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25

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数位表上摆圆片的活动,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究圆片个数与所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发现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在合作交流中养成倾听、有条理地表达想法的习惯和意识,感受到数学好玩,喜欢数学并愿意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摆圆片写数中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100以内数的规律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数的规律。
【教具、学具】数位表百数表同桌俩4个圆片。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看老师左边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生:左边黑板上有数位表。
师:真好!用好了你身上的三个宝贝,第一,听清了老师问的问题(指耳);第二,仔细观察了黑板上提供的信息数位表(指眼);第三,完整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嘴巴)。
师:谁能说一说数位表从哪边数起,第一位是什么位?这一位上的数表示什么?依次说下。一会儿,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你认为他回答的对,点头。认为不对,听这位同学回答完,你再举手,好吗?
生:数位表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的数表示几个百。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的数位表里板书:十位个位)
师:说的调理,有序。看来你们把以前学习的知识都装到了脑中,真好!
师:老师手里有1个圆片,你能不能它送到数位表里,让它表示1个一,该把它放到哪一位呢?
生到黑板上摆,边摆边说把圆片放到个位上,表示1个一,写出的数是1.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把圆片放到十位上,表示1个十,写出的数是10.
如果我把圆片摆在百位上、千位上、万位上,摆出的数分别是多少呢?
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用一个圆片还可以摆出100、1000时,老师要予以肯定。同时给学生明确,我们现在只学习了100以内的数,我们只探索一位数和两位数与圆片的奥秘。
小结:看来数位表真是神奇,把1个圆片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能表示不同的数,如果有更多的圆片,又能表示多少个不同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借助数位表和圆片来做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一起动手摆一摆,想一想(板书课题)从中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请你跟老师一起写。
二、教师引领,初步感受位值
1.学生猜测。
师:刚才我们用1个圆片在不同的数位上摆出了1和10,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用两个圆片在数位表里摆数?能摆出哪些数呢?
生:可以摆出2、20、11三个数。
2、学生试摆,教师记录,教给学生方法。
同学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请一位同学上前面来摆一摆。
学生摆,老师记录。如:学生在十位上摆了2个圆片,老师就在记录单的十位上画两个圆,写出组成的数是20.
另请两名同学配合,一名摆,一名记录;11
同样的方法摆出2并记录。
师:两个圆片在这个数位表中还能摆出其它数吗?
生:不能。
教师小结,并把摆出的数进行板书。
三、合作体验,感知有序性
(一)用3个圆片摆数,学会有序
1、学生试摆。
师:刚才的两组同桌配合的真默契,如果让你和你的同桌配合,一个摆,一个根据摆的像黑板上这样记录下来。能不能做到。
生:能!
听老师口令:右边的同学把数位表放到课桌的中间,左边同学把记录单也放到自己课桌的中间。
要求:?用三个圆片在数位表中摆数,要摆出你们认为能用三个圆片摆出的所有数。怎样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右边同学摆完一个数后,看一看左边同学画和写的是否和你摆的一样。
2、交流摆法。
生1:我们俩摆出了(3、12、21、30)。
师:你们是怎样摆的?(小组汇报)
生1:我们是先摆个位,把3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3,再把1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剩下2个在个位上得到数12,再用2个圆片放在十位上,剩下1个圆片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1,最后再把所有的圆片放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30。
师:还有不同摆法吗?
生2:我们摆出了30、21、12、3四个数。
师:你们是怎样摆的?
生2:我们是先摆十位,把3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30,从十位拿一个圆片放到个位就得到数21,再从十位拿一个圆片放到个位就得到数12,最后从十位再拿一个放到个位就得到数3。
生3:我们是先把两个圆片放到了十位,一个圆片放到了个位得到数21,个位和十位上的圆片交换得到数12;再把3个圆片都放到个位得到数3,再放到十位得到数30.
3、学生感知有序排列的优势。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摆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生:我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因为他们都是有序排列,一个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个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生:这样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大家认真观察了吗?不论哪组从十位开始摆,还是从个位开始摆也好,他们都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按顺序来摆放的,这样做让我们既不会重复也不遗漏数字,老师也用这两种摆法摆了摆。(课件展示有序摆法)
4、数位表搬家脑中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数位表和3个圆片搬到脑中,有了吗?
边在脑中摆,边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12、21、30.
师:看来有序摆放,不仅可以使摆出的数不重复、不漏掉,还可以节省时间。
(二)用4个圆片摆数巩固方法。
师:请同学们继续合作用4个圆片有序的摆数。要求右边的同学摆,左边的同学边看边在报告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班里有一个组只有三个人,要求他们三人合作,用6个圆片摆数。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补充表格。4413223140
66152433425160
四、深入探索,逐步提升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操作过程,回答老师的问题。用1个圆片摆出了哪几个数?
(生答略)
师:那么,用2个圆片摆出了哪些数?用3个圆片、4个圆片呢?6个呢?
(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用圆片摆数,请你用你善于观察的小眼睛看一看(教师手指前面一个表格),圆片个数与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吗?
生1: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
师:有的同学在点头。你能从我们的表格中任找一行,来验证他的说法吗?
生2:如: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6个圆片摆出了7个数。
师:真好!用事实说话。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3:我发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等于圆片的个数。比如,用3个圆片摆出的数:3=0+33=1+23=2+13=3+0。
五、尝试讨论,运用规律
1.运用规律摆数。
师:下面老师不让你们摆了,把摆的过程移到脑中。请你闭上眼睛,脑中出数位表,有了吗?脑中出图,5个圆片能摆出哪些数?圆片依次移动,有答案了吗?
生:5651423324150
2.拓宽运用。
师:你们能不能继续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规律,很快说出用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所摆出的数呢?
【评析: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智慧,也是一种文化。在学生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五、巩固运用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发现了用圆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数的规律,老师出个题,考考你们,会不会运用你们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1、年龄问题
(1)确定信息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时候,猜过蒋老师的年龄,你能告诉听课的老师蒋老师的年龄是由几个圆片摆出来的数吗?只有这一条信息,只能猜我可能是多少多少岁?你能不能再加一条信息让听课的老师一听就能判断出,蒋老师今年多少岁?
(2)小组合作确定年龄
每组3号去问一位听课老师,问问听课老师的年龄,是由几个圆片摆出来的数?这一条信息能不能问出到底多少岁?那你还可以问老师两条信息。其他同学根据1号问出的信息,由2号拿笔先把所有可能摆出的数写出来,再根据第二条信息,在能表示老师年龄的数下面画对号。
(3)汇报
2、百数表与所摆出的数之间的关系。
师:其实这个规律在前面的百数表中就有体现,只不过当时我们没有发现,大家请看,(出示百数表)
表中哪些数可以用两张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出?哪里些数又可以用三张卡片摆出?
六、全课总结
谁能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今天,我们发现圆片摆数的规律,摆出的数的个数总比圆片的个数多1。

扩展阅读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数学教案

活动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分析:《摆一摆、想一想》是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的一次实践活动。“实践与综合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数与代数等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次活动利用简易计数器和珠子,让学生在摆一摆、想一想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神奇与蕴含着的一些规律美,发展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在摆数过程中所隐藏的“满十进一”的思想又是后面学习进位加法的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已初步掌握了数位的意义,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少数学生会数千以内的数。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意识,但还需要继续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基于学生认知的有限性,本节课中所提到的“用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都是指摆出百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大小不同,初步感知“满十进一”的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类推、归纳、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经历思考、合作、交流、聆听等学习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神奇和蕴含着的规律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 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活动难点:经历操作、类推、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简易计数器、珠子,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或简易计数器、珠子)、题卡等。

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激趣:

师出示一颗珠子,问:“这是什么?谁能说一句和数字有关的话?”

这是哈利波特的一颗神奇的魔珠,它会“变大变小”,你们相信吗?

2、设疑:想一想它可以表示什么数?

可能出现的回答结果及教师的引导:

答案一:它表示数“1”。师出示简易计数器,问“你还有其它想法吗”?

答案二:它可以表示“1”、“10”、“100”。师:你是怎样想的?给大家说说。

活动要达到的结论:一颗珠子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是1;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是10;放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也就是100。

(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教师对策:1、部分学生会受到答案二的启示,得出第三种答案:它还可以表示一千、一万。师及时表扬学生认识的数多,并说明这节课只研究百以内的数。2、个别学生认识算盘,会说到一个珠子还可以表示“5”,师在表扬学生知识面广的同时,强调计数器与算盘的区别,中间没有横档,说明这节课研究计数器上的魔法数字。)

(活动一设计意图:以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操作探究

1、提出活动要求:师:有2颗这样的神奇魔珠,你认为它们又可以表示哪些百以内的数呢?在你的计数器上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操作,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

指名学生演示摆数过程、汇报操作结果。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教师的引导:

情况一:学生有序的摆数。(先把两颗珠子摆在个位,再依次移向十位。或者反之。)

师:你们觉得他摆数的过程怎么样? 你是这样摆的吗?

情况二:学生无序的摆数。师首先肯定学生摆出的数是正确的,再引导学生有序摆数。

活动结论:用2颗珠子可以摆出的数有2、11、20。同时教师说明:一般习惯从右起的第一位,也就是从个位开始摆数。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有序摆数的方法。)

2、提出活动要求:师:我们从3颗神奇魔珠中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先摆一摆,把你摆出的数写下来,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你周围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操作,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参与学生的探讨,聆听学生的发现。

指名学生汇报操作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结论:用3颗珠子可以组成的数有3、12、21、30。

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结论一:这些数的十位是由0~3依次增加,个位是从3到0逐渐减少。(反之亦然)

结论二:这些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得3,因为只有3颗珠子。

结论三: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交换了位置,3和30的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交换了位置。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利用课件显示学生的结论,使其他学生更好的理解。)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发现摆出的数中藏着的一些秘密,感受数学的神奇与蕴藏的规律,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合作探究

师出示表格:

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用4颗、5颗、6颗、7颗、8颗珠子又能摆出什么数,你从表格中又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合作,师巡视了解各组合作情况,并予以适当指导。

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教师指导:

情况一:小组学生无法正常合作,杂乱无序。教师引导学生组内分工,分别确定摆珠、记录、读数、监督的学生。

情况二: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并很快找出规律,直接填出答案。教师在听取他们发现的规律之后,引导他们通过在计数器上摆珠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引导他们试着发现其它的规律。

情况三:能进行合作学习,但每一次都是在一个个拨珠写数。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写出的数,寻找其中藏着的秘密,试着用规律写数,再拨珠验证。

全班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结论及发现的规律(选择有不同发现的小组进行汇报)。

可能出现的结论有:

结论一:

从每一行来看,每一个数十位上的数字在逐一增加,个位上的数字在逐一减少。

从每一列看,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上的数在逐一增加。

结论二:

由于摆出的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就是珠子的颗数,所以可以把摆出一个数的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得到不同的两个数。

从每一列来看,也有一定的规律,或者十位不变,个位递增,或者个位不变,十位递增。

结论三:2颗珠可以摆出3个数,3颗珠可以摆4个数,每次摆出的数都要比珠子的颗数多1。

(按反向顺序填写的情况不再列举)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观察、操作、类推、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感受“魔珠”的神奇。)

活动四:猜想验证

1、合情推理:利用大家得出的规律,猜一猜,9颗珠能摆出哪几个百以内的数?

[生回答,师课件展示:9颗珠:9、18、27、36、45、54、63、72、81、90 能摆10个数]

2、设置陷阱:照这样去想,10颗珠能摆几个百以内的数呢?14颗珠又能摆几个数呢?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般会说10颗珠能摆11个百以内的数,14颗珠能摆15个百以内的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的猜想正确吗?怎样才能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

[需要实际摆数去验证]

3、验证猜想:用10颗或者14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

学生操作,在计数器上摆珠。同桌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随机询问:发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汇报结论:个位上只能摆9颗珠子,不能摆10颗,第十颗珠子要摆在十位上。

[师说明:个位满十要进一。]

10颗珠子能摆出9个数:19、28、37、46、55、64、73、82、91

14颗珠子能摆出5个数:95、86、77、68、59

4、合情推理:要摆百以内的数最多需要多少颗珠子?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摆珠验证、得出结论:最多只需要18颗珠子。

4、活动回顾:通过这些活动,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产生不只是凭猜想得来的,而是要经过实际验证,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同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活动小结:哈利波特的神奇魔珠可以“变大变小”,你们现在相信了吗?从这些魔珠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认为这些魔珠还可以变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呢?

活动拓展:课后任选一个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摆一摆,想一想,找出其中蕴藏的数学秘密。可以合作完成。

1、分别用10~18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摆一摆,把结果记录下来,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2、在算盘上拨一拨,看看1~9个珠子分别能表示哪些百以内的数,有什么新的发现?记录结果,想一想:在算盘上拨百以内的数,最多需要几个珠?

3、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魔珠游戏,自己试着去研究一下其中的小秘密。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
学校班级一年级主备人
参备人审核人
课题摆一摆,想一想课时总课时9-9
学习目标1、我会用圆片在数位表上有序地摆出不同的100以内的数。
2、我发现了圆片个数与所摆出的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巩固数位及数值概念,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课前预习
课型新授教学准备
导学流程
导学步骤具体内容复备栏
1、导(导课题、目标)
1、数位表的顺序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用圆片●和右边这样的数位表上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
2、学(出示预学案,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
1、请你用1个●在数位表上摆一摆,表示一个100以内的数。
(1)我可以把1个●摆在()位上,它表示()。
(2)我还可以把1个●摆在()位上,它表示()。
(3)我来画一画,写一写。
2、用2个●在数位表上能摆出几个不同的数呢?
(1)我可以把1个●摆在()位,把另一个●摆在()位,这样就表示()个十和()个一,组成的数是()。
(2)我还可以摆出一个比11大的数是(),就是把2个●都摆在()位。
(3)我还可以摆出一个比11小的数是(),就是把2个●都摆在()位。
(4)我来画一画,写一写。
(5)我会把这三个数有顺序地排列。
3、你用3(4、5)个●在数位上摆出不同的数吗,并写出来。
3、展(师巡视发现问题、或组内、全班展示)请同学分别起来汇报答案。
4、讲(教师精讲点拔或出示课件,突破难点)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在数位表上按从()到()或从()到()的顺序摆出不同的数,太高兴了。
2、我们摆出的100以内的数的个数总比●的个数(1-9)()。
5、练(以固学案出示,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达标)过关检测:
1、找规律。
8、17、26、35、()、53、62、()、()
这些数可以用几个●摆出来。
2、18可以用()个●摆出来,这些●还可以摆出来的俩位数有:()。
课堂小结(不超过两分钟,可由学生进行小结)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摆一摆


摆一摆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够比划一下吗?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一张小卡片。)
3.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2.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形成猜想
教师板书学生的各种方法。
找出其中最简便的: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来举例验证,探索一下。
小组合作研究:用事先准备了的几个长方形,小组分工,其中三人每人选一个图形验证,用长乘以宽的方法测量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并举个例子来说明是怎么验证的。
4.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5.P46试一试
小结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用长乘宽来算,只是是正方形不分长和宽,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面积=边长乘边长。
(三)尝试运用
P462、3、4
(四)总结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
只是是正方形不分长和宽,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面积=边长乘边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浔中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能根据它们的一般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2、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雪地里的小画家)2、出示实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棱柱(在这里做简单介绍),学生认读。

二、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让学生想办法帮立体图形留下脚印(描一描、印一印)

2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全班交流

3、给定义:通过摸一摸、印一印等活动从立体图形上请下了这些图形,而且在摸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小脚印都是平平的,所以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平面图形。

4、认识平面图形特点

观察交流:请你们仔细看黑板上这些图形,想一想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汇报

三角形由三条边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每条边都一样长。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相对的边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相对的边一样长国,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比一比

你觉得这些图形里,哪些图形比较相似?他们有什么地方比较相似呢?又有什么不同?

三.应用拓展

1、游戏1送名称回家

师:刚才我们学了哪些平面图形?

老师指你们来说好吗?老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

2、联系生活,找一找

3、交通标志牌

4、欣赏图画

四、总结

教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教材第1~9页)
一、本单元内容分析:
(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的分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位置”这一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的特点,它是学生认识生活空间的一个起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学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识性的方位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二)编排特点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间的这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地位和作用
这单元内容是以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材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是体会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重点是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而对“左、右”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本书内容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接近生活的资料,每个例题,没道练习题几乎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尽量使学生更爱学,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形式,加以介绍,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对“位置”的教学,教材只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不要求用(3,2)来确定小红的位置。
3、要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感知。
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除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如在讲台桌上放一本书,书上面放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认识“上下”。又如利用学生的座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4、课时划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1~6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1~7题。
四、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上、下、前、后。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两样物体,如出示主题图的火车和轮船进行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搞清两个物体的关系后,再出示汽车进行三者比较,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上图,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体现了上下的相对性。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说一说它们上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换一换某个物体的位置,在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上下位置的关系。还可以借助教室的物品,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上下位置的关系。
(2)前、后。
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图中车的旁边还有一个站牌,上面按顺序排列着公共汽车所经站名,这可作为教学资源供教师选用。
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例题主题图或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谁排最前,谁排最后,李林的后面是谁,王英在谁的后面等等。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还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座位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在这一活动时,要使学生有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也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二)左、右。
1、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来表达,体会其相对性。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帮助学生建立左、右标准,例2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1)建立左、右标准。
教材例1,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结合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充分感知左右,如左手、右手,左耳、右耳,领会左右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左手摸右耳”“右手举起来”“左边的同学往右转,右边的同学往左转”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快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例如摆摆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书本五样东西,说一说“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再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从左数谁是第几个”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与旧知联系,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精神。
(2)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材例2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应让学生充分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教学时可以先用设疑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让学生举起右手,自己也举起一只手(左手或右手),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会、感悟其中的奥秘,再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初步明白: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2的几个活动,首先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对方的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一个方向,由此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也可以伸出左手握一握,感知左的相对性。然后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活动时,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或右)和对面同学的左(或右),然后真正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人的左(或右)是否一致。以后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转到对面同学的位置,来判断该同学的左右。这些活动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结合课例说)。活动中让学生站在对面同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这样多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里提议可另安排一课时)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结合课例说:上下楼梯)。同时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过马路要先看看左边,再瞧瞧右边。
(三)位置。
1、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位置。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再说出自己的座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或第几排)。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如,先说明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让同学们猜这个同学是谁。或者反过来,先指明某个同学,让学生说说他(或她)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最好的朋友坐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可以每二个或四个学生一组,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座位,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和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从而发现:左右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确定动物图片位置的活动。活动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摆放图片(摆放的行数、列数可以自定),然后互相提问题,如指定一个动物,说出它所在的行、列,或根据行、列猜出是哪个动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包含了基数、序数、前后、左右等内容。可以分组来做,参加活动的学生坐成一排,每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他同学按口令活动。
第2题,是一个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每两个同学一组,同时按同一口令拍手,如,说:“上”,同时拍上,说:“左”,同时拍左。这个游戏的人数也可以变动,可以三人一组,一人发口令,两个拍手,谁拍错了,就去发口令。
第3题,通过一个实际操作活动,帮小明布置房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体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活动时,可以利用学具卡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摆放的理由。摆好后,同学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有些东西的摆放位置可能不一样,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1、2、3、6题可以配合第二课时)
第4题,提供了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情景,教学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电影院(或音乐厅、剧场等)的座号与教室座位的编排不同,它是按单、双号分开编排的,小号数在中间。通过观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让学生帮助小朋友找座位。
第5题,是一个有关方位的练习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卡片在方格上亲自移一移,体会路径的多样性。本题应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并体会位置的相对性、可变性。
第6题,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根据左、右方位找出需要的衣物。这题既有意思,又使人感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幅图,让学生既按题目要求找寻衣物,又可以几人一组互相提要求找衣物。
第7题,通过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此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4、5、7可以配合第四课时教学)
教科书第9页最后的数学游戏,与练习一的第2题的意图相同,都是为了巩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位。所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听反话,即说“上”,拍“下”,说“左”,拍“右”。这个游戏比较难,在学生对三对方位还不熟悉的时候,先不要做。听反话游戏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可配合第二课时教学,也可配到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

一年级下册语文《想飞的乌龟》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想飞的乌龟》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一册第14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梦想”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题课文,设计了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渗透。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说话练习

学习朗读课文,进行情感渗透。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同情心、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句子练习。

难点:体验乌龟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带挂图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画:教师画乌龟简笔画。

问:“乌龟的背上有好多裂纹,你们想知道它的来历吗?”

板:课题《想飞的乌龟》

二、初识课文

1、看动画听故事(播放多媒体动画,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2、落实要求: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只乌龟想飞。

我知道了一只乌龟飞到天上又掉下来了。

我知道了……

师:小结,自己读书,你会知道的更多。

3、请小朋友用手指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来解决:

(1)借助拼音学习。

(2)请教小老师。

(3)向老师请教。

(4)联系上下文认读。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遇到障碍,合作解决。

5、脱手试读课文,多读几遍。

三、学习第一部分(从前——乌龟很伤心)

1、指名试读课文,请小朋友认真听,进行评议。

2、师问:乌龟为什么“很伤心”?请小朋友看图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乌龟为什么很伤心”,并试着说一说。

3、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师问:你伤心过吗?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很伤心?

生:我生病了要打针,我就很伤心,

我完不成作业我就很伤心。

妈妈下岗了,妈妈伤心,我也很伤心。

……

4、指导有感情地读:

师:乌龟想飞飞不起来很伤心,你能把乌龟伤心的样子读出来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评议。

6、多媒体出示生字:前去走问方你们

出示这几句话读一读:从前,有一只想飞的乌龟。

我们走吧!我们快走吧!

我们要去一个很美的地方。

巩固识字。

四、布置作业:自读75页“语文天地”《乌龟》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生带头饰表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继续学习课文

师:乌龟多么想和小鸟一起飞到很美的地方去呀,可是,它不会飞,它伤心得——

生:想像补充:伤心得低下了头。

伤心得流下了泪。

伤心得哭了。

……

师:谁为它想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二部分(小鸟想出了一个办法——乌龟很高兴,他喜欢飞的感觉。)

1、合作学习:说一说小鸟想出的办法。

演一演小鸟带着乌龟飞的样子。

议一议乌龟的心情。

2、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你什么时候很高兴,你有什么高兴的事?

生:小组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继续学习课文

1、读一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2、说一说:说一说乌龟看到了什么。

3、画一画:画一画乌龟在天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在画中充分发散思维,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4、想一想:这时候,乌龟的心情怎样?(开心!)

5、体会:你什么时候最开心?

生:我过生日的时候最开心!

我们过新年的时候最开心!

老师表扬我的时候我最开心!

……

6、扩展思维,合理想像:

①乌龟从天上掉下来了,它会想什么?

乌龟想:天上太美了,我还要飞。

乌龟想:小鸟太不注意安全,我找孙悟空带我飞。

……

②乌龟还想飞,请你为它想想办法。

生:乌龟,你坐着月亮船飞到天上去。

乌龟,你坐着宇宙飞船飞到天上去。

乌龟,你开飞机飞到天上去。

③句子练习:——从——。

7、自主探究:你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生:乌龟掉下来,小鸟为什么不去救它?

这只乌龟这样,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乌龟都这样了?

乌龟身体上摔出了裂纹,为什么剥不下来呢?

乌龟从天上掉下来,心情又会怎样?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8、请小朋友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五、通读全文,整体回顾

课外延伸:自己准备头饰,自愿组合表演故事。

第三课时

学习写字(略)

板书设计:想飞的乌龟

不会飞伤心

飞起来高兴

看美景开心

掉下来?

附:设计说明

抓住情感变化指导朗读训练

《想飞的乌龟》这一课我感觉其情感的倾向性不明确,课文又太长,结构也比较松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但我又觉得,这篇课文的特色之处也正是其模糊的情感倾向性。这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为学生留下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抓住最能表现乌龟情感变化的词语来指导学生朗读,体验乌龟的内心世界。乌龟从不会飞又想飞的伤心,到飞起来的高兴,以至到飞上天的开心,让学生抓住乌龟情感发展的脉络,去理解整篇课文。孩子们在真正读懂读透课文之后,自然而然地提出许多问题:老师,乌龟掉下去了,小鸟怎么不去救它呢?……并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乌龟的情感世界,使孩子们真正进入乌龟的内心世界,跟乌龟一起做梦、恳求、高兴、沮丧。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突出情感、注重体验是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方法,这个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是成功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小兔请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小兔请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与之前的第一单元和后续的第六单元的知识构成了本册书中加减法内容的学习。《小兔请客》学习的内容是整十数的加减法,是本单元计算教学的起始,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后续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
《小兔请客》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果子?2、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建立起加法的表象意义,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掌握较好。根据我课前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对于看图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部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9,第50两页《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白兔过生日,它请小动物们和它一起庆祝。小动物们已经早早地来到了草地上,瞧,小兔为大家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自主探究。
1.(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你数数小兔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10个10个数的,先拿出30个果子,又拿出20个果子。)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2)?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30+20=50,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吗?求一共有多少,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30+20你是怎样计算的呢?同桌之间小声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使用我们的学具小棒或者计数器,动手操作一下,一会儿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汇报预设:
A.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1捆小棒是10根,摆30+20,就是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5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个十,5个十就是50。所以30+20=50。)
B.用计数器拨一拨30+20。
(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个珠子,表示30,再拨2个珠子,表示20,合起来是5个珠子,表示50。即30+20=50。)
C.30和20都是整十数,30是3个十,20是2个十,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所以30+20=50。
D.数数的方法,十个十个往后数。
E.3+2=5,30+20=50。
同学们,刚才你们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设计意图: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加法算式中每个部分也想有自己的名字,你们想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哪,个同学知道,能给大家教一教吗?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设计意图: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30+20你们会算了,那我换换数,你们还会算吗?
2.(1)?我们接着来看看,小兔子的生日party上,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认真观察,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兔一共拿来了50个果子,小刺猬扎走了10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果子?)
(2)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50-10=40,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减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50-10你是怎么计算的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A.摆小棒的方法:1捆小棒有10根,先摆5捆即50根,从5捆中拿走1捆,还剩4捆小棒,4捆小棒就是4个十,就是40根,所以50-10=40。
B.用计数器的方法:先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0,再从十位上拨去1个珠子,表示10,还剩4个珠子,表示40。所以50-10=40。
C.利用数的组成:50和10都是整十数,从5个十中减去1个十,剩4个十,也就是40。所以50-10=40。
(设计意图: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老师总结:
我们来一起看看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怎样的?(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差。)
(设计意图:认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50-10你们会算了,那我换换数,你们还会算吗?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数都有什么特点?(两位数的个位数字都是零)像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整十数,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整十数的加减。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三、巩固练习。
1.P50-2题,你能看懂这幅图中藏着的数学问题,并解决他吗?
2.P50-1题,先说一说图意,再列出算式。
3.P50-4题,鸡妈妈可着急啦,她们在找什么呢?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部分的安排,通过从简单到抽象,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和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掌握并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通过小兔子请客学会了整十数的加减,你们都学会了吗?
五、课后作业。
P50-5题,这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让大家来解决里面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今天留给大家的作业。
板书设计: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30+20=50(个)50-10=40(个)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是探讨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以及算法。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作以下的反思:
好的地方:1、在揭示课题时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直截了当地揭示课题,进而很快地开始本课的教学。2、教学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和拨计数器,找到了情境图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接着抽象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算理探索算法。3、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

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修改意见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们和邻居小鸡们一起来到草地上玩耍,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板书:2+2+2=6)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板书:3+3+3+3=12)

提问:第一道算式是几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是几个3相加?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每个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是连加。)

2、完成第1页的“试一试”。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2页例题情境图。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2=8。

讲述:求4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除了用加法来算,还可以用乘法算。(板书:乘法)

教师板书:4×2=8或2×4=8。

教师指导,了解乘号、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2、完成第2页的“试一试”。

要求学生看图数一数是几个4,再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比较列出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提问:求5个4相加是多少,是列加法算式简便,还是列乘法算式简便?

如果是我们全班同学每人领养四只小鸡,怎样列式?

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三、练习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葡萄一共有几个6颗?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鲜花一共有几个5朵?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出算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再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比较4个3与3个4的不同,指出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列出的乘法算式是相同的。

3、让学生读出第3题中的乘法算式,并分别说出每个算式中的乘数和积各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第4题中的读法写出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第10页。

备课很有层次,先认识几个几,然后由几个几来引出几乘几

如果可能这里可以出示的电脑多一些,譬如9组,这时候学生觉得加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引起一种学习新运算的需求。

在练习中可以增加一个练习:下面哪些加法算式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让孩子在乘法和加法之间建立联系,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

3个2相加2+2+2+2=8。

3+3+3+3=124×2=8或2×4=8。

4个3相加乘号乘数乘数积


你说我摆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及内容间的密切联系性,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猜谜语很感兴趣,很快就集中注意力参与进来。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摸各种物体,感受各种物体的形状,加深了对物体的认知。然后进行我说你摆的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体验、感知中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期间,游戏有一个步骤是将球放在正方体上面。由于学具中的正方体比较小,而球却有点大,要把球放正方体上有些不易,要有细心、耐心、恒心。一开始我想取消这一步骤,但惊喜地发现有的小朋友摆成功了。于是我想,这正是培养他们耐心、静心的好时机,所以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尝试,鼓励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地摆放。最后,基本上的小朋友都成功了。

在结束你说我摆的游戏后,我紧接着做下面这道题目:下面每幅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图略)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把看不到的也数进去了,一是只数看得到的。这时,小朋友们就会开始争论。于是,我继续让学生动手摆出图上形状,从抽象到形象再到抽象,加深学生对此类题目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很紧凑,形式多样化,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和操作中领悟了新知识,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如果我在时间的把握上能更抓紧点,练习的内容能再适当增加点,整堂课将会更加满意。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想飞的乌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说话练习

2、学习朗读课文,进行情感渗透。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能力。

5、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同情心、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句子练习。

难点:体验乌龟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录音带挂图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画:教师画乌龟简笔画。

问:“乌龟的背上有好多裂纹,你们想知道它的来历吗?”

板:课题《想飞的乌龟》

二、初识课文

1、看动画听故事(播放多媒体动画,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2、落实要求: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只乌龟想飞。

我知道了一只乌龟飞到天上又掉下来了。

我知道了……

师:小结,自己读书,你会知道的。

3、请小朋友用手指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来解决:

(1)借助拼音学习。

(2)请教小老师。

(3)向老师请教。

(4)联系上下文认读。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遇到障碍,合作解决。

5、脱手试读课文,多读几遍。

三、学习第一部分(从前——乌龟很伤心)

1、指名试读课文,请小朋友认真听,进行评议。

2、师问:乌龟为什么“很伤心”?请小朋友看图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乌龟为什么很伤心”,并试着说一说。

3、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师问:你伤心过吗?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很伤心?

生:我生病了要打针,我就很伤心,

……

4、指导有感情地读:

师:乌龟想飞飞不起来很伤心,你能把乌龟伤心的样子读出来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评议。

6、多媒体出示生字:前去走问方你们

出示这几句话读一读:从前,有一只想飞的乌龟。

我们要去一个很美的地方。

巩固识字。

四、布置作业:自读75页“语文天地”《乌龟》。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生带头饰表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继续学习课文。

师:乌龟多么想和小鸟一起飞到很美的地方去呀,可是,它不会飞,它伤心得——

生:想像补充:伤心得低下了头。

伤心得流下了泪。

伤心得哭了。

……

师:谁为它想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二部分(小鸟想出了一个办法——乌龟很高兴,他喜欢飞的感觉。)

1、合作学习:说一说小鸟想出的办法。

演一演小鸟带着乌龟飞的样子。

议一议乌龟的心情。

2、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你什么时候很高兴,你有什么高兴的事?

生:小组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继续学习课文。

1、读一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2、说一说:说一说乌龟看到了什么。

3、画一画:画一画乌龟在天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在画中充分发散思维,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4、想一想:这时候,乌龟的心情怎样?(开心!)

5、体会:你什么时候最开心?

生:我过生日的时候最开心!

我们过新年的时候最开心!

老师表扬我的时候我最开心!

……

6、扩展思维,合理想像:

①乌龟从天上掉下来了,它会想什么?

乌龟想:天上太美了,我还要飞。

乌龟想:小鸟太不注意安全,我找孙悟空带我飞。

……

②乌龟还想飞,请你为它想想办法。

生:乌龟,你坐着月亮船飞到天上去。

乌龟,你坐着宇宙飞船飞到天上去。

乌龟,你开飞机飞到天上去。

③句子练习:——从——。

7、自主探究:你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生:乌龟掉下来,小鸟为什么不去救它?

这只乌龟这样,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乌龟都这样了?

乌龟身体上摔出了裂纹,为什么剥不下来呢?

乌龟从天上掉下来,心情又会怎样?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8、请小朋友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五、通读全文,整体回顾。

课外延伸:自己准备头饰,自愿组合表演故事。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拼组》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拼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图形拼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今天,聪聪、明明的妈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可是午餐的菜还没有准备好,想请你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你们会做吗?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3、出示第二道菜。要求学生用正方形拼摆成组合的三角形。指名回答并命名。学生动手操作。讲评学生的作品。再让同桌互评,自己是怎么做,图形像什么?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吸铁石、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课件出示文具店图片)
同学们,你们去过文具店吗?这有两家文具店,一家是小熊文具店,一家是小鹿文具店,你愿意去哪家买东西?你是怎么想的?(指生汇报:小鹿文具店,因为小鹿文具店更整齐。)
小鹿文具店是怎么把物品摆放的这样整齐的?(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像小鹿文具店这样,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类与整理。(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分类的现象吗?(指生汇报:垃圾分类、超市分类。)
2.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1)(课件出示气球图片)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指生汇报。板书:形状、颜色。)(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同桌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把气球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想一想怎样让别人清楚地看出你的分类结果。哪组完成的最好,老师会把你们组摆的拍下来,展示给大家。(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品进行拍照。)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一堆一堆)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学生汇报)
你的方法可真好。现在张老师也把这些气球按照一列一列地摆分分类。(教师操作,学生说。)
谁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样摆的?(一列一列地摆,从下往上摆。)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可以在下面画一条线,第一列都是圆形气球,在下面画个圆形气球。第二列都是葫芦形气球,在下面画个葫芦形,第三列画个心形。像这样的用象形图像表示分类结果的图,就叫做象形统计图。
从这个象形统计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汇报:圆形气球有5个,心形气球偶4个,葫芦形气球有3个。)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桃心形状的气球有几个?他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一列的数量。(和图对应)
(3)动手操作,再次体会分类的方法
刚才我们是将气球按照形状分类,现在你能把这些气球像老师这样按照颜色分分类吗?摆好后,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指生汇报)
出示:红色的气球有多少个?黄色的气球有多少个?蓝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设计意图: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含义及目的,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为学生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做足准备。】
三、巩固发散
1.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
四、评价反馈
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
【设计意图: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再次引领学生回顾分类计数的全过程,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形状
象形统计图
颜色

从下往上

一年级上《我想这样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一年级上《我想这样做》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听课、读书、写字等方面的要求。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

3.情感目标:通过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教学难点:

实际操作要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常用文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18分】

(一)听课

1.正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不溜号,要积极发言,有事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讲话声音要响亮。

2.读书双手拿书,身体略向前倾,眼睛离书本要保留一尺远的距离,学会朗读。

(二)写字(做到三个一)

1.坐端正,身体稍稍前倾,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远。

2.注意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手离笔尖一寸远。

3.书写要干净(落笔稳、位置要准、不擦)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20分】

(一)用卷笔刀自己削铅笔。

(二)整理文具。

(三)整理书本(铅笔5支,橡皮一块,格尺,卷笔刀,课表)

(四)学习包书皮(书本平整,不卷页,按当天课表内容装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整齐。

#教育学生爱惜学习用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作业设计。【2分】

1.回到家里自己试着把数学书包好书皮,写清楚名字。

2.自己整理好文具、书包

板书设计:

1—3我想这样做

保护视力注意姿势

爱惜学习用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