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西师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5高一语文下册《诗经》北师大版学案分析。
高一语文下册《诗经》北师大版学案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延伸阅读
高一数学必修3导学案(北师大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3导学案(北师大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3.2.3互斥事件(1)
授课
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
目标1理解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定义,会判断所给事件的类型;
2.掌握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并会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
过程
与方
法自主学习
1.互斥事件:在一个随机试验中,把一次试验下___________的两个事件A与B称作互斥事件。
2.事件A+B:给定事件A,B,规定A+B为,事件A+B发生是指事件A和事件B________。
3.对立事件:事件“A不发生”称为A的对立事件,记作_________,对立事件也称为________,在每一次试验中,相互对立的事件A与事件不会__________,并且一定____________.
4.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1)在一个随机试验中,如果随机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事件,那么有P(A+B)=_________.
(2)如果随机事件中任意两个是互斥事件,那么有____________。
5.对立事件的概率运算:_____________。
探索新知:
1.如何从集合的角度理解互斥事件?
2.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有何异同?
3.对于任意两个事件A,B,P(A+B)=P(B)+P(B)是否一定成立?
4.某战士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击中环数大于6的概率为0.6,击中环数是6或7或8的概率为0.3,则该战士击中环数大于5的概率为0.6+0.3=0.9,对吗?
5.什么情况下考虑用对立事件求概率呢?
6.阅读p143例3和p144例4,你的问题是什么?
精讲互动
例1.判断下列给出的每对事件是否为互斥事件,是否为对立事件,并说明理由。
从40张扑克牌(红桃、黑桃、方块、梅花点数从1~10各10张)中,任取一张。
(1)“抽出红桃”与“抽出黑桃”;
(2)“抽出红色牌”与“抽出黑色牌”;
(3)“抽出的牌点数为5的倍数”与“抽出的牌点数大于9”。
例2.解读课本例5和例6
达标训练
1.课本p147练习1234
2.(选做)一盒中装有各色球12个,其中5个红球、,4个黑球、2个白球、1个绿球。从中随机取出1球,求:
(1)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的概率;
(2)取出1球是红球或黑球或白球的概率。
作业
布置1.习题3-26,7,8
2.教辅资料
学习小结/教学
反思
§3.2.4互斥事件(2)
授课
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型习题课主备课人
学习
目标1理解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概念,会判断所给事件的类型;
2.能利用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进行相应的概率运算。
重点难点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
过程
与方
法自主学习
1复习:(1)互斥事件:.
(2)事件A+B:给定事件A,B,规定A+B为,事件A+B发生是指事件A和事件B________。
(3)对立事件:事件“A不发生”称为A的对立事件,记作_________,对立事件也称为________,在每一次试验中,相互对立的事件A与事件不会__________,并且一定____________.
(4)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1)在一个随机试验中,如果随机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事件,那么有P(A+B)=_________.
(2)如果随机事件中任意两个是互斥事件,那么有____________。
(5)对立事件的概率运算:_____________。
2探索新知:
阅读教材p147例7,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精讲互动
例1.某公司部门有男职工4名,女职工3名,由于工作需要,需从中任选3名职工出国洽谈业务,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否为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否为对立事件:
(1)至少1名女职工与全是男职工;
(2)至少1名女职工与至少1名男职工;
(3)恰有1名女职工与恰有1名男职工;
(4)至多1名女职工与至多1名男职工。
例2.课本p148例8
例3.(选讲)袋中有红、黄、白3种颜色的球各一只,每次从中任取1只,有放回的抽取3次,求:
(1)3只球颜色全相同的概率;
(2)3只球颜色不全相同的概率。
达标训练
1.课本p151练习12
2.选择教辅资料
作业
布置1.习题3-29,10,11
2.预习下一节内容
学习小结/教学
反思
§3.3模拟的方法———概率的应用
授课
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
目标1初步体会模拟方法在概率方面的应用;
2.理解几何概型的定义及其特点,会用公式计算简单的几何概型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借助模拟方法来估计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几何概型的概念及应用,体会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
难点:设计和操作一些模拟试验,对从试验中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随机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学习
过程
与方
法自主学习
1.模拟方法:通常借助____________来估计某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用模拟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重复试验,对于某些无法确切知道概率的问题,模拟方法能帮助我们得到其概率的近似值。
2.几何概型:
(1)向平面上有限区域(集合)G内随机地投掷点M,若点M落在的概率与G1的成正比,而与G的、无关,即P(点M落在G1)=
,则称这种模型为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中G也可以是或的有限区域,相应的概率是或
。
探索新知:
1.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是否与构成事件A的区域形状有关?
2.在几何概型中,如果A为随机事件,若P(A)=0,则A一定为不可能事件吗?
3.阅读p156“问题提出”,你的结论是什么?
精讲互动
例1.在相距3m的两杆之间扯上一铁丝,小明洗完衣服后,将衣服挂在铁丝上晾晒,则所挂衣服与两杆的距离都不小于1m的概率有多大?
例2.(选讲)在区间[-1,1]上任取两个数,则
(1)求这两个数的平方和不大于1的概率;
(2)求这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的概率。
达标训练
1.课本p157练习12
2.教辅资料
作业
布置习题3-31,2
学习小结/教学
反思
§3.4第三章复习
授课
时间第周星期第节课型复习课主备课人
学习
目标1.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2.学会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简单运用
重点难点重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相关知识点
难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具体应用
学习
过程
与方
法自主学习
1.本章的知识建构如下: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巧妙的运用这一性质可以简化解题)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可以说如果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则它们一定互斥,而互斥事件则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3.古典概型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P(A)=
4.几何概型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5.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相同:两者基本事件的发生都是等可能的;
不同:古典概型要求基本事件有有限个,
几何概型要求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精讲互动
例1、柜子里装有3双不同的鞋,随机地取出2只,试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取出的鞋子都是左脚的;
(2)取出的鞋子都是同一只脚的
(选作)变式:(1)取出的鞋一只是左脚的,一只是右脚的;
(2)取出的鞋不成对
例2、取一根长为3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1m的概率有多大?
达标训练
1.课本p161复习题三A组:123456
2.教辅资料
作业
布置1.复习题三A组:7、8、9、10、11
2.教辅资料
学习小结/教学
反思
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语文下册《塞下曲》案例分析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鉴赏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史言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战争,高适坚决反对。但现实却是贤者沉沦,奸邪得志。“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中的。正如钟惺所评:“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成恩’,归咎于臣。”“‘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唐诗归》卷十二)。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高一语文《短歌行》学案分析
高一语文《短歌行》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三、写作背景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四、整体感知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五、诗歌赏析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妄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该部分着重讲解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喻,提出问题“作者用明月来比喻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结合对诗歌的翻译让学生自行得出这里都是比喻贤才。在此基础上便可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又是什么?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课堂总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
2.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分析: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三)、知识体验(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
1.某电器商店以2000元一台的价格进了一批电视机,然后以2100元的价格售出,随着售出台数的变化,商店获得的收入是,它们之间是______关系.
【函数y=100x,x∈D】
2.现实生活中,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以上)
【路程与时间;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用电量与时间的关系。】
3.坐电梯时,电梯距地面的高度与时间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关系.【函数】
4.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蔗糖,糖水的质量浓度与所加蔗糖的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如果是函数关系,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是函数关系;自变量是所加蔗糖的质量;因变量是糖水的质量浓度。】
5.日期与星期之间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是函数关系;自变量是日期;因变量是星期。】
6.下列过程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其中哪些是函数关系:
(2)在空中作斜抛运动的铅球,铅球距地面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3)某水文观测点记录的水位与时间的关系;
(4)某十字路口,通过汽车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5)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7.下列各式是否表示y是x的函数关系?如果是,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1)5x+2y=1(xR);
(2)xy=-3(x0);
(3)(x(-1,0))
(4)(xR)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