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系列7篇)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3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系列7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系列7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1

工作单位:世纪学校

教师姓名:王春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小说家。他1929年出生在捷克共和国的布尔诺。他的《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作品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他的作品表面轻松,本质厚重,表面随意,本质细腻,表面通俗,本质深邃机智,充满生活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读第一遍,我感受到的是四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治疗,在酒吧遇到了一个女佣特蕾莎。从那以后,他们两个撞在了一起。托马斯爱特蕾莎,也和许多女人交往。画家萨比娜是托马斯的情人,萨比娜和大学教授弗兰兹也是情人。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肤浅、庸俗、不可思议,我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的深度和智慧。一定是自己没有读懂它。于是我上网查找有关本书的资料,从资料中受到启发后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我终于了解到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等,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小说情节以此为时代背景,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在书中,作者揭示了秘密的无情,探索了男女之间、朋友之间、祖国之间爱情的真谛。它旨在告诉人们,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各种爱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真诚而持久的义务。

生活的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也是最真实的负担。当负担减轻了,人就会比鸿毛轻,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那么,“轻”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想作者要揭示的“轻”首先是指: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米兰昆德拉的笔尖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而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

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但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来没有承担过生活中的责任,不管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

她死时只是轻轻地闭上了眼睛。她不会有任何体重。她失去了灵魂。

作者要揭示的“轻”其次是指“虚空”。书中的女主人公萨比娜是一个被空虚的生活所淹没的人。萨比娜总是有强烈的欲望和激情去背叛现实。她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女人。

她的背叛就是摆脱原来的地位,转向未知的世界去解放自己。她有最初背叛父亲(禁止了她的爱情)、到尔后背叛共产主义(被她称作另一个父亲,禁止爱情,禁止毕加索,严酷而狭隘)、丈夫(那个倒霉演员)、爱情(弗兰茨)、祖国(俄国一开始侵略捷克她就逃到日内瓦,而后又到巴黎,背叛弗兰茨后就在美国度过了余生),当这一切的一切都背叛尽之后,萨比娜的生命便出现了虚空。她背叛的目的是模糊的,因为她只想摆脱原来生活的沉重负担(如父亲、共产主义、战争等),转向朦胧的未知世界,而不明确自己要承诺什么。

这样,空虚,萨比娜无法忍受的生命之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它使萨比娜感到悲剧般的痛苦。

我所理解的“轻”的第三层含义是个体的游离,个体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

“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

”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使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在布拉格,只有在某种心理需要时,她才依靠托马斯。在瑞士,因为失去了根,她什么都得依靠托马斯,所以她一辈子都要在夜里重复恶梦。

这种生命之 “轻”怎能让人承受? 这层含义还应包括个体生命的被轻视,个体意志的被忽略不计。昆德拉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

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恐怖、美丽还是崇高,它的恐怖、崇高和美丽都已提前消逝,毫无意义。

”在极权主义政治的旗帜下,个体的生命和个体的意志,都没有存在的理由与空间。“它象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怕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我们也无须对此过分在意。”对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如此漠视,这样的“轻”谁能承受?

所以,小说体现的不止于昆德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更是对人类历史上饱尝磨难的个人的同情。

昆德拉让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书中的角色那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

我想我要牢牢记住书中的话:“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2

导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故事,它是一部哲理**,**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那天,我开车经过钟楼。像往常一样,车子有点堵,所以我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希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在站台上,大约有10多名40岁以上的妇女穿着不合身的工作服,着车的方向铲土。

**在这十年里,普通的飞鸽或凤凰负重自行车站在主人旁边。在自行车的前面,木板或纸板上写着笨拙的字:木工、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等。这些中年人相互交谈,不时用余晖关注路人,表现出他们的希望。

我听不见。就像20世纪初看一场无声的戏剧。虽然喧闹嘈杂,却没有情节和配角。不知道为什么,画面不时绕着大脑转,心脏突然平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通往救赎的路在**?--纯粹世界里的问题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网,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离地球越近,就越真实。

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时,人们会变得比空气轻,会飘浮起来,远离地球和地面上的生命。人只是一种半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将变得自由和毫无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世界不是建立在生命之上的,而是来自对生命本身的质疑。此时此刻,在作者建构的纯净世界里,我可以让我的灵魂从浓密的物质世界中抽身,剥去世界的外衣,体验纯真的爱与痛,饱受泪水,轻与重。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我们能不能负担得起。

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

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

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在她身上的不是重量,而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在她身上的不是重量,而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曾经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接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东西?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总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承受男人身体的重量。

因此,最沉重的负担成为形象最强大的生命力。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离地球越近,就越真实。

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时,人们会变得比空气轻,会飘浮起来,远离地球和地面上的生命。人只是一种半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将变得自由和毫无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活中,往往伴随着体重,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生活的重担上生活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相反地。

生命的轻快,因为它太轻而无法承受,总是让我们处处感到缺乏和空虚,这使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的重量,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3

读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耗费了好很长的时间,后来又大致浏览了一遍,摘抄了几句自我感触较大的句子,收获颇丰。由于把自己代入感觉会更强烈,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一下。

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谈爱和爱。解释是**和感情。第二种解释是,爱是创造,感情是感受。

就像我爱上你和我爱上你,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本书原句是:跟一个女人**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

爱情并不是通过**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这句话只是说出了情和爱的不同之处,我赞同这句话但也不是很赞同,赞同是因为我同意爱情不单单是做出来的这个观点;不赞同是因为这句话说的只是书中托马斯那一类人,而且共眠的欲望似乎也不是只能对一个女人的欲求。情总是很复杂的。

而关于爱情,他并没有明确指出爱情是不是在前面,也许他对此有所怀疑,也许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关于爱和情有两句话对我印象深刻。爱:

子宫是离女子心脏最近的地方。情:发乎情,止乎礼。

搜索大脑记忆似乎说爱情是比较庸俗的词,谈爱情更是优雅。至于原因嘛,自我感觉因为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但是情呢是大家的事,一般拿得出手的,上得了台面的呢都是经过各种包装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吧。突然发现用最直接的词来形容污的话就是:

爱。总之情情**的果然就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东西,可是还有许多人对它趋之若鹜,难以理解。

第二个世关于世界。我们都生活在媚俗的王国里。我们的博爱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上。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全都和别人有关,也就是世界游戏所定的法则:什么情景难过,什么情景高兴就要做出相应的表情。

事实上,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感觉。为什么人类的情感会有同样的表现?不仅是人类,还有所有的生物。(额,或许我这也是以自己的感觉去臆测万物的想法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相似之处,他们才会被接受。这也是一种悲伤。

第三个是关于我们自己。书上说:我们都需要有人看着我们。根据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不同类型的愿景,我们可以分为四类:

首先是追求无数不知名人视的目光,换言之,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是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

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他的生命之殿就会陷入黑暗。第四,他们生活在纯粹的想象中,而不是周围人的眼中。这类是梦想家。

这应该是说我们每个人活着的动力了。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一个梦想家。我思考过了梦想家会有三种结局:

一是它会越来越好,因为那些不在身边的人希望你越来越好。其二就是像天父不在伊甸园里时候的亚当和夏娃,偷偷做些尝试,感觉反正他们也看不到,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就比较随心所欲,这类结局全看造化了。第三种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

就是忘记那个人,忘记他们的梦想,忘记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就像之前的网络三次问,我是谁,我在**,我在做什么。一种迷茫的状态。

如果你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那么生命之宫将陷入黑暗。我感觉自己在这个边缘徘徊。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4

这让我觉得,我们所追求的真的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灵魂深处,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追求名誉,追求财富,追求地位,追求的这种种,到头来对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追求财富、名誉和地位并没有错,但我们必须知道在这种追求背后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在从事职业的时候,如果单单为了那一个月多少的薪金,那将毫无意义。正如我们常说的,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不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高薪,而是因为它能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什么。在能立身于社会之时,好好想想我们灵魂所追求的。

单纯的为名誉而名誉,为财富而财富,为地位而地位,这种人是可笑,甚至是可悲的。

又或许,我们如托马斯一样,灵魂深处并非如表象一样,托马斯看似热爱医生这个必然的职业,但灵魂深处,渴望的却是爱情。我们内心渴望的不一定是工作的必要性。

也许是别的什么,比如爱情,友情,或者别的什么。

像有些人一样,曾经以为自己期待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发现淡淡的爱情才是自己想要的。也许我们真的需要经历一些困难,一些挫折,去理解我们想要什么。书中甚至是现实,没有一个人打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灵魂渴望些什么,多想想,或许能让我们早些明白,不至于到老到死,才明白这一生没有活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5

黄昏的布拉格

这是一个发生在“布拉格之春”和“两千字宣言”背景下的故事,一个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信仰以及人性的故事,或许我应该用一种浪漫而又婉约的笔触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当我一页页将它读完,我在朦朦胧胧中看到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面,所有一切抽象的情感和文字在想象力下凝成的画面,却又正如萨宾娜那幅在无意中滴了红色颜料的画,表面是明白无误的谎言,下面却是神秘莫测的真理。我并不是说美丽是一个虚假的谎言,但在这个貌似美丽的表面下,隐藏着太多深邃甚至有些伤感的东西。太过浪漫和婉约的笔触,承受不起这种沉重的美丽。

米兰·昆德拉采用了一种重复性的叙述方式,他也许想用似于“永劫同归”的哲学思想来从一个循环式的重复上更加细腻而深层次地向读者展现**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并没有给人一种重复的无聊感,相反,其看似重复的表面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和体验。它带给了我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一)重复和幸福

“是的,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是最后一章特丽莎在卡列宁弥留之际感悟到的,恰好能迎合第一章中尼采的“永劫回归”的思想,但是如书中所说,“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只有一次,等于没有。人的生命不能重复,历史也不将重演,逝去将成为永恒,成为人类记忆中的一点微光和那些轻飘飘的纸片和文档,所以人类无法使自己试验某种事情,人类也无法预知结果,因而无法比较,也无法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幸福,所以我这样理解,“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但如果可以重复,那么书中托马斯不会有“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越过庭院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的纠结,生命中的很多犹豫和不安将不复存在,生活可以进行彩排,历史亦可以朝着人们最满意的方向重演,那么如果这是一种幸福,人们没有了内心煎熬着犹豫不决的沉重,一切变得轻飘飘,犹如羽毛,这种幸福,这种轻,又是否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呢?

(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有一种浪漫无助的感觉。我禁不住想,生活中的轻松是什么?又为什么难以承受?

在一种明明是偶然的情况下,托马斯用一个爱的比喻,让特丽莎住进了他的心里,让她在无意之间霸占了他脑海里的诗情记忆。这是爱在**,美丽和悲伤。一个爱的比喻将同感熬成了爱的汤,香气迷人,而托马斯主观的想象又将那爱酿成了陪伴的酒,令人迷醉,它不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只会在长情的陪伴中愈加真挚。

当虚弱的特蕾莎抬起眼睛看着托马斯时,他的心会颤抖和融化。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起,特丽莎已经存在于他的心中,这种存在与其说是因为爱情,不如说是因为同感,那种作者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感情。然而也正是因为托马斯对特丽莎这一种感情已经铭刻在了心上,使得他天性上的对女人的征服欲有了一种情感上的束缚,这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沉重。

然而,沉重又何尝不美丽?当特丽莎离开苏黎世回到布拉格时,托马斯独自留在苏黎世,他在街上溜达了两天,呼吸着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享受着无人管束的时光,他得以摆脱七年来压在心头的沉重,感受到了无法言喻的轻松。然而,两天之后,他内心的情感却迫使他朝她寻去,他无法安心地享受生命的轻,因为这轻,会让人远离大地,他的生命因轻而产生了无法承受的重。

最后,他回到了她的身边,一个人的自由成为了她生命中无法忍受的光芒。

托马斯最好的情人萨比娜是一个一直把背叛视为追求的人。她背叛了她的父亲,背叛了她的丈夫,背叛了弗兰茨,背叛了她自己的背叛……她想要背叛一切固有的关系或者有固有倾向的关系。她不遵循世俗,同时极度厌恶“媚俗作态”,**中的她是一个随意的人,她依着自己都不明原因的意愿而活,将背叛式的犯罪看作一种令人愉悦的胜利。

毫无疑问,她的生命是轻的,她不负重量,她不在乎承诺,不管责任,但背叛将如何结束?我想她并不是一味追求背叛的,世上没有人不渴望像家一样的温情,“她回想起他们在开往阿姆斯特丹的快车厢里相遇的情景,那时她真想跪在他面前,求他抓住她,紧紧拥抱她,永远不要松开。她期望结束那危险的背叛之途,期望终止这一切”。

后来她遇到两位年迈的老人亦是如此,“当她看到伤感影片中忘思负义的女儿终于拥抱无人关心的苍苍老父,每当她看到幸福家庭的窗口向迷蒙暮色投照出光辉,她就不止一次地流出泪水”。但她的人生轨迹似乎注定了,就像一种黑色的沉醉,让她一如既往地走向了人为保留的方向。而当她不再年轻的时候,她还在异国游荡,最后在背叛的尽头让空虚把生命拖到了尽头。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吹走了她所有的幸福。

(三)布拉格一般的结局

布拉格,这个美丽的城市,却在媚俗作态的人的统治下被压迫了数年,这就让这个发生在那个时刻的故事带上了一种难以摆脱的悲伤和无奈感,纵然美丽。

弗兰茨,他将萨宾娜作为一种信仰,最后死在这种信仰之下;萨宾娜,在对背叛和生命之轻的追逐下,流浪异国,客死他乡。

托马斯和特丽莎死于车祸,而导致那场车祸的直接原因是刹车失灵,在那辆车已经破败不堪的时候,村里的主席曾向警察提出了让托马斯恢复本职的请求,但是因为“布拉格之春”这件明明应该像春天一样美丽的事件变成了一场悲剧的导火线,托马斯和特丽莎终于带着他们两个的爱情双双上了天国。

一个故事在这样的悲景下,带着美丽的忧伤。当逝去变成永恒,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看似沉重的东西变成轻如羽毛的记忆,却依旧还是有那么多人,那么多有类似遭遇的民族,感到这轻,难以承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精选范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整本**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

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7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实上,盲目的激励只能创造一代又一代的盲目自我。似乎幸福本质上是空虚的。

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象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不是所有的落叶,都会飘成生命的轨;不是所有的微风,都会吟出秋天的歌,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出美丽的果.

我和你的距离,只不过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一直在思索着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为了什么而生活.也许是思维的一种无理取闹,但却让我为此困惑了很久,我尝试着做改变,但很多时候都是无疾而终,被当在了"深入探索"的门外,一直没真正的弄明白,所以还若以前,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生活.【WwW.BIjIaOgAO.COM 笔稿范文网】

自然,有了一些感悟,从中感觉到,茫然的状态多了,生命变得会更加的沧桑和脆弱,如果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多了些犹豫,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懦弱,而从未没有成就感的完成一件事情,那从不会体会到坚强毅力的重要性,而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没有了那种胜利喜悦的领悟,让我倍感压力中,觉得对生活的空寂. 于是,去积极的寻求一种信仰,去弥补心灵随时出现的道德弱化,或者思想的挣扎,去积极的面对生活,以填充空余时间带给的凌乱,但生活还要生活,所以一直改变生活让之更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真正目的,生活着,探索着,这就是人生最终经历的过程. 继续行进,不管是怆然,还是平坦,都是一种阅历,而阅历中感悟到的,会增补生活的单调和乏味,而在强调这意义时,人更应该多尝试寂寞带给人生的享受,而不只是充满"色彩"的部分才是向往之所在.

曲折会让人柔韧,这才能让人曲伸自如. 余华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地生存,这不仅是对生命状态的提示,更是对人的生命力的肯定. “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不能承受生命的轻盈,它所能做的就是扛着重担,只有在选择中才能完成这一次的生命写生。责任,道义,关怀。。。。我们心中的牧歌悬在彼端始终在召唤,纵然有缺失与遗憾,却必须直面生命的赤裸与显然,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

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也很好! 其实生命是一场幻觉..

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

以上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系列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哈姆雷特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