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小学英语入门基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9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细胞膜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整个内容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多,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来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但是在引入科学家发现过程时,也是比较枯燥的,这里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引出课题内容→提出研究方向→科学实验→得出结论→提出新的疑问→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一个连续的科学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中,重新回顾科学探索的历程,而且在学习细胞膜结构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磷脂和蛋白质排布,让学生动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激发了探讨实验过程的热情,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
(2)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描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以及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组部感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2、难点
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三、教学过程

PPT和板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请一为位同学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对,那么生命的结构基础是什么?请同学们看书34页,然后告诉我答案。
细胞

生命的结构基础是细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一个重要结构——细胞膜答: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观察34图并阅读回答
通过问题引导,引出新课题
同学们都看过《哆啦A梦》吧,他有一个时光机器,能把他送到过去和未来,是不是啊?
现在如果有时光机器,把你送回19世纪,要你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呢?
答:

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本节产生兴趣,活跃气氛。
既然我们要研究细胞膜的结构,那是不是先要确定的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呢?答:

同学们先阅读幻灯片上的资料,思考刚才的问题
19世纪,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用相似相溶原理,你能提出怎样的假设?下面我请同学说说

对,我们就可以提出假设: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答:阅读材料并思考

个别学生回答

对前人的实验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后来,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了。
这里解释一下蛋白酶,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酶,它具有专一性,即只能水解蛋白质,不能水解糖类、脂质、核酸等物质。那现在细胞膜用蛋白酶处理后,细胞膜被破坏了,说明了什么呢?
是的,就说明细胞膜中有蛋白质,而蛋白质被水解后细胞膜就被破坏了。

答: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通过刚刚的两位科学家的实验,说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
所以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既然我们已经得到了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研究一下,它们两者是怎么样组成细胞膜的?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刚刚提到组成细胞膜的脂质含量最多的是磷脂,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磷脂,磷脂有哪两部分构成?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
磷脂在细胞膜中应该是有序的排列,还是杂乱无章的呢?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完成活动一的1、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磷脂分子的分布图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磷脂分子在空气----水截面上是怎么样排布的,亲水的头部应该向下还是向上?学生画图
完成学案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
好,大部分同学都画对的,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为什么单分子层的面积会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引导:细胞膜的外面是组织液,也就是水环境,细胞膜的里面是细胞质,也是水环境。我们现在又知道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为连续的两层
猜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分布情况,完成学案第二题。

画完之后,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画的跟实际的排布情况是不是一样,应该是两层磷脂的亲水头部向外,尾部向内。

学生画图
完成第二题
磷脂的排布情况我们现在知道了,是双分子层,但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有蛋白质,那蛋白质在细胞膜的分布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刚刚那张磷脂双分子层的基础上,尝试着画出蛋白质的排布情况。
引导: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张细胞膜结构模式图,

展示部分同学的答案

学生画图
完成学案第三题培养学生观察读图能力

那同学们是不是正确呢?
我们先看科学家的实验,科学家又用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上磷脂双分子层被分开了,有些蛋白质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有的以不同程度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将人细胞和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别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标记,然后经过诱导融合,把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的时候细胞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但是40分钟后,我们可以看到融合的细胞表面的荧光颜色,呈均匀分布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答: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具有流动性
2、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所以我们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对于细胞膜完成其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例如变形虫的运动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都依靠膜的流动性来完成。

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现在对细胞膜的了解还不全面,所以人类对生物膜的研究在继续
板书: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扩散:高低

2、被动运输:
高低

膜我们知道每个活的细胞都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比如氧气,无机盐等,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那这些物质是怎么进出细胞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一个很简单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之后告诉我,
这种现象叫什么?
对,扩散,物质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扩散
如果细胞内外的物质的浓度不同,物质就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膜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这种现象叫做被动运输。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水分子是怎么跨膜运输的?
问:水是以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的呢?
.
师:我们把象水这样跨膜运输的方式称为自由扩散!请同学尝试对自由扩散下一个定义?

师:具有什么特征呢?
师:除了水以外,如O2、CO2、乙醇、甘油等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出细胞,我们把这样的跨膜运输方式叫自由扩散。

归纳定义: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分子很小或脂溶性强的物质,如O2、CO2、水、乙醇、甘油等通过此方式通过细胞.
答:
生:扩散

生: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生: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把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以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能给学生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师:其他物质到底是不是也是一样呢?我们来看一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
(多媒体展示协助扩散flash动画)

师:这样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协助扩散。请同学对其下一个定义。

师:具有什么特点呢?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我们称为协助扩散讨论得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辅助作用

生: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这样的跨膜运输方式称为协助扩散。

生: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资料分析:看幻灯片

问: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种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这种方式可能是什么呢?

主动运输
问:如果逆浓度运输肯定需要什么呢?
生:能量
(多媒体展示主动运输flash动画)
特征:逆浓度梯度,低浓度→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
学生分析:存在逆浓度运输

学生观察并思考
总结:主动运输是指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也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例如(1)Ca2+、Mg2+、I-等离子通过细胞膜;(2)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
资料:看幻灯片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主动运输对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3)主动运输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所以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是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阅读后讨论
答: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性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排出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可以用来比较三种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表格

分析归纳
完成学案最后一题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三种不同的跨膜方式,有助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也能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作业:练习册P6T1、2、3、4、5

精选阅读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章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此外,本章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认识中国地形特征中,使这些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更加深入。可见,中国的地形一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教材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4节是讲述中国地形特征的;第二部分即第5节,是讲述中国的地震区和火山的有关知识。第一部分教材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安排知识内容的。第一节地形的概况,从中国地形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述了我国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这种从中国地形整体规律出发,进而学习各种类型的地形特点的教材安排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地形这一知识点多、内容复杂的教材。也正如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第一节地形的概述对于其它三节教材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第二部分教材中(即第五节地震和火山),中国的地震知识,从其知识性质来说,虽不属地形知识,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地震与火山同是地球内能释放,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与地形知识有关,因此在本章单设一节,专门讲述我国的地震和火山是合理的,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节中,有关地震知识是重点内容,因为无论从分布上看,还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看,在我国地震的重要性都远大于火山。所以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的多发地震区和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此外还需要指出,若从增强学生抗御地震的常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本节在这方面的内容稍显薄弱,因此有必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知识内容。尤其在地震多发的地区,有可能的话还应增加抗御地震灾害的训练。

本章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首先大量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状况,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地形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在学习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时,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形分析的能力。培养这种分析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地形类型、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运用已有的地形类型的知识对我国地形进行分类,用板块构造理论认识我国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分布规律等等。毫无疑问,在上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因此,继续提高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也自然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章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除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要素——地貌特征,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珠峰探险,我国的地震历史记录等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由于地形是构成我国国土资源的基础因素,所以本章题材还具有对学生进行珍惜国土资源教育的作用。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 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一节 地形概况 [板书]

[读图练习] 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 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 [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 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 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 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提问]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 [板书]

[分析示意图] 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小结] 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讨论]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 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 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小节的引言部分,首先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指出DNA和蛋白质都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与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样既点出了本小节要研究的主题,又可以引起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时,为了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教材采用了先交代科学家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即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与原教材相比,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在讲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也改变了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噬菌体将DNA注入细菌”的叙述方法,而是用研究时采用的“同位素标记法”来说明。这样讲述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很自然地导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教育。
2.本小节教材的最后安排了“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通过这一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学会DNA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3.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①染色体和DNA的关系,与第一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
②DNA是遗传物质还与《细胞增殖》有关;
③DNA是遗传物质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
2.能力目标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解决方法
(1)使用挂图、投影仪或展示平台等进行直观教学。
(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列表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具准备
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投影仪或展示平台;多媒体课件。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听课,让学生学会思考。具体包括:
1.让学生领悟课堂的教学目标;
2.使学生抓住教学重点;
3.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

七、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生活中同学们听过这样—些话语:“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谁知道这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一种什么现象呢?还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又说明什么呢?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说明生物界的遗传变异现象。
教师提示:在第一册教材的绪论中我们曾讲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方面的知识。
提问:再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必须明确:
(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
(2)生物遗传的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通过例题对该知识进行理解:
[例]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种子,种在泥塘仍能萌发,生叶开花,但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多样性C.变异性D.遗传性和变异性
答案:D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疑:同学们是否知道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给予肯定并讲述:现代细胞学和遗传学已研究得知,遗传物质是DNA和RN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本节课就此问题与同学们探讨一下:
(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多媒体课件银幕显示: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
并展示下列并提问:
(1)亲代与子代之间要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必须经过哪些过程?
(2)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其特点如何?
(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鼓励并点拨(细胞水平):亲代与子代是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作用。
染色体为什么在遗传上起作用呢?
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分子水平):得知它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还有什么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学生联系前面知识回答:线粒体、叶绿体。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他们的做法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下面介绍两个经典实验。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页,了解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R型和S型。
教师投影显示格里菲思的如下实验:
(1)活的无毒性的R型细菌老鼠→健康
(2)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老鼠→死亡
(3)灭活的S型细菌老鼠→健康
(4)活的R型+死的S型老鼠→死亡
师生从投影的四组实验共同讨论看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定含有一种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在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
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学生通过上图对比,得知是S型细菌的DNA使得R型转化成S型细菌,并能传递给后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了解T2
噬菌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教师显示T2噬菌体挂图并强调:T2噬
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
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
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
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
原核生物。
设疑:
(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
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2)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页并回答,由于T2噬菌体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组成,而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O、N,有的含有P和S元素组成的。所以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教师投影显示如下表格:
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
32p标记DNA有32P标记DNADNA有32P标记
35S标记蛋白质无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
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结论: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再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可知: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含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科学家研究证明R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巩固
1.艾弗里的实验结果证明S型细菌中哪种物质导致R型细菌转化的,说明什么问题?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完成P7复习题第一、二题。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
C.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D.要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答案:D
3.玉米叶肉细胞中DNA的载体是()
A.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B.叶绿体、核糖体、染色体
C.染色体、中心体、核糖体D.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
答案:D

[五]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的DNA是转化因子并能够使后代具有连续性--说明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两种成分是DNA进入细菌体内并产生出与亲代噬菌体性状相同的子代噬菌体--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最后指出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三维目标

㈠知识与目标

1、了解水的构成和特点。

2、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

3、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补充关系。

4、理解并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5、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念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及陆上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1、陆上水体的补给关系。

2、我国南方、东北、西北各主要河流的补给来源和汛期。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太阳系这么多的行星上,为什么地球是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对火星的探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项目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不错,是水的存在与否。水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

㈡推进新课

第三章隋唐时期测试


第三章隋唐时期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渠成以后,“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段运河的作用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广通渠

2.《资治通鉴》中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解释正确的是

A.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B.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于泛滥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D.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

3.唐朝骆宾王《讨武氏檄》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A.武则天不得人心B.武则天违背了历史潮流

C.地主阶级的不同阶层存在矛盾D.恶毒的人身攻击

4.秦、隋两朝相比,隋朝灭亡原因的不同点在于

A.赋税徭役沉重B.大兴土木C.严刑酷法D.连年战争

5.贞观之治、武周之治、开元之治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①得人而用,政治清明②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③勤于朝政,励精图治④裁汰僧尼,禁建新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迹,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据载唐中期以后“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的荣誉B.进士科最受唐朝人重视

C.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难D.唐朝时开始设进士科

7.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隋唐科举制革除的最大时弊是

A.选官重武轻文现象严重B.庶族地主的反抗

C.选官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D.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

8.“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9.“凡天下十道,置府三百六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这段话记载了唐代府兵制的改革情况,它应该发生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期间?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10.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是中原文化主动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典范,下列隋唐时期的制度中与之类似的是

A.科举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募兵制

11.致使8世纪中期我国田亩数最多的主要推动力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B.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现象的普遍

C.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D.人口激增、粮食短缺

12.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在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A.农民耕种时,有的地区使用曲辕犁,灌溉时使用筒车

B.乘船从洛阳至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C.闲暇时你可以和朋友品茶聊天

D.出门时,你可以将衣物、书籍寄存在柜坊里

13.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这种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C.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D.隋炀帝多次巡游

14.唐朝诗人王翰曾写下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所述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从何处传入中原?

A.吐蕃B.波斯C.回鹘D.高昌

15.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上述言论中关于“婿”、“半子”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A.吐蕃B.回纥C.突厥D.南诏

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的“君”将前往

A.西域都护府辖区B.安西都护府辖区

C.瀚海都督府辖区D.忽汗州都督府辖区

17.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③玄奘历经艰苦到天竺取经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8.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本国的政治迫害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先进文化的吸引

19.古代绘画有时直接再现社会生活,下列四幅画直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天竺舞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

A.政治制度创新B.文化辉煌灿烂C.民族关系和睦D.文化政策兼容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9分,第23题10分,第24题8分,共4小题4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长安的对外交通发达,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这时期,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长安等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日本人吉备年轻时就来到长安,研习儒学,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材料二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唐代的长安城很大,面积比明清的北京城还大2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宽的街道有220米,东市的街道宽15米左右。西市内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两条街,将市内划分成9个区,每区四面都有街道,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开。一般的店铺铺面只有两小间,大的也不过三间。从出土的遗物看,西市有饮食店、珠宝店等,还附有用于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材料三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来看,反映隋唐的长安,洛阳是怎样的城市并析其原因?(3分)就上述角度看,唐朝与长安,洛阳类似的城市还有哪些,为什么会类似?(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你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透过材料二、三你获得了唐代长安城规划方面的哪些重要信息?(2分)

(3)从整体(整个国家)和局部(个体城市)的关系看,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化城市有何历史启示?(2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然使北京进一步国际化,根据历史启示指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说明了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开元中,玄宗修道德,以宽仁为理本,故不为版籍(户口)之书,人户侵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非得当时之实……凡富人多丁者,率为官为僧,以色免役(按租庸调制,九品以上官员、僧、道等免赋税);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西汉末期的两个皇帝)之间。——摘自《通典食货典田制下》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开元中期以来唐朝在赋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要摘抄原文)(3分)

(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不要摘抄原文)(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后继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最终的结果如何?(3分)

23.隋唐时期,我国古代步入了全面繁荣时期。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民族关系方面、对外交往方面、文化方面等等都表现出繁荣的局面。隋唐的繁荣引起了大多数人的理性思考,以古鉴今,那时的做法可能会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某些良好的借鉴。(10分)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净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方略?(2分)

材料二尚书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宜署中覆,然后行焉。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哪些主要制度?(2分)并分别简要说明这些主要制度的作用。(3分)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文化圈形成的原因。(3分)

24.概述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分)分析统治者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因?(3分)其影响如何?(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黄河连通长安的一段即广通渠。

2.D“善用人才”指对人才的选拔、考核、赏罚等,都有一整套办法。

3.C讨伐武则天的行为,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4.D前三项是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5.C抑制佛教发展,在题中只符合开元之治时的措施。

6.D进士科始设于隋炀帝时。

7.D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员选拔的垄断。

8.C“委员制”正好说明了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长官互相分工、制约关系。

9.B府兵在关中地区占一半,正符合唐太宗时府兵制的情况。

10.B租庸调的一些基本做法实际上根源于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11.A唐朝中期,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该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12.D柜坊是金融机构,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并不寄放行李。

13.B联系扬州的地理位置,其它各项不符合实际情况。

14.D根据教材“社会生活”一目内容可知。

15.B根据教材中的引文材料可知。

16.BC、D项在东北,A项是西汉时期的事情。

17.A玄奘取经经由途路,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北宋。

18.D留学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现象,其共因是先进文化的吸引。

19.A①②反映唐代人们出行和文娱情况,③④只是取自宗教题材。

20.D吸收、融合中外文化不同风格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概要总结长安、洛阳的城市地位)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或对外交流密切)(1分);(多角度分析原因)原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文化发达,政治稳定,城市规划合理,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2分);(列举相关城市并从交通、商贸等方面分析原因)类似城市及原因:广州→广州是海上丝路的起点,中外经济联系密切(1分);扬州→交通发达,唐后期重要工商业城市,吸收众多外商,成为国际化都市(1分)。

(2)(总结历史现象、揭示当时中国的科技实力及城市特点)现象: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合理(1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建筑水平高超(1分);信息: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2分)。

(3)(古今联系)启示: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前提(2分);说明: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成果(2分)。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精读、理解、简要概括)突出问题:农村人户急速增长;土地占有发生了很大变化;富豪大户免税;穷人无地或少地负担大量赋税;人口大量逃往;租庸调制无法实施。(3分,任答三点即可)

(2)(分析租庸调制破坏的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2分)

(3)实行两税法。(1分)(分析两税法的弊端)结果:土地兼并越来越重;地主转嫁赋税给农民;两税之外苛捐杂税众多,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总之两税法以失败告终。(3分)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概括唐太宗的话语)以民为本,存百姓,不夺农时;知人善任。(2分)

(2)(根据材料归纳相关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2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专政机构;科举制抑制了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从地方收回了选官权;府兵制利于农业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3分)

(3)(多因一果,多角度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各国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的推动。(3分)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战争、管辖、和亲、册封等角度思考)主要方式:①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打败东突厥。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和黑水都督府等。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3分)

(2)(看国力、比发展、析政策)原因:①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制度先进;少数民族处于奴隶制阶级,相对落后,且少数民族首领也积极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分)

(3)(从局部到整体)影响: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传到边疆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