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9篇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09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9篇。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9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67页。

教学目标: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4、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从不同位置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玩具汽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故事书吗?那你们一定知道很多侦探的故事啰!老师请你们今天也做一回侦探好吗?

2、出示挂图,请学生找出你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学生汇报后评价)

3、导入课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侦探,必须要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怎样进行观察呢?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掌握新知。

1、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上的小汽车。

2、引导学生说说(小组内)你看到的小汽车的部位。

3、操作: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部位画出来。

4、展示一组学生画出的图形,指名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画的。

5、置疑:他们画得都是汽车,可为什么画得各不相同呢?除了我们刚刚从前、后、左、右去观察汽车外,你还想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汇报、点评)

6、拓展延伸:请小组长把水杯拿出来放在车头的前边,小组内互说水杯和汽车的位置关系,请一组学生汇报。

8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投影显示67页例1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

2、课件演示:侦探训练营闯关活动。

四、全课总结:

这结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学习小组表现的最好?

五、课后建议: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说给爸爸妈妈听,你看到的是哪一部份?老师相信你一定说得非常好!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搭一搭(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P78~79)

二、教材解读

观察物体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以观察物体为载体,不断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整套教材在不同年级分层次的安排了观察物体的内容,一年级观察物体要求学生从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二年级观察物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三年级时要求学生能够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四年级时学生要掌握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五年级没有安排相关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或由3个、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本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对5个小立方体组合进行观察,数目上虽然只增加1个小正方体,但形式上是更加多样的变化,各种拼摆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水平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要求也由原来的观察、辨别提高到动手画出草图和能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其中还包括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出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教学时要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设置了搭一搭的情景,包括两项比赛,第一项比赛是由观察到的5个小正方体组合,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能够独立完成画图任务,以比赛的方式呈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项比赛是根据从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搭一个用5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体图形。评判那个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观察、对照的基础上找出正确的立体图形。并通过试一试中的题目让学生进体会根据从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只能确定达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练一练安排了巩固画图和确定搭立体图形范围的练习。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教学重点、难点jAB88.CoM

1.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学情分析

儿童随着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观察物体或由3个、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并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经过课前了解发现学生掌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比较扎实,对新知接受能力较强并且学习热情高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再创造活动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适合开展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课题。

六、教学用具

课件、正方体积木、方格纸。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画图,让学生独立观察由5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看谁做的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观察3或4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平面图形。学生能够主动迁移原来的画法,独立画出由5个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以比赛方式呈现即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按从两个不同方(上面、正面)向看到的图形,搭一个用5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评判那个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二维的平面图形复原三维的立体图形的想像过程,为后面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做好准备。】

3、为什观察立体图形后要从3个不同方向画出平面图形?有什么作用呢?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三次小组合作搭一搭的活动寻求发现。

a.老师出示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生动手搭一搭。

b.老师出示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生动手搭一搭。

c.引导学生发现:如果再知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可以还原立体图形。老师再出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生动手搭一搭。

教师小结: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能还原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中反复强调让学生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低于了教学要求,所以我根据目标要求设计了本环节,既尊重了教材要求有保证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经过六年的观察物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能力完成这个要求。活动中学生在只看到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时,比较容易获得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充分感受到他的不确定性。当看到两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时,经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还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是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让学生在对比中主动发现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实现了难点突破。】

4.教师出示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平面图形让每一位同学独立还原立体图形。小组内订正。

5.教师出示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平面图形让想象立体图形的样子。

【设计意图由小组合作还原立体图形到每个同学独立还原立体图形,再到想象出立体图形的样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高要求,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巩固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四)全课小结,反思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在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收获。

【设计意图系统的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积极肯定的话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3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时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多让学生观察物体,使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辆玩具汽车,并请2名学生到讲台上分别站在汽车的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然后分别把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的,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挂图,进一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然后分小组观察口杯、酒水壶等实物,并在小组中说出我看到什么。让学生切身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整节课开展从观察实物观察挂图再观察实物这一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物体可以从前面、侧面、后面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经历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了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放手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时是一样的,有时是不一样的。开放的学生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教学探究和合作研究的乐趣。

由此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新课程教学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4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习高潮。

2.演示法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对称图形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例1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及例2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教学试一试:

从上面自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想法后,动手摆一摆,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集体交流。

三、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进行想象推理,把观察的位置与相应视图

2、课件出示第2题,让学生先照样子摆一摆,再看一看,然后依次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每一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进行比较。

3、课件出示第3题,分别按要求想想该怎样摆另一个正方体,再实际操作,验证想得对不对。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侧面上面

教学内容: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教学准备:学具盒、课件

教学思路:

一、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书P49图

让学生照图摆一摆。

找一找他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指名说一说,你看到的形状。(如果学生没有发现从物体的右侧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并一样,引导学生重新进行观察。重点交流右侧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并且联系观察的位置说说原因。)

三、教学试一试:

出示课件:P49试一试图一

学生观察后,按照要求摆一摆。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出示课件:P49试一试图二

先摆一摆再从右侧面和左侧面来观察,各是什么形状?

提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到: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不同,也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三、想想做做: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国标本第五册88—89页《观察物体》,完成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以及“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的认识。

3、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根据平面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并逐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就针对试上和正式上课的两课教案的异同,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一、课前导入新奇、实用

刚开始设计时,我设计了一个三个正方体兄弟和我们大家一块学习的情境,通过教学,我感到导入运用的不够充分。在重新设计时,我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复习正面、侧面和上面,这样和这一个单元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再由正方体的正面是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猜一猜从正面看到的是一个正方形会是什么物体,最后出示结果,初步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中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安排循序渐进,由直观到抽象

在试上中按照例题、试一试、然后完成想想做做的步骤教学。在正式上的时候,把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放在例题后面完成,然后再教学试一试。

在试上以后,我又仔细钻研了教材,这一课的内容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各个面,由体到形,比较直观。而试一试则上升了一个层次,引导学生由面延伸到体,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样修改,更能体现教材的编写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提高空间思维观念。

在试上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直观观察上面,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就是思维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后来备课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观察和思索,然后把观察和思索到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例题中,让学生先说说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物体再摆,试一试中让学生先思考根据从正面看到的这个图形的物体应该是怎样的造型,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摆一摆来验证一下。这样,比不思考而直接观察高了一个层次,切实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联系教材,设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1、在想想做做第4题中,摆一个从正面看到的是一个横着的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实际移动后面一个正方体的位置有很多种摆法,在试上完以后,我也有过这样的思考:是不是要引导学生得出有无数种的答案。后来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没有把这一题做深入的挖掘。如果有学生能够想到,我也会予以肯定,但不刻意引导。

2、有序的安排教学过程,因为第5题是观察4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为了加深学生对前面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我把总结放在了第5题的前面。

五、小组合作,游戏深入。

在前面通过由体到面,由面到体的观察思考后,让学生来和老师做个示范:请上台的学生用三个正方体摆一个从侧面看到的是□的物体,请学生一个提问题,另一个摆,然后交换。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目标解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之后,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口描述、用心体验,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辨认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四张熊猫玩偶图片,每组一个熊猫玩偶、茶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1)课件播放:盲人摸象。

(2)引发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觉得好笑呢?他们看到的大象真的不一样吗?

(3)学生交流:这几位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所以说不出大象的全貌。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

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本课伊始,创设儿童熟悉的故事情境,旨在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知的学习,而且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起点。

(二)观察实践,自主建构

将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学生四人一组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围坐在四周。

1.定位观察,建立表象

(1)首次观察:每个学生均正对熊猫观察。

(2)组内交流:你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

(3)全班汇报:指定一组中的四位学生依次说说自己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教师适时点拨。

(4)设疑探究:你们看的是同一个熊猫玩偶,为什么看到的情况却不一样?

2.全面观察,丰富表象

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

(1)再次观察:每组同学按顺时针依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2)交流反思:你现在看到小汽车的哪一面?为什么和刚才的一样呢?

3.重点观察,深化表象

(1)对比观察:刚才有两个位置看到的熊猫的样子好像差不多,请再到这两个位置进行观察。

(2)质疑辨析:你看到的熊猫左右个侧面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明确认识:引导学生根据熊猫右耳朵上戴的蝴蝶结进行区分,说明熊猫的脸、四肢伸向左边还是右边即可。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熊猫玩偶为直观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学生的思维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在想象活动中激活,在推理活动中建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下一环节的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运用表象,发展观念

刚才我们在不同位置对熊猫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出示例1情境图:

1.情境模拟

(1)看一看:对照情境图,先请每组的四位学生都站到小明的位置上,看看小明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再到小红、小芳、小亮所站的位置看一看。

(2)想一想:请学生静静地想一想上图中的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是什么样子的。

2.运用表象

(1)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分别贴出四个不同侧面的熊猫图片,学生说一说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相应的图片下板书四位同学的名字。

(2)辨一辨:课件任意出示上图中的一张熊猫照片,判断是哪个座位上看到的,请快速站到相应的座位旁。

3.自主迁移

找一找:除了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观察,你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又会看到什么?(例如,从上面观察,看到熊猫玩偶的头顶。等等)

4.反思提升

(1)启迪反思: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提升: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板书: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模拟、方法迁移、想象推理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观察者与熊猫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较好地实现由实物到形状图的转化,明确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连一连

(1)课件出示下图:(教材第68页做一做)

(2)观察推理:图中的四位同学看到大卡车的哪一面?分别是右边的哪幅图?

(3)独立解答:学生各自在书上连一连,然后汇报,同时课件显示答案。

2.站一站

(1)自由观察:每组组长将桌上的熊猫玩偶换成茶缸,每组同学围着茶缸走一圈,边走边想每个位置观察到的茶缸形状是怎样的?

(2)活动判断:课件分别出示茶缸前、后、左、右四个不同位置拍的四张图片,学生想一想在哪个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站到相应的位置。

3.填一填

(1)课件出示下图:(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2)想象推理:有三名学生分别站在3个序号所在的位置,为天安门城楼拍照,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个位置拍的,请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3)交流汇报:学生回答后显示照片的序号。

4.猜一猜

(1)课件依次出示:电脑的背面图、盘子的底面图、茶壶的顶面图、兔子的背面图、储蓄罐的侧面图、闹钟的正面图。

(2)大胆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分别是物体的哪个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激活经验储备,经历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猜测、合情推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智慧的挑战,负载着丰富的体验,学会数学思考,感受数学美。

(五)全课总结,迁移延伸

1.畅谈收获

2.小结延伸

同一物体,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今后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像盲人摸象中的盲人那样只凭某一方面的了解来判断,这是不准确的,必须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观察,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设计意图】

课尾小结呼应课始,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8

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材里,先后教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第二段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正方体,这组正方体摆成并列的、不相连的两部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摆一摆、看一看是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切不能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画来代替观察实物。

1在摆正方体的活动中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第52页例题里已经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了一个物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物体的三视图,教材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这个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也是他们乐意接受的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线索是:接受并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把各种摆法分类整理,找到规律。

在接受问题时要理解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意思,通过观察并记住原来物体的正视图是横着排成一排的3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在猜一猜、估一估时要考虑添上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放在哪里,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上边,正视图会不会变化?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呢?放在左边或右边呢?在经过比较周密、充分思考之后,确定添的一个正方体应摆的位置。要摆一摆、看一看,证实虽然添了一个正方体,正视图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确认自己的答案。在交流中不但要展示自己的摆法,还要关心别人的摆法,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最后通过对全班同学的各种摆法进行分类整理,明白添上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试一试要求添上一个正方体后,上视图不变或侧视图不变,让学生再次经历与例题相同的学习过程。

想想做做第3题把5个同样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这里有三个小题,第(1)题和第(2)题的答案是开放的,第(3)题的答案是惟一的。教材希望这些灵活的练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发展空间观念。第4题里有四个物体,每个物体都是许多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各个物体所用正方体的个数都不同。这题要求学生先数出各个物体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再照样子把这些物体摆出来。在数的时候,既要数在实物图上能看到的正方体,也要数图上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这些被遮住、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有些在物体的后面、有些在下面,想到它们的客观存在是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数过以后再摆一摆,让学生验证数的结果,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观察并列的一组正方体,用视图表示这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54页例题先让学生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这5个正方体应摆成两堆(右边2个左边3个或右边3个左边2个),这两堆是并排的,它们的底面沿着同一条直线,而且左右两堆不连在一起。教学活动分两层进行,第一层先分别指出图中男孩和女孩摆出的物体的三视图,即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第二层分别比较两种摆法的正视图、侧视图、上视图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差别。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体会三视图既能表达物体的形状,还能表达位置关系。

学生已经能够用视图表示物体的形状,用视图表示位置关系是第一次学习。分别说出例题里男孩摆法的正视图和上视图并不困难,在学生说出这两个视图后,要引导他们注意每个视图里都有两点内容:一是物体的形状,二是相互的位置关系。两排长方形表示了形状,之间空开的距离表示了位置。侧视图是教学难点。要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从侧面看,左边的两个正方体被遮住了,只能看到右边的三个正方体,所以画出三个正方形上下排成一排的图形。类似地在说出例题里女孩摆法的侧视图时,也要在观察中体会两部分间有被遮住的关系,弄清楚视图中最上面的一个正方形和下面两个正方形分别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教学这道例题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促进认知迁移。先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样子,分别指出三视图。

再把两个物体的左右两边平移拉开一些距离,让学生分别说说三视图。

比较男孩、女孩摆法的视图,要把力量放在正视图和侧视图上。要比出正视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视图表示物体形状。侧视图虽然相同,但图中的三个正方形所对应的正方体不完全相同,它反映了物体两部分被遮住的情况不同。在相同的结果里找出不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正确思考。

试一试为学生创设了摆法多样的空间,先是保持上视图不变,可以左边摆4个、右边摆1个或者左边摆1个,右边摆4个。要提醒学生,必须把左、右两部分沿着一条直线摆,它们的上视图才是左、右并排着的两个正方形。再是保持侧视图不变,可能略有难度。要让学生在摆摆、看看的活动中自己解决,不要过早提示。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能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的个数不同。

一、观察照片,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

屏幕出示两张分别从教室前后拍的照片,学生辩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3、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仔细观察两张照片。

回答问题。

二、观察实物,指出实物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观察图书柜:

(1)把图书柜放在讲台中间。

(2)提出观察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观察时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把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2、小组内交流:坐在自己位置上能看到图书柜上几个面?哪几个面?

3、班内交流,全班评议。

4、观察洗衣机和冰箱的图片。

(1)仔细观察图片,判断它们分别是洗衣机、冰箱的哪几个面?

(2)小组内交流,介绍你观察到的哪几个面?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P86下面的两幅图。

2、猜一猜,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为什么这么说?

3、学生轮流在离开座位,观察图书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图书柜。

把自己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学生观察洗衣机和冰箱图片。

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

学生猜一猜是谁看到的?,轮流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1、把文具盒放在桌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1)以小组为单位,先各自观察,再组内交流。

(2)指名回答。

2、小组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讨论交流: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说说正面、侧面、上面各有什么颜色?

3、(1)摆一摆,再观察,回答问题,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下面的图片,判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或学会了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学习上,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案9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