运动的影响(文革)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政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治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
7.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
3.住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运用归纳法,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如,概括近现代中国百姓婚俗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社会现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对本科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认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影响。
3.注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4.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衣:中山装、西装、旗袍、学生装、裙子与粗布大衫并行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住: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出现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逐渐平等化

“食”:建国初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凭票计划供应,后实行“菜篮子工程”
“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导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住”:从住房紧张到推行“安居工程”、城乡住房质量提高
①20世纪50---70年代崇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②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①。
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②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③到国民生活中。
〖解读〗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其次,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而封建统治较为薄弱。第三,这些地方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的地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⑴衣着:“洋布”“洋装”逐渐进入④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⑤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⑥,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解读〗
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B.中山装: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因其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①沿袭传统;②通商口岸;③渗透;④中国城市百姓;⑤中山;⑥五花八门。
⑵饮食:一些大城市出现①等。②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⑶居住: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③或④的豪宅。
⑷风俗习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⑤“”⑥“”,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⑦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⑧。
〖解读〗如何理解剪辫子、不缠足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也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是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于⑨、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⑩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解读〗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A.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B.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①西餐馆;②吃西餐;③欧式洋房;④中西合璧;⑤断发易服;⑥废止缠足;⑦反清革命;⑧简约文明;⑨落后、封闭;⑩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⑵20世纪50----70年代,①、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③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
⑴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④。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⑤“”工程。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⑥化。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⑦“”工程。
〖解读〗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⑵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⑨、、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②比较拥挤;③凭票证;④温饱问题;⑤菜篮子;⑥多样化;⑦安居工程;⑧休闲娱乐;⑨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特点。
⑴演变
物质生活方面: 
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②服饰——断发易服;
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
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⑵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⑶特点: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强;③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中国社会生活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2.概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分析其原因。
⑴演变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
“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社会习俗方面:
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⑵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②中共的大力宣传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此类习题要注意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首先①、④两项说法错误,因为清政府是封建专制统治势力的代表,绝不会大力提倡民主平等思想;而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象;“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是人们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的体现。再者就是②项表述错误,题干中的现象虽然中共也提倡,但它们的的发生应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关系更为紧密。
2.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B.照相馆的出现C.中西大菜D.长拜作揖礼仪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结合教材可知,D项说法出现在封建社会,不具有中西文化碰撞的色彩。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B.交通便利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D.人才集中
答案:C
解析:上海是近代以来最早开放的地区,也是各种经济成分、思想潮流和政治势力集中的地区,因此生活习俗变化最大。
4.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段材料介绍的是近代社会的婚姻风俗的变化。A、B、D三项都是变化的原因,而封建制度的结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此不是原因。
5.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广告形式体现中国近代城市婚姻习俗的变迁。通过结合教材和材料内容中关键信息可知,这种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且此女子在美国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回国后又在京师工作,因此,上述四选项均正确。
6.“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人们的服饰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①②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违背了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答案为C项。
7.(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思想变化,属于较难题。几千年的旧习惯,妇女生孩子是女性医生接生的,而材料里“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在中国是不太合适的。“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应该男医生为男病人看病,女医生为女病人看病,即“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可以判断出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还比较保守的。正确答案A项。
8.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这些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②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实现了男女平等④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关于生活习俗的规定具有的意义。结合教材内容可知,陈旧的风俗习惯的去除对改变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的社会地位都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才能起到④项的作用,如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等。
9.民国初年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答案:B
解析: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民国初年。通过结合教材可知,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因此,这种现象不会很普遍。
10.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民主运动的推动B.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结束的时间,工业化生产要求妇女着装简化。
1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对人的称呼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人、老爷---先生、君。可见人际关系由不平等变得更加平等。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12.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 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与近代婚姻风俗的不同。通过看图可发现,
近代婚姻在服饰、发式、礼仪、缠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判断图A、图B反映的时代。
⑵图A、图B服饰.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⑶观察图C,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⑷相对于图C,图D图E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答案:
⑴清朝(回答清末或清朝时间段内均可);民国。
⑵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
⑶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建国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在内的一切都向苏联学习。
⑷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14.阅读下列材料
主食肉食蔬菜水果饮料
改革开放前定量供应的米、面食为主,配以杂粮家畜、家禽比重小,逢年过节才能改善平日蔬菜、冬日咸菜,配以少量豆制品数量少、品种少茶、少量啤酒和汽水
改革开放后精制米、面比例下降,副食品明显增加品种多样,随买随吃,精肉比重大蔬菜繁多,来源广泛数量多,品种多,口感好国产、进口饮料琳琅满目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⑵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
⑶通过分析上述材料,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特征。例如:过去——现在——将来,活着——生活——生活更好。
答案:
⑴变化: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主要原因:政府实施了“菜蓝子工程”。
⑵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物质层面上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作为精神层面上的业余生活就有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得以追求高层次、高品位和多样化的生活。
⑶温饱——小康——全面小康。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史实,探讨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上网浏览;分类整理;个人代表作品档案;三种测评结合。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动巨大变动,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教学过程:
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
(1)中西服饰并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中山装:①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孙中山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③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3)旗袍:①晚清普通妇女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②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③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中国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中山装的寓意: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一整片不拼接,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1)原因:①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②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③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鲁菜嗜葱蒜、川菜嗜辛辣、粤菜嗜清淡、淮扬菜嗜糖。
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
(1)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中西餐的区别:中餐重色香味美;西餐重营养搭配。
(4)影响: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②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国人的欢迎。③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④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
(2)传统的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3)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普通居民的住房以四合独院为主。
2.中国居室建筑逐渐西化
(1)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3)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了以中西合璧为典型特征的毗连式房屋。
(4)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习)
1.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巨大变革(或时代巨变)都会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婚姻风俗变化(婚姻自主、婚礼简化、恋爱自由)
(1)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妇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风俗变化(丧礼简化、新旧并存、由土变火)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了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2)农村中更多的仍是实行传统丧礼。(3)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4.其他风俗变化
(1)生活: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剪男性长辫)易服(不穿满清官服)、迫令放足(禁止女性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3)社交: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4)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
(5)女权: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4)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5)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6)……

学案部分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础导学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
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
①成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②典型: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四合独院。
③价值:传统的民居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近代民居的演变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②变化: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③特点:中西合璧。
二、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问题研讨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
(2)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主要体现在西服、西餐、西式房屋等方面。
2.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
(1)华冠儒服体现的是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新式服饰则体现出人们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姻制度,革命派提倡婚姻自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敢于身体力行,冲破封建牢笼。
(2)影响:进一步宣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长袍马褂 图二西服与旗袍 图三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

图四 20世纪七八十年图五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的旗袍
代的确良面料和碎花衣裳
请回答:
(1)判断图一、图二反映的时代。
(2)图一、二反映的时代的服饰和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三,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三,图四、五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点拨
五幅图片完整地再现了由中国传统服饰到近代服饰直到现代服饰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勾勒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变迁过程。回答问题时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
(1)图一:清朝。图二:民国。
(2)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人模仿、崇尚西方的生活习惯与服饰样式;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清朝尊卑有别的称呼陋习。
(3)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
(4)服饰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右图中所示服饰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4.“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B.中西合璧C.完全欧化D.中国创新
5.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A.民国初年B.新中国建立之初C.改革开放后D.维新变法时期
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攻城略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C.洋快餐烹饪方式科学D.洋快餐广告宣传的影响
8.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图一毛式中山装 图二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服饰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分析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

师: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种在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装款式与孙中山有着密切联系。这一款式服装叫什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生:它就是中山装,听说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相当流行。

师:不错,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它与西装、剪辫构成了20世纪初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潮流。当然这一潮流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国近代“断发易服”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近代“断发易服”潮流的来龙去脉。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三: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

师: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

生1:材料一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

生2:材料二表明,“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20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的含义。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

生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中山装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

师:(小结)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样,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潮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买办和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这是“断发易服”的序幕,但这股新潮流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极大阻挠。到20世纪初,着西装、长袍和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民主革命兴起后,“断发易服”更是成为人们参加民主革命、追求进步文明的象征。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至此,清朝国民穿宽大衣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旧形象,已被民国时期人们穿大方简洁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

生:老师,清朝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剃发留辫的旧习俗为什么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突然被人们抛弃了呢?而一向被中国人称为“夷”的外国人的服装——西服,为什么也在那时被许多中国人接受?

师:(方法提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剪辫子还是穿西装,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的内容,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想一想,19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

生1: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生2: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商业开始兴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

生3:随着社会上兴起了越来越多的新行业,一些追求文明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人们抛弃原来的生活陋习,号召人们剪辫子、穿西装。他们成为新生活方式的首倡者。后来,人们更是把“断发易服”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

师:大家的分析再次表明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当近代人们的衣着发生变化后,人们的饮食、居住是否也有变化呢?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

——《大公报》上广告《新式中秋月饼》(1906年9月9日)

材料二:在当时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史上罕见。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渗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观上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陈燮君《在世界博览中凸现城市文明》

生1: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饮食中的面包、罐头和饼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输入到中国,这说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开始影响中国。

生2:材料二表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

生:(一位女同学)老师,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妇女缠足的陈规。既然在20世纪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辫子,不知是否有人号召广大妇女不要缠足?

师:(微笑)看来,你的女权意识较强,我们下面就观看一个小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新风尚。

(历史短剧表演)剧名:民国初年一对恋人的“悄悄话”。扮演者:一位男同学扮演穿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学扮演穿学生裙的女青年。背景:1912年9月的某个夜晚,一对恋人在一家咖啡馆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婚事。

(多媒体播放短剧)

男:亲爱的,你母亲在我们办婚事时会要多少聘礼呢?

女:亲爱的,你不用担心。现在是民国,一切都变了,我父母亲也变得开明了。你想想,自从我们交往以来,我父母亲干涉过我们的关系吗?没有。他们也反对原来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俗。前天,我母亲还跟我说,我们俩的婚事要新事新办,不讲排场,要讲文明。

男: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你没有缠脚,这就说明我未来的岳父母开明了。既然如此,举行婚礼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礼了,向他们三鞠躬就可以。对于那天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凡是年轻的,我就与他握手;凡是年纪大的,我就对他鞠躬,以示欢迎。

女:是啊,现在啊,握手、鞠躬成为最流行的礼节了。我们学校老师现在遇上校长,也是一边握手,一边称呼他为先生,以前都是称呼他为“大人”的。

男:还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国庆那天,还是元旦那天呢?

女:这个,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见,看他们觉得哪一天方便就选哪一天。

男:好,到那一天,我换上西装,你换上旗袍,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

女:亲爱的,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吧。

师:从以上的短剧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于后来有什么变化?

生1:在民国时期,我国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逐渐成为城市中许多青年男女的选择。

生2:在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清朝时带封建等级意义的旧礼仪被废除。

生3: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妇女不缠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生4:民国时期“断发易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师:同学们所说的以上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这一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师:(过渡)尽管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相对于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更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下面,我们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一变化的种种表现。

2.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都知道,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历史图片,这就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的购物票证。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师:请大家想一想,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生1:据我所知,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生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师:你们两人的分析很有道理,大屏幕上的材料可以证明你们的观点。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11320万吨,1980年为32055.5万吨,1999年为50838.6万吨,50年增长了4.49倍,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了2.4倍,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李兵《中国的人口、食物、知识与制度》

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不但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下面,我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现在我国人民在吃、穿、住三方面的新气象。

生1:我说吃的方面。现在人们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餐桌上除了有鱼、肉、鸡、鸭以外,还有海鲜、牛奶、野味等。人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了,喜欢吃有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饭店、餐厅和小吃店变着花样招揽顾客,出现了美食节和美食电视比赛等饮食文化活动。

生2:我谈一下穿的方面。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模特表演、模特广告和模特大赛已成为人们穿着方面不可缺少的内容。

生3:住的方面变化也很大。我记得唐朝大诗人杜甫曾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愿望在当今已经成为现实。原来农村有草房,大多是平房,现在人们都盖起了小楼房。我家住的就二层的楼房。在城镇,一座座高楼大厦在不断崛起,电视上经常报道国家通过实施“安居工程”,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经济适用房,人们的居住条件相对于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师:(小结)现在,我根据大家对吃、穿、住的描述,把我国人民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归纳和概括。第一,我国老百姓现在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市场上鱼、肉、蛋、蔬菜供应丰富,人们餐桌上食物品种繁多,膳食结构日趋合理。许多人越来越讲究营养,我国人民的饮食水平明显提高。由此使得我国餐饮业飞速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现在人们衣着从“文化大革命”时的清一色“灰蓝黑”走向颜色鲜艳、款式多样化,求新、求美,追求人性化已成为我国年轻人衣着的重要特点。时尚化、品牌化、多样化已成为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潮流,模特进行时装表演已屡见不鲜,成为我国服装行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第三,以住的方面讲,我国人民安居乐业。在广大农村,大片的楼房代替原来的草房、平房和窑洞;在城市,大片的商品房竣工使用。在东南沿海等地区,还出现了成片的小洋楼。现在人们住得宽敞,住得舒适,住得开心。

师:同学们,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会有如此大的提高呢?

生: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奋斗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各行业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使得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

师:生活水平提高,势必对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带来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哪些旧习陋规被洗涤呢?又有哪些新风尚被树立呢?

生1:新中国成立后,取缔和禁止了旧社会一些丑恶社会现象。如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颁布了《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地位的提高,是我国几千年来家庭社会生活中一项重大的习俗变革。

生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习惯又有重大变化。人们不但讲究吃、穿、住、玩,还兴起了旅游、健身、观看演出、休闲、学习充电、环保和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热潮。追求身心健康、爱护社会、发展自己,正在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新风尚。

师:(小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风俗习惯经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这次我国社会风俗习惯变化完全是由于新社会新变化所引起,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通过法律、制度等形式强制规定的;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后,而这一次的变化则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导致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行为的一种自然需要。当然,政府的适当引导和提倡,也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