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4节家居环境与健康

健康与卫生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0

第4节家居环境与健康。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4节家居环境与健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4节家居环境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1.评价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

2.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1.讨论制定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对策。

2.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家居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引导学生认同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举例说出家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2.活动:讨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关措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媒体展示一装修漂亮的新房子,同时呈1.看图片和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现资料:装修与疾病,并提问:

(1)这房子能马上入住吗?为什么?(1)易造成环境污染。

(2)装修材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是导致某(2)儿童白血病、皮肤病、皮疹、哮喘病。

些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

引起哪些疾病呢?

2.展示一般家庭的居室图片:

陈述:这是我们同学们常见的家居环境,看2.思考、联想。

看,想一想与你家有相似的地方吗?你的家

居环境如何呢?

(二)活动: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4页评分表。

提问:评价我们的家居环境的表中所设计的项目是否合理?还有补充吗?

2.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3.引导学生讨论:

(1)通过调查,你们发现家居环境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2)你希望的家居环境是什么样的?

延伸阅读

第5节遗传与环境


第5节遗传与环境
、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命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遗传病就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途径:
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重难点的突破:
1)、提前分组进行种子在温暖黑暗环境和温暖明亮环境相对比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实验,统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株数。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应用大量的直观图片资料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整理、描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使理论和实践结合。
4)、练习反馈,及时巩固新知。
二、学情分析:
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性状遗传的规律性也已经初步掌握,而关于阳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已掌握。
其次在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顺利地进行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法指导:
三、教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练讲式以及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好实验,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引入教学、教学实施中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各种竟答题等方式,激励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2、指导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2、分析整理实验数据、讨论、交流。表现的影响”3、引导学习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3、阅读、观察、思考、讨论。4、指导学习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4、阅读、思考并能区分变异的不同类型。5、引导总结、反思、质疑。5、回顾总结、反思、质疑。6、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完成竟答练习。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复习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板书:基因型、表现型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生1:略。
生2:“因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基因型不同”
生3:“不一样。外面叶子是绿色,里面的是黄白色。”小组讨论生4:“里面的叶子没有受到阳光照射。阳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接受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因此由复习旧知入手,引出本节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实验的情况:“阳光真的会引起植物叶片的颜色发生变化吗?在10天前安排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你们是怎样进行的呢?”“你们得到的数据是多少呢?”“对数据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2、播放教师预做实验录象,展示实验结果。生1:回答实验设计
生2:回答统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生3:“绿叶苗与黄白苗在性状表现上的差异是由阳光引起的。因为两组实验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有光照,一个没有光照。”观看录象,再次回顾实验的整个过程通过对简单的生物现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这样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2、指导学生看教材P113,总结知识点,完成表格内容。1、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初步交流。
2、看书并总结知识点: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完成表格填空: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教与学沟通、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2、补充: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3、提问: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展示杂交水稻以及太空椒培育的图片。1、看图片,思考。看教材,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生2: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2、聆听,并圈点教材P114中知识点。
生3: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通过观察图片,通过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相互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及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科学工作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很多卓越的成就有时就来自我们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

五、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师:在屏幕上展现本节知识点,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2、师: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1、生1:“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2:“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由学生参与总结这一环节,既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练习巩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10个小题,激励学生以竟答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积极思维,回答问题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利于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
遗传物质(基因型)是相对稳定的。
三者关系性状表现(表现型)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可遗传的变异: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
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②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为生物寻找一个家”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生物标本(金鱼、兔子、啄木鸟、仙人掌、睡莲(彩图))、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观看《长颈鹿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看法。

播放《长颈鹿的故事》图片和录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问题和看法?

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再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为生物寻找一个家”

选取实验材料,参考“探究活动卡”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并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组织探究活动,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某些方面。或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

欣赏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学习绘制直方图。分析直方图,总结出保护色的作用,以及“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道理。

设计并组织模拟实验,教会学生绘制和分析直方图。提出问题:从模拟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生物可依靠“保护色”适应环境。可大大节约探究的时间和资源。

阅读信息库P24“生物适应环境的外形特征”,将Flah课件中的图片拖动到相应的名称下。

组织学生阅读信息库P24,展示Flsh课件,让学生将变色龙、竹节虫、毒蛇这三幅图片拖动到相应的名称下。

通过拖动图片,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新课程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基础知识也必须重视。

四、超链接—文学

欣赏Flah动画《咏鹅》,思考诗中描绘了鹅的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播放Flah动画《咏鹅》,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鹅的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人文教育:促进学生走进自然界到各种生态环境中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领悟自然界的美丽、和谐与相互依存,产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并实现学科渗透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交流: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组织交流,并加以总结。

促进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六、课外探究

任选一种生物,针对它们对环境的适应写一首诗。

布置课外探究题,设计生物展板,将好的作品全校展示。

将探究延伸到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时时探究,事事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完成下列题目。
1.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_________。生物生存_________离不开_________,同时受到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也能_________。
2.环境中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对于生活在池塘水底同一处的两种水草来说,它们的_________因素相同,_________因素不同。
3.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
4.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变量是_________,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分别_________是_________。
5.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和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
6.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影响海洋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D.温度C.气体D.盐度
7.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影响蚯蚓生活的因素是()
A.温度B.空气C.水分D.阳光
8.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B.温度C.阳光D.大气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光B.水分C.温度D.湿度
10.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D.土壤
12.生物因素是指()
A.所有的环境因素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13.在农田中,对田鼠有直接影响的生物因素是()
①青蛙②蚯蚓③黏虫④蛇⑤甘薯⑥猫头鹰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④⑤⑥
14.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稗草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
15.下列这些相互关系中,属于寄生现象的是()
A.一只鸟在树上筑巢B.蝙蝠给仙人掌传授花粉
C.蚊子吸人血D.血吸虫在人体内生活
16.沙漠里的一种鼠白天躲在洞里并且将洞口封住,夜间才出来活动。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鼠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B.鼠类捕食行为的一种方式
C.鼠类白天在为繁殖工作作准备D.鼠类对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17.北极熊体色为白色,这是它对环境的()
A.影响B.适应C.改变D.影响和适应
18.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C.企鹅、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们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
1、汇报之前明确: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2、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
 
3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二)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三、知识反馈
1.海水深处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五彩世界,形态各异的海生动物应有尽有,但唯独不会有绿色植物。请你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能对诗中所描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能对这两句话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4.将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起来。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四、拓展延伸
1.葫芦藓只能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2.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空气D.土壤
3.农民种水稻的田里经常长一种叫“稗”的杂草,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因此,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干净。从中可以得知,稗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
4.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A.25℃和0℃B.有光和无光C.有空气和无空气D.温度和水分
5.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第1章第2节第一课时答案
一、1.环境环境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影响和改变环境
2.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非生物生物
3.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
5.对照实验温度低温潮湿和温暖潮湿
6.D(青蛙的环境不仅指它的生存环境,而且还指影响它生活的各种生物因素。)
7.A(不同藻类植物对光的需求量不同。)
8.B(大雨过后,土壤板结,空气不流通,土壤中缺少氧气。)
9.A(错选B。因为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不是温度。)
10.C(考查影响开花的外界因素。因为山寺温度较低,所以开花较晚。)
11.A12.C
13.D(考查了田鼠与农田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田鼠被蛇和猫头鹰吃,田鼠又吃甘薯,不吃蚯蚓和青蛙。)
14.A(竞争关系是同种生物间为争夺食物、空间和配偶而发生争斗的关系。)
15.D16.D17.B18.D
三、1.海水深处没有阳光。绿色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所以海水深处没有绿色植物。
2蝶黄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橘只适于生活在温暖的地方;春天到来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考查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
狮子捕食斑马
田里的水稻与杂草合作关系
猫捉老鼠竞争关系
蚂蚁搬家捕食关系
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共生关系
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四、1.D(错选A。影响葫芦藓生存的决定因素是水,因为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都离不开水。)
2.A
3.B(“稗”与水稻争夺空间和养料。)
4.D(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不能有两个变量。)
5.D(错选A。法国梧桐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