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语文下学期备考知识点:兰亭集序

兰亭序高中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5

高一语文下学期备考知识点:兰亭集序。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学期备考知识点:兰亭集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下学期备考知识点: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一、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
(1)例:若合一契
(2)例:其致一也
(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
三、词类活用
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齐彭殇为妄作: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足以极视听之娱:
四、通假
虽趣舍万殊
亦由今之视昔
或悟言一室之内
五、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
今义: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以为流觞曲水
映带左右
悟言一室之内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当其欣于所遇
虽无管弦之盛
【本课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jAb88.CoM

延伸阅读

高一语文下学期备考知识点:赤壁赋


高一语文下学期备考知识点:赤壁赋

《赤壁赋》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5、举匏尊以相属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凌万顷之茫然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2、歌:
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
3、如: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目标择定】
1.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2.在朗读和想象联想中,再现作者笔下的风景,品味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品格。
3.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便捷的交通,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丰富吗?
1.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朗读全文,先用原文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2.高雅之士欢度在怎样的美景中的?朗读原文,并用诗意化的语言再现。
3.儒雅之士必有儒雅之行。他们进行了哪些的活动?请用原文回答。
4.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便捷的交通,可古人心灵的快乐却并不比当代人少,为什么?请先朗读全文后作答。
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神龙本兰亭集序(书法)
2.《兰亭集序》花开并蒂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会稽(ku¨¤i)修禊(x¨)巳日(s¨)
B.峻岭(lǐn)激湍(tuān)流觞(shānɡ)骋怀(chěnɡ)
C.娱乐(y¨)会晤(w¨)形骸(h¨i)国殇(shānɡ)
D.虚诞(xi¨n)酣畅(hān)玄理(xi¨n)清冽(li¨¨)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若合一契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其致一也D.吏呼一何怒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D.悟言一室之内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或取诸怀抱
6.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亦将有感于斯文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其致一也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8.翻译以下句子
A.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二、课文探究检测
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
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10.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①,当抗行;比张芝②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时刘惔为丹杨尹,许询尝就惔宿,床帏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羲之在坐,曰:“令巢、许③遇稷、契④,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钟繇:曹魏大臣,精于书法。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书法家,专习草书,被尊称为“草圣”。③巢、许:巢父、许由,相传均为唐尧时隐居的高士。④稷、契:稷,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契,传说中商族的始祖。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羲之叹惜弥日弥:满
B.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抗:抵挡
C.意甚悦,固求市之市:买
D.顷正赖丝竹陶写赖:依赖
13.下列全部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采药石不远千里
⑥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已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感到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认为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王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芝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译文: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16.用“/”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四、文苑小憩
1.兰亭名联
清响拟丝竹;真契齐古今。——沙孟海题绍兴山阴兰亭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钱君匋题绍兴山阴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是日也天朗气清。——绍兴山阴兰亭(集《兰亭集序》句)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座放言无古今。——绍兴山阴兰亭
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绍兴山阴兰亭
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治时现旧放鱼。——绍兴山阴兰亭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绍兴山阴兰亭
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雾结,想见大王书。——王遽常题绍兴山阴兰亭
寄傲林丘,三春陶和气;散怀山水,千载挹遗芳。——杨思树题绍兴山阴兰亭
临内史书,每抚斯文多感慨;入山阴道,得逢胜地且勾留。——杨昌浚题绍兴山阴兰亭
斯地占有情风月,无尽湖山,胜会记千春,不识几经癸丑岁;
何人继两晋衣冠?一时觞咏,清游追上巳,可能重返永和年。
——张荣培题绍兴山阴兰亭
2.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我读《兰亭集序》
白坤峰
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思索而且正视死亡,向死而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千年之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坦然地思索着同样的生与死的问题:“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一千年之前,王羲之同样认识到人的可悲。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高朋满座的集会之后突然心生悲凉,这是对生命易逝的悲凉,是面对冷冰冰的时间却无可奈何的悲凉,是灿烂的生命面对必然毁灭的悲凉。
文章的第一段,王羲之以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山阴县兰亭的美丽:正是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名士们都来了,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不出诗就罚一杯,其乐融融,王羲之不由游目骋怀,笑逐颜开。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带着浓浓的醉意,挥动鼠须笔,写下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虽有涂改之痕,但瑕不掩瑜,自古及今让很多人赞叹不已。
东晋时期的中国并不太平,人命如草,我们可以想像,这短暂的欢乐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悲凉,尤其是当王羲之想到古人发出过有关生命短暂的感叹却同样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他的悲凉就更加深重了。是的,“死生亦大矣”——死与生是大事啊,人都是要死去的。他明白活着美好,他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观点,其实那种表面荒诞的生死观也是面对多难人生的无奈自我安慰啊。
王羲之的感叹至今也让我们有同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我们今天也发出过“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浩叹。
王羲之的思想并不是多么深刻,但是真实,真诚。
时间最终战胜了王羲之,时间最终战胜了帕斯卡尔,时间也最终会战胜我们。然而,我们活过,我们思想过,我们比时间伟大,虽然时间比我们有力量。
王羲之因为思索生命的终结,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而帕斯卡尔不仅思考生命的终结,而且进一步明白了人的伟大与高贵,“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可悲。”所以,帕斯卡尔由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
中国的土壤没有提供让芦苇长成大树的营养。中国的芦苇王羲之影响了中国的书法。
赏析:本文是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写的感想。说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见解深刻独到。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非常脆弱的东西;二是人毕竟是有思想的,人因为能思想而坚强、伟大。但王羲之最终没有成为思想家,却成了一代书法家,这一点和法国的帕斯卡尔有所不同,帕斯卡尔有适合他生长的土壤,他由一棵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王羲之)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原文略。总结: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风习习;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他们少了过度的物欲的追求,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
对事物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生命本体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5.点拨: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同游孙绰也有同感,在《兰亭后叙》中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会如此悲叹,回过来我们在看王羲之,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CA.癸:ɡuǐ;B.岭:lǐnɡ;D.诞:d¨¤n,玄:xu¨n。
2.A
3.A语气词
4.D(“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5.暮春:指春季最后一月。咸:副词,皆。丝竹管弦: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致:达到,此指达到的效果。极:尽,尽情享受。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6.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①②判断句③状语后置句?④⑤定语后置句
8.A.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B.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C.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9.C
10.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1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2.B。抗:匹敌,相当。
13.C。“任率”意为“任性率真,不做作”。③是写王羲之很喜欢鹅。④是指庾翼感到王羲之书法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自己感觉到过去张芝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⑤是讲王羲之晚年热衷于炼丹制药。③④⑤均与“任率”无关。
14.B。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可以像大雁排队一样紧跟在他后面。并不是“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15.(1)王羲之被授予护军将军之后,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
(2)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浸入水池的墨汁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假如让我也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
16.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兰亭集序》,让学生了解书法作为艺术的基本特点。

2、体悟王羲之对人生喜悦与哀伤的相关论述;

3、理解王羲之对生命的觉解,留下生命的痕迹。

二、教学难点

1.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所蕴含的书法美学;

2、《兰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晋哲学思想。

三、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这类文章,既要欣赏文本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书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为大书法家,他在文本的书写中寄寓自己对生命的观照和理解,这是“书法的兰亭”。

王羲之在表达生命的欢悦时,用了非常优美而雅驯的文辞来描绘历史中的那一个春天的美景,这是“文学的兰亭”。

同时,王羲之作为东晋之人,必然要带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对生命短暂与生命无常的深刻喟叹,这是如雾一般笼罩整个魏晋时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这是“哲学的兰亭”。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来接受这一篇课文,还是非常好的,他们已经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对较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础。同时,他们对新鲜的文本,对脍炙人口的文本保持着较为持久的期待,这样的心理易于学生的接受。

五、教学方法和工具:

讲读,讨论,评析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实录:

课时一:书法的兰亭

一、背景导入——书坛“教父”

王羲之是第一个把写字当做艺术追求的唯美的书者,他“增删旧制,独创新体”,代表书法艺术的觉醒,备受后人推崇。他众体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传序》中评其书法曰“尽善尽美”。王羲之在当时就“生华四宇,价倾五都”,《集王圣教》被誉为“千古书学之祖”,黄山谷说他“无一字不可人意”,这位“书圣”简直可算书坛“教父”。他在千年书法史上留下了一座巨大的丰碑,后代书家甚至无人从他设立的范式中走出。《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后代书人无不服膺。

二、书法的兰亭

书法作为艺术——《兰亭集序》的书法赏析

书法不是写字。书法是追求美的,写字是实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书法呢?印刷体还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净,平正,舒服,但不见性格性情,也不是“书法”。

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多媒体展示书论1),要写出字的生命感。

“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多媒体展示书论2)

展示《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让学生感受、品评、欣赏书法中的生命气息,并尝试用一两个字概括。

明确:姿媚、俊朗

(二)书法是抒情的

“书者,抒也,散也,散怀抱也”,“文则数字成其言,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讨论2: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样借书法抒情的?书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绪波动?

展示《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图片,学生欣赏、讨论、发言

结论:前面和后面看得见情绪的波动,涂抹的草迹流露出喜与忧。这些书写的痕迹与文脉是贯通的,我们即使不读文章,只读一读帖,就能知道那个惠风和畅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变化:前段字迹隽秀工稳,行距较大,舒展开朗,写的是兰亭雅集盛况,可见书写此段时作者心情愉悦,随之行距渐仄,行笔加快,字亦稍粗放,笔误涂抹之处增多,体现了作者由乐而忧由忧而悲的微妙情绪变化。高妙的书法家会以笔写心,以微妙的笔触表达心迹,拙劣的书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样的,看不到书写时的心境。

(三)书法是表现个性的

“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多媒体展示)

讨论3:从《兰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找三个性格迥异的同学板书,并分析其自己与性格的关系

举例:

放荡不羁的人——龙飞凤舞,气势不凡

谨小慎微的人——毕恭毕敬,刻板

坚强倔强的人——刚劲有力

从《兰亭集序》课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三、教学生临写《兰亭集序》中行书笔法——以“永字八画”为例。

课时二:文学的兰亭,哲学的兰亭

一、文学的兰亭

段一、段二:以人为本的诗意生活

让学生阅读课本,寻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明确: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事——会于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紧张,竞争,恐惧。空气是污浊的,环境是污染,工作高强度,居住拥挤。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地方与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总结:一二两段触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乐也。

二:哲学的兰亭

段三、段四:缘情析理

让学生阅读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乐构成?人生是由什么构成的?

人生之乐:欣于所遇—(爱情、金钱、权势、名誉)

暂得于己(一时的快乐)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忧:情随事迁,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总结:人生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忽有忽乐,或忧或乐,直到死亡的来到——终期于尽,而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确定因为修短随化。

分析到这里,我们感到岂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着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么呢?——无能为力?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迹

生命的无奈,死亡的悲哀是从古到今一贯存在的。

昔人(兴感之文)

王羲之(临文嗟悼)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实的死亡面前,战国时期的庄子已有觉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种解脱,复归大道,浮生若梦。死就是从梦中醒来。庄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对死亡的畏惧。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力的受虐似的对死亡的接受,其实简介的否定了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无能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迹。

王羲之反对庄子式的自我欺骗的觉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说:“死生亦大”。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现实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诗歌,留下这次盛大欢会的生命记录,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过书法、诗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寻求不朽。传说他苦练书法,长期洗砚,以至池水尽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辉煌的明证,“羲之之书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顶峰。

结语:

孔子说:我死了,但我的道要传下去。

王羲之说:我死了,但我的书法要传下去。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都死了,我们的什么可以传下去呢?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诗歌鉴赏人教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ɡ)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wù)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dàn),齐彭殇(shān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重点字词:

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流觞曲水:用漆制造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让它飘着。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这是古人的劝酒方式。

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俯仰一世:一生度过的很快。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

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写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语言。

放浪形骸之外:指放纵不羁的行为,身心不受世俗的拘束。

趣舍:同“取舍”

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面写上字,分开两部分,一人一半,作为凭证。

一死生:把生死看作一回事。

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一视同仁。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

原文翻译:

永和九年,当时是癸丑之年,三月上旬的时候,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集合,为了祈福。大批的有才之人都汇聚在这里,不管年龄大小的人都聚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笔直挺拔的竹子。又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围绕在了亭子的四周,我们把用溪水流觞,排排坐在曲水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但喝酒作诗也足够来形容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日历,抬头看到宇宙的浩大,低头看到大地上生长的万物,用来开阔视野,抒发情怀,已经足够比拟视听盛宴,真的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就过完一辈子了。有的人在室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拿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便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有一天也会老去。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厌倦的时候,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便产生了感慨。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物,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发感慨的原因,理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的相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感叹,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胡说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真的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宴会的人,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便是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思想和原因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作者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祖籍山东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

写作背景: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280年灭吴,西晋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316年被灭。317年,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就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羲之召集了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做禊事。经过演变,到了两晋时期,就变成了一些文人雅士聚会的方式。

就在这个聚会上,各个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一个一个抄录下来成为《兰亭诗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聚会,便有了传世之作《兰亭集序》。

然而,《兰亭诗集》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及影响,反倒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不但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品读鉴赏:

赏析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这些都看出作者的快乐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文章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又描写了暮春三月融和的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也应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极致了,所以“信可乐也”。

赏析第二自然段: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一方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方面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全然取决于自然的造化,以及最终的殊途同归。所以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生命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不由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段文字情调明显低沉。

真正令王羲之感到痛的并不是生命与时光的易逝,也不是死亡的来临,而是人们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虚掷了光阴,蹉跎了岁月,选错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比如在大麻的烟雾缭绕中迷失方向的某些明星们。他们沉醉于一时的快乐与满足,最终功业无成。所以这一段的“痛”是为虚度人生之痛。

赏析第三自然段:描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到了第三段,作者的感情由“痛”转为“悲”。文章虽已“悲”字做结,但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与热爱。王羲之虽然没有在文中直接给我们点出来这一点,但他究竟有没有积极地对抗这种生命的虚无?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这种悲叹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而王羲之以他文采和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向我们证明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方式,那就是?珍惜生命,抓住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正因为他珍惜生,所以他才直面死。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