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900字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1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900字。

传统的教学方法用的太多了,编写教案可有效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写教案应该先从哪个方面入手吗?打开这篇“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的文章和编辑一起探索吧,还请您收藏本文!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1】

1、通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

3、通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4、通过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5、通过当堂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综合运用知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及时批阅,及时反馈讲评,同时对个别学生面批作业,可以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矫正的针对性更强。将作业设计为选做和必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起到“培尖补差”的效果,

6、改变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更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2】

1、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3】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也是初中阶段必考易错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学习时节奏应该放慢一些,讲课的时候是一节课讲一种方法,先分析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就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此时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4】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1、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对提高那些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及时归纳。根据初二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一提二套三查),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5、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1、探索用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及特点分析时,没有把握好时间,这是导致后面时间不够的原因之一。

2、课堂预设没有完成,根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根据完全平方式特点,请学生构造一个完全平方式,并分解因式。当学生基本完成后,组织学生同桌交流,交流方式为:请把你的构思告诉同伴,先一个听,一个评。然后调换角色。由于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本环节没有完成。

3、语言不够简练,说得太多,没有注意纠正学生书写错误。学生作业过程中有两处出错,我没发现。

4、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的广泛意义只是让学生体验,没有让学生开口表达。

以上是我上这节课的一些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5】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 +1)(a -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6】

一、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习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三、教学机智方面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7】

1.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了解公因式概念和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会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2.培养观察、联想能力,进一步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请同学们想一想?993-99能被100整除吗?

(1)已知:x=5,a-b=3,求ax2-bx2的值.

你能说说算得快的原因吗?

=25×3=75.

左边一组的变形是什么运算?右边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右边变形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总结: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在am+bm=m(a+b)中,m叫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

即每个单项式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

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1)公因式的系数是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字母取多项式各项中都含有的相同的字母;

(3)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各项中最小的一个,即最低次幂.

例1 把12a4b3+16a2b3c2分解因式.

提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

①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

②不再含有公因式.

例2 把2ac(b+2c)- (b+2c)分解因式.

公因式可以是数字、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

例3 把-x3+x2-x分解因式.

多项式的第一项是系数为负数的项,一般地,应提出负系数的公因式.但应注意,这时留在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且最后一项“-x”提出时,应留有一项“+1”,而不能错解为-x(x2-x).

1.(1)9x3y3-12x2y+18xy3中各项的公因式是 3xy_.

(2)5x2-25x的公因式为 5x .

(3)-2ab2+4a2b3的公因式为-2ab2.

(4)多项式x2-1与(x-1)2的公因式是x-1.

2.如果(x+y)(x2-xy+y2)-(x+y)xy有公因式(x+y),那么另外的因式是 (x-y)2

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分解因式,分解因式和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第一步 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 提公因式.

(1)公因式要提尽;

式时的商是1,这个1不能漏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1、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8】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因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故结合着单项式*多项式的整式乘法讲授什么是因式分解及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关键在于正确找到公因式。如何找公因式?

1、系数部分: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字母部分:相同字母作为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3、相同字母指数部分:各项中相同字母指数中最低的一个作为相同字母的指数。

找到公因式后,第一步,把各项都转化成公因式与某个因式积的形式

第二步,提出公因式,且把各项剩余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作为一项。

学生课堂板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1、找不全公因式,或直接不会找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后,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做。

我总结的原因主要有:

1、思想上不重视,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听起来觉着会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2、最好结合例子说明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

3、拿到题目先观察各项特点,再动笔写。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9】

龙杭菊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变化无穷的,而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充当,如何处理突发问题,下面以《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反思谈谈“以学生为主”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内容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因式,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学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例举了5a+5b,5a-20b,5am+5bm,4am2+8bm,5am3-25bm2等进行因式分解,一直例举了5a(x+y)+5b(x+y),a(x-y)+b(x-y),到这里学生还勉强接受,再例举下去,对于a(x-y)+b(y-x)与a(x-y)2-b(y-x)2等就模糊了,这连续的例举让学生们有点招架不住了。自己认为这样做感觉不错,但课后我认真总结与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不足:

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理念

落实得不够。特别是在老师出题这一环节上,我想在学生自己自学理解了公因式后,应让学生自己探究,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中要求学生自己编出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的题目,再根据学生所编的题目让别的同学说出公因式,分解因式,然后各小组选出最有代表的一题参加小组竞赛活动,看看哪个小组出的题能难倒对方。我想这样做既改变了教的方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这样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枯燥,学习才有味。

二。这节课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应针对学生进行备课。对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在刚刚接触因式分解这个概念后,学生还理解不够,基础也不够扎实,对于公因式是单项式的容易接受,但提出了多项式是公因式的分解,对于部分的学生来说是有点接受不了,所以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应在课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从学生的学习接受知识和乐于学习的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

三。课堂上不能“过于求全”。我们总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才觉得完美,其实不然,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会每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再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去处理好问题与时间,这节课完成不了的内容下节课再讲,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我们老师应走出演讲者、唱主角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要代劳,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作者通联:445035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民族中学)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学反思【篇10】

公式法因式分解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

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习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平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以上就是《因式分解教学反思900字》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因式分解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