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分类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2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第1课时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学习的实施: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负价元素
O(—2)
Cl(—1)
S(—2)

(注意:—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回答联想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
4.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①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金属)、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非金属)等均可依下图建立相应的图示(教师启发,学生演练)。
②化合物中的化学式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填写学生熟悉物质的化学式,使学生进行知识建网。

(2)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和建立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外作业:P37—1、3题。

第2课时
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1)探究示例:
反应物实验现象结论
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
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酸能和某些盐反应。
(2)学生探究: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探究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正是使用了这一重要方法,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课外作业:
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制备一种物质。
(2)鉴别两种物质。
(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第3课时
引入新课——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点评】数轴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数轴将同一类型的不同对象按数量的大小在数轴上进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学生建立有序思维。如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易溶)、同种元素的变价化合物均可用数轴进行排列。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并可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研究胶体提纯的方法——渗析。
家庭小实验——用一个猪膀胱盛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然后将猪膀胱浸泡在蒸馏水中,过一段时间后,用两个试管分别取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分别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别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nm1nm100nm>100nm
外观均一、透明较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分子、离子分子集合体、高分子大量的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
【点评】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课外作业:
1.完成P36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2.P37第2题。

相关推荐

高一化学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导学案(带答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化学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导学案(带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编号05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提高理解应用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各类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
3.激情投入,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31~35页,熟记课本基础知识,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栏目,明确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 习 案
1.阅读课本31页的“交流研讨”,认真思考,谈谈你对元素与物质关系的认识有哪些?(可以从同种、不同种元素、同种价态的元素组成物质的角度考虑),并举例说明元素在物质中的两种存在形态。

2.阅读课本33页,明确物质分类的依据,对物质进行分类有多种角度,请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角度对下列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金属铁、H2、盐酸、CO2、H2SO4、NaOH、Ca(OH)2、CaCO3、生石灰

3.请用图2—1—5所示的形式
表示你学习过的不同价态
的氯元素与有关类别代表
物间的关系。

【预习自测】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纯净的盐水 C.石油 D.冰水混合物
2.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中既存在游离态,又存在化合态的是()
①氮 ②氧 ③钠 ④碳 ⑤铁 ⑥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④⑤
【我的疑问】对自学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探 究 案
探究点: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方法导引】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运用观察、分类、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题: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
请按要求自选物质完成表格,在____上填写物质的化学式,在( )中填写物质的类别。
H2O CO2 CuO AgNO3 HCl CO CuSO4 CaO Na2O2 NaOH
H2SO4 BaCl2 Ca(OH)2 Fe C


一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金属氧化物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二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非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1.非金属氧化物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2.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吗?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



三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酸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四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碱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五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思考:盐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针对训练1】
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方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针对训练2】
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⑴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两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⑷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做干燥剂?举例说明

【学习反思】反思自己课堂上的表现,明确改进措施。


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参考答案 编号05
预 习 案
1.⑴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同种元素可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不同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有的只能组成一种化合物(如NaCl),有的则能组成集中不同的化合物(如CO、CO2)。
⑶同种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价态,例如铁元素:金属铁(0价)、FeO(+2价)、Fe2O3(+3价);同种价态的元素也可以组成多种不同的物质,例如+2价铜,可以形成CuO、Cu(OH)2、CuSO4、CuCl2等。
⑷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单质形态,如金属铁)和化合态(化合态形态,如FeO、Fe2O3、FeCl3等)存在。
⑸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2.单质:金属铁、H2; 氧化物:CO2、生石灰(CaO); 酸:盐酸、H2SO4;
碱:NaOH、Ca(OH)2; 盐:CaCO3

3.

【预习自测】1.D2.D

探 究 案


一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金属氧化物
CuO、CaO、Na2O2C(非金属单质)
高温
C+2CuO===2Cu+CO2

H2O(非金属氧化物)CaO+H2O=Ca(OH)2
2Na2O2+2H2O=4NaOH+O2↑
CO2(非金属氧化物)CaO+CO2=CaCO3
2Na2O2+2CO2=2Na2CO3+O2
HCl、H2SO4(酸)CaO+2HCl=CaCl2+H2O
CuO+H2SO4=CuSO4+H2O
2Na2O2+4HCl=4NaCl+2H2O+O2↑
思考:多数的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活泼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和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某些金属氧化物可以被C、H2等非金属单质还原。



二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非金属氧化物
CO2、H2O、COCaO(金属氧化物)CaO+H2O=Ca(OH)2
CaO+CO2=CaCO3
Na2O2(金属氧化物)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OH、Ca(OH)2(碱)CO2+2NaOH=Na2CO3+H2O
CO2+Ca(OH)2=CaCO3↓+H2O
H2O(非金属氧化物)CO2+H2OH2CO3

思考1.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与碱、活泼金属氧化物、水反应,但是有些不反应如CO、NO等。
2.不是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H2O;
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Mn2O7;
不是所有的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三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酸
HCl、H2SO4Fe(金属)Fe+2HCl=FeCl2+H2↑
CuO、CaO、Na2O2
(金属氧化物)略,答案见上。
NaOHCa(OH)2(碱)HCl+NaOH=NaCl+H2O
AgNO3、BaCl2(盐)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思考:酸可以与金属氧化物、碱、活泼金属反应,酸还可以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另外酸还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四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碱
NaOH、Ca(OH)2CO2(酸性氧化物)CO2+2NaOH=Na2CO3+H2O
HCl、H2SO4(酸)H2SO4+2NaOH=Na2SO4+2H2O
CuSO4(盐)CuSO4+2NaOH=Cu(OH)2↓+Na2SO4
思考:碱可以与酸、酸性氧化物反应,还可以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还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酚酞溶液变红;碱还能与氯气反应。



五反应物1反应物2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类别:盐
BaCl2、CuSO4
AgNO3Fe(金属)Fe+2AgNO3=Fe(NO3)2+2Ag
HCl、H2SO4(酸)略,答案见上。
NaOHCa(OH)2(碱)略,答案见上。
BaCl2、CuSO4、AgNO3
(盐)BaCl2+2AgNO3=2AgCl↓+Ba(NO3)2
BaCl2+CuSO4=BaSO4↓+CuCl2
CuSO4+2AgNO3=Ag2SO4↓+Cu(NO3)2
思考:盐可以与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活泼金属可以将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针对训练1】B
★【针对训练2】
⑴生石灰属于碱性物质。(碱性氧化物)
⑵利用了它可与水反应的特点。CaO+H2O=Ca(OH)2
⑶与酸性氧化物反应:CaO+CO2=CaCO3
与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⑷浓H2SO4(酸性干燥剂)、CaCl2(中性干燥剂)

元素与物质世界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元素与物质世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单质是,化合物是。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和。
2.物质可分为和。混合物可分为,和。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和。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
5.利用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
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电解质是。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

碳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
亚硫酸根离子
三价铁离子
二价铁离子
铵根离子
14.反应过程中有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电子守恒定律:。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重点难点:
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
知识梳理: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的规律。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事先一般要设定分类的。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做到。这就是分类法作为科学方法的意义。
一、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
(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盐。
练习:请利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五种物质分类,并画出图示。五种物质分别为CaCl2、Ca(NO3)2、
KNO3、K2SO4和KCl。

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练习:1.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相应的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2.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
(1)根据1个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可以分为
(2)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以分为

知识梳理:
二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把(或多种)物质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叫做。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
2.按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成类。
3.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进行分类,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中的溶质粒子直径大小通常,浊液中的粒子直径大小通常,介于二者之间的胶体粒子,其直径大小在。溶液中溶质粒子不但可以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浊液中粒子既不能透过滤纸,液不能透过半透膜。
4.根据分散剂所处的状态进行分类,胶体可以分为气溶胶(例:云、烟、雾)、固溶胶(例:有色玻璃)、液溶胶(例: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硅酸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墨水)

知能检测
1.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SO2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A.CaCO3B.SO3C.CuOD.KMnO4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钙盐的是
A.石灰石B.Ca(OH)2C.CaCO3D.CH4
3.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4.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A.悬浊液B.乳浊液C.胶体D.溶液
5.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NaCl分散在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6.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粒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A.萃取B.结晶法C.沉降D.渗析
7.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A.3Fe+2O2=Fe3O4B.CO2+C=2CO
C.NH4HCO3=NH3↑+H2O+CO2↑D.CaCO3+CO2+H2O==Ca(HCO3)2
9.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Cu+H2OB.C+2CuO=2Cu+CO2↑
C.Fe2O3+3CO=2Fe+3CO2D.Fe+CuSO4===FeSO4+Cu
10.组成中含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的是
A.NaHSO4B.Cu2(OH)2CO3C.Ca(HCO3)2D.NH4NO3
11.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H2O、②空气、③Mg、④CaO、⑤H2SO4、⑥Ca(OH)2、⑦CuSO45H2O、⑧碘酒、⑨乙醇、⑩NaHCO3。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有机物的是。
12.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浸入蒸馏水中进行渗析。
(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而Cl-已透过半透膜?(淀粉遇到碘单质会变蓝)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经分离完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

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

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仲老师语录:

在人类前行的文明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假设都跟随着一个伟大的发现。:)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须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

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什么结构或物质具备这些条件呢?

三、核酸(DNA、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一)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

1、两种菌落的比较

菌落

荚膜

毒性

R型细菌菌落

粗糙

无荚膜

无毒

S型细菌菌落

光滑

有荚膜

有毒

2、实验过程

3、小结

步骤

方法

现象

结论

1

R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正常

R菌无毒性

2

S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死亡

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

3

S菌高温灭活

小白鼠正常

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

4

高温灭活:S菌+R菌

小白鼠死亡

死亡的S菌中可能有使R菌转化因子

5

提取4实验死鼠

发现S活菌

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菌

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艾弗里DNA转化实验(图解)

艾弗里的思路

1.实验材料:选用肺炎双球菌。
2.假设:DNA是遗传物质。
3.实验操作: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

4.预期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5.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吻合。

6.分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由此可见,科学家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但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使用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证据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及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第一组实验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实验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

某些不含有DNA的病毒,其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证据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结论

想一想:

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核糖核酸)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超越科学家):自主探究

艾弗里的实验虽然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仍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你能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存在哪些不足吗?应该怎样改进呢?

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题解析

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以上实验说明()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互相转化

B、S型的蛋白质外壳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

C、S型的DNA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R型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C

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说明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能控制产生出能致死的S型的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控制形成新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使生物致死。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A

这是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做的一个实验,它是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是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A

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

下列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证实的是()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DNA是遗传物质

C、DNA能自我复制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B、C、D

此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相似,无可遗传变异产生。因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完成DNA复制、指导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形成等过程都是亲代噬菌体DNA分子的作用,同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标记

32P

31P

氨基酸标记

32S

35S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做了标记(见下表):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此实验说明了。

(1)32P、31P;(2)35S;(3)DNA是遗传物质。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被注入细菌细胞内,并在细菌内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许多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DNA。这样在细菌内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以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新合成的DNA链,又有原来注入到细菌体内的亲代噬菌体DNA链。所以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与32P。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在噬菌体DNA注入细菌内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35S元素。从上述分析得知子代噬菌体的DNA含亲代噬菌体DNA中核苷酸的32P,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传递到了子代,保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因此DNA是遗传物质。同样分析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例6】下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的结构如A、B,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C、D。

(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患病的病状与相同。

(2)F上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以为模板,以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来自。

(3)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决定的。

(4)本实验证明。

(1)车前草病毒致病症状;(2)HRV的RNA;作物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作物叶片F细胞内的氨基酸;(3)HRV的RNA;(4)RNA是遗传物质。

TMV与HRV两种病毒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当以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组成新的病毒,侵染烟草后,烟草表现为HRV的患病症状,说明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练习

400)this.style.width=400;"(一)选择题

1、下列①、②、③、④均是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够直接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是()

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②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③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下列只含一种核酸的生物是()

A.病毒B.酵母菌C.小麦D.变形虫

3、(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4、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是()

(1)DNA位于染色体上,(2)染色体就是DNA,(3)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4)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5)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A、(1)(3)(5)B、(1)(2)(3)C、(2)(3)(4)D、(3)(4)(5)

5、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DNA属于()

A、细菌的B、噬菌体的C、细菌或噬菌体的D、细菌和噬菌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