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y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部编版)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7

七年级y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部编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y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部编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2.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①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这里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4【练习】.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鉴赏】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①诗人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练习】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鉴赏】全诗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练习】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一.填空: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 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之情。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
3.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4.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的愿望。

二.选择:
1.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四.问答: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八)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练习】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www.jab88.Com

延伸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汇总(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汇总(人教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老骥(jì)鸡黍(shǔ)俱寂(jì)钟磬(qìn)
B.伏枥(lì)曲径(jìn)鸥鹭(lù)徘徊(huái)
C.盈缩(yín)禅房(chán)共剪(jiǎn)暮年(mù)
D.养怡(yí)万籁(lài)烟笼(lóng)夜泊(bó)
解析:A选项里“钟磬”的“磬”应读“qìng”;B选项里“曲径”的“径”应读“jìng”;C选项里“盈缩”的“盈”应读“yíng”。故选D。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未有期,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B选项应该停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置办)
C.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再)
D.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D)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的人)
B.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怡,心里高兴)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郭,外城)
D.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得,骗得)
解析:A.选项里“烈士”的意思有远大抱负的人;B.选项“怡”的意思是调养身心;C.选项“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小园香径独徘徊
C.问渠那得清如许?
D.一山放过一山拦
解析:C选项里“那”通“哪”,怎么。
6.根据要求填空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2)陆游在游山西村后与友人相约:“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异曲同工,孟浩然与故人“把酒话桑麻”后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中尽情歌唱。这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回答。)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7)朱熹在《观书有感》中与成语“源头活水”有关且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文本阅读
(一)阅读《龟虽寿》,完成7~10题
7.“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螣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
8.表现作者对待生命的自然规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态度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9.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老当益壮”之意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风格?
答:慷慨,豪迈,激昂。
(二)阅读《过故人庄》,完成11~14题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1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13.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三)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15~17题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答: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7.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四)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8~20题
1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9.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0.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五)阅读《夜雨寄北》,完成21~23题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23.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六)阅读《泊秦淮》,完成24~26题
2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朦胧,冷寂
2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26.“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答: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像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七)阅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完成27~题
2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2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答: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虚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
29.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答: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八)阅读《观书有感》,完成30~题
3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1.请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3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33.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九)阅读《浣溪沙》,完成34~38题
34.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答: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6.“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7.“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落寞,孤独无可奈何花落去。
38.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十)阅读《如梦令》,完成39~41题
39请你写出本词的大意。
答: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还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40.本词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_情趣和___心境_。
41.请按本词的写作顺序填空。
沉醉→_不知归路_→__误入藕花深处_→争渡→惊起鸥鹭
三、拓展阅读
(2015·武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岁暮道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4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43.“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困什么而“愧”?
答:“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教案分析

一、教材
《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进一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情况下不同家庭表现出来的至纯亲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间真情。
《散文诗二首》这个篇目实际上包含两篇散文诗,散文诗虽然是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体裁,但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一个美丽的假设——孩子变成金色花,生动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亲密与关爱的情感;冰心的《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
二、目标
本课两篇短文都属于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本质还是诗,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所以,要想走进这两首散文诗,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进入情景。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要深入体会中外诗人各自文章里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语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二:品味词句,体会人间至爱亲情。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这种独特手法,而初中学生有必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建立对这种手法的认识。我因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三:体会借物抒情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
三、教法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唤起学生心底同样的情感体验,就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美点动情点,则需要采用词句品析法、讨论法等。教学《荷叶母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共性之一形象性,也是为了更深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则需要采用比较阅读法。对于两首在体裁、主题方面极其相似的散文诗来说,我觉得教师则要采取重点突破、举一反三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主教第一首,引导自学第二首。
四、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也就是要变“讲堂”为“学堂”。特别是对待内容相对浅显的这个篇目来说,教师更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去交流,甚至作出评判。所以,我觉得应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口头表达的能力。
五、过程
学习《散文诗二首》,我设计以向学生介绍散文诗入手。而介绍散文诗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为原则,让学生不要因为散文诗是一种新体裁而产生畏难心理。引入课题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先学习第一首《金色花》。
第一步,读一读,体会情感意蕴。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主题、情感等,再试着去揣摩恰当的朗读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评议,使学生明确《金色花》在节奏、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朗读技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在散文诗朗读方面的处理技巧,另一方面又对诗人透过
文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有了初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男女交叉朗读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金色花》表现了一种特别圣洁、甜蜜、幸福的母子亲情。
第二步,品一品,分析主要形象。初步体会课文包含的情感意蕴后,第二步就要深入文本,通过品味具体的语言,去进一步分析文中母亲、“我”的形象。我设计了四个小问题:
1.“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吗?
2.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有哪些具体的行为?
3.“我”的行为体现出“我”怎样的形象特点?
4.面对“我”的调皮,妈妈又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通过这四个问题,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文本里的关键信息,对孩子的行为会有完整的认识,自然会分析出孩子活泼好动、单纯可爱、顽皮机灵的特点和母亲温柔慈爱、善良无私的特点。
第三步,写一写,深化认识感悟。当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被孩子和母亲之间圣洁的亲情感动的时候,我希望通过一个写、说的环节来深化学生对自身身边类似情感的认识。所以,我拟定了一个句式“假如我变成了,我希望。”,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表达对至爱亲人或友人的一份情谊。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启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吐露真情,也可发挥想象联想借助具体的事物。
完成以上三步的学习后,我顺势进行课堂小结,归纳学习类似《金色花》一类散文诗的方法,以便下一首《荷叶母亲》及以后其他散文诗的学习。
因为有上一课学习散文诗《金色花》的铺垫,学习《荷叶母亲》自然就轻车熟路了,所以,这一课的学习要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下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简要谈谈学习思路及必要交代。
通过散文诗学习方法复习导入对《荷叶母亲》的学习,在第一环节里,由学生分组自由读,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并交流朗读体会与技巧。再通过分析文题里“荷叶”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文章是借写荷叶护莲来表达对母亲爱子的感激之情。
在第二环节,学生按小组围绕雨中红莲的阶段、“我”的心情变化等内容组织讨论,体会荷叶护莲和母亲爱子是何其相似,更具体准确认识无私母爱的可贵。学生设置问题,相互交流解答,教师适当补充引导。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文眼”:“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上节课让学生初步认识借物抒情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这种手法。
课堂小结:母爱是世间最美丽最纯洁最无私的一种情感,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母爱,也希望大家学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去表达内心对母爱的一份赞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分析

一、教学建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当然,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的聚焦课堂,关注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作为起始年级,注重学生课前字词预习习惯的培养,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2)关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浓浓亲情,让学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同时教会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
2.难点
(1)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对于人生阅历尚浅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
(2)但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2.学法
诵读、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练笔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聆听音乐《我们的田野》,播放关于春天田野美丽的图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当你置身于美丽的田野风光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师:散步,多么惬意的事情,欣赏美丽的景色,满怀美好的心情。今天,让我们用这份美好,学习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文章——《散步》。
2.问题探讨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前工作
①强调读准字音。
分歧(qí)霎时(shà)
拆散(sàn)水波粼粼(lín)
②出示问题: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适时点拨。
①两个字概括故事内容。
②文中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③关注记叙要素,用一段话概括故事内容。
(4)教师归结:我们于平常小事中感知到故事的美。
3.问题探讨2:合作探究,品析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教师适时点拨,归结。
(3)探究内容。
①世间万物皆有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亲情。
②在充满浓浓亲情的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请圈点勾画文中语句并具体谈谈。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
母亲:年迈、顺从、谦让。
“我”:孝顺、有责任感。
妻子:贤良、温顺。
儿子:顽皮、有灵性、懂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大家彼此谦让、互敬互爱。
③文章在表现“亲情”的同时,还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生命与责任。(探究并朗读感悟。生命:重点探究第四段;责任:第六段、第八段,重点探究第八段。)
①关于第四段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提示]:“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生命律动。
②关于第六段、第八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示]:我和妻子都属于人到中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责任重大。“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出于对各自背上的亲人的关爱,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护;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补充: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③教师归结:美好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珍爱。
【教师归结】
初春田野——生命
分歧——亲情
背——责任
4.问题探讨3:围绕“亲情”学生完成仿写训练。
(1)教师导入: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丽的亲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浓浓的亲情,请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按照要求完成仿写练习。
(2)仿写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围绕主题完成仿写练习。注意“小事情”中见“大情感”。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是,。亲情是,。
(3)学生完成之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5.结束语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美丽。高尔基说过: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亲情,最难以割舍的还是亲情。
我想,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地诉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无偿给予,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真诚的回报。
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同学们,但愿这节课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六、课后作业
课外小练笔:写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尽量用上“以小(事情)见大(情感)”的写作手法。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