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5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文学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精选阅读

《示儿》相关知识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示儿》相关知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况说: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訾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

陆游自幼就好学,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诗中屡次提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学剑,《醉歌》说: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所以他曾这样自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陆游十七八岁时便有了诗句,大约二十五岁左右,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笼。因此,即使他早期的作品也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赴临安应进士试,主考官陈阜卿取为第一,明年试于礼部,复置游前列,因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致触怒秦桧,竟遭黜落。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赵目)继位之初,抗战派稍得抬头,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但随着北伐的失利,主战派失势,在镇江通判任上的陆游,也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家居。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伟大诗人的遗迹。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郑。这是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报国的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形势,出谋献策,积极准备打击敌人。他生活在战士中间,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所有这些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扩大了他的诗歌领域,并使他领悟到诗家三昧,从现实生活中、从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这是陆游诗歌成熟的关键时期。为了纪念这段有意义的生活,后来他把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剑南诗稿》。但是,南宋小朝廷是不会容忍爱国将士的积极抗战活动的。不到一年,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改除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即事》诗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可见他当时的抑郁心情。在任职范成大幕府期间,他只能借酒烧愁,排遣他报国无路的苦闷。他和范氏原是文字之交,因不拘礼法,同僚讥其颓放,他索性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1178),陆游五十四岁,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他描写这时的处境是:怖惧几成床下伏,艰难何啻剑头炊(《有感》)。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赈济灾民,以擅权的罪名免官还乡。淳熙十三年起用为严州知州,后入为军器少监,但终因一贯坚持抗金,形于歌咏,深为当权所嫉,不久又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黜。他在一首诗的诗题中曾自言罢官的原因是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这正好说明他的爱国诗篇的战斗性。

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六十六岁,此后的二十年间,绝大部分都在山阴度过,生活宁静而简朴。他身杂老农间,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与农民有着一些往来。有时他还骑着驴子,带着药囊,到远近的村落里去医病施药,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杖》),由于生活的转变,他对于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因而他晚年写了大量的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风格也趋向平淡。但是,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爱国思想愈益深沉。宁宗嘉泰二年,他为了实现团结救国的理想,不顾朝野的非难,毅然接受了韩托胄的推荐,主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当爱国词人辛弃疾再度起用时,他还写了一首长诗表示祝贺,并劝勉他以国仇为重,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怨: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由于韩托胄的轻率,这次北伐很快就失败了,但并无损于诗人崇高的爱国精神。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这样一首《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了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到诗人爱国精神的一贯性。

《示儿》问题探讨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示儿》问题探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王山而: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有些权威人士们的书中用的是原。应如何向学生交代?

聂在富:元和原。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元字的下面都是人字,上面有一横或一个圆点,指明位置在人的头部。《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古代称君主为元首,科举时代称获得第一名者为状元,都是从头的意义引申出来的。元字的引申意义还有开始、第一、原来、本来等。

原是源的本字。《说文解字》中说:原,水泉本也。从泉出厂(h?n,山崖石穴)下。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引申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原野等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元和原,本义不同,但有共同的引申义──原来、本来,这两个字因此而产生部分词义交叉的现象。《辞源》说:元,犹原也。元和原在原来这个意义上古今都有通用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原煤、原配,可以写作元煤、元配。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力避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

元和原,虽然在表示原来、本来的意义时可以通用,但在表示其他意义时则不能通用,如中原不能写成中元,元首也不能写成原首。

通假是由古代的假借形成的音同义通现象,元和原在古代没有互相假借过,它们能够部分通用是有共同引申义决定的,因此说,它们不是通假字。

对学生可以这样解释: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的意思,可以通用。《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

《示儿》教学札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由于诗文内容的时跨度大,学生的阅读体验浅,学生很难同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去挖掘诗文的背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点尝试教学,竟然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课堂需要感动。在本案中,我就打破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描述清明上河图》、《金兵入侵图》和《宋高宗等杭州玩乐图》,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国破家亡的惨痛有了感性的认识,了解陆游的悲是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的悲是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是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引导朗读

课堂需要感动。在本堂课中,我设计让学生既读诗文,也读诗人。通过有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也能随着陆游的悲而备、能随着陆游的盼而盼,那么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才能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记忆。

有感情的朗读,需要教师能很好的引导。上课开始,我很动情的做了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气氛;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引导学生对大儿子、小儿子的千叮万嘱,一边又一遍的反复吟诵。

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得到升华。

有感情朗读,我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加深了本文,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学生的心灵不受到震撼才怪呢?

三、展开想象

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这就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教学中,一开始我就用照片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苍老、病躺在床上的肖像,为整堂课定好了基调:悲。

特别是学生对比观察《清明上河图》和《金兵入侵图》之后,我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学生即兴想象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权贵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如此一来,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诗句中的悲盼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一课下来,让我收获颇多,也感动不已。我觉得:一首古诗就是一个故事,一首古诗就是一种情怀。感悟古诗,不要只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最重要的是入境、入情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

课堂需要感动。

《示儿》教材理解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示儿》教材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元1210年的一天,有一位老人病卧在床榻上。他已经三天不能说话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回想起一生壮志未酬,心中无限感慨。

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代。年轻时就眼睁睁地看着金兵蹂躏中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一心要挥戈跃马血洒疆场,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一腔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而自己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挣扎着坐起来,示意家人打开窗口。透过窗口翘首北望,不一会儿滴下了英雄泪。他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又要写诗了。儿子端过笔砚。他哆哆嗦嗦地写下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情怀悲壮、真挚感人的诗是他的临终遗嘱,也是他的绝笔诗。这位老人临终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公元1210年。他的一生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退居山阴老家后,在一个大风雨的夜晚写的。这时的作者虽然已是六十七岁的老翁,但还时刻关心着祖国边疆的安全。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家里,并不感到孤单和悲伤,还在想着为国家去戍守轮台。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听着屋外风雨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境:自己跨着披甲的战马,威武地巡逻在北方边境上。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首先决定于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和当代的一些诗人如辛弃疾等,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还是一位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词、散文,诗的成就为显著,仅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雄浑豪放,感情饱满,对后世诗歌很有影响。

九州及其他

第12册语文课本选了陆游的诗歌《示儿》,其中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九州这个词出自大禹治水的典故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疏通九脉,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发展农业,造福后世。据古书记载,九州指古代中原的九个行政区域,说法不一,大致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州,后人相沿称中国为九州或禹城。如果说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九州指中原地区,那么,清代诗人龚自珍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九州则指全中国了。

除了以九州、禹城称中国外,中国还有一些别名和代称。

赤县神州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曾经提到有个叫驺衍的人说过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人就沿用此名。更多时候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毛主席诗词中就有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

华中华在古代,华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中原人们认为自身所在地是文明区域,所以自称华。中华则见于《三国志》,起初,主要指当时曹魏统治下的黄河中下游一带,以后逐渐扩大为全中国的简称了。

夏华夏《尚书》中称大国日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所以称为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王朝,后来就常用夏称呼中国。至于华夏,最早见于《尚书》,书中提到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无不统统归于周朝,后来就用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了。

小朋友,中国有这么多别名和代称,你觉得有趣吗?不妨多了解一下吧。

《示儿》其它杂项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示儿》其它杂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讲完《示儿》一诗的内容时,有学生问:老师,后来诗人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实现了吗?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上可以找到解答,但由于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如果能就诗论诗,从诗中找到问题的解答,那么就可以很好地落实新大纲对于诗歌教学的要求。于是我灵机一动,告诉学生:陆游写的《示儿》有续篇。我把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写在了黑板上: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入手!青山一发悉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学生自由地读了几遍诗句后,根据我的要求,又把它们抄在笔记本上。随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解释了诗意:床头的宝剑虽然有出征报国的志向,可南宋王朝不任用像陆游这样的能人,中原也只能眼看着落入金人之手。青山隐隐约约,仿佛也笼罩在悲愁的气氛中,战争已经影响到整个东南地区,你的后代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学生听完我的讲解,感慨万分。在课后说感想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现代科学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发一分光,散一分热;有的说,我长大要当一名解放军,手握钢枪守卫祖国的边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当空军飞行员,发现敌人的飞机侵入我们的领空,我就毫不客气地击落它

对于学生们情绪昂扬的发言,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同时还提醒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得努力拼搏,勤奋读书。

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事后,我总结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在学习古诗时,可以巧妙地引用一些相关诗词作为补充。这样,课内的知识就和课外的知识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结构。这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做法同时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向纵深处挖掘课文的内涵。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示儿》教学实录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首宋诗,板书:宋诗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他一生写诗近万首,这首《示儿》是他临终前的绝笔诗。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生: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

生:叫遗书

师: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

生:写财产的分配等

师;那陆游写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出示《示儿》配乐放录音

师:你听出了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能不能把它读正确呢?自由朗读,指名三生读(都能较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大屏幕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生:财产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国家被别人侵略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激情补充:当时国土分裂靖康之变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随即板书:山河破碎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题目很长,齐读,指名读诗

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巍巍华山)

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2

男生齐读。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悲痛、痛心、痛恨

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农民很悲伤

师配乐(悲伤)旁白: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

生:我看到了遗民的眼泪听到敌人的铁骑声

生:

生:娃娃的哭喊声,饿死

生:翘首盼望王师

生: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生:饿得面黄肌瘦,横尸遍野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指名说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三生读,齐读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怎么没有一个统治者来

生:

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齐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寻欢作乐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

生:过着奢侈的生活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眼尽,一边是寻欢作乐

男女生对比读这两首诗

师:他们在汴州也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可他们忘了自己是亡国奴,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遗民们,忘了那诗人为什么还悲?

生;为了昏君而悲

随即板书:昏君无能愤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他很爱国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多么执着的信念

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

你能背下来吗?指名背,齐背

课外延伸:

不管不管不管都让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

生:文天祥

生:秋瑾

出示:陆游、文天祥、范仲淹的诗句《满江红》、《夏日绝句》浏览

介绍有关宋朝历史的书:《刀锋上的文明(宋)》、《两宋人物》、《图说天下(宋)》、《宋诗选注》

结束:同学们,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作到(板书):诗史结合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告翁 (死)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

教者评价正确与否。

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特殊的诗,描写的是陆游临死时瞬间的感受,流露的其实是作者一生情感的积淀,可谓一首诗,一个人。用当时的情景再现,学生的猜测开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调。

二、自主学习

(一)文识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设计意图:“诗言志,歌咏怀”,陆游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的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句读(多媒体课件)

祭()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播放音乐)

遵循老师的读法,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内部停顿。

4、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三)释义:

粗通诗意:

1、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

2、教者引导释义第一句(多媒体课件)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参考书自主完成释义,教师纠错。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释义第一句,然后学生遵循教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三、合作探究

1、细品诗意

了解了诗意,那么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教者指导,参与其中。

2、组织全班交流。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

忆读书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忆读书”,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曹操巡夜

东汉末年,朝廷昏暗。奸臣当道,百姓们受尽欺凌,哭告无门,好端端的京城洛阳也被他们弄得乌烟瘴气。这时候,曹操举孝廉进京做官。皇帝看他文武双全,能说会道,就派他在洛阳做了北部尉,掌官京都北城政事。这个官虽说不大,可也不大好当。因为住在洛阳北城的有许多都是皇亲国戚和达官豪强。这些人仗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历任北部尉谁都不敢去捅马蜂窝。曹操是个有心计的人,从小就胸怀治国安天下的雄心大志,现在当了个北部尉,虽说官小点,总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北城豪强为富不仁、惨害百姓的事他早有耳闻,上任头一天,第一件事就是找匠人做了十根碗口粗细的大棍,染成红黄蓝白黑五色,让兵丁各持一根,分列衙门大门外两边。过路的老百姓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啦。有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知曹操这是烧的哪一门子邪火;有人说,新官气派与众不同,兴许会治治那些欺压百姓的坏蛋;还有人说,自古以来官向官民向民,曹操不会向着受苦人。人多嘴杂,说啥的都有。曹操听了,啥都没说,顺手拿起一叠子告示,叫兵丁去大街小巷分头张贴。老百姓还当曹操又出啥新花样哩,挤过来一看,龇龇牙冷笑两声又都走啦。告示上也没多少话,只说是为整顿北城社会秩序、严防歹徒夜间行凶危害百姓,自即日起实行宵禁,有敢不遵者,五色大棍严惩不贷。老百姓为啥笑哩?因为这种告示,历任北部尉都贴过,恶人照旧霸道行凶,百姓仍然受害遭殃,这种官样文章,一个钱也不值。

曹操当夜把兵丁分派停当,就让他们上街查夜去了,临走时,他还再三交代:天大的事都由我做主,只要有人胆敢犯禁,无论官宦百姓,一律押回衙门审问。谁知一连三夜,出去巡夜的兵丁回来都报告平安无事,当然也没抓住一个犯禁的人。北城果然平安无事吗?曹操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听罢兵了报告,嘴里没说啥,但心里啥都明白啦。

等到第四天晚上,巡夜的兵丁正说要上街哩,曹操忽然来啦。他二话没说,带上书僮,打着灯笼,领着兵丁巡夜去了。

这天夜里,正赶上月黑头加阴天,洛阳街头除了隔三差四听见几声打更的梆子响,啥声音都听不见。曹操带着兵丁,走大街串小巷,旮旯缝道都查遍了,也没碰见一个犯禁的人。他心里想,北城豪强恶名在外,难道说我这一张告示出来,这些家伙真个都改邪归正了不成?他正想着心事,忽然听见一声尖叫救命啊──曹操一怔,连忙一阵子小跑赶到一条小胡同里。这是一条死胡同,最里边有一间破草屋,屋门倒在地上,门外头立着一匹高头大马,马上坐着一个骷髅样的老头,正拈着胡子哈哈大笑哩。再往里头看,几个膀大腰圆的大汉正从屋里往外拽着一个年轻女人。曹操不觉勃然大怒,呛啷一声从腰里拔出宝剑,大喝一声:住手!这一声真如平地一声霹雳,把那帮家伙一个个震得目瞪口呆。骑在马上的干骷髅扭头一看,眼前站的这人好不威风,他心里不由一怔,身子禁不住直打冷战。停了好一会儿,他才定住神儿,壮壮胆说;你是哪来的野种,敢来老爷面前捋虎须?曹操一听这话,知道找见了对头,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答了话:老爷乃是洛阳北部尉曹操!干骷髅听说是个小小北部尉,不由哼哼一阵冷笑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曹操说老爷是巡夜查禁,哪个管你是谁!来人,与我一齐拿下!哪知曹操令下,手下兵了个个都象木雕泥塑,竟没有一个人动手。他正想发火,一个年纪大点的班头过来说;老爷,此人乃当朝蹇硕大人的亲叔蹇老爷,拿不得!曹操听说是蹇叔,心中一动。他想,要想整顿北城秩序,非拿这号出头鸟开刀不行,怎能轻易放过他。于是,把眼一瞪说:就是王子犯法,也要与民同罪!尔等若要枉法,老爷定斩不饶!此时还不动手,更待何时?蹇叔平日仗势欺人,无恶不作,就连这些兵丁也没少受他的冤枉气,暗地里早已很得咬牙,如今有老爷撑腰打气,自然个个奋勇当先,只听齐吼一声,三下五除二,就把这群恶棍捆了个死马倒踡蹄儿。百姓们见曹操真个动手抓了蹇叔,一家家都开了大门,走出来助威呐喊

曹操把蹇叔带回衙门,连夜击鼓升堂。这家伙开始还想耍赖,怎奈苦主在场哭诉,四邻百姓又纷纷当堂作证,最后只得画供招认。曹操收起供状,啪一声丢下火签,命令重责五十大棍!兵丁们象拉死狗一般,把蹇叔和几个狗腿子拖到衙门外边大街上,扒开裤子,抄起红黄蓝白黑五色大棍,乒乒乓乓一口气打足了五十下。蹇叔爬在地下疼得鬼哭狼嚎,老百姓高兴得拍手叫好!

从那以后,北城豪强一听曹操二字,脊梁沟子就发紧,一见五色大棍,浑身上下就起鸡皮疙瘩一再也不敢祸害老百姓啦!

张若愚搜集整理

修华佗庙

三国时,安徽亳县出了两个大能人:魏王曹操,神医华佗。

你别看戏台上把曹操画成奸白脸,其实他的能耐可不小!文韬武略,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就是有一条不好:疑心大,动不动要杀人。

这一天,魏王正在府门议事,忽觉头晕目眩,天旋地转。毁!头痛病犯了。痛得恨不得寻个地缝钻进去。手下人慌忙请来太医,扎针、吃药、拔罐子,折腾半天,一点没用。夫人卞氏求神问卜,哭的泪人儿一般。可是哭也哭不好老头子的病呀!还是谋士荀或有点子,他想起了神医华佗,立刻派人去请。

华佗,字元化,是城北七里小华庄人。说起他的医术,真是小孩吃瓜子──绝(嚼)啦!再难治的病,经他一治就好。开膛破肚,刮骨疗毒,麻药一抹,一点不痛。算神啦!

这天,华佗正在外乡看病,曹操派的人赶到了。华佗一听有人请看病,又见来人火烧眉毛的样子,还有啥说?──去!

华佗连家都没回,就骑马登车,日夜赶路,来到魏王府。只见曹操躺在床上,头上勒个带子,脸象白菜叶子,虚汗直冒,知道病的不轻。他赶忙洗手净面坐在床前。免不了一望、二闻、三问、四切,如此这般一看,随即取出一根七寸银针,照头上穴道扎了下去。曹操只觉得先酸后麻,遍体生津。说也怪,曹操的头痛病,说不痛咯噔一下就不痛了。

曹操好高兴!他爱才呀!心里想:俺老乡有这样的能耐,我这病就不犯愁了,有他在身边,日后行军打仗也是我一条膀臂。他说么什也不让华佗走了。他赐给华佗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华佗坚辞不受;又许他高官厚禄,华佗拢也不打。曹操犯难了:俺老乡想咋着呢?

华佗想回家。他睡着暄床暖铺象睡蒺藜窝,,吃着山珍海味还不如杂面锅饼。晚上一合眼就回到了小华庄。前院李嫂子的老闷气要治呀,后庄王二哥的老寒腿要扎呀,左邻右舍的乡亲盼他呀。华佗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眼睁的越大,一熬一夜,一熬一夜。华佗再也撑不住了,天一明去见曹操,编个瞎活,说临来时自己的妻子正病着,要回家看看。

曹操满心不想叫华佗回去,可是人家妻子病着不让回去张不开口呀!就让华佗回去了。临走时,曹操再三要华佗赶紧回来。华佗才不想再来呢!老百姓离不开他,当先(医)生的咋能光为你一个人治病呢?

一而两,两而三,交罢新春三月三。曹操不见华佗回来,心中着急,派州官府县连催几次,华佗就是不来。曹操又听说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给东吴大将周泰开肠破肚,可气坏了。噢,你想治好他们的病,好来收拾我呀?

这一年,曹操正领兵打仗,忽然得了混脑痧,头痛得要死要活,就又想起了华佗,立刻派人去请。手下人知道他记恨华佗,又怕请不来。就问他:怎么请呢?

曹操说;三百石麦,三百匹罗,飞签火票请华佗。

他要是不来呢?

曹操又说:先是礼,后是兵,华佗不来就不中!手下人得令而去。

华佗来不来呢?来了。一不是畏曹操权势,二不是贪曹操的东西,他认为曹操是个人物,在这乱世之秋,少不了他,死了可惜。他把三百石麦、三百匹罗,周济了邻里乡亲,告别妻子上路了。

华佗一到军中,当即给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二话不提。华佗切了一会儿脉,半天没吭声。

曹操沉不住气了:华先生,我得的啥病?

华佗说:你得是混脑痧。

曹操说:快给我扎针吧。

华佗说:扎针不济事。

曹操说:那就吃药吧。

华佗说:吃药不管用。

曹操急了:难道没办法了?

华佗说:办法虽有怕你不肯用。

曹操说:你说出来看。。

华佗说:劈开脑子医头痛。

曹操一听,倒吸一口凉气。唏──!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华佗呀华佗,我几次三番催你不来,来了要劈开我的头。目下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你莫不是对方买通的勾命鬼?!得,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不容分说就把华佗砍了。

华佗死了没有呢?没有。他成了神啦!神医气得说:好你个曹阿瞒,你不该杀害无辜之人呀!身为王公大臣,这样还得了吗?──华佗决心给他治好病,再教训教训他。

再说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头痛得半夜睡不着。下半夜困极了,刚刚合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华佗喀嚓一声把他的头劈开了,然后取出脑子搁在药水里洗呀洗,又把头缝好。说也怪,头痛病说好就好了。曹操以万金酬谢,华佗说:我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一心救黎民;我不记怨,不记仇,但愿你别再杀无辜。说罢,深深一揖,飘然而去。曹操忙伸手去拉,却不想一股湿漉漉的东西泼在手上。曹操睁眼一看,妻子卞氏端着汤药正要喂他,几个随军医生也守在大帐里。曹操想想梦境,看看眼前,将信将疑。反正病已好了,也不必深究了。

过了几年,曹操回乡祭祖,咱亳县人(那时候叫谯郡)当面不敢讲,背地可没少骂他。有人说:华佗医术高明,王大头的混脑痧,就是劈开头治好的,曹阿瞒错杀了好人!曹操又不是聋子,这话还是刮到他耳朵眼里去了。他派人找来王大头,当面一问,可不!十年前王大头得了混脑痧,华佗就是那样给他治好的。一眼见在,王大头的头皮上还有一道印呢!

曹操这才后悔起来:唉,我不该错杀华佗!他这个人兵败赤壁,八十万大军报销了,没掉一滴泪。为啥?胜败兵家常事嘛!可眼下,他哭了,老泪噗嗒噗嗒直掉。

他立刻拨了十万两黄金,请来五百名能工巧匠,打算给华佗修座富丽堂皇的庙。那时候,咱亳县人早想着给华佗修庙,皆因为怕曹操治罪,想修不敢修。眼下,一听说曹操要修华佗庙,谁不踊跃呀!背着行李窝头,忽啦一下来了几千人。街坊乡邻,这个捐五十,那个捐一百,一下子集了好多钱。

正说要破土动工,华佗给大伙托梦来了。他还是平日那个样子:身背青囊,手拿虎刺,象刚从哪里治病回来似的。他慈眉善目地对大伙说:

不要青砖琉璃瓦,

不要金妆玉塑身,

华佗一生唯清苦,

清堂瓦舍济世人。

既是神医这样说,谁还能打别?大伙敬服他呀!曹操呢?也尊重这位老乡,就在城里盖了一座庙:清堂瓦舍,泥塑金身,取名华祖庙,一直保存到现在。

示儿_语文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示儿_语文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材分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公元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奔走、呐喊,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学情分析

1.该年段语文学情基本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2.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比较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诸如生字词学习、课文读通顺等一般在预习阶段均能得到落实,除特殊情况外,课堂上不必安排此方面专门的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作一下检测即可。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相较于同年级其他班,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形象思维能力则相对弱一些。而且学生间的思维水平、思维结构还有情感发展倾向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半左右的学生偏向于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因而在动情感悟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班学生课外收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相对较高,能比较广泛地寻找相关信息,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初步整理。总体来看,学生信息渠道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较多的课外信息资源。

3.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中需要对以下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

(1)陈丽萍、霍达:这两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弱,前者思维很慢,对较深的理解不容易达成,同时学习自信心很低,在课堂上要对其适当降低要求,多予鼓励;后者思维比较混乱,表述能力尤其低,但表现欲望比较强,因此要对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直接的指导。

(2)徐昊晨、安浙园、汪俊杰:这三位同学上课比较容易开小差,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因此课堂上要适当地多提醒督促他们。

(3)袁婕、季悦、蒋卓青、徐泰隆:这四位同学思维比较敏捷,语言综合发展水平也比较好,上课时往往急于表现自己,很容易剥夺其他同学的思考机会。因此课堂上要注意适当压一下他们,不要让他们太快地发言。鼓励他们进行一些难度更大的活动。

(4)姜梦雪、颜晓蕾、单莉英:这三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是正常的,但是个性上比较内向,课堂上不太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需要关注。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基本正确地理解这首诗歌诗句的意思。

2.通过《示儿》与《病起抒怀》两首诗的对照学习,在反复诵读与想像中感受诗句勾画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感受诗人爱国的情怀,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激荡。

分层教学目标:

1.下限目标:基本正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能带着个性体验读通全诗。

2.上限目标:能从多角度地去体味诗人悲的情感,能从个性化的诵读中深切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的内心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上网搜集陆游的生平资料及诗人所写的其它诗歌,了解北宋灭亡的历史背景。

2.教师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一首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再读一遍题目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写给儿子们看的诗)

【个别化教学:这里重点关注陈丽萍、霍达、成郑杭义等弱势学生,把回答较为简单问题的机会首先给他们。】

【设计意图:理解示儿的意思,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便于引出后面的教学环节:思考这首诗与陆游其它诗的不同之处。】

3、陆游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写给自己的儿孙辈的。在那些诗中,陆游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等。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却与那些诗截然不同。不同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这首诗形成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

自由读诗歌,要求:a、读准字音;b、想想这首诗跟陆游其他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小组合作:a、检查是否读通诗句;b、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

【个别化教学:特别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陈丽萍、单莉英同学,同时关注自控能力不强的汪俊杰、安浙园同学,督促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先安排自主学习,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合作发挥实效。通过小组检查、交流,可以起到优秀者帮助落后者的作用。】

3、小组交流汇报学习结果。


(1)指名读,正音。

【个别化教学:朗读的优先权给中下学生,关注陈志鹏、单莉英等朗读基础较差的同学。】

(2)这首诗跟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陆游写给儿孙的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一:直接说出这是遗书

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遗书?(抓住学生提到的家祭引入下一环节)

预设二:不是在告诉儿孙要怎样作诗做人,而是要儿孙将来把北定中原的消息在家祭时告诉自己。(同样抓住家祭引入下一环节)

【个别化教学:回答问题的机会首先给姜梦雪、陈璐、蒋彦等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不太主动发言的同学,其次再给徐泰隆、季悦、蒋卓青等强势的同学。】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汇报,考虑到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同学,难度小的问题优先考虑弱势同学,略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同学来回答,然后由强势学生来提升。】

4、教师板书祭,要求跟着老师在桌上写一写,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左边为两点;还有右上角的写法)

5、祭什么意思?

是的,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陆游在这里提到了家祭,因为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里,他是在向儿孙们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啊。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诗意的时候随机结合学习生字祭,着重学习字形及字义。】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796年前那个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冬夜,走进诗人陆游的内心世界,走进这首千古流传的《示儿》绝唱吧。

三、疏通诗意。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解释诗意(有解释不明确的地方提问一下,如:元知,但,九州同)

结合九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啊。可是陆游写下这首《示儿》诗的时候,中原沦陷、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年了。

【设计意图:时代背景的介绍能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

问:孩子,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

(空,悲)

板书:悲

悲啊,为什么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感到悲伤;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感到悲愤;为沦陷区的百姓的苦难而感到悲哀)

【个别化教学:把一句诗浓缩成一个字,可考虑由中等生来回答,为什么悲,有一定的难度,可考虑由强势的季悦、蒋卓青、张美华等同学来回答。】

【设计意图:把一句诗浓缩成一个悲字,是在理解诗句意思后对诗人情感的极好把握。抓住悲字,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人的悲伤、悲痛、悲哀,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

指名有感情地诵读,读出你的悲来。

【个别化教学:先考虑由中等生颜晓蕾、陈璐、姜梦雪来读,然后由朗读基础好的季悦、朱瑜、袁婕等同学来读,之后让弱势的霍达、陈志鹏、俞凌峰等同学模仿着读。】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生解释诗意

板书:无忘

家祭无忘告乃翁啊。同学们,你反反复复地读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人是怎样在嘱咐自己的儿孙啊?(老泪纵横地嘱咐;奄奄一息地嘱咐)

【个别化教学:诗的意境的想象先考虑想象力丰富、情感丰富的徐泰隆、徐昊诚、杜婷婷同学先来,之后,让不太爱发言的但有学习能力的蒋梦杰、袁涛、范佳琳等同学来尝试回答。】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诗人是在怎样地嘱咐,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戚。】

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反复引读这两句。

【个别化教学:先考虑由中等生来读,然后由朗读基础好的同学来读,之后让弱势的同学模仿着读。】

3、诗意都读懂了吗?可是,看着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有一些疑问在你心中慢慢升起?

预设:为什么明知万事空,还要家祭无忘告统一?

为什么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为什么要儿孙家祭时告诉自己中原收复的事?

4、同学们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大家都想问:陆游为什么临死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是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提问,发现诗中看似矛盾的万事空与无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使教学引入感受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环节。】

四、互文解诗

1、让我们来读一读陆游的另一首诗,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出示:《病起抒怀》

这是在陆游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入诗人的另一首诗《病起抒怀》,与《示儿》互文解诗,使教学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

2、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大致读懂它。

3、这首诗里最感动你的,是哪一句?

A、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作为一个被削职罢官的平民,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而在《示儿》一诗中,我们分明看到,他何止是位卑时不敢忘忧国,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死后不能忘忧国)引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钟楼读书


钟楼读书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反复的写法在感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在钟楼读书的经历,分享读书的乐趣,感受爱读书、乐读书的感情

2、培养主动主动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我”在钟楼读书,享受到了那些乐趣?

四、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2.教师相机教学下列句子:

“小刺猬弟弟、小白兔弟弟、小青蛙弟弟,都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了

帅:能不能把这句改成“小刺猬、小白兔、小青蛙都坐在幼儿园的椅子上了……”?

指导学生比较、体会作者对书中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后感情朗读。

“……看见小松鼠弟弟背起书包,从澳洲大沙漠跑来了;随后,看见长颈鹿小弟弟从非洲

坐一条独木舟来了……”

师:熊猫生活在哪卫?看见从澳洲和非洲来的小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小动物心情会怎样?

作者的感情呢?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作者的喜悦。

“我看见熊猫阿姨向长颈鹿小弟弟看了一眼,长颈鹿小弟弟马上踏着舞步在草地上跳舞

厂。”

师指导学生休会动物们之间的默契,感受幼儿园小动物们的快乐心情。

3.说说作者从这个故事中享受到哪些乐趣。

相机指导学生从下列句子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我赶紧把书翻下去。”

“我好像听见书里有一阵音乐传来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它原是一座钟楼。”

感情朗读。

4.小结:在钟楼里读书,作者认识了好多可爱的动物,被小动物们的快乐情绪感染着,这

就是作者读了这本书的乐趣。

教学片断(二)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6—17自然段

1.默读第16—门门然段,说说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2.结合前文说说,为{卜么作者想到奥登赛去看看,为什么还想到爱斯基摩人的渔村去看

看?

3.师述:读书: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家乡的大海和兴化湾;读书,使作者能够思接

千载,视通万里;读书,使作者拥有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坐在钟楼里,看着周围那么多的

书籍,对这座钟楼的喜爱之情怎能不喷薄而出?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

作者由衷的喜爱。

4.齐读文章第17自然段。

5.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读书的乐趣。

从全文来看,先介绍学校、学校阅览室;再写自己读书享受到的乐趣;最后写我的理想。

6.读写三本书乐趣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段落组合上有哪些特点。

仿照“有一天,我看到—本书,里面有……我好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读书给你带来了那些快乐?请模仿课文的写法,鞋一段话。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我好像……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设计意图:引用朱自清的评价,目的是把诗人的情感浓缩成“真正的爱国诗人”这几个字,全面感知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敬,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把“国”放在心中,是崇高而伟大的。]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

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读诗,扩大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对诗人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整体设计意图]

《示儿》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多元的解读,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动,我在引导学生读诗,斛意的基础上,引用相关的几首诗进行互文整合,加之背景穿插,语言渲染,情境创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被情感染,为情所动,使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个成功的作品,这份深厚的真情,永远驻足在孩子们的心中。

[评析]我认为王老师《示儿》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成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在设计中有以下闪光点:

1.适度拓展,全面感知。在读懂理解《示儿》后,王老师尽可能地进行拓展,如把《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与《示儿》进行整合,互文解诗,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

2.创新情境,激发情感。《示儿》这首诗情浓,老师的感情也浓,她能用生动精彩的语言渲染,结合相关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把握全诗情感的脉搏,以情激情,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和情感的火花。让人“情到深处”,让人“情不自禁”。

3.读写结合,训练到位。王老师注意进行读诗,理解诗句,想象情景,写场面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地把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起来。注意品词,解意悟情,让学生在课中学有所得。

七子之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子之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七子之歌

预习提示:

1、自学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准确流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八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一九二二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一九二五年三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lǔmèiquèníngdàn

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

zhīgāoháotáoyīnyūn

脂膏号啕氤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2)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比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学生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和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回归祖国怀抱。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学生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布置作业。抄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课堂检测:

《七子之歌》是我国爱国诗人写的,七子分别指(.)、()、()、()、()、()、()。诗中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之二

预习提示:

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澳门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的: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教学过程

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

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香港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课堂检测:

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冬夜读书示子聿》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