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0-09-19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病毒是一类非常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构成完整有机生命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部分内容承上结合细胞的学习,是《生命的基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又是与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是对人体健康保健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很好载体。本节课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重点在于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载体,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而且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决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充分体现《生命科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师本人对上述要求和教材的理解,结合所教授班级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病毒的一般特点;

(2)学生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学生了解典型的病毒病如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疾病病因、现状和危害。

(4)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情境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和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得到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经历讨论、争论等活动,认识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用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病毒与人类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病毒性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洁身自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养成;

(3)初步树立探索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和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难点:在了解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1、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与处理

(1)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5岁,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源使学生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态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系统了解相对薄弱,但学生对病毒与健康、病毒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且很感兴趣。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迷信、妄为、盲从。本节生命科学课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载体,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2)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让一些知识理解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推理、讨论等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交流表达能力。

(3)二期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命科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独特贡献,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也有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有独特优势,可虑到学生可能会太注重知识的考试、做题价值,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认为这些不过是德育的东西,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实用性、知识的有用性有时有一定难度,这堂课应该是很好的载体。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病毒的特征,而是更多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形成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学会科学面对疾病,富有责任心对待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对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提交流达到目标,对学生科学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讨论,经历思维碰撞从而建构起来。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和身心的积极投入是课程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主要采取“讨论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3、教具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主要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课文,认识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有关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科学知识;

(3)针对特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本节课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回家后翻看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与父母交流预防免疫的知识,目的在于不是让学生仅仅带着满足感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题和责任走向社会,同时创设抓手促进学生与父母、祖辈的沟通,担当科普的任务。

5、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呈现一些健康活力的画面,并与病人图片对比,引出健康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明确课程主题。

思考生活中病毒性疾病。

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培养学生向往健康,珍惜健康的意识,并引入主题:对健康构成威胁的一类生物——病毒。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教学问题生活化的风格。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大小:

(2)成分:(3)结构:(4)生活方式:

(5)繁殖方式

(6)分类:

病毒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提出问题:

病毒有多大?(插入病毒的发现史,引导学生思考白杰林克的成功奥秘)

由哪些成分组成?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一个病毒的?配合图片(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腺病毒)演示。

病毒在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显著特征?

根据寄主不同把病毒分为哪几类?

看书,思考并回答:病毒的特点:

很小,150nm以下。

主要有蛋白质和核酸二种成分。

蛋白质组成衣壳,核酸组成核心。

通过观察图片对病毒有一定感性认识。

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观看电影,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

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用多媒体素材配合教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病毒的概念。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通过科学史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2.病毒与人类关系:有利和有害:

.病毒是一类很简单的生物,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听到病毒二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病毒都是有害的吗?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方面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知道利用病毒可以制疫苗、改变植物形态、治虫害、防止细菌感染、进行基因治疗等。

其有害的一面主要是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

对病毒能有辨证地认识。

学生对病毒有利的一面了解不够,教师展示受病毒感染的郁金香画、烧伤病人等图片,并作些提示。本部分内容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艾滋病:

(1)名称(2)病因(3)传播途径(4)预防措施(5)病情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们以艾滋病为例,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艾滋病知识进行交流。

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由哪种病毒引起的?通过播放一段故事,引导分析主要传播途径,出示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具体途径图片。问: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会不会传播呢?出示图片组织分析讨论。

唤起学生关心帮助艾滋病人的爱心,通过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思想。

介绍圣洁的红飘带的含义。提出问题:针对传播途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防艾的严峻形势。介绍资料,了解现状。

通过看书,知道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分析得出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了解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途径。经讨论分析懂得生活中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播的。

根据传播途径,得出具体预防措施,如:洁身自好,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头,慎用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刀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珍惜生命。

讨论回答,形成关爱他人的思想。

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并提高兴趣。本部分主要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学生交换信息,相互学习,教师统一认识,并引导学生形成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对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加强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新的威胁——禽流感

以禽流感为背景,组织讨论,如果我是世卫组织或疾控中心的领导人,该怎样面对病毒威胁。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讨论,明确面对全球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要团结,负责,科学地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

角色扮演增强责任意识,将知识落实到行为中,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并为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全球性病毒危机作好准备。

作业布置:

回家与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预防接种卡,了解你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于父母交流。

回家完成这个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学会感恩,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板书提纲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大小微小

2、成分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

3、结构衣壳和核心

4、生活方式寄生性(增殖)

5、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胞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

2、有害

以艾滋病为例

相关知识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教材高一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病毒是一类非常独特的生命形式,是构成完整有机生命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部分内容承上结合细胞的学习,是《生命的基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又是与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生物,是对人体健康保健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很好载体。本节课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重点在于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载体,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生命科学素养,而且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科学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出决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尽义务,充分体现《生命科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师本人对上述要求和教材的理解,结合所教授班级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病毒的一般特点;
(2)学生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学生了解典型的病毒病如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疾病病因、现状和危害。
(4)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情境归纳推理获得新知和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得到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经历讨论、争论等活动,认识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用科学知识指导今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病毒与人类关系,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病毒性疾病有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洁身自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和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养成;
(3)初步树立探索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和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难点:在了解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选择
1、对学生的预见性分析与处理
(1)我所面对的学生大致在15岁,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大众媒体资源使学生对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认识。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态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系统了解相对薄弱,但学生对病毒与健康、病毒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且很感兴趣。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学生能客观而全面地认识病毒。这将导致他们面对一些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时可能会恐惧、逃避、愚昧、迷信、妄为、盲从。本节生命科学课要在学习病毒本质的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判断并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待病毒性疾病,本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载体,因此我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以适应学生发展。
(2)我校作为重点中学,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应成为难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看看、议议、想想,化难为易,让一些知识理解目标高效实现,省出来的时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推理、讨论等活动培养其逻辑推理和交流表达能力。
(3)二期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生命科学》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独特贡献,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也有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都有独特优势,可虑到学生可能会太注重知识的考试、做题价值,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目标,认为这些不过是德育的东西,所以,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实用性、知识的有用性有时有一定难度,这堂课应该是很好的载体。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前述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这堂课没有很大的知识容量,我将着眼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形成,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记住病毒的特征,而是更多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形成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辩证认识,学会科学面对疾病,富有责任心对待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对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组织提交流达到目标,对学生科学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交流,讨论,经历思维碰撞从而建构起来。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充分调动和身心的积极投入是课程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主要采取“讨论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
3、教具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课件创设一些认知情景,将一些微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主要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课文,认识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有关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科学知识;
(3)针对特定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本节课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回家后翻看自己的预防接种卡,与父母交流预防免疫的知识,目的在于不是让学生仅仅带着满足感走出课堂,而是带着问题和责任走向社会,同时创设抓手促进学生与父母、祖辈的沟通,担当科普的任务。
5、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呈现一些健康活力的画面,并与病人图片对比,引出健康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明确课程主题。
思考生活中病毒性疾病。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培养学生向往健康,珍惜健康的意识,并引入主题:对健康构成威胁的一类生物——病毒。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体现教学问题生活化的风格。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大小:
(2)成分:
(3)结构:
(4)生活方式:
(5)繁殖方式
(6)分类:病毒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提出问题:
病毒有多大?(插入病毒的发现史,引导学生思考白杰林克的成功奥秘)
由哪些成分组成?
这些成分是如何构成一个病毒的?配合图片(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腺病毒)演示。
病毒在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显著特征?
根据寄主不同把病毒分为哪几类?看书,思考并回答:病毒的特点:
很小,150nm以下。
主要有蛋白质和核酸二种成分。
蛋白质组成衣壳,核酸组成核心。
通过观察图片对病毒有一定感性认识。
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观看电影,了解病毒的增值过程。
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用多媒体素材配合教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病毒的概念。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通过科学史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2.病毒与人类关系:有利和有害:.病毒是一类很简单的生物,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听到病毒二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病毒都是有害的吗?引导学生从有利、有害两方面分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思考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知道利用病毒可以制疫苗、改变植物形态、治虫害、防止细菌感染、进行基因治疗等。
其有害的一面主要是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
对病毒能有辨证地认识。学生对病毒有利的一面了解不够,教师展示受病毒感染的郁金香画、烧伤病人等图片,并作些提示。本部分内容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艾滋病:
(1)名称
(2)病因
(3)传播途径
(4)预防措施

(5)病情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们以艾滋病为例,组织学生就所了解的艾滋病知识进行交流。
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
由哪种病毒引起的?
通过播放一段故事,引导分析主要传播途径,出示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具体途径图片。问: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会不会传播呢?出示图片组织分析讨论。
唤起学生关心帮助艾滋病人的爱心,通过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思想。
介绍圣洁的红飘带的含义。
提出问题:针对传播途径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
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防艾的严峻形势。
介绍资料,了解现状。
通过看书,知道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分析得出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了解日常生活可能传播的途径。经讨论分析懂得生活中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播的。
根据传播途径,得出具体预防措施,如:洁身自好,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头,慎用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刀等,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珍惜生命。
讨论回答,形成关爱他人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并提高兴趣。本部分主要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学生交换信息,相互学习,教师统一认识,并引导学生形成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对艾滋病人的正确态度,加强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新的威胁——禽流感以禽流感为背景,组织讨论,如果我是世卫组织或疾控中心的领导人,该怎样面对病毒威胁。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讨论,明确面对全球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要团结,负责,科学地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角色扮演增强责任意识,将知识落实到行为中,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并为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全球性病毒危机作好准备。
作业布置:回家与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预防接种卡,了解你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于父母交流。回家完成这个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学会感恩,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
板书提纲
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大小微小
2、成分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
3、结构衣壳和核心
4、生活方式寄生性(增殖)
5、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胞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
2、有害
以艾滋病为例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学案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方面: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关于细胞的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二)资料分析——细胞核的功能(三)细胞核的结构(四)小结

(五)练习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科学发展历史: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代谢”

借助ppt,讲授DNA的结构以及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看染色体与DNA关系的图片

借助P54旁栏部分,提出问题:“一个多细胞生物,其细胞核中的蓝图是否都一样的呢”?简单揭示同一生物其组成的细胞的多样性的原因。因此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物质组成

(略)

学生活动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资料分析”,讨论,并回答、交流后面的讨论题。理解细胞核的结构以及物质组成。在老师引导下,讲出DNA和染色质、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就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七、板书设计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分布: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n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n某些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二、结构

1、核膜:(双层膜结构)①包围在细胞核外围的双层膜结构,是核的边界,把细胞质与核内物质分开。

②两层膜之间有10~50nm的空隙,称为核周腔。

n在某些细胞中,可看到核周腔同粗面型内质网的腔隙相连通。

③在核膜外层的外表面附着有核糖体。

④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的酶,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⑤核膜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⑥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控制着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对核内物质有保护作用。

n核膜具有屏障作用,其特殊功能之一就是把核酸,尤其是DNA集中在细胞核中。

n水分子以及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透核膜。

n核膜对某些离子(如Na+)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可是不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⑦核孔:在核膜上,有许多部位核膜内外两层相互连接,形成了穿过核膜的核孔。

n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n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必须由核孔通过,如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和细胞核中的信使RNA(mRNA)到细胞质中去

n核膜是唯一可让大分子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其上有核孔。

n生物大分子可自由通过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核膜。2、核仁

①细胞分裂间期核内最显著的结构——折光性较强;

②通常是匀质的球形小体;

③高度动态的结构——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④与核糖体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核糖体RNA(r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

3、染色质

①概念: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②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③两种形态结构:

名称

染色质

染色体

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

分裂期

形态

细丝状并交织成网

圆柱状或者杆状

观察工具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n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三、主要功能: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2、大量科学实验证明:①凡是无核的真核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人体成熟的红细胞。

②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当重新移入细胞核后,又能够恢复生命活动。

n原核细胞的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核仁;内有丝状的DNA分子。八、布置作业

基础:

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_____________和哺乳动物成熟的_____________等极少数细胞外,______________都有细胞核。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细胞核结构包括___________(双层膜,把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分开);染色质(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染色质容易被_____________染成深色。_____________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仁(与某种__________的合成以及______________的形成有关);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细胞分裂时,细胞核______________,染色质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光学显微镜清晰可见的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重新成为细丝状的_______________,被包围在新形成的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4.细胞核是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5.细胞既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也是生物体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变式训练:

1、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是()

A.核膜和核仁B.蛋白质和DNAC.糖类和核酸D.染色质和水

2、染色质的主要物质组成包括()

A.DNA和RNAB.RNA和蛋白质C.DNA和蛋白质D.核酸和蛋白质

3、细胞能够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是()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线粒体提供能量

C.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D.细胞结构保持完整性

4、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通过组织培养,能发育成新的植株。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B.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表达要离开母体

C.新植株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

5、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

A.进行能量转换B.合成蛋白质

C.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D.储存能源物质

6、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变形虫去核后不能存活多久,这些现象说明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细胞核B.细胞质C.线粒体D.核糖体

7、下列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大多数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的体积小

B.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不同

C.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无任何细胞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各种细胞器

D.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在核区内,没有核膜包围,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储存在细胞核中,有核膜包围

8、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一组的是()

A.噬菌体和根霉B.细菌和草履虫

C.蓝藻和酵母菌D.衣藻和变形虫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学案
一、基础知识
1、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单细胞生物一般是____________独立生活,他们往往有自己__________的形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有机体中,常见的细胞形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的呈_______。各种细胞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动植物细胞的体积要______微生物细胞,高等动物的卵细胞__________体细胞。
2、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统一
形态和功能的统一是有机体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的细胞尤为明显。
3、细胞的观察工具—显微镜
1)实验室中常用的观察细胞的工具为____________,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通常使用_________作为光源,其分辨率最高只能达________,放大倍数最高为__________左右,可以进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观察。如果要观察细胞的更细微的结构,还需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可以把细胞放大________倍,可以看到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这极大的推进了细胞研究的进程,逐步进入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A、取镜(手握镜臂,手托镜座。)
B、安放(偏放。)
C、对光(在镜下,眼看,眼睁,转动,使视野。)
D、观察(先用倍镜,再用倍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放大倍数是和的乘积。指对的放大,而不是面积的放大。
②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区别

③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的区别:
每个细胞的大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视野的明亮度
低倍镜
高倍镜
4)成像特点——倒立(上、下和左、右全相反)
5)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步骤


6)排除异物的方法
二、分析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要想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用低倍镜还是高倍镜?

2、在白纸上写一个“F”,那么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什么样子?

3、在视野的左上方看到一物像,希望把它移到视野的中央,怎么移动装片?

4、在视野中看到一黑点,它可能在上,怎样排除?

三、巩固练习
1、用短线将下列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及相应的功能、意义连接起来
红细胞体积大,细胞内营养物质含量高有利于在血管内快速运行和携带氧气

小肠绒毛扁圆形、无核、含血红蛋白高有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上皮细胞

精子近腔面细胞膜有突起,表面积大保证其运动,与卵子相遇

神经细胞细胞结构简化,后端有鞭毛有利于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卵细胞有多分支的树突和长的轴突保证受精后卵裂和早期胚胎发育时营养
2.李华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他应该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3、以下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某细胞为主要观察对象,由视野A到视野B时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B③→②→①
C⑤→④→③→②D③→④→①→②

高一 生物 第2节 细胞凋亡 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 生物 第2节 细胞凋亡 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2节细胞凋亡

[背景知识互动]
1.人的自然寿命是多少岁?人的寿命的长短与什么有关?
2.人体每天都有哪些细胞死亡?举例说明。
答案:1.人的自然寿命是120岁。人的寿命与细胞衰老有直接关系。
2.人体每天死亡的细胞有小肠上皮细胞、皮肤细胞、血红细胞等。知识链接
人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有关。
人体内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死亡。

[典型例题探究]
什么是细胞凋亡?
解析:高等真核生物的大多数细胞,在丧失生理功能或严重受损时,激活固有的细胞自杀程序而自灭。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程序化死亡。细胞凋亡这个词指细胞程序化死亡所表现的生理变化和形态变化,其中包括细胞收缩、膜泡化、染色质浓缩和降解成小片段。
答案:细胞凋亡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生的细胞死亡,因而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死亡。规律发现
细胞凋亡中的细胞经常降解成为膜包裹的凋亡体,被巨噬细胞或邻近的细胞吞噬或消化,但不产生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胞凋亡的过程的三个阶段为:
凋亡的起始:细胞皱缩,细胞连接消失,内质网膨胀,染色体固缩并沿着核膜分布,但细胞膜依然完整。
凋亡小体的形成:核膜破裂,染色体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一些细胞器聚集后被内折的细胞膜包围,在细胞表面形成了许多泡状和芽状的突起,这些突起叫做凋亡小体。
细胞的解体:凋亡小体逐渐与细胞分离,脱落至细胞间质,最终被周围的细胞吞噬并消化。
答案:凋亡的起始凋亡小体的形成细胞的解体注意对细胞凋亡过程的掌握。

细胞凋亡

[学习目标导航]
探讨细胞的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情感性目标:经历或感受水平)。学习提示
细胞凋亡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成果,通过查资料来进行学习。

[教材习题研讨]
巩固提高:
1.解析:死亡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但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这种正常死亡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现象。
答案:细胞凋亡的意义表现在:
有利于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有利于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方法点拨
细胞凋亡对于个体的正常发育、代谢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2.解析:老年性痴呆是由德国精神病医生艾尔茨西莫于1906年首先发现的一种精神病,故又称艾尔茨西莫氏症,这种疾病表现为不知不觉中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初期是记忆力衰退,对近期发生的事往往记不住。进而可以发展到刚吃过饭就忘了吃的是什么菜,连自己有几个子女也答不对,理解力、分析综合能力下降,行为异常,易怒,无故打人骂人。最终失去讲话表达能力,不能思维,生活不能自理。
答案:(1)预防高血压病最为重要。因为老年性痴呆中几乎有一半病例与脑动脉硬化有关。饮食中要少盐,每天食盐的摄入量控制在10g以内。已经患了高血压病则应积极治疗,防止血管硬化。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大约有5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估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全国人口的20%左右。国内外研究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将逐步增高,8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可达80%。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好每天上、下午各步行30分钟(约3000~4000m)。适当的锻炼可增强血管弹性,并可减肥。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也是动脉硬化的诱因。
(3)吸烟会使血压升高,促进血管硬化。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还会减弱脑细胞的功能。所以,吸烟是老年性痴呆的促进剂,必须戒除。
(4)适当多用脑,保持精神健康。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每天用半小时写日记,对活跃脑细胞很有益。对新事物要有兴趣,多思多想,但应避免过多的精神负担和不良刺激。
(5)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服些维生素A、C、E类药物。适当补充钙、锌、镁、锰、硒、锗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通常存在于一些海产品中。每日服一粒施尔康片,可以保证大部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6)多吃鱼和黄豆制品。鱼类食品含有大量DHA(甘二碳六烯酸),这是大脑营养必不可少的不饱和脂肪酸。老年人经常食用富含DHA的鱼类,虽然不能使已经死亡的脑细胞再生,但尚存的脑细胞突触在DHA的作用下可延伸,脑细胞间的网状结构得到加强,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脑功能,防止记忆力衰退,预防和阻止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和发展。但油炸可以破坏部分DHA,蒸、煮是比较好的烹调方法。黄豆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后者进入人体能集结并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参与调节思维、记忆和控制肌肉活动。所以,多吃黄豆及豆腐、豆浆等很有益处。
(7)不少中药能益智健脑,如中医古籍记载,何首乌能“益精髓,固精,益肾”;五加皮“添精补髓,不忘事”;杜仲“补中益精气,强肾气”;枸杞“填精,补髓”;黑芝麻“填脑髓,最益老人”;仙茅“填骨髓,久服通神,强记忆,长精神”等等。特别是火麻仁,气味芬芳,富含油质,炒熟熬汤常服,不仅可益智,还能延寿。适当服用这些药物,或与食物做成药膳,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老年性痴呆正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老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疾病,老年性痴呆的防治是每一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
3.答案:老是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它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早就发现细胞免疫功能是随年龄的老化而降低,例如产生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急剧萎缩,当免疫功能生理性衰退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就会出现病理性衰老,即老年人易为病原菌所感染,并罹患自身免疫病和肿瘤。新近发现一种“老化基因”,由它所编码表达的蛋白可阻止未成熟的细胞停止分裂,这种“老化蛋白”在老年人的淋巴细胞上亦有表达。
细胞凋亡异常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细胞凋亡功能受抑可见于肿瘤、自身免疫病(AID)、病毒感染等;细胞凋亡功能增强则见于艾滋病、骨质疏松、神经退变性疾病等细胞生理性的正常死亡对于机体清除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是十分重要的,与细胞凋亡功能下降有关的自身免疫病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IDDM)、银屑病等。
分析讨论:细胞凋亡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渗透到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治疗和药物筛选等许多领域。对细胞凋亡(Ap)机制的探讨,为临床上研究某些疑难病症如AIDS、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开辟了新的领域。
1.探索细胞的分化方向除了细胞内部有着决定因素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必然要对其要有重要的影响。
2.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的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眼的发生是胚胎诱导的典型例证。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存在甲状腺激素对发育的促进作用。细胞凋亡是细胞按照发育程序进行的一种自杀性死亡的过程。

[教材优化全析]要点提炼
死亡是生命的普遍现象,但细胞死亡并非与机体死亡同步。正常的组织中,经常发生“正常”的细胞死亡,它是维持组织机能和形态所必需的。这种正常死亡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细胞凋亡(cellapoptosis)现象。
细胞凋亡是指在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按照一定程序发生的细胞死亡,因而细胞凋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来控制的一个自然过程。
1.细胞凋亡的过程和机制
细胞凋亡是借用古希腊语,表示细胞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由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与细胞坏死是有区别的。细胞凋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凋亡的起始:细胞皱缩,细胞连接消失,内质网膨胀,染色质固缩、分块,位于核膜上。
②凋亡小体的形成:核膜破裂,染色体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断,与一些细胞器聚集后被内折的细胞膜包围,在细胞表面形成许多泡状和芽状的突起,这些突起叫做凋亡小体(如下图)。细胞凋亡发生时,器官和组织并没有发生坏死现象,即不发生炎症。而当细胞受到急性强力伤害时立即出现的早期反应。包括胞膜直接破坏,然后发生炎症(如下图)。
③细胞的解体:凋亡小体逐渐与细胞分离,脱落至细胞间质,最终被周围的细胞吞噬并消化。细胞凋亡的过程是细胞机能的退化,进而细胞形态结构的破裂,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探究活动
细胞凋亡的机制
蛙胚发育22天时,前脑两侧向外凸出,形成视泡。视泡与外面的外胚层上皮接触,诱导后者形成晶状体,随后在视杯和晶状体共同诱导下外面的表皮形成角膜。如果把视泡切下,移植到头部任何部位,亦可诱导与其接触的上方外胚层发育为晶状体。在胚胎细胞分化中,诱导作用普遍存在,它对个体发生和建成具有重要意义。要点提炼
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的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眼的发生是胚胎诱导的典型例证。
激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可看作是远距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动物个体发生中比较普遍存在。例如无尾两栖类的幼体发育要经过一变态阶段,在此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有蝌蚪的尾鳍和尾部被吸收,前后肢形成等。这些变化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有关系。幼体发育到一定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便引起变态。人类胎儿时期,指(趾)间组织和尾部组织也发生与蝌蚪尾部退化相类似的变化。
2.细胞凋亡的意义
叶落归根是因为树叶的自然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人和生物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到了一定时期也会像树叶那样自然死亡,但是这种死亡是对于个体的正常发育、代谢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甲状腺激素对发育起促进作用。
(1)有利于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这种细胞死亡对于胚胎发育是必需的,比如,蝌蚪变形成为青蛙就是如此。在人类胚胎,手指与脚趾的形成中也需要一部分细胞程序性死亡,如此才可能生成指、趾。同样,在大脑发育的最初阶段程序性细胞死亡也决定着大量神经细胞的产生与消亡。思维拓展
大脑的发育初期,具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发育的过程就是大量的无用神经元的死亡。
(2)有利于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无论在发育期还是在成人体内,既有大量的新细胞产生,也有大量的旧细胞死亡,这是生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维持机体组织中适宜的细胞数量,在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需要一种精确的动态平衡。由于这种生成与死亡的有序流程,在胚胎和成人期便维持着人体组织的适宜细胞数量。而这种精密地控制细胞的消亡过程就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要点提炼
正常的生命需要细胞分裂以产生新细胞,并且也要有细胞的死亡,由此人体和生物的器官才得以维持平衡。
(3)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关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与死总是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比如,癌症就是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而在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下,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量死亡,人的免疫力遭破坏,艾滋病便发作。
3.细胞凋亡与人类健康
(1)细胞凋亡过度造成的疾病:细胞凋亡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病毒和细菌侵袭人体细胞的机理。除了AIDS,另外一些疾病,如帕金森氏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等都是由于很多正常细胞被不正确地启动了程序性死亡过程而造成细胞过量死亡。没有了正常的细胞凋亡,人与动物体将会得病。癌症是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造成的。

全析提示
帕金森氏综合症是以震颤、肌强直、体位反射消失为特征的综合症,是60岁以上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往往与老年痴呆伴发。
(2)细胞凋亡不足造成的疾病,如上面提到的肿瘤的发生等。有了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认识,还可把这种认识应用和深化到一些严重威胁人类疾病,如癌症的防治上。比如,目前临床许多治疗方法是建立在刺激细胞“自杀程序”的基础上的。这是一种非常有意味和挑战性的工作,可以预言,通过进一步研究能够找到更精确的方式来诱发癌细胞的细胞死亡,从而战胜癌症。思维拓展
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焦点可能仍然是细胞增殖的控制,因为这是许多癌基因发挥作用的地方。然而现在有有力证据表明必须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即细胞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