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下册《论语》导学案鲁人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7

七年级下册《论语》导学案鲁人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下册《论语》导学案鲁人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论语》导学案鲁人版

【基础案】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字。时期人(国家)。我国古代伟大的、。
二重点字词
解释加点字词。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2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3子曰:“过则勿惮()改。”(学而)
4……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5子曰:“……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6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我的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词和句子是不会翻译和解释的?小组内交流一下,把你们的疑问写在这里。
【拓展案】
【合作探究】
探究点1划分句子停顿。(注:在原文上划)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2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3子曰:“过则勿惮改。”(学而)
4……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5子曰:“……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6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探究点2人们对待错误的一般态度是什么?孔子告诫弟子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过错?(请用原文回答后翻译出来)
展示范例: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意思是说:。孔子告诫弟子们对待过错应有的态度是:,意思是说:。
可见,不能直面自身的错误是人性使然。
探究点3颜回、孔子、子贡对待过错分别是什么态度?(请用原文回答后翻译出来)
提示:孔子认为自己的幸运体现在什么方面?
子贡认为知错就改,人们会怎样评价自己?
展示范例:(谁)对待错误的态度是:,意思是说:。
可见,可见勇于改过并不会有损自己的威严和面子,反而能够提高自己的威信。
【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从正反两面来看看古人对待“过”的态度及其结果。
据《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暴虐,居住在国都的人公开批评议论厉王的过失。邵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听后很愤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监督那些公开批评议论他过失的人。卫巫把谤者告诉厉王,厉王就杀掉谤者。从此国都之人没有谁敢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示意。厉王大喜,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国人公开批评议论我了,他们终于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他们的口啊。堵塞百姓之口比堵塞水流还严重。河道堵塞而一旦决堤,死伤的人必然很多。百姓也是这样。因此治理河道的人,疏浚河道使之畅通;治理人民的人,开导百姓让他们说话。……”厉王不听,于是国都之人没有谁敢说话。三年之后,国人终于把厉王放逐到了彘地。
1由此可见,周厉王身为一国之君,他的“过”体现在哪些方面?

2过而不改的下场是什么?。
3“堵塞百姓之口比堵塞水流还严重”猜猜原文应该是:。
【扣标小结】
【巩固案】
据《战国策·齐策》载: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彩美丽。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分别问妻子、问妾、问客人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回答皆是“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而当徐公来访时,邹忌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侍从,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的。这样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授予下等的赏赐。”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政,不须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1齐威王对待过错的措施是:。
2齐威王的这一措施带来的效果是: 。
此为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效果。
参考译文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孔子说:“罢了吧,我没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在内心自责的人。”
自讼,自责。讼,责也。
2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夏说:“小人对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文,掩饰。例:文过饰非。
3子曰:“过则勿惮改。”(学而)
孔子说:“有了过错就不害怕改正。”
惮:害怕。例:惧惮(阿长与《山海经》)
4……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迁怒于人,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贰:同样的事情有了两次或者做了两次。
5子曰:“……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孔子说:“……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是:指示代词,这些。
6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过错,人家必定会指出来。”
丘,孔子名丘,字仲尼。
苟:如果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过错,人人都敬仰他。”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真的叫做错误了。”
过:犯了错误。过:错误。

精选阅读

鲁人版七年级语文雷电颂学案


7雷电颂
教师寄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敬佩屈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学习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4、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艺海拾贝
1、请同学们从生平、代表作品、人生追求等方面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屈原:

郭沫若

2、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怎样?将你搜集的资料辑录在下面吧。

3、戏剧知识积累:
戏剧是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和,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可分为、、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可分为、、、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和;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
等。
二、初读标疑
以下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一定掌握的,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 睥睨() 咆哮() 波澜()污秽() 
犀利()劈开() 稽首() 虐待() 驰骋()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污秽:
犀利:播弄:
虐待:雷霆:
踌躇:鞭挞:
祈祷:忏悔:
罪孽:拖泥带水:
3、我的发现和疑问
三、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语言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这是一篇很适合大声朗读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要反复诵读,相信你在诵读中一定能体味到文章的情感及屈原的性格。
另外了解作品背景也是把握本文的前提,同学们在学习本课前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
带着下面的问题开始反复诵读吧!
1、给每段标注序号,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总结出来吧。
第一部分(从1段—段):
第二部分(从段—到文末):
2、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将你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吧。

3、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细读探究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3、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屈原》的创作主旨。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建议: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举例分析品味。

5、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1、在国家危难之时,《雷电颂》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你还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出几句吧。

2、在我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视祖国安危、人民祸福高于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二例吧!

六、课后练习
文段一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呀!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4.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雷电颂》选自历史剧____________,这是一台话剧。“雷电颂”部分属于人物的____________,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6.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7.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8.感情朗读,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篇散文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试举例说明。

文段二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
……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1、本文段大量运用修辞格,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举例分析。

2、风、雷、电象征什么?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什么?

3、结合课本第68页关于《屈原》第五幕的简介进行联想和想象描写屈原吟咏《雷电颂》时的环境。

4、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一、艺海拾贝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诗集《女神》,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历史剧创作则借用史事讽喻今事,《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其杂文、政论,文笔汪洋恣肆,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曾被定为中国共产党整风学习文件。60多年来,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我们学过他的诗《天上的街市》。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3、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剧本诗歌、散文、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矛盾冲突悲剧、喜剧、正剧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独幕剧和多幕剧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二、初读标疑

三、复读感知
1、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
教师可加以点拨。指导: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剧中的屈原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以《雷电颂》的形式迸发出了自己的满腔忧愤。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四、细读探究
1、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沉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在奇丽的想象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3、《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4、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
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凭借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拟人兼呼告修辞,还有反复、排比,使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电,你们雷”“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5、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五、拓展延伸
2、钢铁战士━━杨靖宇这是杨靖宇像。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率部队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当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六、文段一:
1、主要写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2、《屈原》内心独白
3、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4、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5、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
6、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凭借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拟人兼呼告修辞,还有反复、排比,使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电,你们雷”“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文段二: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运用拟人、呼告歌颂了风。“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运用呼告、反问、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些修辞格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爱憎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2、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答案要点:①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②郑詹尹准备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③东皇太一庙神像林立,阴森恐怖;④雷电交加,狂风大作;⑤屈原的肉体和精神受到严重伤害,光明与黑暗在殊死搏斗。
4、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怒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七年级上册《论语》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论语》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论语》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朗读、背诵课文。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
内容学习态度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思想修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朗读、背诵课文。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
内容学习态度是为了
更好的做人
思想修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导学案

“人的生殖”不仅是7年级(下)生物第1章的一个重点,也是7年级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上好这一课,无疑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正确爱情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良好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精心设计教学,以父母生育、养育我;我敬爱、报答父母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喧染气氛的作用,前后呼应,把人体生殖知识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1.1基础知识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1.2能力培养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2)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2重点和难点

(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的过程;、

(2)胎儿和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3)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3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资料。从父母那里了解生育、养育自己的情况;

(2)教师:自制CAI课件,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模型。

4课时安排1课时。

5教学过程

5.1引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情氛围中引入课题,非常自然、轻松地与学生交流:①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古代的类人猿,那么你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②为什么一定要爸爸、妈妈两个人才能生出你来呢?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启发学生回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等知识)④看来,爸爸妈妈的生殖细胞也一定要经过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来。可见,我们人的生殖并不神秘,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⑤那么我们人的生殖细胞分别叫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结合的呢?我们得从我们人体的另外一个系统──生殖系统开始谈起。

5.2第1部分: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2.1指导学生自学,要求1)按顺序认识生殖系统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联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发生变化?2)试着填写侧剖面图中的结构。

5.2.2思考与讨论:(分组交流)l)男、女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么?为什么?2)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小结:结合模型,利用CAI认识备器官的功能。

5.2.3指出:结构上男女确实有别,但功能上也存在着共同点。CAI展示书本上的练习题2,分组讨论交流。小结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5.3第2部分:生殖的过程

5.3.1设疑: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是怎么跟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的呢?从哪进?在哪与卵细胞结合?最终又到哪“安家落户”?利用CAI讲述排卵、受精、怀孕、胚胎发育的过程。

5.3.2再设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怎么“吃喝”、呼吸、排泄?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及有关插图,然后得出结论:胎儿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

5.3.3CAI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酒精、烟草及药物对胎儿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孕妇怀孕期间身体各部分增重的一组数据。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l)你对母亲怀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2)你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

5.3.4“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经过40周的发育就成熟了。成熟了的胎儿和胎盘从哪排出呢?CAI展示分娩过程,指出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排出就叫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对母亲来说却是十分不易,伴随有剧烈的阵痛,如不顺利、难产,则必须剖腹手术,以确保母子平安。让学生明白母亲生育之艰辛,再要把子女养育成人就更不容易了,不知还要花费多少心血。分小组交流:l)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2)妇女节就要来到了,母亲节也不远了,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在FlashMTV《烛光里的妈妈》的深情氛围中,与同学们一起,祝所有的妇女们、母亲们:节日快乐!

5.4结束语: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如愿。然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了,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思考: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的社会问题。

5.5作业设计: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短文,在班内展示交流。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