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7篇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2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7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学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媒介,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经过精心挑选我们给大家带来了题目为“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的文章,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午,区教研室的武主任和李校长一同到我班听了一节随堂课。课后,自我感觉不错,因为一切都在预设之中,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满意,他们一个个勤于动脑,乐于动手,自我感觉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应该收获不小,因为我的每一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的。

但是,经过武主任的点评发现了不少的优点和不足。其优点是:一、整个内容的设计比较活泼,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每一板块的设计都很有层次性,突出每一板块的主体。做到分层练习,层层递进。

三、注重学生的拓展,如《火眼金睛》板块,不单是复习各类角的特点,也拓展各类角的顺序和特殊角的关系,重点是注重估算和估算方法的渗透,象锐角和钝角,不仅估出度数,还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作为参照去验证估的是否接近或准确。

四、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画角。象10度、45度、105度,明确象三角尺上的角或拼成的角可以用三角尺画,非常简便、准确。象10度这样的角只能用量角器画。

五、体现算法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练习课的特点和结构没把握好。

练习课结构是:1、复习该课的知识点。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角的特点,在复习一下画角的步骤。为练习和拓展铺垫好,也唤起学困声回忆。2、分层次练习。练习是要注重数形结合,由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注意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主。3、课后总结。4、拓展延伸。

二、课后小结要不容忽视。

练习课的小结要及时进行,注意做到总结:1、总结学习方法。

2、总结技能技巧。3、总结注意事项。及时总结使学生不仅参与学习,更从中知道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三、做到适时放手。

对于15度和165度的教学,可以由拼角直接迁移到这两个角的教学,因为象105度这样的角可以用60和45直接相加,而15度可以直接相减,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来画。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以引导解决,老师不能直接告诉方法后就展示画法。

三、要注重课外延伸。

把课堂的内容要适时延伸到课外。如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各种角,并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画一个38度,两条射线长35米的角。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2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这节课从观察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入手,以及后面出现的跑道、电线杆、游泳池的隔离带、秋千的吊绳等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看见的,通过课件对这些图形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2、关注新知的生长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相交与平行现象。

3、研读教材的意图。

教材编写时,一般遵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学习内容。学生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难以看清思维活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体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比如画平行线这一内容,教材是通过示意图来介绍平行线的画法,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画,也没有总结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这也是我试教下来比较迷惑的地方。我反思原有的设计思路,上下来不顺的根源在于我对学生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这一操作的能力起点的判断不准确。从教学反馈看,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而要画好平行线,关键就在平移。所以在教学画平行线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平移的三角形中找出平行线,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和直线的平行之间的关系,因而,学生就能由此考虑,画平行线时我们必须要平移三角板,从而找出了怎样才能保证平移三角板的方法。学生不仅绘画了,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画。

不足之处:

1、上几何课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更高,更规范,所以这节课的很多语言都还需要好好推敲。

2、问题指向性要明确。

3、教师的归纳要到位,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3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青菜: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 四则运算题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篇7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_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7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四年级教案教学反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