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9-28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设计思想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设计特色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成实验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圆周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入的,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离心现象,关注圆周运动规律与生活的联系。是圆周运动的运动和受力关系的延续,其本质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供需方程,具体分析。
学情分析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有关知识。
3、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生活中的离心现象有所接触,但并不知道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规律。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生产生活中的离心现象,知道离心现象的本质和发生的条件
2、结合课本所分析的实际问题,知道离心现象的应用及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离心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的素养,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2、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感受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离心现象的本质和发生条件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离心现象的理解及其利用和防止的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将问题作为知识构建的载体,把学生置于具体
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获得新知,完成目标。
教具准备三角板圆规、带线小球、离心转台、离心干燥器、打火机、自制仪器等各类演示设备.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一、
观看视频
引入实验播放视频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新课
实验
二、
实验演示

设疑思考实验演示:转盘上的物块,转速慢时,一起做圆周运动,转速快时,会飞出去。
建立模型:以转盘上的物块为研究对象,转速慢时物块做圆周运动。
问题一:物块做圆周运动时,谁提供向心力?
问题二:为什么转速小的时物块没有滑出,转速大时物块会滑出?
观察思考(作受力示意图)
1、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提供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f=mrω2
2、当ω较小时摩擦力足够提供物块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物块做圆周运动,不会滑出;
3、当ω较大时摩擦力不够提供物块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f〈mrω2,物块发生离心现象。
问题
诱导,
理清
思路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一、分组实验探究: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自制仪器)
1.当外力不变,速度增大时的现象。
2.当外力变小,速度不变时的现象。
3.当外力变大,速度不变时的现象。
4.当外力消失,速度不变时的现象。(烧断细绳)

问题三: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
得出离心现象的定义。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交流展示,互相点评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本身的惯性,总有沿着圆周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它之所以没有飞去是因为向心力持续地把物体拉到圆周上来,使物体同圆心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离心现象的本质是:惯性的体现:
1.如果圆周运动的速度增大或提供向心力的合外力减小,使合力不足以将物体限制在圆周上,物体将做半径变大的圆周运动.此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会发生离心现象。
2.当外力变大,速度不变时,合外力大于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物体逐渐靠近圆心,做半径变小的圆周运动。
3.一旦向心力突然消失,物体就沿切线方向飞去,离圆心越来越远.发生离心现象。
当F=mω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当F<mω2r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
当F>mω2r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
当F=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1.离心现象定义: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会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离心现象。合作
探究,
突破
重难点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问题四:列举生活中有关离心现象的应用或防止的例子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1.列举离心运动的应用实例(实验):
实验体会离心现象的应用
(1)洗衣机的脱水筒
(2)离心沉淀器
(3)“棉花糖”(视频)

2.列举离心运动的防止实例:
播放离心运动防止的视频
(1)汽车拐弯时限速
(2)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学生小组讨论,列举事例。对实例实验操作,分析原因
1.当脱水筒转得比较慢时,水滴跟衣服的附着力F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F使水滴做圆周运动。当筒转得比较快时,附着力F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F,于是水滴做离心运动,穿过筒孔,飞出筒外。
2.试管里的悬浊液沉淀较慢,为了加速沉淀,也可把试管装入离心机,利用离心运动的原理使其中的不溶微粒加速沉淀.
3.内筒与洗衣机的脱水筒相似,里面加入白砂糖,加热使糖熔化成糖汁。内筒高速旋转,黏稠的糖汁就做离心运动,从内筒壁的小孔飞散出去,成为丝状到达温度较低的外筒,并迅速冷却凝固,变得纤细雪白,像一团团棉花。

小组讨论,列举事例观看视频,分析原因,防止措施。
1.汽车、火车在转弯时若速度超过允许范围,就会因离心现象而造成严重交通事故.
2.高速转动的砂轮,若转速过大,使构成砂轮的砂粒间的作用力不足以提供其所需的向心力,就会引起砂轮某些组成部分的离心现象而造成事故

学以致用
深入理解例:汽车在水平弯道转弯,已知弯道半径R=10m,汽车与路面间动摩擦因数μ=0.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求汽车安全转弯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汽车沿内侧车道还是外侧车道转弯更容易发生离心现象.独立思考规范解答交流展示互相点评学以
致用
巩固
新知
反思总结反思小结:
1.要使原来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做离心运动,该怎么办?
2.要防止离心现象发生,该怎么办?
3.发生离心现象的物体受不受离心力?
本节课有哪些收获?1、(1)提高转速,使所需向心力增大到大于物体所受合外力;
(2)减小合外力或使其消失。
2、(1)减小物体运动的速度,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减小;
(2)增大合外力,使其达到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
3、不受,发生离心现象的物体所受外力不足以提供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知识归纳总结

延伸阅读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自感现象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逻辑推理和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在电磁感应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自感现象的产生的它的规律,明确自感系数的意义和决定条件
2.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日光灯的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自感现象与电磁感应现象统一性的基础上,把握自感现象的特点。
难点: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突然闪亮一下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具】电源(6V)、导线、带闭合铁芯的线圈、电键、灯泡,相关的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提到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电磁感应现象,你们认为引起电磁感应现象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生: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对!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能使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均能引起电磁感应现象。
(一)自感现象
1.揭示现象,提出问题
[实验]:6V电源,A、B为裸露铜线,L为带闭合铁芯的线圈

提出问题:在A、B触点断开瞬间,A、B间的高压从何而来?
2.分析现象,建立概念
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中,当电键搭接后,线圈中存在稳定的电流I,线圈内部铁心中存在很强的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很大;在电键断开瞬间,在很短的时间内,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到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也迅速减小到零,磁通量的变化量虽然不是很大。但由于时间很短,在电键由接通至断开瞬间,对于线圈来说,在线圈上产生了很高的感生电动势,这就是引起试验学生强烈触电感觉的高压的来源。
上述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其中穿过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是由于通过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这种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自感电动势。
3.演示现象,强化概念

总结1:电路接通时,电流由零开始增加,L支路中感应电流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的增加,即推迟了电流达到正常值的时间(见上左图)。启发学生说出这时L相当于瞬时电源(将原电流方向及自感电流的方向在图中标出)
问:如果不断地用手按动S,会发生什么现象?
(灯1始终达不到正常发光亮度)加快按动频率,又有什么现象?(灯1逐渐变得更暗)思考这是什么原因?
总结2:S断开,电源切断,但灯不仅不立刻熄灭,反而产生了更强的延时电流,这是为什么?提醒学生,这时一定又出现了新电源,这个电源在哪里?电动势的方向如何?

S断开时,线圈L产生自感电动势,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同,阻碍电流的减小。L相当一瞬时电源,此电源与灯A形成回路(在图中画出电流方向),故灯A还有一段时间的持续电流。灯A比原来更亮地一闪,说明这瞬间电流比原来电流大。显然这是由L产生的。原来L支路中电流iL比A支路中电流iA大很多(如上右图),S断开时,iA立即减为零,而iL由原原值逐渐减为零,推迟了减到零的时间,可见在一段时间内,流过A的电流还大于原来的电流iA,故而发出更亮的光。
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原来电流的变化。
自感现象既然也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当然仍然遵守楞次定律,即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总是阻碍原来电流的变化。
4.观看视频,强化理解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让学生理解通电及断电自感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情况,加深对自感现象的理解。
5.自感系数
演示“千人震”实验,折掉铁芯,触电感觉消失,说明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还与线圈本身有关。
(1)自感系数反映了线圈对电流变化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线圈,自感系数不同,它由线圈本身决定(S、n、密集、铁心)
(2)单位:享利
(3)大小:
(二)日光灯的主要组成
日光灯主要由灯管、镇流器、启动器组成。
分别将灯管、镇流器、启动器的实物模型展示在投影仪上,对其结构及其原理进行讲解。
教师出示碎日光灯,如图,向学生介绍灯管的构造及发光原理。

教师讲解:灯管内充有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氩)和稀薄的汞蒸气,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导电时发出紫外线,使涂在管壁上的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
教师说明:①管内所充气体不同、管壁所涂的荧光粉不同,发光的颜色就不同;②日光灯开始点燃时,要激发汞蒸气导电需要一个高出电源电压很多的电压,而正常发光时,灯管的电阻变得很小(因为气体导电的电阻小),只允许通过不大的电流,这时要求加在灯管上的电压低于电源电压。(通过观看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教师出示拆开的镇流器,如图,向学生介绍镇流器的构造——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自感系数很大。

教师出示拆开的起动器,如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启动器的主要构造:
启动器主要是一个充有氖气的小玻璃泡,里面装有两个电极,一个是静触片,一个是由两个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制成的U形动触片。

教师演示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的实验,同时讲述温度升高时,动触片与静触片接通的原理。
平常动触片与静触片之间不接触,有小缝隙,双金属片受热时,两金属片膨胀程度不同,下层的膨胀大一些,使U形动触片稍伸开一点,与静触片接触。
教师说明:启动器中与动、静触片并接的电容器只是起一个使动、静触片在分离时不产生火花,以免烧坏触点。即使没有电容器,启动器也能工作。
(三)电路连接
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日光灯的电路连接图。如图。

(四)日光灯的工作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并掌握日光灯工作的全过程。
1.K闭合,启动器的动、静触片先接通,后分离。
K闭合时,电源将电压加在起动器两极间,使氖气放电发出辉光,辉光产生热量使U形动触片膨胀伸长,与静触片接通。于是在镇流器线圈和灯管的灯丝间有电流通过。电路接通后,起动器的氖气停止放电,U形动触片冷却收缩,两触片分离,电路自动断开。
2.启动器的动、静触片分离的瞬间,镇流器由于自感产生一个瞬时高压并与电源电压一起加在灯管的两灯丝间,使灯管中的汞蒸气导电,气体导电时发出的紫外线,使涂在管壁的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
3.日光灯启动后,镇流器由于自感作用使加在灯管上的电压低于电源电压,使灯管正常工作。
日光灯点燃后,只允许通过不大的电流。由于灯管正常工作时,因为是气体导电,电阻小,故要求加在灯管两端的电压不能太大(低于电源电压220V)。日光灯用交变电源供电,正常工作时,在镇流器中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镇流器等效于一个大电阻并与一个小电阻(灯管)串联在220V的电源电压两端,使灯管两端所加的电压较小而正常工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镇流器在日光灯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1)启动时,产生瞬时高压。(2)正常工作时,降压限流。
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问题1.日光灯的可见光是谁发出呢?是不是汞蒸气发出?
问题2.日光灯为什么能节电?
学生回答:
1.汞蒸气导电时发出紫外线,使涂在管壁上的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不是汞蒸气发出。
2.日光灯由于靠离子导电,电阻很小,故电流的热效应很小,这样日光灯能节约电能。
五、小结
●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通过导体本身电流的变化;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
●自感系数的决定因素和单位。
●日光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高一物理教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物理教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 时,( ),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 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概念是静电平衡,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做好演示实验是这堂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平衡条件及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特点;

2、:了解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现象,关注生活、生产中的静电屏蔽。网]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2、通过概念建立、规律的得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静电平衡的特征,应用静电平衡知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演示实验为先导,引领学生讨论分析静电感应现象,总结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做好演示实验、合作学习为主,发动学生展示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两名科学家表演特技:触摸百万伏高电压

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新课教学

一、定性研究静电平衡的形成。

设置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经分析总结得出静电平衡的概念。

思考并回答问题,经历分析放在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

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二、探究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特点。

1、根据静电平衡的形成过程,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得出静电平衡的特点。A.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B.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

2、演示法拉第圆筒实验,研究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上的电荷分布。

3、设置问题,电荷在导体外表面的分布又是怎样的呢?利用幻灯片展示均匀带电球形导体及形状不规则带电导体的电荷分布。

4、强调内外的相对性。

5、师生共同总结出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四个特点。

全体学生参与探究,共同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观察实验,思考、分析问题,理解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

观察图象,思考问题,感知电荷在导体外表面的分布情况。

强化学生意识使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尖端放电

设置疑问,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引出尖端放电。

演示尖端放电的实验。

列举尖端放电的应用---避雷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7页科学漫步。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看实验现象

阅读课本27页科学漫步。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的乐趣。

四、静电屏蔽

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证明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内部场强为零。

演示设计出的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引出静电屏蔽。

引导学生利用静电屏蔽的知识,解释两个科学家的冒险实验。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静电屏蔽的实例。

设置不同的情境,拓展:静电屏蔽的两种情况。

思考问题,讨论设计实验

观察实验,理解静电屏蔽的含义。

利用静电屏蔽的知识,解释现象。

分析、解决问题

前呼后应。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回顾并总结本节课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巩固练习

利用幻灯片出示习题:

做练习。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

1、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的工作原理。

2、课本2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一、静电平衡状态:导体中(包括表面)没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性质:

(1)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2)导体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3)导体所带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

(4)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

二、尖端放电

应用:避雷针

三、静电屏蔽:具有空腔的金属导体在静电平衡状态下,不仅导体内部场强为零,而且腔内场强也为零,因而置于腔内的物体不受外界电场的影响,这种作用叫静电屏蔽。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电现象的应用》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静电现象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物理选修3-1《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知道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特点。
3.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4.通过对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与演示实验,分析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和内部场强的特点,从而得到静电保护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生活、生产中的静电现象,培养探索乐趣。
教学重点
1.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2.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静电平衡的知识,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借用原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课本绪言中“笼外电闪雷鸣,笼内小鸟安然无恙”实验情境引入,设疑激趣。
(二)讲解新课:
(设问)1.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什么的作用?
2.金属导体的重要特征(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课件展示说明)金属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电荷(电子)。
(设问)3.如果我们给上边的金属导体加上一个匀强电场,导体会有什么变化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即课本23页图1.7—1)
思考讨论:
1.导体两端的感应电荷会在空间产生电场吗?
2.产生电场的方向怎样?
3.现在空间中有几个电场存在?
4.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外电场叠加,使导体内部的电场怎样变化?
5.内部的电场被减弱了,但自由电子是不是仍然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继续定向移动?
6.继续定向移动的结果是什么?
7.最终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定向移动停止。
得出结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8.把上边的实心导体挖空,变成一个导体壳,对静电平衡状态有影响吗?
9.如果把一个小的导体放入导体壳中,小导体还会发生静电感应现象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组织教学,让学生认识逐步深化。
前后呼应:现在你该明白“笼外电闪雷鸣,笼内小鸟安然无恙”了吧?
(教师讲解)静电现象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有的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的外面套有金属罩
2.中国科技馆高压放电区的保护
3.静电屏蔽衣
4.收音机、汽车的天线
(三)归纳小结:
1.静电感应:
感应电荷:
2.静电平衡状态: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的特征:
3.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四)作业与拓展:
1.《同步解析与测评》相关题目。
2.中国科技馆高压放电区的保护与其它的保护有什么区别?
3.自拟题目撰写一篇以静电知识为题材的科技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是联系生活非常紧密的一节内容,内容虽然较为抽象,但却更好的结合新课程理念。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实验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极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在实验和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