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WWw.JAB88.Com

1.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进行朗读的训练。

2.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尝试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品析文章语言的基础上,体会朗读中重音和停连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讨论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质疑的意识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同学们的描写片段,进行讨论,分析同学们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之后进行反思,更深入地体会对比的作用。

(二)深入探究

第四遍阅读:精读──品析语言,提出问题。

将学生分组,每3~4人为一组,进行探究活动。

1.探究活动一:比较下面三组句子,看看各组甲句与乙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第二组: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儿粉色。

第三组: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很晴,水藻很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在分析鉴赏修辞方法中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的冬天》和《春》一样,都是景与情紧密结合,作者在写景中写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修辞方法及景情结合的写作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2.探究活动二:除了使用修辞方法,老舍在用词上也很有讲究,请小组成员配合,在文章中找到一个你认为用得好的动词,试着找其他词语进行替换,体会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

比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中,“镶”字可不可以用“画”“描”“添”等词语替换?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明白要让描写对象形象生动,也要注意炼字炼词,进行准确的表达。

(三)朗读训练

第五遍阅读:诵读──体会语言,诵读实践。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就刚才所选的句子进行重音和停连的标画,统一诵读的方案,并阐述这样诵读的依据。

比如: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重读“全”“暖和安适”,突出济南的冬天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受;在句与句的关联上,要适当停顿,而减少紧凑的连贯;在语速的处理上,要缓慢,读出一种慵懒舒适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诵实践和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四)布置作业

1.修改上节课的写作片段。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并注意在表达时准确使用词语。

2.在自读课本中挑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尝试进行重音和停连的标画。

【设计意图】是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复习与总结。写作训练使学生的片段写作更为充实丰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诵读方法的体会与理解。

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深读感悟,感受济南冬天山景水色的独到之美,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的妙处。
一、深读感悟
(一)话题引领,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哪几幅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出示感悟题,学生阅读思考。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热爱和赞美,读一读,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热爱和赞美之情的,把你的感受批注在边上。
3.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
(二)咬文嚼字,探究文章
预设一 阳光朗照下的山景图。(第二自然段)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课件出示)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把小山当作人来看,写出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指导朗读:读出小山的可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换句比较: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山围着水,水绕着山,很温暖。(课件出示)
读一读,体会原句好在哪里。(“睡着”、“唤醒”也是运用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所以,冬天的济南像一个摇篮。
预设二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图。(第三自然段)
过渡:济南阳光下小山特别可爱。雪后山景又妙在何处呢?雪后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1.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
(课件出示)“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课件出示)“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表达了由衷的喜爱之情。)
3.去掉这些比喻拟人的语句还能读出这种感情吗?(出示对比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4.指导朗读,师生相互评价。
5.小结: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预设三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课件出示)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预设四 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过渡:济南不仅山美水也更美,济南冬天的水又有什么特点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呢?
1.“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课件出示)
(有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课件出示)
(还有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充满赞美之情。)
3.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师生相互评价。
总结:整篇课文,作者把景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景物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使景物更加生动,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淋漓尽致的融入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感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写法,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拓展阅读
趵突泉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一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yōu)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wǔ)媚(mèi)。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fèi)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yíng)、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yè),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多数是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气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1.第④段主要运用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有效练习
1.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
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热爱赞美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清、亮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好停连和重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明白朗读不是凭感觉,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做好设计,指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3.引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学习设计朗读脚本。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三、教学策略

1.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品析优美语言,感受修辞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学生上节课的比喻仿写作业。

【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学。

(二)精读品析

1.教师以1~2自然段为例指导朗读,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1)全班齐读1~2段后,老师范读1~2段,请同学们说说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的对比感受到明显的差别。体会:停连、重音的重要性。停连、重音的处理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密不可分,所以,下面的环节把朗读和品析修辞方法作用,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1~2段朗读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在文中做朗读批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应该重读,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两个“盼望着”连用,运用反复的方法更体现其急切,所以第二个“盼望着”应该读得更重一些。“盼望着”后面应该稍停顿一下,后面是盼望的对象。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读时应采用欣喜的语气,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停连指导:这段由两个句子构成,所以句号处的停顿要明显一些。第二句话是排比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所以应该读出气势,一句比一句语气强烈。

重音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这三个词突出了春的特点,在读的时候应该加重。第一句中“一切”和“欣欣然”也要加重。

情感指导: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提示学生:把以上需要注意停连、重音的地方做记号,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

1.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2.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3.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该怎么朗读,同时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优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2.学生活动。

(1)学生出声朗读3~10段中任一段落,根据之前示例,运用符号自行设计朗读脚本。

(2)分组展示、交流、互评,教师及时引导、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品析文章优美的词句。

注意:1.这个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赞美、鼓励学生的朗读,更要做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播。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时刻想着这个环节的目标:通过朗读,通过停连和重音的处理,落实对词语、修辞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2.某些段落经过多次朗读,渐入佳境后,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当堂背诵下来。

小结:优美的语言,准确的用词,形象生动的比喻归根结底是来自作者细致的观察,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观察时要关注细节,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情感。而这一切无不需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心。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抄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标注在语文书上。

【设计意图】品读好词好句,通过背诵积累下来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为《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设计“朗读脚本”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巩固,也是过渡到第二课的学习。

附第二课时配套学案:

春(二)

一、朗读知识

1.停连: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2.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3.情感: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提示:朗读的前提是读准字音,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把以上需要注意的停连、重音方面的处理,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朗读脚本”。停顿:“v”(句中小停顿:“|”)连接:“^”重音:在文字下加点。

二、设计朗读脚本

1.请为《春》的1~2段标注需要“停顿”和“连读”的地方,并在相应词语下面加点体现需“重读”之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朗读3~10段中任一段落,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在语文书上标注出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泛读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学习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分析并实践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泛读的指导。

2.尝试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握文章结构。

3.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说到北京的冬天,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

在北京,冬天可能是和冰糖葫芦、庙会、春节、滑冰等词语一起出现的,脑海中出现的应该是既寒冷又热烈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描述的语言中,可能会出现不够丰富,不够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思考如何才能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进行还原。

(二)整体感知

第一遍阅读:初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1.重点字词。

给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响(xing)晴

着(zhuó)落

宽敞(chng)

贮(zhù蓄

澄(chéng)清

髻(jì)

水藻(zo)

狭(xiá)窄

济(j)南

薄(bó)雪

伦敦(dn)

镶(xin)

2.作者介绍。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但其实作者老舍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我们先来了解他。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文是作者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3.让老舍情有独钟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自读课文,想一想,如果要在文章中找到一个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你会选择哪一个词?

学生可能会选择“响晴”“温晴”“宝地”“奇迹”“空灵”“慈善”等词语。

对答案不必强求,可以在辨析不同词语的过程中,最终让学生选择几个比较恰当的词语,组成一句评价“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如: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有一种空灵之美,像一位慈善的老人。

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融情于景是本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从词语、句子的分析得出:本文表面看是描写济南冬天的风景,其实质是表达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表现作者的情怀。这就提示我们,写景作文要重视情感的发现、酝酿和表达,不为写景而写景。

【设计意图】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先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再寻找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这种从粗泛到精准的过程符合学生感知新事物的认识规律。在不同词语的辨析和使用中,学生可以辨析词语的微妙区别,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第二遍阅读:泛读──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默读全文,根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画一幅画,体现你对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细致地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图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颜色和构图的思考,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2.在班级中讨论和展示大家的图画,评一评,你觉得那幅图画最好,再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原文的描写,而不仅仅是就画论画)。

【设计意图】在对画作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能侧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

(三)深入探究

第三遍阅读:精读──理清结构,分析写法。

1.请学生画出本篇文章的结构图。

【设计意图】对文章的把握重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希望通过这一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意识。学生所画的结构图可以类型各异,但应该能准确表现文章内部的层次关系。

2.和《春》相比,这篇文章的起始段显得比较长,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呢?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本文起始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风和北平的风进行了对比,将济南的日光和伦敦、热带的阳光进行了对比,体现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表现事物特征时,可以将事物与近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突显该事物的特征。

3.写作训练:想一想,除了刚才你所描绘的北京冬天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城市或国家的冬天和北京的冬天是不同的?请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将阅读和写作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写作中得到提升。

(四)布置作业

在校园中选择一株植物,仔细观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描写,体现出观察对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及时运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