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8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本诗的基本内容
2品味诗歌精炼语言,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重)
3体会作者淡淡的乡愁,培养爱家,爱故土的情感(难)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就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为了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王湾的关于乡愁的《次北固山下》。
(二)了解常识
1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今河南)人,唐代诗人。
2体裁
五言律诗。律诗:字数整齐划一,分五言、七联。通常律诗规定8句,每两句一联,共计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题目
次:停宿,驻扎。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三面环山。
(三)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韵脚)
2听朗读
3请同学朗读,另一位同学评价(也可短时间背诵)
(四)译并赏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我的旅途在青山之外,小船行驶在绿水中间前行。
首联“客路”点名作者身份,并不是当地人,只是途经于此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规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岸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风顺而柔和,船帆端端正正悬挂着。
颔联以小见大,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还没消退,红日已从大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南已有春的消息。
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有点明时令。两个意象“海日“”江春”新旧交替,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一种乐观、积极的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不知寄到哪里,请归去的大雁把信带到洛阳吧。
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大雁北归,自然联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想让大雁把他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归雁”与“客路“”行舟”遥相呼应。通过对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情。
“鸿雁传书”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困在漠北放羊,他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祖国,后来人们就把“鸿雁”代指书信。
(五)合作与探究
1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节的景物?有哪些景,表现了什么特点。
景物:长江地区,早春时节
青山绿水江水船海日江春
特点:开阔,秀丽
2颈联写“海日“”江春”有相同的地方吗?与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时间交替变化,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一年又一年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
3讨论并思考,当历史的车轮到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电话、网络等,那么信息社会,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小结: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长江上游开阔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的艺术感受。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本课练习册
(七)板书
首联:旅途之景
颔联:江水之景
颈联:江春之景
尾联:思乡之情
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
进过几轮互动,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家名作,用自然工丽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残冬逢春时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这个部分应该改进。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案设计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课件朗读录音练习题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执笔人王磊磊二次设计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从学生学过的诗句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入手,激发学生对导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三、出示目标默写这五首诗。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四、指导自学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在诗中寄予的感情。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一、抓诗眼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1.散读课文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放矢3、学法指导,有法可依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2、明确目标,有的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读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2.散读课文3.听录音范读4.跟读5.散读课文一、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运用多种形式诵读诗歌,从而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全班交流让学生自学,并让集体的智慧教育个体,缩小生间差距。明确讨论内容,解决疑难问题,互相调整认识思路,规范答题要点。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启发,取长补短,议“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意境宁静清远。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二、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3、点拔意境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2.判断正误①这首诗以第二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练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巩固本节课所学知“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巩固作业预习作业背诵并默写《饮酒》《次北固山下》预习《早春》《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饮酒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板书设计洁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