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一语文下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含课件)

冬天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初一语文下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含课件)。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一语文下第二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含课件)》,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济南的冬天
【课前寄语】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理解写景散文的能力。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而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介绍(1899—1966),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作品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本文约写于1931年初,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济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并称其为第二故乡。
2.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以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3.字词积累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4.词语解释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步骤二感体感知走进文本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这一特点?
【交流点拨】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的宝地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清、亮。
3.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4.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文章先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1.低吟成诵,赏析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写出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朗读并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品句参考: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交流点拨】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交流点拨】“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交流点拨】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交流点拨】“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总结:本文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好似拉家常一般,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但又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值得我们学习。
2.局部精读,赏析语言
齐声诵读第3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的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的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交流点拨】主要是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7)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3.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1)甲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组: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2)甲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交流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有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4.遣词造句,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交流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交流点拨】(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
2.情景交融在本文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交流点拨】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浓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之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二)拓展延伸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自由抒写,朗读交流)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总写:冬天温晴——真得算个宝地(对比)
分写冬天的山阳光普照温晴
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冬天的水水藻的绿澄清比喻、
拟人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推荐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


19爱莲说
【课前寄语】
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3.理解作者莲花般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以“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时写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宽广,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3.题目解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词积累
蕃(fān)淤泥(yūní)濯清涟(zhuóqīnɡlián)
妖(yāo)蔓(màn)枝(zhī)益(yì)
亭亭净植(tínɡtínɡjìnɡzhí)亵玩焉(xièwányān)
5.词语解释
(1)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得清幽(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
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
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5)成语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6.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7.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交流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交流点拨】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交流点拨】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4.谁爱菊花?
【交流点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5.谁爱牡丹?
【交流点拨】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世俗。
6.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交流点拨】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交流点拨】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名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是什么态度?对于牡丹呢?
【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4.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归纳主题
【交流点拨】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世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美学情趣。
6.谈收获: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交流点拨】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二)拓展延伸
1.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正衬)
予爱莲君子
世人爱牡丹富贵者(反衬)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十一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课件)


11列夫托尔斯泰
【课前寄语】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动的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了解作者茨威格,了解托尔斯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茨威格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所以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他的传记作品有《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三作家》,并写有脍炙人口的小说名篇:《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情的紊乱》等。1942年2月22日,作家因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侵略下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同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发出了血的控拆和抗议。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因而作品中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2.背景链接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他是一个文坛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编成的全集多达90卷。著名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他的思想极其矛盾。一方面,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另一方面,他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妄想寻找自己的道路。为此,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晚年的他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孤独的客死于途中。
3.字词积累
胡髭(zī)长髯(rán)鬈发(quán)
黝黑(yǒu)滞留(zhì)愚钝(dùn)
禁锢(gù)轩昂(xuān)犀利(xī)
侏儒(rú)酒肆(sì)尴尬(gāngà)
锃亮(zèng)甲胄(zhòu)粲然(càn)
盎然(àng)
4.词语解释
愚钝:头脑迟钝,不灵活。
器宇: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可憎:令人厌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粲然:笑时露出牙齿的样子。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课文主要可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交流点拨】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文章中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学生活动】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2.分析作者对于眼睛的描写。
文中第8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深刻的内心世界。文章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请速读这一部分,看作者抓住眼睛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学生活动】指名朗读6~9段,分组讨论后明确。
【交流点拨】第6段: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邃,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第9段:文章的结尾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人物赏析
请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交流点拨】夸张描写,突出作为作家的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世界文豪,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突出了他眼睛观察的敏锐性和丰富性。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突出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交流点拨】运用夸张的修辞,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通过欣赏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想想上课时你自己的描述,你觉得人物肖像描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交流点拨】应注意:准确、反映人物特征等。
2.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二)拓展延伸
1.托尔斯泰因为有一双能看清真相的眼睛,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睛,所以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事业,而他的个人的人生并不幸福。那你希望拥有怎样一双眼睛呢?
【交流点拨】明亮的眼睛;善于观察的眼睛;快乐的眼睛……
2.写一段人物肖像描写,用上比喻和夸张。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外貌粗鄙丑陋
平凡普通眼睛目光犀利
蕴情丰富
有威力抓住人物的特征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八课心声导学案(含课件)


8*心声
【课前寄语】
听歌曲《校园中的喜悦》。一片片草如茵,一阵阵花儿香,凉爽风吹过来,在大树下乘凉。一片片读书声,一阵阵嘻笑声,构成一部乐章,在校园中飘扬……从歌声里,我们感受到校园里充满了快乐和欢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心声》同样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不同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李京京遇到了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他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的呢?
【学习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有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难点)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向往温暖与关爱是人的天性,但有时候人们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与孤独之中。《心声》就写了这样一个生活在孤独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小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黄蓓佳,当代作家,1955年生于江苏如皋县。《心声》写的是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凡卡》,遭到老师的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2.字词积累
棱角(léng)抽噎(yē)恍惚(huǎng)祷告(dǎo)
过瘾(yǐn)簪子(zān)圣诞(dàn)发窘(jiǒng)
妒忌(dù)窸窣(xīsū)从容不迫(cóng)
斩钉截铁(jié)书声琅琅(lángláng)
3.词语解释
呵斥:大声斥责。
抽噎:指一吸一顿地哭泣,啜泣。
恍惚:精神不集中。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入文本
梳理结构,感知情节。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在树林中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①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②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小说是如何刻画李京京的?
【交流点拨】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具体如下:
①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心理)②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③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心理)④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动作,神态)⑤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语言)⑥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动作、神态)
2.通过对人物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点拨】李京京是一个天真淳朴,沉郁、倔强、认真并感情丰富、重视亲情、友情的孩子。
3.纵观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你能说说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吗?
【交流点拨】主要矛盾冲突: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却以李京京嗓子沙哑念不好为由不同意他朗读。
4.结合课文思考:“心声”的含义是什么?
(1)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李京京渴望得到公平锻炼的机会;②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肯定、理解和尊重;③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④渴望亲情和友谊,想念爷爷和童年的伙伴;⑤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呼吁教育工作者尊重、关爱并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呼吁社会、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②告诉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吋,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自信勇敢、执着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5.《凡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交流点拨】《凡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凡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凡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岀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学完《心声》,同学们敬佩李京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勇气的同时,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交流点拨】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她水平也不低,特别是为了上好这节课,她绞尽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的嗓子沙哑,怕影响了学校荣誉。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应当肯定。但程老师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做法应当摒弃。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若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假若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如何对待他?
要点:教育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二)拓展延伸
1.你从李京京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交流点拨】要勇于追求,不怕失败。要铭记亲情和友情。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要勇于展示自己的优点。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
2.成长中的你是不是有很多感慨想说给老师、父母或同学听呢?
请你以“________,我想对你说”开头,大胆地把你的心声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心声公开课前想读课文——开端
回家路上偷读课文——发展
次日放学听读课文——发展
公开课上终读课文——高潮、结局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