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11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扩展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19.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
20.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21.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气压中心名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月
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
大陆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
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
大陆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2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
风向
气候影响
风压带名称
(个数)
成因
特征
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高气压带
2
热力原因
冷高压
冷干
东北
东南
冷干
极地东风带
2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动力原因
冷低压
温湿
西南
西北
温湿
中纬西风带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动力原因
热高压
干热
东北
东南
干燥
低纬信风带
2
赤道低气压带
1
热力原因
热低压
湿热
2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5.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西伯利亚-蒙古
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东南
西北
西南
东北
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影响范围
我国东部、朝日
我国大部、朝日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2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7.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8.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除下表外,熟记模式图-见下一页本单元结束部分):
冷热月
最冷月
最热月
月均温
15℃
0-15℃
0℃
10℃
仅三个月
10℃
0℃
雨型
年雨
夏雨
少雨
年雨
夏雨
冬雨
夏雨
年降
水量
1200
mm
1200
mm
400
mm
400
mm
气候
类型
热雨
热季
热草
热沙
温海
亚季(湿)
地中海
温季
温陆
亚寒针
苔原
冰原
高山
雨季
6-9月
5-10月
月降水量100mm


29.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7月,最低气温1月,年降水量少,且各月不平均;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年降水量多,且各月较为平均。
30.几种气候类型的大气状况和成因、特点: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特征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性湿润)
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降水稀少
终年高温少雨
少雨型
31.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狂风、暴雨、风暴潮。预防措施: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危害:降温、大风、大雪、冻雨。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32.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33.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
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
③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
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32.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6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l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l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l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l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l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l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l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l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l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l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l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l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l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l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l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l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l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l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l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l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l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l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l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l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l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l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l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l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l春分/秋分:
?侧视图: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l夏至:
?侧视图: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l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l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l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l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l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l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l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l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l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