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最新史学读后感系列

史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8

最新史学读后感系列。

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88教案网的编辑经过精心挑选了一篇名为“史学读后感”的文章。接下来,我将总结出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收获深刻的感悟和心得。当我阅读完这篇作品后,内心涌动着各种激情,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因此,我觉得写下读后感对于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相当有帮助。

史学读后感 篇1

党史 基本解释:.政党的历史。亦专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1篇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必须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必须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鉴往知来中砥砺前行书写新篇章。

一是要久续政治忠诚。“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革命年代,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捍卫了民族尊严,换取了国家新生。对党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仅需要有朴素的情感,更要有理性的自觉和坚定的信念。百年党史如同一座精神“富矿”,深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披荆斩棘的政治智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贞不屈、迎难而上的政治担当。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出“一心向党终无悔”的维护力,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中央有号令、上级有部署、水利见行动”,全力推动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市水利系统落地见效。

二是要赓续精神血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就在于党在百年历程中构筑起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思想意义的精神谱系,并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承。在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中,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在台州治水兴水进程中,也形成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滩涂围垦精神、“砸锅卖铁、万众一心”的修筑海塘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长潭水库(建库)精神、“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金清新闸(建闸)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的背后,演绎着一个个奋斗故事,承载着水利人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以党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在弘扬精神中攻坚克难,在传承血脉中开拓前行,尤其要始终弘扬和传承水利精神,积极投身水利改革发展主战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是要接续奋斗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要求全党同志“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到提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强调“坚持求真务实,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我们党一贯倡导求真务实之风,这是长期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方法。水利是兴利除害、为民造福的事业,不管是防洪排涝,还是供水保障,不管是河道治理,还是水库除险加固,亦或农村饮用水工程等,都是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稳定的要事实事,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受益。作为水利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奋力交出打造最安全环境、质水务、最宜居水城、最便捷审批、最智慧水利等各领域的高分答卷。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2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我区党委组织部6月29日上午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根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所以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所有党员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古语讲:“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中国历来重视对史学的研究,透过历史,可以把握规律、启迪智慧。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通过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提高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自觉性。我党、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革命史、也是一部绚丽壮观的发展史,学习党史、国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从1840年开始,维新派、资产阶级相继领导过中国的改革或革命,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建国以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中国,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这条道路越走越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是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的。通过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可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把握发展规律、拓宽发展思维。透过党史、国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人民是历史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党要发展、要长期执政,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代表人民,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在引领人民发展、开展对敌斗争、团结各界朋友的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们今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能量、拓宽思维范围。

学习党史、国史,首先要会学,重点要会用,要学习前辈智慧、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把前辈的智慧和经验作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石和路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吸取历史经验,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作为一名党员,再次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次学习让我从思想到灵魂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的心灵也被强烈的震撼了。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

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光讲大道理不行,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先锋和模范作用也就显现不出来。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工作质量入手,规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

二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就要全面发展自己各方面能力,优秀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观后感3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党史记载的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凝聚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学习党史,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共青团干部的一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党史中汲取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二是强化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本质内涵,把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还重,以事业为重、以担当为荣,自觉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担起自己该担的那份责,答好时代之问,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伟大业绩。

三是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智慧力量,继承我们党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用革命先烈先辈的感人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激励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浩然正气,要勤奋学习。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打牢思想基础,坚持原则不动摇。在实干巧干上下功夫,在工作中争做表率。

史学读后感 篇2

成都市天回小学校作者:廖良蓉(笔名:平蓉静儿)

古人云:“以史为鉴”,意思就是要把历史当作镜子一样来反思现实,从而达到指引现实、超越现实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做得很好。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丰富的历史沉淀。李轩编著的《读史学做人》一书,深入浅出的将历史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在愉悦的心态下学习历史知识,并且可以让那些在人生路上徘徊的朋友借助此书的引领,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之路。

品《读史学做人》该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谈谈我印象最深的五点:

(一)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赵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增强国力,与赵武灵王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密不可分。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间没有谁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断地丰富自己,并最终提高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审视别人的长处,少走孤独、自满的路,虚心向别人学习,找到合适的时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为人处世,不能没有应对,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变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实处。柔能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以柔胜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妙计。

文中的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因此,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

在历史与现实中,刚者往往居多,柔者始终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刚柔相济,进退自如,那才是智者为人处世的正宗------也就是世人所推崇的“柔道”。

(三)贫而不怨,富而不骄

朱买臣无视世俗偏见,努力学习,成了名人。他“负荆苦读”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许许多多有志之士。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贫穷和繁荣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

贫困时,我们要像《论语》中孔子称赞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颜回的一生虽然贫穷,但他不受制于贫穷。因为真正的贤者懂得安于贫穷。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有机会成为富人,也要注意加强修养,否则,很容易在世俗的奉承中迷失方向。唯有富而骄,才不会盛气凌人。

(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义传》。品《读史学做人》一书后,才明白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由来。

这是战斗结束后,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诏书中说:“赤眉军被讨平,士兵们十分辛苦,虽然兵败回溪阪,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得失来自个人判断。上帝喜欢公平待人。当我们失去了什么,他悄悄地给了我们另一件东西作为补偿。失去的东西。往往也给我们带来惊喜。

有得必有失,得失往往紧密相连。

(五)言而有信,才能让人臣服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无论我们做什么,要取得成功,必须以诚信为基础,以诚信待人,以信人。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应该胸怀大志,并且不拘小节。言必行,行必果。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把诚信作为修身的基本原则。

品《读史学做人》一书,我深深感到:每天读一点儿历史,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启迪人的思想,开悟人的心灵,甚至改变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做事的方法。在今后的品读中,我会与“史书”相伴到永远……

史学读后感 篇3

再一次逐字逐句地读完《中国民盟章程》和民盟史料后,我对民盟的历史使命、民盟成员的职责和实践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有了系统性的认识。一方面,我很高兴加入光荣的全国民主联盟;另一方面,我觉得盟国的责任不小,任务不容易。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与第一次写入会申请书相比,我的思想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传承光辉历史使命

我坦诚对民盟的第一印象是比较肤浅的,认为民盟只履行“高大上”的事务,即积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全团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 努力完成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三项历史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接再力做出新贡献;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等。

可第一次逐字逐句地读完《中国民盟章程》和民盟史料后,我了解到:

“中国民主同盟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命运命悬一线之际,聚拢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成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要同党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同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每一位盟员皆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如今,中国民主同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民盟并不是只是处于高处做高处的大事,而是深入群众,起带头作用,从小事做起,并能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需求,追求务实工作之风。同时也认识到民盟必须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贯彻党的政策;每一个盟国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大的成就。

严于利己做合格盟员

我原本以为,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和普通群众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一种“优越”,或“高人一等”;可现在,我明白盟员与普通群众的差距,并不是所谓的“优越”,而是盟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可以行使的特定的权利;我知道民盟的每一个成员都只是一个普通人,更别提寻求任何私人利益和特权了!

我已了解到作为盟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对我感触最深的一部分,我想我应该将其摘录下来,看看我能做到哪些,并以此写下自己的想法。

如民盟总纲第十四条:

“盟员有下列义务:(一)遵守民盟章程,执行民盟决议,参加基层组织生活和民盟活动,交纳盟费;(2)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3)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正处于增长知识的阶段,因而我所能做的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对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以后为人民服务时积攒足够的本领,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主同盟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维护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读完这一段,我意识到做一个合格的盟员的难度,恐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实际中做到这一条吧,但这也让我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加入民盟,就要服从它的安排,这是我在写入民盟申请书就明白的,要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出表率,而遵纪守法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做到这一点无须多讲。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国民盟盟员,我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广大盟员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把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基本任务。

同时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盟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民主、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履行义务立德树人

在党的第十七届会议后,北京卓达经济管理研修学院的郑旭龙就写过一篇名为《读党的十七大有感》的文章,里面讲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文化交流频繁,融入了世界这个大的家庭之中,英语在中国教育市场持续走俏。‘英语热’对于中国当代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国文化的流入将中国古历史文化逼得无路可走。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英语已直和语文、数学并驾齐驱。

甚至,英语不过级就拿不到学士学位。这使得中国人对英语有着疯狂的热情。不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很早就开始了解和喜欢麦当劳和肯德基。他们更喜欢去西方过圣诞节。

西方文化的流入,让国人没有了属于中国最传统的“魂”。没有灵魂的民族还会在壮大吗?后人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却被历史蒙蔽了双眼。

历史只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却忘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要靠汲取世界之文化的精髓,也要传承传统之文明,保护属于本土的精神文化。”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和青年知识分子,我绝不排斥任何国家的文化。放眼世界,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承载着一个国家历史的兴衰。

我特别欣赏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虽然这两种精神背道而驰,但都是中国年轻人现在所缺乏的。不知道如果把现在的年轻人放在抗日战争时期,会产生多少“**贼”,抗日战争还会不会胜利。

有人说“儒家思想是不堪入目的,孔孟毒害了无数中国人”,这样的说法有点过于片面。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统治阶级,夹杂着时代的迂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许多思想仍然存在于儒家思想之中。

“仁”、“礼”、“中庸之道”等,儒家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仁学”是最早要求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追求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我们拥有优久的历史和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 如今,一些仍然有激进思想的人经常贬低中国文化。

作为民盟的盟友,我们有义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道德教育教育青年学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个真正想成为合格盟友的新盟友。我应积极实践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积极履行盟员的义务,努力做好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目标,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最后,我很自豪能加入中国民主联盟!

史学读后感 篇4

关于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

记得刚入大学时,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第一次课上,白云老师便给我们提及了一部史学名著—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的《历史学家的技艺》(此为英译名,又译为《为历史学辩护》)。当时也没太在意,直到去年的十一月,碰巧在图书馆翻看到这部书(名为《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阵惊喜,随即借出。寒假在家期间,用几天时间看了一遍,收获颇大,然而书中也有些不甚明白的地方。

到了这个学期,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的赵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阅读一部西方史学名著并写读书报告作为期中作业,当时我立即就想到了这本书,当天晚上就去图书馆借了出来。不过直到十月才开始看,看完这第二遍后,还是意犹未尽,觉得这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有不断收获的,也即常读常新之书。于是很想收藏一本以便随时翻看,可是这本书在市场上又买不到,最后决定抽时间把这部书的内容抄录下来,然而蹉跎近一个月,十一月下旬才结束,时至今日,始写读书报告。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心中的忧愤。”

这句话出自马克·布洛赫的《为历史学辩护》一书卷首的献辞中。这是一部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的法国境内的著作。布洛赫作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学者,在德国法西斯肆意侵略、奴役、蹂躏甚至蹂躏别国人民的时候,投身于反对纳粹的斗争中。

他亲身经历过“奇怪的战争”(事后他写有《奇怪的战争》一书),亲眼目睹了德军占领巴黎,后来随着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洪流来到了英伦。然而不久,他便只身返回了沦陷的法国,积极参与当时国内的“联合抵抗运动”,正是在这个期间,布洛赫着手于《为历史学辩护》的写作。不行的是,1944年也就是在法国获得解放的前夕,3月布洛赫被“盖世太保”(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逮捕,6月16日,在里昂(布洛赫的故乡)市郊的一块田地里,他被“盖世太保”枪杀······

布洛赫1886年7月6日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从小学习就很好。18岁时,他被巴黎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他先后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1912年后,他在蒙彼利埃和亚眠的中学任教。

1914年一战爆发,布洛赫应征入伍,参加了著名的索姆河战役和马恩河战役,曾经历过一战中最残酷的“女士小路”争夺战。这次大战的切身体验对布洛赫日后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战争是后来布洛赫等人倡导的“新史学”的突破口。一战结束后,1919年布洛赫被任命到刚刚收复的阿尔萨斯(普法战争中被德割占)的斯特拉斯堡大学,1920年他以题为《国王与农奴》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获得中世纪史的教席。

1928年,布洛赫发表《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后来被史学界视为“比较史学的滥觞”,他所他提出的“假设验证”的比较方法,使比较史学前进了一大步(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1929年1月,布洛赫和另一位同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共事的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1878-1956)共同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二战后于1946年易名为《经济、社会和文明年鉴》),这标志着日后蜚声西方史坛、引领新史**流的年鉴学派的创立。布洛赫先后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192l一1936年)、巴黎大学(1937—1940年)、蒙彼利埃大学(1941—1942年)等校,后期著作主要有《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两部代表作(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91年、2003年出版有中文译著)。

在《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中,他们指出了办刊方针:一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是不尚方**的空谈,理论通过具体研究的实例来显示;三世借鉴前人的经验,同时立意创新,“拥有自身所固有的精神与个性”(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这样的办刊方针可以看作是年鉴学派的指导方针,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这本书题献给费弗尔的“献辞”中进一步将其总结为“长期以来,我们曾共同致力于拓宽历史学的领域,为了使历史学更富于人性而并肩努力”,这正是年鉴学派第一代领导人费弗尔和布洛赫的治史宗旨。

在《为历史学辩护》的卷首,布洛赫不无沉痛地这样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事?草此小书聊以排遣心中的忧愤”(如前所引),可以说,这是一部愤世之作,祖国的沦亡,纳粹的残暴,这一切无不严重刺激着这位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学者。同时,这部书也是布洛赫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为他所倡导的“新史学”思想的全面总结。

可惜,书未杀青,甚至可能没有最终完成,布洛赫便惨遭纳粹的毒手。法国复辟后不久,布洛赫的朋友费维尔将收集到的遗骸编成了一本书,使这部不朽的作品传遍了世界。该书译为中文仅有**万字,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布洛赫借助于自己长期以来的治史经验,旁征博引,以具体的研究实例向读者们阐述历史学的高贵价值和自己毕生的治史心得,娓娓道来,读来亲切有味。

正如他在“献辞”中所说:“当年,我们切磋探讨,推诚相见,真是获益匪浅,本书仍将体现这种活泼而和谐的韵味”。又如在书中“导言”部分布洛赫声明:

“本书并非完全,也不是主要为同行而写的。我认为,面对大众的好奇心,应当把史学的不确定性公之于世”。

在“导言”中,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提问(“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入手,首先指出历史在西方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继而向人们展示了历史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史学的主题和最终目的,承认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历史学还十分年轻,然而又不无乐观地强调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得以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通过逐步开拓史学的广度和深度,史学将愈来愈显现出其自身的不朽价值。

在首章《历史、人、时间》中,布洛赫深入剖析了“历史”一词在西方文明中的含义,认为历史的最初含义即为“探索”,历史学是一门研究时间中的人类的科学,而非人们普遍所认为的“过去”,强调古今是相通的,“各时代的统一性的如此紧密”,反对那种割裂古今、过分突出近代而轻视古代的迂腐做法,提出把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延伸到当代,最后明确指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历史考察的问题。

在第二章《历史的考察》中,布洛赫认为历史学家对过去的认识,基本上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轨迹的认识,因为考察历史的形式多是间接的,历史学家只有依靠目击者的记录或是当时人的叙述甚至后人的再叙述等留下的种种证据和线索来叙述历史。然而,近代以来,大量的特殊证据——考古资料,为史学家直接考察历史提供了可能。这样,历史学家可以结合前人遗留的文献资料和新近发现的考古资料综合考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一点正和近代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的研究方法相一致。

接着,布洛赫强调,人们对历史的调查是有目的的。他提出了一种研究有问题历史的方法。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和曲折反复的探索过程,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多种知识、能力和合作精神,才能在历史研究中取得有效进展。最后,布洛赫巧妙地结合实例,形象地勾勒出了作为考察历史的凭借—证据的流传情形,指出考察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认真深入地依据证据来考证史实。

在第三章《历史的考证》(这也是全书篇幅最大的一章)中,布洛赫首先详细地为我们描绘了考证学(考据学)在西方发展的源与流,指出长期存在的考据家与撰史者各自闭门造车、互不相能所带来的严重流弊,呼吁二者消除误解、抛弃偏见、坦诚合作以正确地揭示历史的真相。接着,布洛赫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史料观,他将史料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认为二者都需要加以考证,其中无意史料的可信度更大些,在考证出确是伪材料时要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这和陈寅恪先生的史料观相似:“然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最后,布洛赫强调考据学是历史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辅助学科,“借助于考据学的不断进步,历史学将自豪地为人类开辟一条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崭新大道”。

在第四章《历史的分析》中,布洛赫比较了历史研究中的两种基本态度—评判与理解,指出评判的主观性及随之而来的冒险性,强调在历史分析中要更多地理解,“只有了解同类的其他事实,才能更好地了解任何人类事实”。接着,布洛赫讨论了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术语,如自由、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中世纪、无产阶级,并分析了历史阶段问题。最后,布洛赫指出和其他科学一样,历史学的最终目标也是“逼近现实的轮廓”。

在末章《历史的因果》(本章只有寥寥数页的内容,很可能是作者未完成或是遗失所致)中,布洛赫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原因、条件、动机、理由等造成历史事实的解释因素,并且提出了人的心理对历史事实形成的影响,认为“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事实”,人类本身正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因此,“历史的原因不是想当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

以上大致从书中的各个部分对内容作了简单梳理,下面试着分析一下本书所体现出的马克·布洛赫的史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 历史学的地位及功用。

(以下所引凡是未注明的均出自本书的“导言”部分)

从书名《为历史学辩护》,我们即可感知布氏生活之时代历史学地位之不妙。西方的历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鼎盛时期曾经大放异彩,之后的整个中世纪,神学垄断了整个文化领域,史学很难有什么成绩,地位就有点微妙了(一方面,中世纪文化凋敝,神学支配一切,所谓史学也扭曲得不成史学,另一方面,正如布洛赫所言“**教就是历史学家的宗教”,被**教奉为圣书的《圣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史书,所以说史学地位之微妙)。逮至近代文艺复兴之兴起,古典文化之重现,史学逐渐重新回归世俗社会并以再次人为中心,这才有了起色。

随后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历史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粉墨登场,史学之复兴可谓是蒸蒸日上,整个19世纪被称为是“历史学的世纪”。尤其是以莱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确立了史学的学科地位。然而,历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

流派纷呈的背后是壁垒森严、各执己见、自以为是、排斥异己、固守一隅、互不相能,不同的史学流派的史学观始终没能跳出狭隘片面的怪圈子。这正体现了历史学外在的繁荣下是内在的不成熟性。正如布洛赫所说“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历史学面对的是广阔的人类社会生活场景,历史研究决不允许画地为牢。

史学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读了一遍《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里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词,也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成语。书中有趣的成语和故事被编成了代代相传的中国历史,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读了《从容不迫》让我明白平时做作业或者考试时要镇定沉着,不慌张。读了《一鼓作气》让我明白不要做“拖拉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完成,有质有量。然而当我看了《披荆斩棘》,更是明白遇到困难,不畏惧,只要认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的。

通过假期看的几本课外书籍,真的很受益良多,特别是《读历史学成语》,我要以历史为例,古人的智慧,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这几天阅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上有许多生僻字,我就查字典认读、理解成语后面的背景和来历。自己觉得很有收获,在星期六上完日语课后,爸爸妈妈带我出去吃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边吃饭,一边开始了有意思的历史、成语讨论:

“爸爸,我看到书上有个成语‘千金买笑’,这个成语讲的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她非常美却不爱笑,周幽王非常苦恼。虢石父建议周幽王点燃烽火戏弄诸侯来搏褒姒一笑,周幽王就听信了这个话。灯塔着火时,王子们纷纷前来营救,但发现没有敌人。

褒姒看到诸侯狼狈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周幽王大喜,经常点燃烽火来戏弄诸侯。因为他把军令当儿戏,拿国家安危开玩笑,失信于民,最后就亡国了。

”爸爸吃惊地看着我说:“菲菲竟然能把成语讲得这么清楚呀!”妈妈说:

“你真棒!妈妈知道‘烽火戏诸侯’,却不知道这后面的历史故事呢!”妈妈接着说:

“没有原则的溺爱娇惯,属于是非不分;有句俗话‘娇子如杀子’,你成长中有错误就要及时指出,否则百害无一利。”我笑着叫道:“老妈!

你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说教呀!”

我又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姜子牙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钓鱼用直钩子而且没有鱼饵,这叫‘愿者上钩’;另外他的妻子马氏在他落魄时嫌他穷、嫌他没出息,离开了他,当姜子牙受到重用时,她又苦苦纠缠想回来。

姜子牙把水壶里的水泼到地上,让马妈把水壶收起来,让她回来。可是马氏趴到地上只捧起一堆泥浆,这叫‘覆水难收’。”

“你真棒!讲的很详细呢!”爸爸妈妈一起夸我。

“爸爸,我们中国朝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秦朝还是唐朝?我知道唐、宋、元、明、清呢!”我又问道。

“宝贝儿,你刚才讲的周幽王是周朝人;姜子牙是商朝人。周朝、商朝历史比秦朝和唐朝要早得多。中国的朝代包括三帝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金、南北朝、隋、唐、五朝、宋、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

”爸爸给我耐心地讲着。

“哇!你好厉害呀,老爸!你给我讲的真清楚!怪不得妈妈说你是咱们家最有学问的人呢!”我连连“拍马屁”,引来了爸爸妈妈一阵笑声!

我觉得读书讨论特别有意思:它能加深读书的印象,更多地了解书中的知识;家庭享受美食,获的知识的营养,真是令人愉快!

学***是每个处于学***的学生所必须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学***,()这几天看了一下《读历史,学成语》,这个本书,发现它是一本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它用历史为主线,串起各个成语。

三年级以前,小朋友看的是快乐学成语,虽然也可以记住成语,但运用的时候不免有时会张冠李戴,弄巧成拙。这本书在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学习成语方面真的很独特。读历史故事,了解历史,同时学习语言是非常好的。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够接受这种更正统的学习。一个四字成语,不仅有其意义,还包括:渊源、人物、事件、时代背景等。

如果只是单纯记得成语,而不了解它的全部,那就会在以后的应用中出现偏差,甚至于词不达意。故事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尤其事对孩子。读这本书就像看一部历史悠久的电影。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让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成语,这是本书最大的好处。它所讲的故事是历史上存在过的,这就更加锦上添花了。

学成语、读故事、读历史是一件好事。虽然好多成语涉及到的字有不少是生辟字,小朋友一时半会接受不来,但它在字的上面有注音,也可以直接无障碍地阅读。

从习语学习之初,如果全部使用现代语法,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就不那么鲜活了。因此,学好习语,是为将来打开中华文化宝库做准备。

史学读后感 篇6

在10月份,我迫不急待地拆开了从网上订的《读历史学成语上册》,书里夹这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上面有着三数列字:“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句颇有韵味的语句将我吸引住了……

翻开书的第一页,纸张上打印着许多的成语,后面是对这些成语的解释。第一篇课文是:《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从古代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这些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团气,就像一个鸡蛋,漆黑一片。盘古在这样的情况下,苏醒了,他挥舞大斧,劈开了黑暗,所以一直顶立在天地之间。后来,盘古死了,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各种东西——日月星辰,风雨霞霓,山河湖海,桑田沃土,花草树木,将宇宙打扮美丽了。

虽然这个神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却很感人。盘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已经一万八千年了,终于拿起大刀,砍破了黑暗,让宇宙也得到了光明,但盘古却要一直顶力着天,踩着地。当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世间万物,有树有花,有河有湖有海,有太阳和月亮,有风、有雨、有沃土……从此,宇宙的黑暗消失了,宇宙变得美丽极了!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名叫:《覆水难收》。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他太穷了,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他,只留下了姜太公一个人。后来,周文王寻得姜太公,并封他为相。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谋,帮助周武王攻灭了商朝,并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氏得知姜太公无比富裕时,找到了姜太公,想要和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将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将水收回壶中,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我觉得姜太公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并没有大声骂吼自己的“原”妻子,而是巧妙的将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收回,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让马氏说不出话来!我还认为马氏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当姜太公很穷时,她自己头也不回的走掉了,而现在,姜太公成为了宰相,她马上“厚着脸皮”地“粘”着姜太公,让姜太公和她恢复夫妻关系,这明显是“嫌贫爱富”的表现!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读历史学成语下册》,很多精彩还在等着我呢!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我的名言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每一天,你会发觉自己天天过的都很充实!

以上就是《最新史学读后感系列》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史学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