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夏天的特点。
②赏析稳重精彩的词句,体会作者融入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③学习对比的写作技巧和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
③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对夏天独特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时光恰如流水,偷偷地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此刻,放眼窗外,已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深秋。回想起那些夏日情景:火热的骄阳、裹着热气的风、令人烦躁的蝉声……都已渐行渐远,成为一段段逝去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梁衡的《夏感》,去重温那夏日的记忆与诗情。
二、课前预习
1.字词正音释义
芊芊 qiānqiān 草木茂盛的样子黛色 dài 青黑色
主宰 zǎi 主管,统治磅礴 pángbó 气势盛大
澹澹 dàndàn 水波等荡漾状 迸发 bèng 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匍匐 púfú 爬行的样子 苦涩 sè
2.课外搜集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成语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和情感。
2.本文的标题是“夏感”,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标题的含义。
明确:夏,夏天。感,就是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感动、感染等。夏感就是对夏天的感觉或感想,或者是夏天的某些特点感动感染了我们的某种情怀。
3.无论我们如何地感怀夏日,都离不了对夏日风情的描绘,从体裁上,本文当时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文章正文前方框里的一段话,试着从文字中搜集有用信息。
明确:①语言特点:热情洋溢。(情感浓郁丰沛)
②描绘景象:大自然的景象;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③内心感受与体验。
4.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必定要抒发作者的对景物的情感,请你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本文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或是段落。
明确:课文第五自然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色彩、珍贵)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要“大声赞美”夏季,并称夏季是“黄金的季节”。在这种情感下,请大家集体朗读文章第2-4自然段,归纳这里面所描绘的夏日图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明确:①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②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③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之夏(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6.在这些图画中,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简洁概括夏季的特点(调动自己的思维)?在作者的感觉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问题一主要启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二:作者对夏天的感觉即是:紧张、热烈、急促。
7.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由此,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第一段骑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纲,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夏天的三个特点展开的。这是开门见山式开头,简短有力,直入主题,易于让读者把握本文内容。
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作者的感觉,然后以具体的图景描绘展开,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结束全篇。
8.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可以作为我们模仿的范本,一起思考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从结构上看,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有条不紊。
②从景物描写上看,本文所选景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即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③从表现技法上看,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和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④从炼字炼句上看,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动词、形容词等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9.写景作文技巧顺口溜
写景作文须仔细,搜集景色字词句。结构采用总分总,形状色彩描精细。动静感官相结合,想象联想要得体。多用比喻和拟人,遣词造句更美丽。各类情景写一段,情景交融文称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五、板书设计
①总写夏感:紧张、热烈、急促
②分写夏景:
自然图画(2):万物生长图(植物、动物);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热风浮动图。→滚动、升腾、磅礴的夏景。
作物活力图(3):色彩金黄、蓬蓬勃发。
农人抢收图(4):紧张的旋律。
③总结夏情。大声赞美。

延伸阅读

人教版教案系列:七年级上《夏感》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案系列:七年级上《夏感》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案系列:七年级上《夏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出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2 读一读,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词语描述诗人眼中的“夏”。 回答:怨夏 教师提示: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 落实基础 1作者介绍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上发表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学》、《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这》(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写作背景: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3正音正字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4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芊芊 ②黛色 ③磅礴 ④春华秋实 ⑤终极 ⑥匍匐 ⑦澹澹 ⑧闲情逸致 (三)朗读课文 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分析文章 1让同学们评价一下文章的特点 梁衡这位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决不步他人后尘,不去描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吟诵的对象--春、秋、冬三季,而独辟蹊径,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的诗情画意。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品味真情实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2体会作者的感情 对夏的喜爱之情:赞夏 3为什么赞夏——景美、人勤——紧张,热烈,急促。 4还描写哪些夏天的画面?可从课文中筛选 蝉儿长鸣、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观看图片 5.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6总结中心 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作者崇尚夏天的紧张节奏。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理解,对农民的敬重、赞美。文章主要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的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与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可自己带照片,效果会更好 (六)反馈: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作业: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请你们拍一幅你最喜爱的风景图片并写上优美的语句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

2.通过分析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及商纣王的暴政等,培养学生观察历史进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文明古国。重用贤人,拒绝暴政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了解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文明古国;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展开疆拓土,巩固统治的作用。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抽象思维欠缺,分析、理解能力远远不够,对西周等级制度理解不到位,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策略

1.历史故事法。初一的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可以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学生对《封神榜》中的人物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性的插入人物故事,增加本课的趣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表格学习法。本课的知识点多又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可用表格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入历史典籍,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对于初中一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的储备一是来源于成语故事,二是来源于电影、电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还一无所知,历史素养有待于逐步培养,所以对于“商纣王”这个历史人物,引入了历史典籍。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初中学生所能感悟到的教学情境中去,激活学生的潜智潜能。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小时候你都读过《三字经》吗?它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儿童启蒙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我选取了《三字经》部分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同学们,《三字经》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刚才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哪一阶段?

生:夏、商、周时期。

师:对,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导入,一是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三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环节一:夏朝的兴衰

师: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年老时,会不会也通过禅让的方式把国王的位置传给德才兼备的贤人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一目“夏朝的兴衰”,完成下列表格,并展示:

师:引导学生分《三字经》说:“夏传子家天下”禹死后,谁成了夏朝的国王?“禅让制”“公天下”“世袭制”“家天下”怎么来理解?请小组探究后来回答。

生合作展示后,师进行归纳:通过禅让挑选贤人,天下为公,与部族共同管理。世袭制就是把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下一代,子子孙孙传递。家天下就是指帝王把国家作为一家的私产。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请大家看夏朝的疆域图:

夏朝是如何来管理国家呢?

生:建立政府机构,管理国家,组建军队,打击入侵者,制定刑法,设置监狱,镇压反抗的平民和奴隶。

师:“四百载,迁夏社”夏朝经历了四百多年,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他的暴政使他失去民心,导致最后的灭亡。“汤伐夏,国号商”从三字经中,我们知道了,夏朝之后是商朝?商朝是怎么建立的?其统治如何?“六百载,至纣亡”又是怎样灭亡的呢?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目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要了解的主要知识,通过地图给学生空间的具体记忆。教会表格学习法,为下一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二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自主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2.商朝为什么称为“殷朝”?

3.从刚才我们学习的夏朝历史看,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后期的统治者昏庸残暴。商朝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阅读课本后,讨论。师引导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可以补充。

师:学生展示完毕后,出示商朝疆域图

过渡: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很多巧合,每个朝代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百业俱兴,社会繁荣,后期的统治者奢糜残暴,前期像夏朝一样,也出现了一个暴君──商纣王,同学们看过《封神演义》,谁能举例说一说商纣王的残暴呢?

生: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比干挖心,趸盆,造鹿台等。

师:商纣王是一个暴君,《封神演义》中几乎是一无是处,这是经过后人依照个人的喜好演绎的成分比较多。真实的商纣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读读《史记·殷本记》是这样记载的:“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好酒淫乐,嬖(bì)于妇人。”翻译过来就是:商纣王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很强,力大无比,非常勇猛的人。这是他的优点,可是他也有缺点,就是荒淫无度。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参考历史典籍,不可片面,要客观真实的评价。

同学们,有句歇后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周文王和姜太公(姜尚),并简述这个故事。

师:周文王任用姜尚,发展生产,国力强大起来。周武王,始诛纣。周文王死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通过《封神演义》大家也有所了解,商纣王最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请同学们思考: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

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初一学生分析总结能力还比较弱,历史学科素养还有待提高,所以学生展示完毕后,老师应进行点拨,并用白板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历史问题。

(1)夏桀、商纣统治残暴。

(2)推翻暴君,符合民意。

(3)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任用贤人,发展生产,国富民强,具备了灭亡夏朝和商朝的实力。

通过上一目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表格学习法,所以基础知识不必再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是通过“殷朝”、夏商两朝的相同点来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历史,通过分析比较来总结概括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典籍的应用,一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原来影视作品中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认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

环节三:西周的分封制

白板出示《周初形势图》

师: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为诸侯,同学们看白板,看看周初的主要诸侯国有燕、齐、鲁、宋、晋。威力无比的姜太公分封到了海岱之间、美丽富饶的齐国。

师出示《西周等级示意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展示后,老师进行点拨:西周初年的分封制,是周天子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国国君也只有嫡长子继承,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非嫡长子怎么办?西周采取的办法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分到各地去做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非嫡长子被封为卿大夫,同理,一级级分下去,直到士,士的非嫡长子就成了平民,经过层层分封,不仅巩固了周朝的统治,而且保证了周王室的秩序不至于混乱。但是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暴虐无道,政局混乱,平民不满,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对于西周分封制这一教学重点,采用了“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出示示意图形象直观──老师讲述加深理解”这一策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小结:师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

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到表格中,比较直观,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再次理顺朝代线索,巩固知识点,强化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上册《夏》教案苏教版

知识目标:

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等生字词。

2、了解夏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夏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今天,当代作家梁衡又将为我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夏的图景,那么在作者眼中,夏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板书:夏)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

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⑴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⑵这些特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发言

师明确:

⑴作者笔下的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⑵文中第2、3节,体现夏的热烈。

第4节体现夏的紧张、急促

三、研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A:男生读第2节,女生读第3节,男女生齐读第4节。

B:师适时点拨字音、语调、语气。

2、从文中的哪些画面可以看出夏的热烈、紧张、急促的气氛?

学生讨论发言

师明确:

3、从上面的这些画面可以看出作者对夏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思考、发言

师明确:

喜爱、赞美之情

4、作者除了表现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外还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⑴生齐读第5节。

⑵师生共同品味并明确:

还表达了作者歌颁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感情。

四、品味优美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讨论、交流

师明确:

1、修辞手法

a.拟人

如:“挑”“举”“匍匐”“冲刺”,形象地表现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b.比喻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

c.夸张

如:“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2、写作方法

⑴作比较

A.春:细草淡绿蝴蝶

夏:密厚黛色蝉儿

B.春:冷的绿

秋:热的赤

夏:中性的黄色

C.植物生长

春:细滋慢长

夏:蓬蓬勃发冲刺

⑵对比

春:春日融融

秋:秋波澹澹

夏:苦涩的汗水

3、准确恰当的字词

“凝成”“烘烤”“涌”等

五、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赏析王维的《苦行》

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1、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夏

2、描写了夏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炎热;对夏的讨厌、怨气、没有赞赏。

3、讨厌夏,能不能没有夏?说明理由。

六、请动手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夏

七、作业

探究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