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画》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画》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画》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6画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合作交流,体会画的特点(教学难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一则谜语,谁来猜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地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根据是什么?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1: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2: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3:我赞同他的说法。

生4:如果是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

师:我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那么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老早就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上去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Www.JAb88.com

生1:我是这样理解的,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2:(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3:(另一位学生马上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

赏析:本环节教师完全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宽松、和谐、趣味的平台中共享学习成果。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交流、评价的能力。如,通过两位学生提出疑问,可以观察到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这样,学生结合图文,借助猜想、推测,凭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就能够理解诗意、图意,体会古诗的情趣,“画”的特别之处。

延伸阅读

画鸡蛋课堂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位画家的故事,轻轻地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画鸡蛋》,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说吗?

生开始了自由朗读,3-5分钟后。

师:听着你们这么投入的朗读,老师真不愿意打断你们!小朋友们,刚才你们读懂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1:讲了达芬奇从小学画画的事情。

生2:讲了达芬奇刚开始画鸡蛋时,认为画鸡蛋很简单,老师却让他天天画鸡蛋,他就不耐烦了。后来在老师严肃的教育下,达芬奇用心地画鸡蛋,不管画什么就向什么,最后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大画家。

师:你们刚才是用心在读书,只读了一遍就读懂了那么多。了不得啊,孩子们!

生3:老师,我们之前就读过几遍了。

师:你们真爱读书,不用老师教,就读懂了,更了不得啊!

师:你们读了一遍脑海里一定产生了许多“小问号”吧!

生4:老师达芬奇为什么画鸡蛋画得不耐烦呢?

师:板书不耐烦并在后面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生5:我知道,第2小节告诉我们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再去自由读读第2小节吧!边读边思考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

一分钟后

生1:因为老师天天让他画鸡蛋,达芬奇觉得画鸡蛋很简单,就是一个椭圆形。所以就觉得不耐烦了。

师:是啊,简单的事情每天重复地做,难免会觉得不耐烦。当你们每天干什么时候也会觉得不耐烦呢?

生6:我们每天练习第三套广播体操,练得不耐烦了。

师:虽然广播体操我们会做了,但要把动作做得规范、到位、整齐,要不厌其烦地刻苦训练,做给别人看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呢!

生7:我每天晚上都要洗碗,洗得不耐烦了。

师:我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从小做起。再说了,你每天洗碗可以帮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消除疲倦。

生2:……

师:我们来读读刚才的这句话。配音部分谁来?

生3:我来,我来!

师:好的,你来。达芬奇是男孩子们哦。

生2: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

男孩子们: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不是太简单了吗?

师:你们的朗读声告诉我达芬奇是多么不耐烦!达芬奇认为画鸡蛋是多么简单,简单对什么呢?

生8:复杂。

师:反应真敏捷,请小朋友把“复杂”记在简单下面。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做什么事情是简单的?

生9:做数学题是简单的。

师:可见数学对你来说是多么拿手,聪明的孩子。

生10:写字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

师:你是多么爱学习,时刻不忘写字。

生11:做家务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

师:懂事又勤快的孩子。第2小节中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2:老师为什么严肃地批评达芬奇呢?

师:请你么再去用心地读读第2小节,好你来读!其余小朋友边听边思考刚才的小朋友提的问题。

生5:我知道因为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师:是啊,你们看这个粉笔盒,从你们的角度看,生---是长方形的,从侧面看生---是正方形的。所以说生---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生---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都摇头。

师:可是老师还有个疑问,不知谁能帮我解答?

生:我,我,我……

师:老师天天让达芬奇画鸡蛋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为了什么呢?请你们在第2小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生6: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画得熟练。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找得又快又准。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平时都训练过什么呢?

生6:我每天完成作业后,穿上溜冰鞋去训练滑冰的。

师:看来这是你的爱好。

生7:周六上午我在家训练书法,妈妈让我不要整个上午呆在家里,让我出去玩一会儿。

师:是啊,要学会放松自己呢!

生8:我们每天早上要训练跑步。

师:生命在于运动,要想健康必须每天运动呢。

师:达芬奇听懂了老师的话,从此,生——用心画画,他画了一张又一张。他在画画的时候会遇上什么困难呢?

生1:手都酸了,眼都看花了。

师:多么劳累啊,他还是坚持着。

生:腰酸背痛。

师:好一个腰酸背痛,他还是挺直腰杆接着画。

生:画纸也画完了,没有钱买纸了。

师:可见画得纸张数不胜数啊!他虽然遇上了那么多困难,但他都一一克服,用心地画。后来,生——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

师: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后来,达芬奇……

师:你会给“无论”换个词语吗?

生4:不管。

生5:不论。

师:达芬奇画画很用心,你们这节课学习更用心呢!是啊,他那么用心地画画,所以能,生----成为意大利著名的画家。

师: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男女生读

师:达芬奇那么用心地画画,成为了意大利著名的画家。你们这么用心地学习,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一定会是有出息的人。

师: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每个鸡蛋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1:我知道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地做,才能做好。

生2:我知道了做事要加持不懈地做,才能成功。

师:你们真会读书,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声音,而且悟出了一个道理。孩子们,你们真是老师的骄傲!有了你们,课堂才会如此精彩,下课!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惊弓之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弓之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引读法读最末一段,重点理解更羸善观察和动脑,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师:(引读)飞得慢。

生:(齐读)因为它受过箭伤

师:叫得悲惨,

生:因为它离开同伴

师:它一听到弦响,

生:心里很害怕

师:他一使劲,

生:伤口又裂开了

师:这些就是更羸知道这只鸟是只惊弓之鸟的原因。

(出示教具:弓和鸟)这是指什么鸟?

生:惊弓之鸟。

师:谁能看着弓和鸟讲这个成语故事?(指定学生讲这个故事。)

师:这个成语中的鸟字换成人字可以吗?

生:不行,只能是讲惊弓之鸟。

生:可以改,因为是帮助魏王以后要多动脑筋的。

生:不是帮助魏王动脑筋,魏王是不善于思考和观察,但是他不是惊弓之鸟。

生:这个成语是来教育大家的,要大家别像惊弓之鸟。但是听爸爸讲过成语不能改动。

师: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类似情况的人,成语是不能改动的,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情况怎样?

生:比喻古时候受过惊吓的人,又遇到惊吓的时候就非常害怕。

生:比喻现在有些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师:懂了这则成语故事,又知道了它的比喻意思,同学们,以后遇事,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画》片断赏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片断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画鸡蛋》片断赏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鸡蛋》片断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指导学生看插图,朗读达芬奇的老师对他说的4句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4句话的理解。

2、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说画鸡蛋不容易?(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

3、教师用5个鸡蛋实物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出这些鸡蛋形状虽然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然后,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请一位同学从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观察,由于角度不同,看起来形状也不一样。对此学生往往只能说不一样,教师要引导他们说出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鸡蛋形状有何不同。如:从左边看是圆的,从右边看也是圆的,但大小不一样;从前后看都像椭圆,但是大头和小头的位置不一样最后,再看这只鸡蛋的投影,请左右及中间座位的学生分别说看到的鸡蛋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引导学生弄明白,他们看到的鸡蛋形状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

4、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让他画鸡蛋呢?(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的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上文天天画鸡蛋,画了一个又一个,认识到画鸡蛋是为了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眼力好就能看得准确,有了绘画技巧就能画得熟练。

6、让学生连起来读达芬奇的老师说的4句话,引导学生理解第1句话讲画鸡蛋不容易,第2、第3句讲为什么说画鸡蛋不容易,最后1句讲为什么总是让达芬奇画鸡蛋。

【分析】

这位教师运用的是形象直观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鸡蛋的实物投影,从而对课文有准确、深刻的理解。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师:小桥洞。这就是第二个特点(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大家观察得很好。下边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课文,不要拉长声。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横跨怎么讲?

师:后边那位同学告诉他。

生:就是横着跨着。

师:对,就是横着跨在河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都懂了。好,让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谁用一句话告诉我?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这一段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

《插秧》课堂教学实录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插秧》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略)

二、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课文《插秧》。(学生在小组内互助读课文,认生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订正读音,老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生字。)

师:读得不错,评的也很好。你们能很快背诵吗?

生:(异口同声)能!(学生读课文,练习背诵。)

[评析: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找一两名学生读书,然后大家共同评价,指出易错的读音,集中指导巩固。为学生的读书实践扫除了障碍,再让学生自由读书背诵,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谁想背给大家听?(生背课文。有的学生背错了顺序。)

师: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了,怎样才能背不错呢?读一读,想一想,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汇报。)

生: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顺序正好反着。

白云是在蓝天上的,绿树是长在青山上的。

为了不背错顺序,我看了看,蓝天在白云上面,白云在青山上面,青山比绿树高,是从高到低的顺序,下一段是从低到高的顺序,这样就背不错了。

师:你们总结的真好,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

师:背熟了吗?下面咱们来看一段电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你就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学生背诵想象。)

师:在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节目?(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象。)

生:我想到了:一天,我来到了南方,看到了很多水田,水田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蓝天、白云、大山和绿树都照在水田里。农民在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我觉得很好玩,也去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还插到了我的笑脸上。

生:

[评析: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通过自读、互助读、练习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和文字的优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领悟和整体感知。在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诗歌的描写顺序,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看电视激发起学生读书想象的兴趣,使课文中的生动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习课文的独特体验也会由此而生。]

师:水田是镜子,他还能映照出什么?在小组内照课文的样子,编一编,写一写。(学生讨论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映照着楼房,映照着亭台。农民在插秧,插在太阳上,插在飞机上,插在小鸟的翅膀上,插在楼房上,插在亭台上。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森林,映照着鲜花,映照着小草,映照着飞舞的蜜蜂和蝴蝶。小松鼠在插秧,插在森林上,插在鲜花上,插在小草上,插在飞舞的蜜蜂和蝴蝶上,插在自己的小房子上。

生:

师:(出示未插秧的水田图和插了秧的水田图)同学们,观察图画,想想,水田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水田像一块花玻璃,农民像在花玻璃上插秧。

水田像我们的学习园地。

水田像一幅画,上面画着蓝天白云飞翔的小鸟,还画着高山绿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水田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农民在插秧就像在编织大地毯。

水田还像熊猫的大肚皮。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余地,营造了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让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富有创意的语句就随口而出了。]

三、拓展延伸

师:南方的水田很美丽,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丽。想想,我们的田野像什么?农民在田野里种什么?

生:春天来了,我们的田野像五颜六色的大海。

冬天我们的田野像黄地毯,春天来了,冰融化了,大地变得软软的,踩上去像蹦蹦床。

小草出来了,小花开放了,田野像一床花被子。我们在上面踢足球、打滚,玩累了,晒着太阳睡一觉,可真舒服。

农民在田野里种棉花,种玉米,过一段时间,棉花、玉米出来了,像是在黄地毯上绣上了绿色的小花。

师:南方的田野很美,作者给它配上了插图,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放学后请同学们,再观察观察,也把咱们美丽的田野画一画、写一写好吗?

[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四、总结评价(略)

总评: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将以视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一扫而光。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适度的兴奋中真切的感受优美诗文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文素养。教师非常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机会。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迸发,再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才会闪现。

《松鼠》课堂教学实录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松鼠》课堂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通过自读和讨论,我们整体感知了松鼠“很讨人喜欢”以及它“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同学们喜欢松鼠吗?假如小松鼠就在你面前,并很想跟你沟通,你愿意和它对话吗?(投影松鼠图片)

话题一:假如请你介绍我

师:小松鼠的第一个想法是请同学们以课文有关内容为依据,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它。内容当然不一定要全面,可以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某个特点进行介绍。

生1:我们有着非常漂亮的外表。我们容貌清秀,眼睛闪闪有光。小巧玲珑的面孔,衬上一条帽缨一样的尾巴。夏天我们让它一直翘到头上,好让身子躲在它下面歇凉。这条美丽的尾巴呀,既实用又让我们显得格外漂亮。

生2:我经常在高处活动,喜欢在高大的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一般不到地上来,更不接近人的住宅。我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我们虽然也捕捉鸟雀,但不属肉食兽类,我们正常吃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师:你重点介绍了小松鼠的驯良性格。

生3:我非常警觉,白天在窝里歇凉,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一触动,就会从窝里跑出来。我的跑跳非常轻快,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是连蹦带跳。我有锐利的爪子,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能爬上去。

师:小松鼠是这样的乖巧。它的乖巧还表现在哪里呢?

生4:我们搭窝是最好的表现。我们通常选择又干净又暖和的树枝分杈处搭窝。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将苔藓挤紧踏平,这样搭好的窝宽广又坚实,住在里面舒适又安全。我们在上面留一个很狭窄的窝口,窝口上再搭上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好,雨水便可以向四周流去而不会落到窝里了。

师:好灵巧的小松鼠呀!

话题二:让你更多地认识我

师:除了课文的介绍,小松鼠还想让同学们更多地认识它,了解它。请看《辞海》中对它是怎样说明的(投影):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窝,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从材料中,大家了解到课文以外关于小松鼠的哪些知识?请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对小松鼠说说。

生1:你也叫“灰鼠”,身体长20到28厘米,尾巴长16到24厘米。每年产1到4窝,每窝产5到10个——这比课文中所说的“一胎能生三四个”要稍多一些,不知是为什么。

师:你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哪位同学能代小松鼠回答他的疑问?

生2:我们有的分布在中国东北到西北,有的分布在欧洲各地。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我们形成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间每胎产仔数量是略微有些差异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利用资料中的信息解决问题,而且听来很有道理。你有具体的科学依据吗?

生2:我会查找到相关的资料来证明的。

师:老师相信你。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更喜欢哪一种介绍你的语言?为什么?

生3:我喜欢课文中的语言,因为它将松鼠的特点介绍得既准确,又生动活泼,能让人感受到松鼠的具体形象。

师: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生动说明是科学小品主要的语言特点。

生4:《辞海》中的语言也有它的好处,它文字比较少,但却介绍了关于松鼠的丰富的知识,给人内容准确、科学性很强的感觉。我喜欢《辞海》中的语言。

师:这属于平实说明,准确严谨、言简意丰是它的主要特点。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是两种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同学们可以各有所爱,但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和各自适应的语言环境。

话题三:请你也来帮助我

师: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有些不法分子的捕杀,“讨人喜欢”的小松鼠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在小松鼠想得到你的帮助,请你为松鼠保护行动设想一个可行性办法。

生1:我将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发一个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为保护松鼠作出一点努力。

生2:我要研究一个森林保护与开发的计划,因为保护森林同时是在保护松鼠的生长环境。

生3:我建议邮局发行一套松鼠题材的邮票,内容由我来设计,4张邮票分别突出松鼠的“漂亮尾巴”“敏捷跑跳”“灵巧窝”和“母子欢”,以此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松鼠的生活,引起人们对松鼠保护行动的关注。

师:几位同学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代小松鼠谢谢大家。作家刘墉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人生的大爱’,爱人群,爱大地,爱宇宙,爱每一个小小的生灵。”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松鼠这一可爱的小生灵贡献出应有力量吧!

[注]本文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5期。

《匆匆》课堂教学实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匆匆》课堂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什么?(生答:匆匆)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课题。)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做事匆匆忙忙的。

师:能不能换一种解释?

生:忙碌。

师:忙碌有可能匆匆,但是所有忙碌的人不见得都匆匆。

生:飞快。

师:我们国家有个运动员叫刘翔,跑得快不快?能说刘翔跑起来很匆匆?(众笑。)

生:急急忙忙。

师:对,急急忙忙比较恰当。事情多,时间短,所以急急忙忙。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诗人、散文家,《匆匆》就是他很有名的一篇散文。什么叫散文?

生:散文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生:是富有韵味的。

师:用富有韵味的,像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

师:你们读了课文没有?(生点头)从课文中读出了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吗?(生:没有)这就奇怪了,我们学的课文一多半都是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朱自清既不写人又不记事,既不写景又不状物,他在写散文,他写这散文要干什么?

生:表达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一语中的。散文多半都是在抒发内心的感受。抒情是它的一个主要的特色,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以你习惯的方式读一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书最好的?好,你是第一个,读第二段。(一生读第二段。读得非常好,掌声。)

师:不愧是有自信的同学。你能不能推荐一名同学,比你读得还好那么一点点?(该生推荐一生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推荐一位全班胆子最小的同学?(生提名一生。)

师:他推荐说你胆子最小(生笑),敢读吗?接着往下读。(生读第四段。)

师:嗯,读得不错啊。我不相信你是全班读得最少胆子最小的。你再推荐一位比你还胆小的。(该生推荐一生读第五段。)

师:其实你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多读多练一定能赶上全班最好的。我发现大家都很会读,但是还有一个缺点,想不想听我指出来?(生答想。)

师:你们除个别同学以外,大多数同学,包括个人读、齐读,都是用嘴读的。这就是缺点。刚才说了,散文是作家在书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它是用什么写成的?(生答心。)

师:对,它是他用心灵写出来的,所以读这样的文章也应该用心灵诵读。大家跟我一起来写。(板书:用心灵诵读。)

师:怎么叫用心灵诵读呢?先说用嘴读。用嘴读就是眼睛看到文章,嘴里就把文字念出来。用心灵去诵读要多走一点路,眼睛看进去,脑子里还一边想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进行想象,体会它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用合适的情感,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读出来。眼睛看进去,在心里走了一圈,再用嘴表达适当的情感,这就是用心灵诵读。本来想给大家做一个样子,但是我读不好,我请一位老师读一下。闭上眼睛听是一种享受,听一听它表达了什么情感。(播放一女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录音。)

师:陶醉了没有?听出她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是一种懊悔、愧疚。

师:对,她对白白流去的岁月感到懊悔和愧疚。还有吗?

生: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希望。

师:对,她还赋予人生一种希望。刚开始大家就听出这么多来,有懊悔,有希望还有什么?

生:对时间的珍惜。

师:对,对生命的珍惜,对流逝的岁月感到惋惜,这两种情感都有。你听她读的整个语调,是什么样的语调?

生:我听她的语调有点忧伤。

师:对呀!有一种淡淡的哀伤,似乎在抒发内心的感慨。大家一下子听出这么多情感来,这就是因为她在用心灵诵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大家一听就能够受到感染。这位老师虽然读得很好,但她丢了一段,她把第几段丢掉了?

生:把第二段丢掉了。

师:咱们能不能给她补上,好,你来读第二段。(生读。)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读课文,大家要记住,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像这样的情感,是很深沉的情感,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不能读得太软了,不能读得音色太亮了,要读得虚一点。今天我们先来学一学虚读。

师:(范读)在默默地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学习老师的范读。)

师:(范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一起来读这一段,来,一边读,一边看着我的手打拍子,读书也可以打拍子,能帮助你体会。(师生齐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将相和》课堂教学赏析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将相和》课堂教学赏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谈话,激发兴趣

1.师: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2.板书:将相和

3.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

1.理解第1自然段。

(1)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2)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1)学生默读,思考。

(2)讨论、交流。

A、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十分着急?

B、蔺相如是怎样对付这个问题的?

3.范读第七自然段,过渡学习8、9自然段(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4.认真阅读8、9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字数不限)

()要回璧()()

(1)学生看书,完成练习。

(2)交流。

(3)按照提纲,结合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4)进一步思考、讨论:从完璧归赵这件事上,你觉得蔺相如具有怎样的特点?他的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画出来。

5.齐读第十自然段。

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给这部分内容加个小标题。

2.思考、讨论: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3.将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分为三个层次,说说每层的意思,能归纳出小标题更好。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

1.指导朗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

(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3.交流。

4.进一步讨论:

(1)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表现的?用~~画下来,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2)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第三部分。

三、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最好能用成语归纳)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有什么认识?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课文第一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四、复述复荆请罪的故事

1.默读复荆请罪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复述时可以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2.同座互说,指名班上交流。

评析: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将相和》(人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着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证明。(2)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所说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两句话。2.以骗对骗。(1)认真阅读8、9小节,完成填空练习:()要璧()(),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2)通过以骗对骗,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即复述故事)。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也将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自读会读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备课时,我不仅备自己怎样教的教案,还精心设计了自读自会的学生如何学的学案。比如在要求自我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读课文有关生字词的句、段,读准、读通;

2.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3.查阅工具书、参考书,弄清生字词的主要意思;

4.默读有关句、段,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的具体环境,准确理解生字词;

5.能够对生字词进行通俗地表述,并在课文的恰当地方作出批注;

6.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对生字词的理解,检测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

再如,在教学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两部分时,我充分利用第一课时教授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1.读,读重点句子及语段;

2.解,解释句子或语段中的关键字词、不理解的字词;

3.析,多角度分析有关句子及语段;

4.评,对有关语段、句子、字词进行评价品味;

5.读,表情朗读有关语段及句子。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钻研、评点、揣摩、质疑、切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在培养了学生自读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和激活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课文。训练过程的设计注意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各自边读边思边议,再对照课文检验;然后又到小组内交流以优化答案;最后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这样,在训练学生的语言上,经历了一个由对到优,由一个到多个,由读到说(语言的转换与重组)的过程。

该课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
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专题《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专题《长城》课堂教学实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专题《长城》课堂实录

一、导入本课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大家对长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们来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

生:长城就像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一般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站在长城上,能感觉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生: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长城大多是用砖、石砌成的,墙身非常平整、坚实。上面有了望口、敌楼、烽火台等,以便传递军情,抵挡敌人的进犯。由于它是顺着山势而建的,非常险峻,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来犯之敌很难破城取胜。

生:从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正值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防御,纷纷在边界利用山岭河川之险,修建连续不断的城堡和长墙,这是我国长城的起源。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在秦国的北部边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筑起延袤万余里的长城,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万里长城之名。

师:刚才,三位同学分别从长城的外观、构造、修建历史这三个方面介绍了长城,说得很不错。老师也准备了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片断,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播放影视文件。结束后,向学生展示部分图片)

师:你看,长城多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啊!这是敌楼,这是烽火台。顺着山势蜿蜒直上,有的甚至下临绝壁。尽管如此,它的墙身却修筑得很平整坚实,连野草都难以滋生。

二、根据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当年修筑长城的情景,评价“秦始皇修长城”:

师:提到长城,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传说吗?请你来说说。

生:传说在秦代,江南有一户姓孟的人家,女儿刚刚结婚三天,丈夫万喜良就被官府抓去,押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了。春去秋来,万喜良一去半年多没有消息。孟姜女一心想着丈夫,眼看冬天到了,没有棉衣在北方怎么过冬啊!于是就用自己亲手织的布,给丈夫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棉衣做好,孟姜女背起包袱,拿着雨伞,动身上路去给丈夫送棉衣了。一路上,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她却得知,丈夫已经活活地累死了。尸首就埋在城墙中。孟姜女听到这一噩耗,真如晴天霹雳。她悲痛欲绝,一直在长城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时,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城墙坍塌下来,修好的长城被孟姜女哭倒了八百里。

师:在秦朝那个时候,交通运输不发达,劳动人民怎样来修筑长城呢?

生:我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当年,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其实,哪有“冰道运石”这等好事,那些大石条,都是工匠们费尽万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搬运上去的。

师:确实,当年修筑长城太艰难了。像万喜良这样众多的年轻后生,都被夺去了生命,难怪孟姜女悲痛欲绝。不过,同学们想想,孟姜女真的能把长城哭倒吗?

生:我认为,孟姜女并不能哭倒长城。秦始皇暴虐无比,他使用各种酷刑威逼老百姓修长城,稍有违抗,就施刑甚至处死,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好用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来诉说心中的怨恨。

生:我也同意这个说法。传说中的孟姜女只是当时老百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她一个人的眼泪是哭不倒长城的,但众多的老百姓团结起来,就能推翻秦朝的统治。秦朝时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师:说得太好啦!对于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件事,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想让自己的江山永固,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大可不必。

师:哦,你认为秦始皇不应该修筑长城。

生: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是结束了奴隶社会,建立了封建专制国家,使我国的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当时社会尚未稳定的情况下,各国矛盾依然存在,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他修筑长城,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修筑万里长城,必然会避免许多战争,老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这本是好事。但问题是他将江山的永固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这自然会激起民怨沸腾,老百姓当然会推翻他。这就是“水亦载舟,水亦覆舟”的道理。

生:我很同意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秦始皇筑长城,是想稳固江山,这样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乱之苦。可是他不懂得治理江山,首先是治人心的问题,最终导致失败。前几天,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曾经看到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经深思熟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上谕是这样写的:“秦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而邦本得,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也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盛世。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很深刻。确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民心,长城修得再坚固,江山也保不住啊!

三、评价长城的价值

师:(接上)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帝王相继修筑长城,想以此巩固江山,但他们的朝代还是灭亡了。而在今天,长城更失去了用武之地,成了一座僵硬的雕塑。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老师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根据我们课本上提供的资料,或你们课外查找的资料,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评价长城的军事价值)

讨论结果分两种:一种认为长城有很高的军事价值;一种认为长城根本没有发挥军事作用。(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组1:刚才有同学介绍了长城的构造。我们都知道,它外侧高险,有的地方下临绝壁,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来犯之敌要想循着险峻的山势攀登到长城脚下,再无依无傍的进行仰攻而破城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长城在当年的军事防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说它没有发挥作用,这很片面。

组2: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就说秦始皇吧,当年他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求得自己的平安。可结果呢?还不是被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这个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的暴君秦始皇,不是照样在人民的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镜花水月,灰飞烟灭了吗?你能说,长城在军事方面发挥了作用了吗?

组1:不错,秦始皇是灭亡了,但他不是被外来之敌打败的,他是败在人民的手中,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其统治,怎么能因此否认长城的军事作用呢?长城除了有绵延万里的城墙,其防线上还设有关城。如著名的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居庸关等等。这些关城都在选择有利防守的险要之处,能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组1:对,长城上还有发烽火台,它是传递军情的设施。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烽火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白天燃烟,夜晚举火,传递军情非常迅速。游牧民族想要越长城骚扰,比登天还难。

组2:不错,秦始皇是败在人民的手里,他施行暴政,罪有应得。我也承认,长城在防御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请大家深思一下,它是坚不可破的吗?以明代为例吧,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虽然城墙高筑,但仍多次被蒙古和满洲骑兵突破,造成对中原极大的侵扰,老百姓生活极不安宁。明代后期,清军出入长城就如入无人之地。你能说,长城发挥了作用了吗?

组1:明长城是否真正发挥了保家卫国的作用?这一点学过历史的都清楚,明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就在其治内大修特修边城,建筑了长城中最为坚固的一段,屹立迄今。不论是起初的蒙古人还是后来的满洲人,长城一直是他们入侵中原的最大障碍。即使击破了薄弱环节入塞掠夺,长城也使他们有后顾之忧,绝不敢久留。当然,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被攻破,再高深的院墙也不可能防止一切偷盗,我们不能因此抹煞城墙院墙在平时的保护作用。如果没有长城的保护,当时的中原人民真不知要受到多少异族入侵的苦难呢!再说啦,吴三桂是明朝的叛臣,没有他,清军也不是那么好入关的。

组1:近代,虽长城依旧存在,但手持洋枪洋炮的洋鬼子们照样轰开了大清帝国关闭自守的大门。当时,长城就像被抽掉了筋骨的长龙,僵卧在贫穷多难的大地上!修长城,其实就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由“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激发新的看法)

生:我想提醒刚才几位同学,你们讨论的,都是围绕长城是否在军事方面发挥了作用。其实,翻开长城的历史,我们能够从长城上挖掘的,远不止军事这一方面。有同学说“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大家知不知道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啊?那时候,中国就与海外有联系。不仅如此,先后有四个国家的七个国王访华,三个死于并葬在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只是在土木之变后,明代国势逐渐衰弱,这时才开始修筑长城。可见,长城并非民族封闭的象征。

(评价长城的经济价值)

生:我也不同意“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这个说法。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就与长城有密切的关系。就在汉武帝派张謇两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不会有长城的修筑;没有这万里长城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我觉得万里长城在经济上是发挥了作用的。

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把余秋雨的《长城与都江堰》这篇文章好好看看。我觉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早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都江堰就已经建成了。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它从建成至今,一直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而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了。要说经济作用的话,都江堰恐怕要比长城大得多。

生:谁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弛了。长城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啊。你们没听说“外国人不到长城就等于没到过中国”这一说法吗?长城为我国旅游业不知发挥了多大作用呢。许多国家首老访问中国,第一件事就是到长城走一走。更不用说那些外国游客了。

(评价长城的文化价值)

生:我也觉得余秋雨只是强调了都江堰的灌溉作用,这种作用虽时间久远,但比较单一。长城就不同啦。我觉得它不仅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还有深邃的文化价值呢。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流传至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我们学的边塞诗词中许多都与长城有关。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着这些诗句,怎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吸取到了多么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这一点出发,长城难道比不上都江堰吗?

(评价长城的考古价值)

生:我觉得长城的军事价值虽已失去,但它还有很大的考古价值。刘雨田徒步走长城,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三十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最有价值的是在贺兰山发现的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评价长城的建筑学研究价值)

生:我觉得长城还有建筑学研究价值。建筑学家罗哲文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

(评价长城的精神价值)

生:我觉得长城给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作用。据科学家粗略计算:如果把明长城的土、砖、石方用来修筑一条三尺宽、十五尺高的城墙,那么可绕地球一周。倘若用来铺筑一条厚一尺、宽十五尺的公路,则可以绕地球三周。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可见长城工程之伟大,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毅、智慧与力量。

生:我记得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外国人将长城说成“Greatwall”而不说成是“Longwall”,请大家注意,是用“Great”(伟大),而不是用“Long”(长),这是为什么?美国朋友说:“每一块砖石,用处很有限,只有当他们被砌成长城,才真正发挥出砖石的作用;中国人正像这些长城上的砖石,零散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唯有当他们团聚在一起时,才真正显示出民族整体力量的伟大。”读到这里,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长城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勇于开拓精神的体现。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中国有长城而感到自豪。

师: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的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给全人类的一份丰厚的遗产。长城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

四、关注长城、保护长城:

生:大家刚才如此激烈的争论长城的价值,我想提醒诸位一个残酷的事实。据媒体最近披露,去年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于是乎,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顷刻间灰飞烟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开现场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了事。细细算来,一米长城还不到四块钱呢。如果长城的价值那么大,怎么会出现这种事呢?

师:呀,这真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呀!同学们怎么看呢?

生:我认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应给予法律的制裁。

生:我觉得当地政府的做法也不对。他们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好长城,要追究其责任。

生:我觉得等到长城已被拆毁,再去追究是谁的责任,为时已晚了。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了解长城的历史,了解长城的价值,让大家自觉地去保护长城。

师:说得太好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和坚韧毅力的体现。在我们那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金戈铁马的岁月里,长城,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如今,巍巍雄关虽已变成了历史的陈迹,但这雄关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却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保护它。

好,下面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曲,随着歌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华夏儿女的心声吧!

(播放歌曲《长城长》,回放有关长城的视频画面。)

歌曲播放结束,点击画面,屏幕出现八个字“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教师宣布下课。

《《画》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