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2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相关推荐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l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l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l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l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l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l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l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l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l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l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l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l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l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l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l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l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l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l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l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l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l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l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l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l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l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l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l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l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l春分/秋分:
?侧视图: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l夏至:
?侧视图: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l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l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l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l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l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l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l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l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