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10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重点

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修改意见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们和邻居小鸡们一起来到草地上玩耍,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板书:2+2+2=6)

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板书:3+3+3+3=12)

提问:第一道算式是几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是几个3相加?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每个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是连加。)

2、完成第1页的“试一试”。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二、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2页例题情境图。

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2+2+2=8。

讲述:求4个2相加的和是多少,除了用加法来算,还可以用乘法算。(板书:乘法)

教师板书:4×2=8或2×4=8。

教师指导,了解乘号、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2、完成第2页的“试一试”。

要求学生看图数一数是几个4,再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比较列出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提问:求5个4相加是多少,是列加法算式简便,还是列乘法算式简便?

如果是我们全班同学每人领养四只小鸡,怎样列式?

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感知乘法算式的简便。

三、练习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葡萄一共有几个6颗?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鲜花一共有几个5朵?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出算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再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比较4个3与3个4的不同,指出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但列出的乘法算式是相同的。

3、让学生读出第3题中的乘法算式,并分别说出每个算式中的乘数和积各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第4题中的读法写出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第10页。

备课很有层次,先认识几个几,然后由几个几来引出几乘几

如果可能这里可以出示的电脑多一些,譬如9组,这时候学生觉得加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引起一种学习新运算的需求。

在练习中可以增加一个练习:下面哪些加法算式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让孩子在乘法和加法之间建立联系,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

3个2相加2+2+2+2=8。

3+3+3+3=124×2=8或2×4=8。

4个3相加乘号乘数乘数积


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入手,让学生算5个同学共有多少手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玩中学,通过编写口诀,培养合作意,探索意识和类推能力。

【教材分析】:

《5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5的乘法口诀,为学习其他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5个5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比较容易归纳乘法口诀。但由于学生受到以前加法的定势思维影响,刚接触乘法口诀,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口诀背诵错误,计算不够熟练的情况。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决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5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谜语

一棵小树五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2.观察小手,你发现了什么?

3.发现问题:1只小手有5根手指,那2只小手有几根手指呢?你是怎么想的?3只?4只?5只?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创编口诀

1、填表

小手(只)

1

2

3

4

5

手指数量(根)


观察表格:1个5是多少?,怎样列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一五得五”是什么意思?2个5呢?

2.看着这张表格,你会编口诀吗?和你的同桌编一编

3.学生汇报编写的乘法口诀。师出示口诀,追问,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

4.数一数共有几句口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板书:5的乘法口诀)

5.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开心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

6.读得真精神啊!好,现在给你1分钟的时间,背一背这几句口诀,好吗?开始!

7.时间到!想一想,刚才背口诀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记?

8.你觉得哪几句口诀不好记?谁能有好方法记住这句口诀?

9.每个同学都有自己记口诀的方法,其实按规律记口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仔细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引导生观察、小结: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5.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5.)

10.掌握了这么多的小窍门,现在口诀就好记了。我们合作一下,老师说前面一部分,你们说后面一部分,好吗?(师生对口诀)

11.比比看,男生说前面一部分,女生说后面一部分。谁说的好

12.现在根据老师拍的节奏,说出5的乘法口诀,行吗?(2拍说一句)

13.看看你自己还有哪几句口诀不熟悉,再记一记。

(三)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2.看钟面指针说口诀和算式:

3.出示五言绝句:仔细观察这首诗中有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这四句一共有多少个汉字?(生答:4×5=20)为什么这么快呢?师小结:象这样每句诗中有5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

(四)评价小结,内化新知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决

1×5=55×1=5一五得五

2×5=105×2=10二五一十

3×5=155×3=15三五十五

4×5=205×4=20四五二十

5×5=25五五二十五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直以来,我对于课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无论是对于孩子活动的有效性还是对于课堂自主探索时空的处理,总是放不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入手,让学生算5个同学共有多少手指。并试着说出“一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让学生创编口诀,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范例,如“一五得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编剩下的几句口诀就容易多了。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在记算式时,自己编出口诀,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简洁、便于记忆的口诀。让学生在记忆口诀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口觉得规律,这样学生理解了,因此,记得速度也就快了,而且,为后继的学习做好了方法的准备和铺垫

课堂,不管是失败或成功,或许就像孩子们的学习,需要结果更需要经历,不仅使孩子更好地成长,也使我收获更多。但只要有了开始,相信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稿)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有漂亮的小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虽然一部分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但基本上都能说出钟面上的要素,认识整时,有着基本的时间观念。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结构。

2.整时与半时的读法与写法。

3.时间观念的初步建立。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时与半时的认读与写法。

教学难点: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学生能否独自准确读出、写出钟面和电子表上的整时与半时。

2.学生能否自行在钟面上拨出相对应的整时与半时。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

课时授课

日期

认识整时学会读、写钟面与电子表上的整时1节

认识半时学会读、写钟面与电子表上的半时1节

练习课通过多种练习,准确区别整时与半时1节

单元测试及分析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1节

合计4节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认识整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

2.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2.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老师播放一小段钟表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2.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略)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新知学习

1.看钟面

(以两个同桌为一个单位,每人拿着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小闹钟,观察、讨论。)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

2.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回答略)……

【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教师可在此时指出:那根最细最长的针叫秒针,我们今后再来好好认识它。)

3.认识整时

1.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生回答略)

【小结】:当长长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学生自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4.会拨整时

师:我们每天在在什么时候来到学校?请你在自己的钟上拨出。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反馈时可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5.会认电子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上91页的电子表的图示。

师:你认识这样的时刻吗?(生回答略)

【小结】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11∶00和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生回答略)

2.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第2节《认识半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半时。

2.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半时的方法,知道表示半时的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2.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投影仪出示3时半钟面。

a.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钟,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由学生自主交流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2.依次出示8时半、10时半。

请学生观察,并让同桌合作,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分析、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a.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了3时半、8时半、10时半钟面上的分针都是指向6。

b.师: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讨论)

汇报:前面学习的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而今天认识的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小结】: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3.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小结】: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的左边是几,点的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实践应用

1.投影课本第93页“做一做”。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钟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可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自由交流)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看钟面填空。

2.连一连。

3.看钟面写时间。

【提高练习】

1.连一连。

2.再过1小时是几小时?

3.连一连。

【拓展练习】

1.小动物说的对吗?为什么?

2.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四)教学效果评价:

1.先看钟面下方是几时,再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

2.先看钟面下方是几时半,再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3.看钟面,写出大约是几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页例1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基础上进行的。例1中的学生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用描、画、印、拓等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从而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既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体会到了面在体上,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去探索新知。例题接下来让学生把不同的平面图形归类,并抽象出一般图形,介绍其名称。在正方形、圆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但都是同一类图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难点是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由于生活中的图形以立体的形态存在,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本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学过一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这首歌曲,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吧!
播放视频《雪地里的小画家》
师:小动物们踩出的脚印特别漂亮!立体图形们也想留下它们的脚印,小朋友们来帮帮它们好吗?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操作
课件出示工具筐:老师带来了这样一些立体图形,还有剪刀、印泥、水彩笔、橡皮泥等工具,如果要帮一个你喜欢的立体图形留下属于它的脚印,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分组操作。
请学生上台展示是怎样得到这个脚印的?
学生汇报、演示:
(1)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放在印泥上压一压,然后在白纸上印出它的脚印。
(2)把立体图形的这个平平的面压在白纸上,然后用彩笔围着它描一圈,就画出了它的脚印。
(3)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一片,再把立体图形的这个面压在上面,把边缘多余的部分撕掉,就做出了这个立体图形的脚印。
板书:立体图形。像刚才留下来的这些脚印,都是立体图形上的平平的面,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
2、分类
老师出示收集的一些平面图形请学生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操作、分组交流。
请学生上台将图形分类。
师:他们把平面图形分成了这样的五类,我们让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住在同一间房子里。
(用集合圈将同类的图形圈起来)
3、认识图形
游戏:心有灵犀。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自己最喜欢的一类图形,其他小朋友说说这类图形都长什么样子,让老师来猜,看谁和老师心有灵犀。
指名学生指图形,其他学生描述,教师猜图形。
①这个图形长长方方的、有四个角、有四条边、有两条边长长的,有两条边短短的。
板书:长方形
②这个图形一个角都没有、它长得圆溜溜的、它没有直直的边。
板书:圆
③这个图形长得四四方方的、它有四条边、它有四个角。
板书:正方形
④这个图形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板书:三角形
⑤这个图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它跟长方形有点相似,两条边长长的,两条边短短的。它有两条边斜斜的。
板书:平行四边形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图形(二)。生打开书,阅读例题1。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汇报,分别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平面图形。
欣赏课件。
2、数一数。
这幅图里的平面图形分别有几个呢?请你拿出自己的作业纸数一数。
生数图形,汇报。
3、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下面的图形?
4、游戏:猜一猜。
①猜正方形
老师从袋子里面抽出平面图形的一角,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老师抽出平面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继续猜。
②猜平行四边形
老师从袋子里面抽出平面图形的一角,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
老师抽出平面图形的三个角,让学生猜。
(四)归纳总结
今天认识了这么多平面图形,有长长方方的长方形,有四四方方的正方形,有长得圆溜溜的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三角形,还有两条边斜斜的平行四边形,小朋友们一定要记得它们,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哦!
五、案例研讨: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本节课通过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入新课,学生学过这篇课文,对于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理解比较深刻。这里又将这篇课文以歌曲配上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学生既有得听,又有得看,直观又有趣,让接下来的给立体图形留脚印的操作活动也显得童趣十足。带着这一份兴趣与热情,孩子们在操作时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给立体图形留脚印的方法。随着他们的操作和阐述,很自然地就体验并体会到了面在体上。
心有灵犀和猜一猜这两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人人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同时,学生的观察、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整节课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了知识。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走到0面前说:“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10”,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10的组成”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10的组成”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10的组成”,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正确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学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们数数的不同方法及逆着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

100根小棍子多媒体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馨上节课知识

二.教学过程

大家齐数1-20和20-1

学生回答:两个十

学生和老师一起数数21-29,30-39,40-49.

学生四个人为一组,快速数,10个10个分成一组,分10捆。

学生答:10个10是100

学生答:三个十和九个一组成

四个十和九个一组成。五个九和九个一组成。六个九和九个一组成。七个九和九个一组成。

学生回答:93大于5685大于4628小于77。说出每个数字的个位数和十位数。

10位学生到讲台上,伸出手,下面同学来抢答。

同学回答:100

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回答:还可以20.20的数到100,还可以50.50的数到100.

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学习了1-20这些数,大家来顺数一遍,逆着数一遍。

(1)拿起10个为一捆的小棒,两捆,提问两捆小棒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数,那20以外的数都有哪些呢?数小棒21.22.23.24.25.......29。30-39,40-49.

(2)同学们自己拿出你们身边的彩笔,小木棒,十个捆成一捆,,想一想十个十是多少?

板书:2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9.49.59.69.79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学们在刚才数小棒的时候有没有发现10-99这些数有什么样的规律?是不是这些数都是两位数。比如29个位数是9十位数是2.再比如39个位数是9十位数是3.师问:A93和56,B85和46.C28和77这三组数字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个位和十位分别是多少?并且比较三组数字的大小。

(4)做游戏,找10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同学举起小手来,每个同学10只手指头,大家来数一数十位同学一共有多少只手指头?

大家来想想可以10个10个的数到100,还可以几个几个的数到100?

通过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复习引入新课。

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数数,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让学生们很好的把生活中的物品与学习相联系。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学生们在自己数小棒的时候动手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很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数的兴趣,并且了解不同的数数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学生做题

学生们畅所欲言

(5)老师小结上面所讲内容:刚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数法。我们还学会了两位数它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来组成。

(6)下面大家打开书的35页,做一下做一做这道题和第二题。

(7)巩固新知

通过做题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们自己来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

(8)作业的布置

课后做同步精练31页和32页。

对课堂做最终的总结

做练习题,巩固这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们能够对上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100以内数的认识

29是由两个十和9个1组成39是由3个十和9个1组成

49是由四个十和9个1组成100是由10个十组成

29个位数是9十位数是239个位数是9十位数是3

93大于56,85大于46.28小于7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浔中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并能根据它们的一般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正确辨认这几种图形。。2、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雪地里的小画家)2、出示实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棱柱(在这里做简单介绍),学生认读。

二、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让学生想办法帮立体图形留下脚印(描一描、印一印)

2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全班交流

3、给定义:通过摸一摸、印一印等活动从立体图形上请下了这些图形,而且在摸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小脚印都是平平的,所以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平面图形。

4、认识平面图形特点

观察交流:请你们仔细看黑板上这些图形,想一想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汇报

三角形由三条边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每条边都一样长。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相对的边一样长。

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相对的边一样长国,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比一比

你觉得这些图形里,哪些图形比较相似?他们有什么地方比较相似呢?又有什么不同?

三.应用拓展

1、游戏1送名称回家

师:刚才我们学了哪些平面图形?

老师指你们来说好吗?老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

2、联系生活,找一找

3、交通标志牌

4、欣赏图画

四、总结

教后反思:

苏教一年级下册认识乘法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一年级下册认识乘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认识乘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70页认识乘法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2×3=6

3+3+3+3=123×4=12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1页认识乘法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的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一、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二、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2)

5×4=206×2=123×8=24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练习八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出示第1小题图,

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1)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练习八2

(1)出示第一小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练习八3

(1)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练习册

四、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设计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学习

起点

预测

认识并会区分几种平面图形

学习

困难

预测

对图形特征总结描述不到位

小风车、图形卡片。

对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评价和鼓励,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认识图形

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都相等。

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对边平行。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圆:

教学流程

1、观察风车,它用到了哪些图形?

2、动手试一试,用这些图形你还能拼出什么?

3、我的发现:

4、我的提醒: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揭示课题)

学习目标:

1、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一、组内交流,对学群学

组长负责,先同桌互助、交流自主学习,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群学。组长安排好汇报、展示的内容及详细分工。

二、展示汇报,引领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及时补充、指导和强调,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及时评价、质疑、补充、纠正。

1、观察风车,它用到了哪些图形?

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个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师示: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学生说不准确,教师给予指导。

师:你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3.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师:你能想办法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能相等吗?

4.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

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5.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a.拿出2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拼在一起(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拼法)。

b.拿出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在一起。

c.选一些形状一样的图形卡片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图形?

d.换成小棒拼拼看。

动手实践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2.第4页的“做一做”。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课后作业:选做:用平面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基础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中档题

第4页的“做一做”。

拓展题

四人小组使用,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教材第1~9页)
一、本单元内容分析:
(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教材的分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位置”这一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感的特点,它是学生认识生活空间的一个起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学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识性的方位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二)编排特点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物体间的这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地位和作用
这单元内容是以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材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是体会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重点是理解位置的相对性。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而对“左、右”的教学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本书内容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接近生活的资料,每个例题,没道练习题几乎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尽量使学生更爱学,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形式,加以介绍,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对“位置”的教学,教材只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不要求用(3,2)来确定小红的位置。
3、要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感知。
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除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外,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如在讲台桌上放一本书,书上面放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认识“上下”。又如利用学生的座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4、课时划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1~6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1~7题。
四、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上、下、前、后。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体会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能力,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上下、前后等词正确描述人和物体所在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在教学时,可先出示两样物体,如出示主题图的火车和轮船进行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搞清两个物体的关系后,再出示汽车进行三者比较,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如上图,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体现了上下的相对性。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教材列举了几个,其他的关系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汽车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教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说一说它们上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换一换某个物体的位置,在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上下位置的关系。还可以借助教室的物品,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上下位置的关系。
(2)前、后。
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图中车的旁边还有一个站牌,上面按顺序排列着公共汽车所经站名,这可作为教学资源供教师选用。
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拟人的小狗游泳比赛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前、后及其相对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例题主题图或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谁排最前,谁排最后,李林的后面是谁,王英在谁的后面等等。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还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座位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在这一活动时,要使学生有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也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二)左、右。
1、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来表达,体会其相对性。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帮助学生建立左、右标准,例2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1)建立左、右标准。
教材例1,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结合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充分感知左右,如左手、右手,左耳、右耳,领会左右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左手摸右耳”“右手举起来”“左边的同学往右转,右边的同学往左转”等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快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例如摆摆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书本五样东西,说一说“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再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从左数谁是第几个”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与旧知联系,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精神。
(2)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材例2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应让学生充分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教学时可以先用设疑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让学生举起右手,自己也举起一只手(左手或右手),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会、感悟其中的奥秘,再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初步明白: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2的几个活动,首先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对方的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一个方向,由此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也可以伸出左手握一握,感知左的相对性。然后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活动时,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或右)和对面同学的左(或右),然后真正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人的左(或右)是否一致。以后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转到对面同学的位置,来判断该同学的左右。这些活动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结合课例说)。活动中让学生站在对面同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这样多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里提议可另安排一课时)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结合课例说:上下楼梯)。同时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过马路要先看看左边,再瞧瞧右边。
(三)位置。
1、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3、教材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位置。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再说出自己的座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或第几排)。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如,先说明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让同学们猜这个同学是谁。或者反过来,先指明某个同学,让学生说说他(或她)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最好的朋友坐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座位后,可以每二个或四个学生一组,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座位,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和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从而发现:左右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确定动物图片位置的活动。活动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摆放图片(摆放的行数、列数可以自定),然后互相提问题,如指定一个动物,说出它所在的行、列,或根据行、列猜出是哪个动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包含了基数、序数、前后、左右等内容。可以分组来做,参加活动的学生坐成一排,每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他同学按口令活动。
第2题,是一个练习方位的拍手游戏。每两个同学一组,同时按同一口令拍手,如,说:“上”,同时拍上,说:“左”,同时拍左。这个游戏的人数也可以变动,可以三人一组,一人发口令,两个拍手,谁拍错了,就去发口令。
第3题,通过一个实际操作活动,帮小明布置房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体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活动时,可以利用学具卡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摆放的理由。摆好后,同学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有些东西的摆放位置可能不一样,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1、2、3、6题可以配合第二课时)
第4题,提供了一个电影院找座位的情景,教学时先出示图让学生观察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电影院(或音乐厅、剧场等)的座号与教室座位的编排不同,它是按单、双号分开编排的,小号数在中间。通过观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后让学生帮助小朋友找座位。
第5题,是一个有关方位的练习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卡片在方格上亲自移一移,体会路径的多样性。本题应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并体会位置的相对性、可变性。
第6题,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根据左、右方位找出需要的衣物。这题既有意思,又使人感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这幅图,让学生既按题目要求找寻衣物,又可以几人一组互相提要求找衣物。
第7题,通过一栋居民楼,让学生准确地说出图中人物的位置。此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4、5、7可以配合第四课时教学)
教科书第9页最后的数学游戏,与练习一的第2题的意图相同,都是为了巩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位。所不同的是,这个活动是听反话,即说“上”,拍“下”,说“左”,拍“右”。这个游戏比较难,在学生对三对方位还不熟悉的时候,先不要做。听反话游戏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可配合第二课时教学,也可配到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整时》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整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师:我们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生活中有这样的钟表,钟面上1个数也没有,不好看时间。(课件中出示实物照片)请你们大胆猜一猜钟面上的时刻?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准确体验0认识0,掌握0的写法。

2.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3.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正确地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0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盒、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1.出示小猴正准备吃盘子里的2个桃子的投影片。

投影片上有一只猴子,一个盘子放了两个桃子。(板书:2)

小猴正准备干什么?(小猴正准备吃桃子。)

2.出示小猴吃了一个桃子的投影片。

图上小猴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板书:1)

3.出示小猴吃桃的第三幅影片。

小猴又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又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有的学生会说吃了0个桃子。)

教师小结: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您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讨论,看谁说得最好。讨论后,指明4~5人说说。

二、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齐读:0~5,5~0。

三、教学0的书写

教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成椭圆行。(学生书空写0三遍,注意笔顺。学生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四、有关0的加、减法。

1.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

“我们已经知道了0是一个数,所以它也像其他数一样可以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小猴看见盘里有2个桃,他吃了一个,还剩几个?算式是:2-1

吃2个呢?算式是:2-2=得几?为什么?

看小鸟图列式计算。为什么?

练习4-4=2-2=5-5=1-1=

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2.一个数加0。

出示青蛙图。看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一共有几只青蛙?你怎么知道的?

算式是:4+0=得几?为什么?

练习2+0=3+0=5+0=

从以上算式你知道了什么?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想一想0+4、0+3、0+5等于几?

从这几道题中可以看出什么?(0加上一个数,还得那个数。)

想一想0+0等于几?

(3)一个数减去0。

想一想5-0等于几?(……)

5-0就是从5个东西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也没有去掉,所以还是5。

板书:5-0=5

4-0、3-0、2-0、l-0等于几?为什么?0-0等于几?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六、课后小记:0的书写是一个难点,教学是要示范指导,学生有的写得很生硬,有的象画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钟表》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教材在不但是中先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弄清楚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再以认识7时为例,来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使学生感情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接着安排试一试让学生认识几个钟面上的整时数。又安排例题认识接近整时的时间,在学生表述7时不到一点和7时刚过一点的基础上,指出两种情况都是接近7时,可以说大约7时,从而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想想做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时间观念,并注意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钟表面上整时数和大约几时的认识。还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一天中有两个10时,渗透一天有24小时。最后还安排了电子表和电视机屏幕上整时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在认识时针、分针,拨一个具体的时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几时和大约几时来表述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的说出钟表面上表示的整时时刻和大约时刻。
教学难点:准确区分整时时刻和大约时刻。
学情分析
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具:有秒针的钟一个,没有数字的或数字不全的钟表各一个,自制钟表
学具:每人准备一个可以拨的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上课,先让大家猜个谜语,什么谜语呢?(课件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2、揭题: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着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贴出自制教具,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一年级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来引出本课要学习的钟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动手探索,体验感悟
(一)认识钟面:
1、讲述: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有什么呢?(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1)钟面上有数字。
引导:请小朋友指好自己学具钟上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起读一读。
(出示一个只有3、6、9、12四个数字的钟)像这个钟上只有4个数字,没写数字的地方你知道是几吗?
指着没写数字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是数字几。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接触的钟表,有好多是数字不全甚至是没有数字的。在认识的钟面上的数字后,进行一定的拓展,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钟面上有针。
引导:你的钟面上有几根针?老师的钟上有几根针?
这根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走的?小手比画一下。
说明:其实屏幕上这两根针也是按同样的方向走,只是它们走得慢一些,看上去好象不在动。
引导:比较一下这两根针。
在同一个钟面上长的针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谁来指一指这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同桌互相在学具钟上指一下)
(3)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格子。
说明:这些格子是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来看时间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学到。
(设计意图:对于钟面上有些什么的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在有一定的预设的状态下动态生成。)
(二)认识整时。
1、观察贴出的钟面,提问:现在钟面上是几时?你怎样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7时。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
2、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三个钟面,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
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归纳总结。
仔细观察一个这几个钟面,你发现1时、5时、11时,还有开始认识的7时,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特点?时针呢?
小结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设计意图:由指导认识7时到1时、5时、11时,然后再对几个钟面上分针、时针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渗透不完全归纳的思想。)
4、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看图说话:这三幅图上分别是几时了?小朋友在做什么?
5、想想做做1。
让学生自由说说你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的?
(设计意图:两个想想做做,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巩固认识整时数。交换两个想想做做的位置,是学生在说自己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时,可能会出现不是整时的情况,就可以因势利导,进行认识大约几时的学习。)
(三)认识大约几时。
1、贴出例2的两个自制钟面。如下图:
观察一下,这两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你的好朋友。
2、汇报交流:哪个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
第一个钟:7时不到一点
第二个钟:7时刚过一点
3、小结: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
4、想想做做3。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这三个钟面钟面上大约是几时,你会看吗?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于大约几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认识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反馈这种原始的感知情况,然后老师再在些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经历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拨一拨。(想想做做第4题)
(1)用学具钟拨出3时、9时和12时,再进行交流。
(2)现在老师想让大家拨出大约4时,可以怎样拨?
指名演示4时不到一点和4时刚过一点。
(3)考考你的小伙伴,你说一个时间,让他拨一拨。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一个少了一根时针的学具钟,分针指着12)提问:现在是8时,时针应该指着几?
如果让你把缺掉的这根时针画出来,你认为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一定要正好指着8,要画得比分针短一些。)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请你观察一下这几个钟,看看哪几个缺了时针,哪几个缺了分针?
根据每个钟下面的时间,把缺的针补画上。
3、怪现象。(想想做做第6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这里有个怪现象:钟面上为什么都是10时呢?
生1:一个是早上的10时,小朋友在上课。一个是晚上的10时,小朋友在睡觉。
生2:一天有24小时,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
4、生活中的钟表。
(1)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这个钟上怎么有三根针呀?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的两个图)这两个钟表上一个针也没有,你知道是几时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在尊重教材编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拓展。如第3题拨时间,除了拨整时,还拨了大约几时,除了拨书上的时刻,还进行了同桌交流,互相拨了时刻。又如第5题,补时针或分针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画前要搞清缺了哪根针,画时还要注意对准数字几和针的长短,因此设计过程中注意分层分散难点。再如生活中的钟表,除了电子钟,还拓展了有秒针的钟。)
四、总结全课,引领发现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钟表,钟表上藏着很多的学问,等着我们去发现。
《认识钟表》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5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情境。
2、画一画。
学生画小棒代替筷子,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边摆边说:1双2根,2双4根等)
3、填一填。
学生根据所摆小棒完成下表:有几双123456789有几根244、写一写。(让学生根据上表的信息写出乘法算式)
(1)正例展示。
(2)错例展示。
5、编一编。
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1)同桌互编。
(2)指名汇报,师板书。
6、观察特点,揭示课题。
7、齐读2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补充口诀。
2、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3、看算式说口诀。
4、看口诀说算式。
四、全课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