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历史《西周的兴亡》复习学案(川教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1

七年级上册历史《西周的兴亡》复习学案(川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历史《西周的兴亡》复习学案(川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西周的兴亡》复习学案(川教版)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在朝第2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最后一个国王叫桀,他是有名的暴君。

2.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汤任用有才干的伊尹,商朝强大起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稳定下来。

后来商朝又称为殷朝。最后一个王是纣,是暴君,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3.周国的国君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强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4.西周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5.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影响)。

6.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课后练习

1、武王伐纣是在下面的哪一年?()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1300年D.约公元前1046年

2、在大型动画片《哪吒》中,有这样的情景,哪吒帮助姬发一起去讨伐暴君。姬发就是()

A.商汤B.周文王C.周武王D.周幽王

3、要想了解西周建立前周族的发展历史,需要到下面()

①泾水②辽水③淮水④渭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4、西安被称为六大古都之一,曾做过很多朝代的都城,下面曾以它为都城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西周的都城设在()

A.河南安阳B.殷C.镐京D.洛阳

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请回答:(1)以上两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封制是西周所能采用的最好的统治制度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D2、C3、D4、C5、C

(1)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均可。即可以赞同分封制在西周所起到的巩固奴隶制统治,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也可以从长远来看,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

(2)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或者从课外知识中了解到的,以后的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等,言之有理即可。

延伸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战国争雄》复习学案(川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历史《战国争雄》复习学案(川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历史《战国争雄》复习学案(川教版)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围魏救赵(齐国孙膑):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课后练习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哪两项策略?请你解释一下这两项策略。

(2)材料二是哪一个成语的由来?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答案:

(1)合纵和连横。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2)朝秦暮楚。

(3)连横。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复习学案(川教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复习学案(川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复习学案(川教版)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

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

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

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

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消极

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课后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代表奴隶主旧势力的贵族们说:“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商汤王、周武王,都没有按照祖宗传下来的制度治理国家,可是国家都富强起来;夏桀、商纣,墨守祖宗的陈规,结果都使国家灭亡。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右图即是他们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4)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也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1.(1)商鞅变法。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方面,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第三方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第五方面,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3)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2.(1)有道理。(2)体现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坚决要求变法的决心和精神。(3)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4)商鞅变法受到了守旧的贵族的阻碍,说明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我们要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


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导学案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史上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