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池课件优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解池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解池课件 篇1
电解池和原电池是电化学的两个重点知识。今天在原电池的基础上进行电解池的复习,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在讲电解池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电解池的重点知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难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设置题目。在设置题目的时候采用“变式”的方法,就是将电解池的基本知识点讲清楚以后,先用“在电极不变的情况下,更换电解池中的电解液”,让学生分析电解池的电解过程和书写对应的电极反应式;然后再通过“在电解液不变的.情况下,更换电解池的电极材料”,让学生再次分析电解池的电解过程和书写对应的电极反应式,通过这样的变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应用,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最后通过一道实验设计题,对前面知识进行逆应用,同时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在设置的时候注意了层次性,由易到难,学生思考了以后很容易得到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大胆尝试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分析电解池的电解过程和书写电极反应式,在和学生分析问题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方便学生的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更换电解池中的电解液设置的题目讲解后,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电解的四种类型;在换电解池的电极变式后的题目分析中,我引导学生得到精炼池和电镀池的有关规律。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但由于这堂课采用的是异地教学,两地的学生差异比较大,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导致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出现偏易的现象;另外,这次教学是我第一次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又是第一次使用白板,在引导学生应用白板答题方面,缺少经验,同时在时间控制方面也做得不好,导致最后内容没有讲完;最大的遗憾是自己不够自信,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惊场的现象,让自己构思好的东西没有很好地呈现。
电解池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方程式,了解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2.能力目标:利用三个探究实验,层层递进来探究电解原理以及放电顺序。通过观察、实验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目标:
(1)学会在思考分析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体会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装置的改进以及对装置的评价深刻体会绿色化学的思想。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⑴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⑵离子放电顺序、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
三、教学策略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设置了三个微型探究实验,首尾呼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离子放电顺序、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
【引课】大家在物理中学过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化学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相互转换!这是手机和笔记本中的电池,这种电池既能充电又能放电,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原电池装置,而电能也能向化学能转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电解池!
【板书】电解池
【回顾】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今天我们把水换成氯化铜溶液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由学生学过的高中物理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重视学科联系;回顾初中熟悉的电解水的实验,使之与探究实验1的实验结果形成鲜明对比。
【探究实验1】以石墨为电极,接通直流电源,电解CuCl2溶液,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如图
【教师】同学们在动手实验之前,先来看一下友情提示:1.检验氯气时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侧面的出气口! 2.认真观察两极表面和试纸颜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注意基本操作的规范性
4.当试纸和两极出现明显变化时再断开电源,并将塑料帽重新套回到出气口上。
【学生实验】学生连接仪器,动手实验。
【教师】好,同学们来说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引出电解池的定义。
【板书】
一、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阳极:2Cl- -2e-=Cl2 ↑(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总:CuCl2Cu+Cl2↑
【问题1】电子如何流动?通电后,溶液中的阴离子、阳离子如何移动?
【动画演示】微观动画演示电子的流动方向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更形象!
【问题2】CuCl2溶液中的离子:Cu2+、Cl-、H+、OH-,氯化铜溶液通电后,为什么没有生成氢气和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和有目的的设疑,引导学生得出得失电子能力,向学生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得出:失电子能力:Cl->OH-;得电子能力:Cu2+>H+
【教师】我们把在阴阳两极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放电。
【板书】
二、放电顺序:阳极:Cl->OH-
阴极:Cu2+>H+
【过渡】刚才我们电解了氯化铜溶液,现在我们来电解一下硫酸钠溶液。
【探究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pH试纸,用硫酸钠溶液润湿,以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即得失电子能力的顺序,并由此向学生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问题1】你的实验现象是…..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阳极试纸变红,阴极试纸变蓝。
【问题2】你的解释是…..
【学生】经过思考、小组讨论得出:阳极是水电离出来的OH-放电,阴极是水电离出来的H+放电,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导致阴阳两极的酸碱性不同。
【教师】所以电解硫酸钠溶液就是在电解水。
【板书】阳极:4OH- -4e-=O2↑+2H2O (氧化反应)阴极:4H++4e-=2H2↑(还原反应)总:2H2O2H2↑+O2↑
【问题3】你的结论是…..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失电子能力:OH->SO42-,得电子能力:H+>Na+
【板书】阳极:Cl->OH->SO42-
阴极:Cu2+>H+>Na+
【教师】初中电解水时,我们检验了出来的氢气和氧气,而今天我们换一种方法,检验了剩下的离子!两种角度、两种方法!
【小组合作】请将以下简单离子,按放电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并说出你编排的理论基础或实验事实是什么?
Na+、OH-、Cl-、Br-、H+、SO42-、Cu2+、Ag+、I-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断离子放电顺序的一般规律:判断的.理论依据是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以及实验事实;向学生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
【教师】下面根据我们得出的结论我们把放电顺序补充完整:阴极:Ag+>Fe3+>Cu2+>H+>Fe2+>Zn2+>H+水>Al3+>Mg2+>Na+
阳极: S2- > I- > Br -> Cl- > OH- > SO42-等含氧酸根> F-
大家注意到了,当H+的浓度小到和水中的H+一样时,它的位置就从前面挪到了后面,说明什么呢?
【学生】得出结论: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和离子浓度共同影响离子的放电顺序!
【探究实验3】继续电解CuCl2溶液,当红色物质析出明显时将电源反接,注意观察电极上的变化、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1】你的实验现象是…..
【问题2】对照〈探究实验一〉的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金属铜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Cl-,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②由金属铜扩展到所有的金属(除Pt、Au之外)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一切阴离子,再次向学生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③并为下一节课电解原理的应用—电镀作好铺垫。
【学生】得出结论:金属铜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Cl-
【教师引导】其实,所有的金属(除Pt、Au之外)失电子的能力大于溶液中的一切阴离子。那么完整的阳极放电顺序应该是:
阳极:金属(除Pt、Au外)> S2- > I- > Br -> Cl- > OH- > SO42-等含氧酸根> F-
也就是说:离子浓度、电极材料、得失电子的能力是影响电极产物的三大因素!
【总结】这节课我们亲身体验了电能向化学能的转换,铜和氯气可以生成氯化铜,而氯化铜呢,在电解的条件下也能生成铜和氯气。所以说: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课后作业】我探究、我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自行设计一套电解NaCl溶液的装置并进行电解实验!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出下节课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
五、教学反思
1.微型实验的意义:把电解实验改为微型实验,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简单物品代替专用的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分组实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动手做实验,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改进后的实验能够节约药品,减少污染,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使化学更加贴近生活,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创新理念。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三个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
三个微型探究实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最后完整的呈现了整个知识体系,很好的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每个实验设计后有目的地层层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能力,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使这节课的难点(即离子的放电顺序尤其是活性金属作阳极时产物的判断)通过实验设计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3.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
①关于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移动方向的判断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做出正确判断,而有些同学则百思不得其解!在学生中经过调查,我发现快速做出判断的同学是根据物理当中规定的电流方向做出的判断!
②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现象:电解液发热。大部分学生没有发现,或者有个别学生发现了却不会解释。暴露的问题:很多学生不会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使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在头脑中各成体系、相互独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打破这种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4.再谈电解水实验
初中的电解水实验和在PH试纸上电解硫酸钠溶液的实验,表面上看都是在电解同一种物质——水,但实际上后者的实验意义重大,它提供了氢气和氧气检验的另外一种方法!两个实验的检验角度不同,前者是检验出去的气体,而后者是检验电解后溶液中剩下的离子,所以说后者是前者的间接证明!但电解硫酸钠溶液的实验设计是对水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电解池课件 篇3
首先,我想随便应付一下,就按照课本上的内容顺序进行处理,演示实验——讲解概念——练习,传统的讲授方式,简单省事。参考了许多同行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我就开始动手了,写着写着,总觉得有点怪,毕竟是区一级的公开课嘛,太应付影响不好,于是第一稿就这么夭折了。
接着,我就想设计成分组实验,怎么办呢?
问题一、内容太少,做学生分组实验太浪费。只有电解氯化铜溶液,不太多的内容,去一趟实验室上课不容易,太空旷,上课效率相对而言远不如在课室上课来的实在。于是我想到了添加学生分组实验。在科组开会的时候,我谈了谈我的教学设想,在她们的建议下,我决定添加电解nacl溶液和cuso4溶液两个分组实验。
问题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节课完成三个分组实验,还要讲解概念,实在是missionimpossible!唯有把后面两个分组实验,让单双组的同学分别完成再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样的效果会好一些。(来听课的老师大多数都觉得直接都做一种就可以了,为什么就不能各做各的,然后交流呢?很郁闷,我去外校听课,人家都曾经这样安排过啊)
另外,既要知识回顾,又要归纳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兼顾学习概念,在试讲了一个班以后,我觉得还是太难实现了,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层次的学校,讲的内容稍微多一些,就会混乱。所以最后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进行知识回顾,单刀直入讲新知识(这种安排幸好没人质疑)。
关于课堂的`引入,我很喜欢使用视频引入,这也是我最擅长采用的教学手段,所以本节课我把课本p80的一段话变成了介绍戴维电解熔融碳酸钾的一段视频进行情境创设,但没想到优酷网的视频字幕太小,实验室里看不清(这段视频应用酷6网的效果更好),所以一点没引起大家的注意,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十分遗憾,自己最擅长的手段没人欣赏,呜呜~~
电解池课件 篇4
原电池和电解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以次命题的考题不是很容易得分,就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说题目有多么的新颖,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简单的举个例子,学生们对于一个陌生的装置,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当然这是个小问题,有电源就是电解、没有就是原电池。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对于一个新型的原电池,不能准确的找出正负极。其根本原因,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高。题干中明明提到电极材料是什么,接下来就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判断正负极。但学生非要纠结于那些“不明物”是做什么的,扰乱了思路,做题速度显然就慢了。
电解池课件 篇5
“20xx年济宁市化学教学能手评比”
参评教案
课题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第一课时电解原理
参赛单位:济宁市第二中学参赛教师:胡政敏20xx-12-22 1 《电解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济宁市第二中学胡政敏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2 3 4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cucl2 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2)两个电极(常用惰性电极:pt、au或碳棒) (3)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4)闭合回路3、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 4、分析电解反应的一般思路
根据阳极氧化,阴极还原分析得出产物
八、课后反思5 篇3:电解池教学设计龙源期刊网 .cn电解池教学设计
作者:姬世熙
来源:《学周刊·a》20xx年第10期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电化学第三节电解池的第1课时内容。本节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利用视屏播放电解水实验,建立电解池的装置模型; 2.学会分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电解池课件优选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铝电解教学计划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