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高中说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故:所以,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只:只是、只能。辱:受屈辱、埋没。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之:的。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以:用、把;因为。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2)“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字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之情。
【第二节重点字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sù):本指小米,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其:它,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这样的,代词。虽:虽然。能:才干、才能、本领,名词。足:足够。才:才能、本领、才干。美:优点、美好的素质。外见:显现出来,表现在外面。外:在外面,从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普通的、平常的。等:等同,一样。可:可以,能够。得:得到,实现,做到。安:怎么,哪里。求:要求。能:能够。千里:日行千里。
【第二节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三节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节赏析】:该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1)“策之小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采用排比,深刻地再现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丑态,斥责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为下文的讽刺作了铺垫。从侧面写出了“千里马”受到的压制和摧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人才的同情,深化了主题。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执策者愚昧蛮横的丑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愤郁之情。
(3)“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感叹、反问,收结全文,既照应开头,又凸显文章主旨,充分表达作者对浅薄无知的“食马者”的谴责,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现象的极大愤懑不平之情。
(4)“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字,深刻讽刺昏庸无知、愚妄浅薄的丑态,充分揭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怒和谴责,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现象的极大愤懑不平之情。
【第三节重点字解释】:策之:驱使它。策:鞭打、驾驭。之:它,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方法,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喂养。之:它,指千里马。能:能够。尽:竭尽。其:它的。材:通“才”,本领,才能、才干。鸣:(马)嘶、叫。通:通晓。其意:它的意思。执:拿、握、拿。策:马鞭、鞭子。临:面对、到(它)跟前。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1):同“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邪:通“耶”,吗,表示疑问。知:了解、认识。
【第三节译文】: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主题】:本文是一篇杂文(“说”),采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之情,鞭挞了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嘲讽了他们昏庸无知、愚妄浅薄的丑态。
【名马】:的卢:刘备的坐骑,曾经一跃三丈,带刘备越过檀溪,逃出险境。
白龙马:唐僧的坐骑,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死罪,被观音点化为白龙马,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相传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填空】:
1.有人说“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能联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的内容是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2.人们感叹怀才不遇时,用《马说》中的一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文中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洋洋得意的句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可悲的遭遇:(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点明全文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写千里马因饥饿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的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表现“食马者”平庸浅薄即“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浅薄的一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6.【比喻义】: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贤明君主)。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昏庸无知的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7.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平川、一马当先、人仰马翻、人欢马叫、千军万马、马首是瞻、马到成功、车水马龙、蛛丝马迹、猴年马月、汗马功劳、走马观花、老马识途、单枪匹马、青梅竹马、指鹿为马、悬崖勒马、招兵买马、兵荒马乱、走马上任、害群之马、马革裹尸、马不停蹄、牛头马面、塞翁失马。
8.有关“马”的格言:
(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4)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问答题】:
1.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具有怎样的素质?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素质:(1)良好的心理素质;(2)坚强的意志;(3)丰富的专业知识;(4)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必要条件:(1)要有千里马的才能;(2)要有展示的机会;(3)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答:(1)毛遂自荐而不是一味等待伯乐发现,主动展示自己才能,推销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要心态平和,努力地完善自己;(3)意志顽强,锲而不舍,决不放弃,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的观点是否正确?
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慨不平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被埋没者的同情和怜悯之情。不正确: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会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我们应该有抢抓机遇的意识,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展示才华需要什么?
答:(1)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2)统治者的知人善任;(3)给人才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
5.如何理解本文的托物寓意?
答: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不平之情。
6.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答: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作者借千里马不幸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反映了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8.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答:(1)使自己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2)努力使自己更完美,具备千里马的才能;(3)善于推销自己;(4)使自己的心理素质更好,意志更坚强,专业知识更丰厚。
9.你如何理解本文托物的寓意?
答: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包含了一个怎样的反题?说明什么?
答: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11.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
12.韩愈在《马说》中所要表达的正面见解是什么?
答:统治者要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3.作者在谈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之后,为什么要进一步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意在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不平之情。
14.作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种种遭遇,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和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之情。
15.第三段中的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答:增强语势,揭露统治者昏庸无知、愚妄浅薄的丑态,表达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不平之情。
16.读了此文后,你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昏庸浅薄,不识人才,摧残人才。
17.读完本文,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举例说。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8.文章揭露了“伯乐不常有”的社会现实,又突出了“千里马”的种种不幸,由此可见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作者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遭遇的深切同情,对“食马者”的无知丑态进行鞭挞和讽刺,深刻地批判了统治者的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和愤慨不平之情。
19.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上谁更重要?举例说。
答: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0.“呜呼”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蕴含着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和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1.《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答: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即: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2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善于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课文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精选阅读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习要求
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构成特点,了解写议论文常用两种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说说议议练练写写,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应当说出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和根据。阐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摆事实;二是讲道理。用事实来阐明观点,事实必须确凿,有代表性,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事实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不必面面俱到,要写得概括简明。用道理作论据,特别是引用革命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肃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
这两种方法常结合使用。在运用事实阐明观点时,也要讲道理,要在举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在用道理阐明观点时,也要联系实际,避免空发议论。
2.写作提示
(1)注意将摆事实、讲道理结合运用,避免空发议论和以例代理。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技法,即运用事例论证、说理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来证明观点。
3.修改重点
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运用事实和讲道理的和谐搭配。
4.习作提示
一题:讨论: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要求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得让人信服。注意观点正确,有自己的见解。
提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这些:父慈子孝,兄弟友爱;为人谦和,礼貌待人;诚实可信,知恩图报;爱国爱民,心忧天下;克己奉公,廉洁公正;修身养性,君子慎独;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质朴求实,宽容大度;勇敢刚毅,身体力行
训练题目
二题: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小孩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剪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爷爷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确定一个议论中心,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点拨:材料中蕴涵哪些观点?
(1)削枝以强干,舍弃次要的是要保留主要的。
(2)要有远见和胆识。
(3)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
三题:略
5.范文示例
【例文引路】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诗更是比比皆是。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这样的。人的青春也是人一生中的春天,青春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珍惜宝贵青春的人,他就能创造出奇迹来,创造出财富来;反之,浪费青春年华,虚度青春的人,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他们没有一个不是珍惜美好青春,把青春作为学习的良好时期的。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十六岁就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一面劳动,一面刻苦攻读,学到了很多知识,回到祖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科学家牛顿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而据统计,他的全部科学成就都是在四十岁以前取得的。可见,一个人是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年轻时期是最重要的时期,年轻人记忆力强,精力充沛,是作出成绩的最佳时期。
青春年华多美好!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有人不珍惜美好的年华,把青春的时光付之东流。这些青年不懂得人生的价值、青春的宝贵,整天玩乐,听听靡靡之音,用吃喝玩乐来消磨自己的“黄金时代”,岂不可叹。
人生几何,青春短暂,让我们都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中得到启发,
用自己的双手,扣紧青春的琴弦,去开拓通往事业的成功之路吧!
[评析]
文章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本意生发开去,论述了一个人生的道理:珍惜宝贵的青春,就能创造奇迹;浪费青春年华,将一无所得。论述过程中,作者选取了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青年时期的经历和英国科学家牛顿青年时期取得的成就作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在正面论述后,又联系实际批评了一些年轻人不珍惜青春年华的现象,正反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2012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2文章中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3文章结尾出现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谈骨气》
②名言直接做论点。《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③名言俗语引出论点《说勤》
④先否定别人的错误观点,再提出论点。《想和做》
⑤由故事引出论点《学与问》(山里老头吃菱角的故事……)
4.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1)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2)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5.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例证法: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它要求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回答“事实论据或者例证法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套路如下:
〈引证、喻证、对比论证在文中作用皆可套用如下模式〉
①举了…………的例子,证明了…………的论点/分论点/文中某一观点;②作用:使得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确,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证法:
①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的论点/分论点/文中某一观点;②作用: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带权威性,论证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对比论证的作用:先结合文章说通过……和……的对比,用来说明…………的观点;再说这样使得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先解释比喻句(结合文章,明确本体喻体)说说该比喻句说明了什么;再说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讲得形象通俗,容易被人接受。
5、论证过程中常见结构形式:
1、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横式:常见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如《谈骨气》
2、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纵式:也就“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证明论点,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如《怀疑与学问》
四、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解决“如何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问题。
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因为(论据)——所以(论点)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8.论证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议论文出题样式及答题方法:
1.找论点(论点鲜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长),一般出现位置(题目、中间、结尾、以议论表达方式出现),如找不出就需要领会作者的见解进行概括。
2.给议论文加上恰当的标题,一定要理解全文的内容,定题要联系论点,论题。
说明文文体知识
1、明确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空间顺序,或者从前到后,或者从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内,或者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例如《中国石拱桥》。
2)时间顺序,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
3)逻辑顺序,先主要后次要,先现象后本质,由总到分,或者把说明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一个一个地并列展开。例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
2、逻辑顺序(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途
3、常用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作诠释、画图表等。
(1)分类别:说明事物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例如《向沙漠进军》把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阵地战”,然后分别加以说明。又如《中国石拱桥》把赵州桥的特点分为四点,一点一点分别说明。
(2)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是什么呢?先给它一个说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3)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在说明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时,就进行了比较。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运用了说明大会堂的宽度、深度、中部的高度、体积等。
(6)打比方: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说明石拱桥形式美,就用了“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说明了桥洞的特征,又能吸引读者。
(7)作诠释:就是对事物的一般性的理解说明。与下定义相比,作诠释比较详尽具体,下定义比较简洁。因此有人则说,作诠释是部分定义,即对定义的某个义项加以解释说明。
(8)引资料:是引用典籍、文献、故事、名言、谚语、诗词、科技成果等来充实说明内容。
4、说明文的分类:
科学性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5、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明,扼要,科学性和严谨性。
6、文章结构(1总分2分总3递进式4连贯式(事物发展程序顺序))
7、逻辑顺序(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到用途)
8、段或句子在文中作用:
(1)总起全文,引起下文(2)总结全文(3)过渡(承上启下)(4)提示中心(5)呼应
记叙文文体知识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
(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工综合运用。
4、文章表达方式
(1)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5、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6、记叙文的线索:
(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3)以一事(4)以一物为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9、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1)在结构上: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2)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3)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文章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
④结尾 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
(一)、诗歌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
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1)、散文的种类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
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文体知识见解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2、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至理名言、精辟论断(即通常我们所说名言警句),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论据必须是确凿的、真实的,不能是虚假的,否则没有说服力。理论论据,必须是精辟的、深刻的。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内政一致。
3、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有: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比较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例如《谏逐客书》一文,作者列举了缪公用由余、百里奚,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得范雎等个别事实,从而归纳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共同特点,进而得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学员会将演绎法与例证法相混淆。例证法顾名思义是“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而演绎法是逻辑的推理的方法。演绎法的“一般”
是不需要证明的,是被大家公认的一般原理,它是论证的出发点,是逻辑推理的前提。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两个个别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两者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就是类比;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就是对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战争中不能以逃跑者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论证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治国上并无差别,就是类比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用庄宗成功时的意气之“壮”和失败时的形势之“衰”,阐明了“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的观点,是对比法。
因此,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等。

2018中考语文备考资料:议论文考点归纳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中考语文备考资料:议论文考点归纳”,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8中考语文备考资料:议论文考点归纳

 考点一:明确文章的论点

概括论点应注意: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句子。

题型:概括全文中心论点;找出或概括局部论点(分论点)。

例:2003年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第18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从文章标题看,“奥林匹克新格言”只是论题,表明作者阐述的范围而非观点。开头第一段先引用新任国际奥委会(微博)主席雅克·罗格的话来阐述新格言的内容,但不是作者的观点,看法。直到首段最后作者提出新格言的意义才是作者的观点,而下文也围绕着这个意义在展开论述,所以新格言的意义才是全文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题型:补充论据,补充论据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题材古今中外的全面性问题;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判断论证方法。2011《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论证方法有三个: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注意: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常常容易混为一谈。关键是要分清文体,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专用术语。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表述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写好处,如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考点四:理清论证的结构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2011《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

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

考点五: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语的选择和运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某语句的作用。

题型:词语的指代义及重点词句的理解。例:2005年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第12题: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情感。

本题共有三个空。前一空为词语指代题。一般来说,代词的指代对象往往在前面出现,联系上文,不难可以答出;然后用“代入法”进行验证。同时,“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危言”与前一句中的“有人说”相呼应,指代的内容更为明确。后两空需要对这一段的内容有正确的把握,对信息的筛选与提炼有一定的能力。如果把握住“知识”与“情感”两个重要的信息。填空时,将前一空的“高智商的野蛮人”与“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对比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填入正确答案。

考点六: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类文章的解题并不难,只要你细细读文章,认真审题目,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每一部分的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和结构层次,扎实地掌握知识点,那么,你在议论文阅读中不仅可以得高分,而且可以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