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9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经过反复思考编辑精心挑选了题目为“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的文章,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 无论是教学课件或教案制作,都是提高效果的重要工具。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2】

Www.jAb88.COm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262=12121=12

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3233

33+36+3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3】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4】

在这节的《认识毫升》一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个人感觉在教案实施过程中有点因教案不熟悉而导致的教学环节有前后颠倒的情况,显然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样子。下面就就课堂上动手操作环节的处理上反思几点:实验多但层次性不强,是不是可以是(1)猜测1毫升,(2)感性的认知1毫升,这里可以用细量筒和粗量杯进行对比起来让学生看,加上本就是挺好的倒入手心让学生体会,(3)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反思2:

学生已经学习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本节课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和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在课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收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教学时可以和前面一节课的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些容器的容量都比1升小,引出容量单位毫升,学生在感性上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发现,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我们老师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准备,收集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不过,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分歧,例如想想做做的第5题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这样的的问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应该说在教学时是比较有难度的。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面对提问,教师可以先问问孩子提出这样问题的原因,然后肯定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对于毫升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现场处理。我们知道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虽然毫升与克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正因为1毫升水的重量正好是1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个单位混用的情况,有的饮料包装注明的是千克或克,有的饮料包装写的就是多少升或多少毫升。这是日常生活现象的反映。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说明他能联系实际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正是我们所提倡和培养的。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毫升的()=()克。如1毫升的水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水银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油等于多少克?将问题延伸到课外。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区分毫升与克的不同属性以及内在联系。不仅达到了辨析两个单位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研究问题的意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毫升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的。事实上,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关于毫升也说了一些,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这节课感觉一点也不像新课。只是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稍稍化了一些时间。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实际的用量筒做了实验,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1毫升到底有多少。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一定的依据。

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带来的容器制作一个量器集体交流归纳分小组操作展示评价作品利用量器测量其他容器的容量。这个流程进行了两个循环,第一次是制作1升量器,第二次是制作小容量量器。可以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烈,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使操作活动的意义更加深刻一些。这样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更有益。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5】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6】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屏幕呈现计数器)认识吗?

生:认识,这是一个计数器。

简要回顾计数单位、数位。师:我们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出大小不同的数。不过,每一位上最多只能拨几颗珠?(9颗)

师:要是再添1颗,那就得

生: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了。(板书:满十进一)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计数器,还有一些珠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游戏,好吗?(好)

师生共同完成拨数游戏,依次拨出3、30、300和3000。(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地拨数)

师:刚才四个数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可每次用的珠子的个数

生:都一样,都是3颗。

师:那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所在的数位不同。

师:看来,同样的3颗珠,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既然大家已经找到规律,猜猜看,第五个数该拨谁了?(三万)

师:(屏幕呈现30000)30000是一个较大的数,看看这个数,再看看你手中的计数器,你能想办法拨出这个数吗?(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意见)

师:瞧,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认为能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可以在千位上拨30颗珠。因为10个千是一万,30个千就是三万。

生2:不能这样拨,计数器每个数位上最多只有9颗珠,哪来30颗珠?

生3:在计数器上拨珠,满十就得进一,更不要说满三十了。

师:用这个计数器拨不出三万,是算珠不够吗?

生:不对,是我们计数器上的数位不够。

师:(相机询问同桌的两个学生)你的计数器有几个数位?(四个)你的呢?(四个)如果允许同桌俩合作,你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拨出三万这个数吗?

学生稍作思考,随后兴奋地把两个计数器合在了一起。

师:谁来说说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我们发现一个计数器只有四个数位,于是把两个计数器合并到一起,并在左边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上3颗珠。

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该生的拨法(如图)。

生1:个位上拨3颗珠,表示的是三,不是三万。应该把左边这个计数器上的个改成万。

生2:因为千的左边应该是万。

生3:改成万以后,这一位就成了万位,万位上拨3颗珠,才是三万。

生4:我还有补充,既然这里的个改成了万,那左边的十百千也该改一改。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会改吗?试试看。

同桌俩合作,边讨论,边将左边的十百千改成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交流后,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呈现如图。

组织学生交流调整计数器的方法,突出直接在十百千的后面添上万得到十万百万千万的方法。

师:这样看来,新增加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原来的四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呢!(多媒体演示)

师:瞧,普普通通的计数器上,还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呢!那这些新的计数单位究竟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拨珠数数,进一步研究大数的计数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一万开始,一万一万地数到十万,揭示10个一万是十万,继而十万十万地数到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到一千万,并依次揭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计数器变了,相应的数位顺序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对照计数器,说一说千位左边是哪四个数位,并全班交流。

师:新增加的四个数位都和什么有关?(万)而且这四个数位和原来的四个数位还一一对应,所以,我国的计数方法中把这四个数位统称为万级,而原先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则统称为个级。(呈现拓展后的数位顺序表)

师:有了合适的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我们就能认识更大的数了。张老师是个汽车迷,这两天从网上收集了几款汽车图片及它们的价格。先来看这辆大众车。(学生轻声估价:20万、30万不等,教师随即出示价格:二十三万元)那二十三万究竟是多少,你能在新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吗?

学生试拨,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并请一个学生上台试拨。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在十万位上拨2颗珠,表示二十万;在万位上拨3颗珠,表示三万,合起来就是二十三万。

出示表示23的计数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23个一和23个万所表示的意义。

师:会写二十三万吗?对照计数器,试着写一写。(学生试写,教师请一个学生板演)

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一开始写成23000,看完黑板上的写法后,及时改正过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二十三万的写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另两款汽车。出示宝马、奔驰汽车图片,其中宝马汽车标价一百零四万,奔驰汽车没有标价。(学生纷纷估价)

师:既然同学们都想估一估这款奔驰车的价格,那好,给你一点提示:它的价格比这款大众贵多了,但要比这款宝马便宜一些。你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它的价格吗?(三个学生估计的价格分别是:100万、102万、98万)

师:这些价格都有可能。如果老师再给你一点提示:如果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款奔驰车的价格,只需要1颗珠就够了。

生:(欣喜地)一百万!

师:真棒!(出示价格)那一百零四万和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把这两个数分别写下来。

学生拨数、写数,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拨出并写下一百零四万,随后简要交流拨数、写数时的想法。(教师从学生中收集到三种不同写法:10000、100000、1000000)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10000、100000、1000000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借助计数器认识了一些较大的数。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个级上都是0。

师:像这些个级上都是0、表示多少个万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整万数。(板书课题)这些整万数,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试读,教师结合学生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像这样的整万数,万级上是多少,就读多少万。

师:光会写、会读这些数还不够,像二十三万、一百零四万、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来真切地感受一下。

课件呈现:1张一百元、100张一百元捆成一捆、23捆、100捆和104捆,帮助学生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并通过交流这些数的组成,理解大数的意义。

师:还想玩拨数游戏吗?(想)不过,有一个特殊的要求:老师报的数如果需要在个级上拨珠,请同桌俩坐右边的同学拨,如果需要在万级上拨珠,请坐左边的同学拨。拨完后,再把这个数写下来。

明确游戏规则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后拨出并写下150000、15、2100000、210、30030000、3003六个数,并用课件成组呈现相应的计数器的图片。

师:观察每一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呈现几个整万数,引导学生通过画分级线的方法深入探索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一开始时的拨数游戏上来。利用3颗珠,我们从3拨到30,再到300、3000、30000。还能继续往下拨吗?下一个会是多少?

生: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

师: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

生:不能。

生:如果要拨出第九个数,那得用三个小计数器合起来。

生:那得用到亿级。

师:没错。新增加的亿级又会有哪些数位,含有亿级的数又该如何读、如何写,下一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反思

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学习内容自身的规定性及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我们一直提倡要解读教材、分析学情,道理就在这里。

鉴于此,备认识整万数一课,在正式确定教学思路之前,我始终努力思考着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整数这一知识序列中,整万数究竟处于怎样的特殊位置,它具有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对于一个只具备认识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整万数的认识将对其构成怎样的认知难度与思维挑战:仅仅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可实现对新知的同化?还是需要借助知识结构的顺应,在重构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课前,我们又借助问卷进行了非正式的随访,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整万数的了解、接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知之甚多。事实上,在他们的生活及视野范围内,整万数并不多见。尤其是,不止一个学生将340000读作三十万四万。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已有的读数经验似乎无法同化新知,当一个数出现万级后,那就不再沿袭原有的读数方法,而改之以分级计数的方法。这是一次方法系统的飞跃,也是学生读数方法的一次突破。而这,仅凭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无法通过方法迁移顺利实现的。

如此想来,如何引导学生鲜明、深刻地建构起对级这一规定性知识的认识,是这节课的节骨眼,并将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及写法的掌握。而相应的教学思路也就据此展开。

导入从拨数游戏开始。这一过程,是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的一次回顾,是他们相关经验储备的唤醒和复苏。至于比较的过程,意在帮助学生感受位值原理,为后续整万数的学习奠定基石。而由3000到30000,是规律的自然延展,是新知的自然引入,更是认知冲突的引发。教学至此,可谓课伊始,疑已生。

随后的教学过程,恰恰见证了这样一点:学生的智慧潜力是值得尊重与信赖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同桌两位同学通过合作,想出将两个小计数器合并成一个大计数器时,我以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次拓展。对于四位一级的分级计数方法,简单的告诉固然可以,但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这种分级计数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而4+4的拼合过程,恰恰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出了级的雏形,为学生随后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分级计数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当然,仅有拼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拼成的新计数器中,右起第五个计数单位个为什么要改成万?相应的十百千又该作怎样的调整?这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这一规律与分级计数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追问与慎思,事实上都促发了学生更深层面的数学思考,而关于计数单位、数位、级、分级计数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恰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以建构与生成的。

例题以汽车及其价格作研究题材,这一选择有其明显的失误:汽车的价格超过千万的实属少见,这就大大限制了例题中数据的选择。之所以选择这一题材,一方面,城市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对汽车极为喜好和关注,对汽车的价格也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交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整万元的现金,通常都是以一万元(在银行中表现为一捆)为单位的,如:230000元则表现为23捆。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整万数的组成,进而更好地理解分级计数的方法。

练习量显然偏少,这与学习计数器、计数单位及分级计数方法时的充分展开有必然关系。但有限的练习如何用好,我们仍然围绕分级计数的方法进行。学生每拨一个数之前都需要思考:这个数是万以内的数还是整万数,需要在哪一级拨珠?用的珠子个数相同,为何拨出的数大小、写法、读法不同?每组中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等等。从而始终将学生的思考聚焦于本课的节骨眼,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结尾处是对课首小游戏的一次呼应。三万不是这个数列的终结,有了新的计数器,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也就顺理成章。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对学生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事实上,再加一个数位,或者再加一个四位的小计数器都能解决问题,但区分处也恰在于分级计数的方法与意识了。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收集毫升做单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饮料、1只纸杯

(分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师:教学光盘、1个1000毫升量筒、1个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初建观念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有一张工作单,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操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

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

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

我们认识到:计量比较____的液体常用________作单位。

3、交流导入:

(1)指名汇报结论。

(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

(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通、锅要小得多,用升做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4、光盘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

介绍并板书:容量还可以用ml表示。

5、小结:学到这,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学习内容,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比较直观地帮学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观察实验体验概念

大家都认为毫升时比较小的计量单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观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数数1毫升水有几滴,填写结论并组织交流:

我们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中四幅图,猜一猜药水的容量,学生猜完出示答案,齐读。

4、分组操作,估测容量

将50毫升水分别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观察水面在哪里,讨论估算三种容器的容量,并填写结论:

我们看见:水面大约在瓷碗()处,容量大约是()

茶杯()处,容量大约是()

微波盒()处,容量大约是()

你能实验验证吗(量筒测量)

小结: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由直观的观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测,学生对毫升的认识递进式提升。自主实验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三、自主探究提升认识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介绍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将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与毫升的关系,填写结论:

可以倒()杯,因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

3、再做实验验证。

小结板书:1升=1000毫升

4、小练习

(想想做做3):

①估测:三种饮料分别是多少毫升?

②计算:每种饮料分别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

(想想做做4)

①独立填写。

②指名交流答案与思考过程。

5、小结:学到这里,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

[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估测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升与毫升的进率,也可感知一些常用饮料瓶的容量]

四、生活应用体验价值

1、实践活动

倒出100毫升饮料,按正常饮用习惯喝完,填写结论:

数一数:()口能喝完

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是()毫升

2、阅读拓展:

(1)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2)师小结:阅读部分结合毫升知识向我们介绍了人体血液与义务献血的常识。

指名交流读后感想。

[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容量观念;你知道吗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毫升与我们息息相关,了解科学知识并接受关爱他人的教育]

五、小结延伸拓展升华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

[简要回顾新知的学习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建构]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篇10】

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是本单元的重难点,相比只认识整万数和只认识整亿数来说困难一些.但学生有了认识整万数和整亿数的基础,在写法和读法上道理相通.教学时通过引入生活的中数,让学生应用数位顺序表去读写中认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读写方法。同时在想想做做中呈现我国近几年发展的一些数据,通过的对数据的读写与说感受,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我们经济的发展。

1、组织交流,掌握读写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整亿数和整万数的复习,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读写时应注意什么。把学生读写时的一些经验与体会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生活中的大数,体会到含有亿级和个级的大数的读写方法与前面的读写方法有很大相似之处,最后通过交流得出多位数的读写方法。通过学生多层次的交流体会与经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读写多位数的方法。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教材提供了生活中很多大数,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写一写掌握进一步掌握读写多位数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大数的意义,感受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实这几课的教学目标中都出现了培养学生数感,相当于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来说,这是一个隐性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完成显性目标(如掌握多位数的读写)同时也能达成隐性的教学目标。我就结合这几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在估计、想象、类推等活动中发展数感。如在认识3万这个数时,让学生根据我校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时的情景(我校3000人左右)估计3万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时,让学生结合我们教室和学校的面积去想象天安门广场的大小。当学生难以估计和想象时,也可以用类推的方法理解大数的意义,如在练习[已知100张白纸的厚度,让学生说说100000000张的厚度]让学生用类推出1000张、10000张的厚度。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具体感知这些大数的意义。

在交流与表达中发展数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数据后,让学生说说体会,在学生在情境中去体会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让收集相关信息后进行相关交流,在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认识到数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后来交流有关我国在校学生的人数、我们身体的确一些数据,以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

本单元难点是学生对于数的改写的掌握,错误较多的就是这部分知识,还有个别学生不会进行数的改写和取近似数.往往不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或是把改写成用万或是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最高位上的数相混,通过加强练习后情况明显有好转.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教学反思精选(10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四年级教案教学反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