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长度计算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29

长度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将情节描绘成简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熊动手建造自己的新房,它盖了一座漂亮的大房子。它还想在房子周围竖上美丽的栅栏,开始动手搭建了,小兔看见了,也过来帮忙?(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看看它们干的怎样呢?

二、探索新知

(一) 探究1

1.媒体演示:小熊手中栅栏长60厘米,小兔手中栅栏长40厘米,合起来长多少?

2.请学生相互讨论,我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线段图该怎样表示?

3.师:小丁丁来帮我们的忙了,它把题意画成了图,他的想法跟你一样吗?

4.媒体演示:

5.小组汇报答案。

6.小结

刚才我们根据小熊小兔手中的栅栏编了故事,并用线段图来表示列出了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长度计算。

(二) 探究2

1.师:现在我们能够根据小熊的情节,你还能想出其他的题目吗?

2.生:小熊和小兔一共搭建了栅栏100厘米,小熊手中有60厘米,小兔搭建了多少厘米?

3.师:你们尝试画一下线段图吗?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交流。

6.请学生完成书上第2题。

三、巩固实践

1.师:我们小朋友铅笔盒里有很多长短不一的铅笔,你们想不想玩一玩,量一量,算一算呢?

2.师:请你们根据小熊和小兔一样,两个小朋友合作,边测量,边编题,边列算式,边做题。

3.小组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

4.小结:两支铅笔放在一起可以计算出两支铅笔的总长,也可以计算出两支铅笔相差多少。

四、拓展和应用

1.师:小熊它搭了一个三角形,要算出它的总长,该怎么办呢?

总长=( )cm+( )cm+( )cm =( )cm

2.学生合作,一个测量,一个记录。

3.汇报答案。

4.小练习: 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并填一填?

5.小结: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和小熊和小兔一起做了什么游戏?你有什么收获吗?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怎样评价?对你的同组的同学呢?

延伸阅读

认识长度单位—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课件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常用长度单位复习


《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初步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且知道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4个长度单位以及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长度单位复习图来巩固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1、巩固分米和毫米这个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毫米、厘米、分米和米这4个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化,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图、课堂练习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今天来到数学王国。我们下面来参观长度单位宫殿,在这里我们认识了那些长度单位?(课件同步出示)
指生回答,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师:这4个长度单位根据从小到大怎样排队?
指生回答,师调整板书:米分米厘米米
师: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分别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吗?
指生回答,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二)比一比
师:我们一起来跟这几个长度单位打打招呼好吗?(课件同步出示)
生:好!
师:那么请你用手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生用手比划。师不按顺序地再说几次,让学生比划。

二、学生整理,汇报
(一)展示复习图,整理汇报。
师:同学们,你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真不错,还能不能再来介绍介绍啊?
有些同学把学到的知识都制作成了漂亮的复习图,请带上来介绍一些吧!
小组代表带复习图上来介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汇报完的小组把复习图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制作的复习图既漂亮又能学习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请没有回报的小组把你们的复习图拿上来贴在黑板上吧!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一)导入
师:远离啊我们对长度单位了解这么深,你们能不能来接沙鸥他们的挑战啊?
生:能。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师:第一关,热身运动“我能填”,看看你能填对多少?
指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真棒!填的又快又对!继续加油!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师:热身过后,我们要加大难度了。谁来挑战第二关“我会用”,考考你会不会用长度单位。
指生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师:同学们真棒!小迷糊也跟我们一样学习了长度单位,你们看他用长度单位造句子,做的对不对?请用手势来表示。

集体用手势表示对错,师提问:哪里错了?应该如何改正?集体订正错误。
师:谢谢大家的帮助,小迷糊一定翱翔你们学习,学好长度单位。

(3)完成练习一第4题
师:大家听听,好像有几个长度朋友在争来争去抢着排队的位置,你们可以来帮帮忙吗?
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说说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重点讲解第2小题,请学生说说排列方法,突出要统一长度单位才能很好的进行比较,所以就需要进行换算。同时教学生使用“>”和“<”。
师:如果是按照从小到大的排列就用“<”来连起来,如果是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列就用“>”来连起来。

(4)完成练习一第5和6题
师:请同学们“争当计算小能手”,独立完成第5和第6题。
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3)思考题:练习一第8和9题
引导学生对比门的高度是2米,对照小明的高度,提醒学生要进行换算,然后再对比小狗的高度。

课件展示绳子的对折过程,再引导学生从对折两次后的2厘米,一步步回到原来的绳子长度。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一第7题。

板书设计:
米分米厘米毫米
mdmcmmm

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三角形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P1右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问: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然后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估一估。
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用不同的标准去量物品长度不同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统一长度单位(1)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统一长度单位(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简便计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便计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练习十九第5~11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法的简便算法,以及已经学过的些简便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这节课主要练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并且练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更正确地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计算应用月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题组:

6x4x25= (200+3)x16= 360÷(6x4)= 420÷15÷4=

24x25= 203x16= 360÷24= 420÷(4x15)=

让学生一组一组口算,并说一说每组题各是怎样算的。

2.练习十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乘、除法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九第6题。

(1)做第一、二行的四小题。

指名四人板演连除的题,其余学生分两组做在练习本上,每组做两道。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结合提问:800÷8÷2怎样算简便些?

指出:在连除时,如果用两个除数的积去除被除数简便时,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

(2)做第三行的三小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除法里,如果将除数看做两个数的积,改成连除可以口算时,就可以用连除的简便算法计算。

4.练习十九第7题。

小黑板出示,明确题意。

提问:12x28怎样算简便?得数是多少?420除以35得多少?改成用连除怎样算?

一个数乘以28得420,怎样求这个数?

第三行怎样求中间的被除数?再怎样求前面的被乘数?

让学生口算,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出合适的数。

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各要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应用题。

1.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学生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把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题有哪个条件是相同的?都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第(1)题为什么能直接列算式计算?第(2)题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jx 24=480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2.小结: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在设未知数是x以后,要先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8、10、11题。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一、基础知识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主要计算依据:

(1)

(2)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常见题型及基本思路:

(1)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可用以下计算式计算:m(浓)×a%(浓)=[m(浓)+m(水)]×a%(稀)

(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同溶质溶液混合问题:

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m(浓)×a%(浓)+m(稀)×a%(稀)=m(混)×a%(混)

(3)求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通过化学反应计算出溶质质量,再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求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一般方法: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m↑.

二、典型例题

例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来使用,需加水多少克?

解:设需加水质量为x,

100g×15%=(100g+x)×1.5%

x=900g

答:略.

例2:配制2000g20%的稀硫酸用以除锈,需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解:设需浓硫酸的质量为x

2000g×20%=x×98%

x=408.2g

浓硫酸体积=408.2g÷1.84g/cm3=221.8mL

水的体积=(2000g-408.2g)÷1g/cm3=1591.8mL

答:略.

例3:实验室用95%的浓硫酸与5%的稀硫酸来配制20%的硫酸180g,需要95%的硫酸和5%的硫酸各多少克?

解:设需要95%,5%硫酸的质量分别为x,y

x=30gy=150g

答:略.

例4:200g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生成0.4g氢气.求:①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2SO4质量为x,生成ZnSO4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981612

xy0.4g

x=19.6g

y=32.2g

(1)

(2)

答:略.

例5:把16.9g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7.3%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盐酸中溶质质量为:100g×7.3%=7.3g

设Na2CO3质量为x,生成NaCl质量为y,CO2质量为m,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7311744

x7.3gym

x=10.6gy=11.7g

m=4.4g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略.

三、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配制90g10%的NaNO3溶液后,向其中加入10gNaNO3搅拌至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NO3质量分数是()

A.19%B.10%C.9%D.无法计算

2.把40g5%的CaCl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10%,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2gCaCl2固体

C.加入40g15%的CaCl2溶液D.把溶剂蒸发掉20g

3.配制5000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为1.19g/cm3)的体积为()

A.2211mLB.1000mLC.2200mLD.2632mL

4.某酒精溶液中乙醇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酒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50%B.25%C.46%D.33.3%

5.一份2%的NaCl溶液蒸发掉4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0%,则原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A.1gB.2gC.5gD.8g

6.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该温度下,NaCl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A.20%B.26.5%C.25%D.30%

(二)填空题:

1.配制360.0g10%的盐酸,需要36%的盐酸(密度为1.18g/cm3)____毫升,水____毫升.

2.向90g10%的NaCl溶液中加入10gK2SO4搅拌至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_.

3.向40g5%的NaOH溶液中,加入60g10%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中NaOH质量分数为____.

4.右图是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试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____g,溶液的密度约为____g/cm3.

(三)计算题:

1.为了给水果消毒,某同学要把30g15%的KMnO4溶液稀释成0.3%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将9gKNO3完全溶于21g水中,并将其均分为三份,计算:(1)取一份,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加入KNO3多少克?(3)取一份,欲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需加水多少克?

3.t℃时,4.8g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5%.求所用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4.取22.2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2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CaCO3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39.4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常温下,将18.9gKCl和K2CO3的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将10g不纯的MgCl2样品(杂质不溶于水),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待样品中MgCl2全部溶解后过滤.将所得滤液与63.3g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8g白色沉淀.

求:(1)样品中MgCl2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与某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

甲乙丙

金属混合物质量(g)101020

稀硫酸质量(g)100120100

反应后,过滤得干燥固体质量(g)2212

计算:(1)金属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2)甲制得硫酸亚铁质量;

(3)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CD3.A4.C5.A6.D

(二)填空题:1.84.7260.02.9%3.8%4.237.51

(三)计算题:1.1470g2.30%7.5g10g3.20.4%

4.16.2%5.10%6.(1)9.5g(2)10g

7.(1)80%(2)21.7g(3)14%

简单的计算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简单的计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熊出没》中挑选了一段内容,通过创设熊二利用气球来实现飞天梦想这一情境,又通过帮熊二买气球这种方式来导出今天买气球的教学例题,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成功之处: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不足之处:

教和学的时间分配的不恰当。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
五、布置作业:在家里找几种物品说一说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简便计算的练习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简便计算的练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练习十八第8~15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比较熟练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规律,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运算定律和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就根据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八第8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提问102x8是怎样算的。

2.练习十八第9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然后口答练习情况,老师在小黑板板

书。结合提问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规律)填的。注意强调乘法分配律里的运算符号。

说明:利用这些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习十八第10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一组一地做,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算。

集体订正。

(2)比较第一组题。

提问:第一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第1题用简便方法是怎样算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算法不一样?

追问:像这里的两道题,当括号里是乘号时,用简便算法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当括号里是加号时,用简便算法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强调:用简便算法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每一步的运算符号,确定用哪个运算定律来算。

(3)比较第二组题。

提问:第二组第1题表示什么意思?第2题与第l题有什么不同?用简便算法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45x 59+45表示59个45加1个45,可以反过来用乘法分配律来算(59+1)个45是多少,也就是60个45是多少,这样算比较简便。

提问:把第2题与第1题比一比,45x 59比60个45少几个

457可以把59看做60减几的差?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吗?

(4)口算。

25x 9= 4x 99

4.练习十八第11题。

小黑板出示。

提问:这两题的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让学生在课本上改正。

指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时,一定要按照运算定律或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

5.练习十八第1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八第13题。

(1)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一组题左边是怎样的算式?右边是怎样的算式?第二组题呢?

请大家计算每组里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得数,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板书。

(2)提问:两组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这两组题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这里的规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指出: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积相减。

(3)你能用简便方法口算下面各题吗?

25x(40—4)= 5x(30—4)=

口算时要求说出是怎样算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八第15题。

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口答列式,老师板书。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出:两个算式之间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2.思考题。

读题。把横式列成竖式让学生观察。

提问:积的个位是几?乘数个位可以是哪两个数相乘,就能得个位上的27

请大家课后试一试,i i里各之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14题。

家庭作业:思考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

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

1.认识直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

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

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量一量,纸条有多长。2.用手势判断。3.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尚美评价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长度单位:厘米(cm)0刻度-:起点教学反思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导学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3,练习十三4~10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米作单位量长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目标展示1.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引导自学1.量比较长的距离,还可以用什么量?2.估一估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用卷尺量一量。4.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科书63页上的例2。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

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

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

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量较长物体的长或距离,也可以用卷尺。用软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一定要注意:1。物体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离数学几最近,就是大约几米。2。在小组同学合作测量时一定要注意,把尺子拉直。3。读数时一定要看清离尺子上哪个数字最过就大约是几米。

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一支粉笔长约8()教室门高约2()妈妈的鞋跟高约6()小力的身高约125()一张床长约2()黄瓜长约20()一座楼房高约15()旗杆高约15()尚美评价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用米作单位量长度量较长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教室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7米教学反思

小学计算机教案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编写教案是教师每日工作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校也鼓励老师在备课本上手写教案。一篇教案需要多长时间能写完?下面由88教案网帮大家编辑的《小学计算机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小学计算机教案 篇1

主要内容: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课文从美国史密森博物馆里存放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写起,先概括地交代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由电子计算机发展到电脑,由电脑发展到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的情况;最后,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预示未来的计算机将越来越神。

本课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难点是理解重句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奇的意思。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首先是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反复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勾画批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基本理解课文讲的几信个要点。

其次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的含义。

重难点解析:

人体本身说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司令部说是大脑。同样,要建造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也必须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

这几句话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人体与大脑关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说明多媒体与电脑的关系,人体说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这一系统的是人脑,同样,多媒体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这一系统的就是电脑。把人脑和电脑比喻成人们熟悉的司令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脑和电脑的功能。

典型习题配备:

1、看拼音写词语。

Meitidanshengaijixiujue

()()()()

xunsuyuliaochuandi

()()()

2、组词:

媒( )诞( )递( )博( )

煤( )蜓( )梯( )博( )

骄( )矫( )系( )

写反义词:

肯定复杂

迅速熟悉

3、请你查一查资料,然后再填写:

电子计算机能、、、、。

参考资料: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教学参与书》、《星级教案》《英才教程》。

向您推荐资料: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究的状况》、网上查寻名词:信息高速公路。

小学计算机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2.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3.了解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4.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

5.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方法

观察体验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引导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课件,展示现代各种各样第四代计算机。

老师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那么你们了解计算机多少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2.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课件,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

(1)第一台计算机是“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3)第四代计算机特点。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少、功能强、成本低。

老师引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观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录像,学习教材中计算机硬件知识。

教师提问:计算机硬件从外观和内部分别有哪些部件?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生回答:……

外观上: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

内部构造:主板、CPU、电源、内存、显卡、硬盘、光驱、软驱、网卡等。

教师提问:看完这些硬件结构,那这些部件分别都起什么作用的呢?如果把计算机比如是一个人,那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各个部件都起到人的哪个器官的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引导讲解。

CPU:犹如人的大脑,起运算和控制作用。

主板:它是计算机的血管和神经,有了它和CPU才能控制其他硬件。

显卡:相当于人的眼球,图像的形成由它完成。

声卡:它是计算机的声带,计算机能发出声音全靠它。

内存条:计算机的临时仓库,它是计算机的内存储器。

硬盘:犹如一个大仓库,它是计算机的外存储器,用于储存程序和数据。

显示器:相当于人的脸,大脑处理后的信息,往往通过人的脸表现出来,它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音箱:是计算机的嘴,计算机由它发出声音,同样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键盘、鼠标:各种操作和命令由它输入计算机,它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打印机:相当于我们使用的笔,也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合作竞争学习:老师打开机箱,展现计算机实物部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

老师引入: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我们说内存是临时仓库,硬盘也是个大仓库,不管是内存储器还是外存储器(包括硬盘、软盘、光盘和U盘等),它们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展示课件)

(1)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英文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

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英文Byte,缩写为B。

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2)换算关系

1Byte=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小学计算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机能正确读写本自然段13个生字,理解雄伟、耸立、精美、永垂不朽的词语的意思。

2、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过程及其周围的建筑,利用计算机仿写一段话。(有顺序,有重点)

3、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自学课文检查拓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用电脑来学习一篇课文《北京》,这节课重点来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请大家点按北京进入课文。(出示第二小节课文)

北京城的中央(yāng)是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广场的北面是雄(xing)伟的天安门城楼。城楼前有一条金水河,河上有5座汉白玉石桥。金水桥的东、西两侧耸(sǒng)立着一对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华表。城楼、小河、石桥、华表组成了一幅美丽、庄严的图画。广场的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tng)。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中国历史(shǐ)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广场中央矗(ch)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bēi),碑身上刻着毛泽(z)东主席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chu)不朽(xiǔ)!

请大家看电脑中的文章,点按左上角的喇叭,先听课文朗读。下面老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读通、读懂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请电脑帮助你学习,可以点按生字学习、录像及相关资料。

二、检查。

刚才大家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指一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写了广场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中央)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话,理一理顺序。

1、愿意来读广场的北面?广场南面?西面?东面?中央?介绍天安门广场时作者重点介绍哪部分?(天安门)

2、引读。

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老师读方位,你们读剩下部分。

北京城的中央是闻名中外的天安门广场。广场的北面(生),城楼前河上金水桥的东西两侧。

广场的南面,西面,东面,中央。

小结:作者按方位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我们听了条理就比较清楚。

3、你能完成下表吗?想一想这些地方分别写了哪些建筑物?请大家看电脑练习1。

北面西面中央东面南面

()()()()()

指名校对。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手指先指四周,再指中间(先四周,再中间)我们还可以怎样介绍?

6、指名看上表自由介绍天安门广场。同学们,你们完成得非常好,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有条理地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指名介绍,谁有不同的介绍吗?(介绍的顺序东南西北可调换,但中央只能放在最前或最后)

三、扩展联系。

同学们,你们看(展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广场多美啊!作者按方位顺序介绍的多么清楚啊!你们想不想也运用这种方法为大家介绍一个地方呢?请同学们设计好你的校园,并认真观察,想一想怎么写?再仿照作者的写法,按方位顺序,在电脑中把它写出来。再介绍给大家听,好吗?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这里有几篇同学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不仅了解了天安门广场,学会了按方位顺序介绍,还设计了美丽的校园。大家可真了不起!◆

小学计算机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计算比赛场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比赛场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学内容

计算比赛场次是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题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学生每学期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计算比赛场次的问题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但要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组合问题的解决与前面其他问题的思想方法不同,教材中尚不出现计算公式,教材力图让学生通过图示、连线、列表、计算等不同的解题策略,使孩子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让学生去经历这样一种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对比赛场次的研究,不仅使学生了解体育比赛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单循环赛的规则,借助连线、列表等方法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总结归纳计算比赛场次的方法并正确计算。

2、经历计算比赛场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学会有序、全面地进行思考。

3、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连线、列表的方法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用算式表示比赛场次。

教学难点:

理解单循环赛制并总结计算比赛场次的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选择采用游戏感知,形成表象自主探究,建构策略实际运用,加深理解这种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个环节:游戏感知,形成表象。

从握手开始入手,让学生体会每两个人握手一次的意思。为后续理解单循环赛制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建构策略。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课堂上要努力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充分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学习、思考的全过程。教学时,我利用雅典奥运会女排比赛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连线和列表的方法计算比赛场次,并逐步出现算式。这一过程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我充分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使学生明白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支队伍不能重复比赛,因为小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只要进行一场比赛。

第三个环节: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运用今天学的新知去解决生活中的实例,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理念。通过两道选择题的辨识,让学生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关键就是参赛者数量。解决问题1,情景随不是比赛问题,但解题原理是一样的,同时通过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比,优化了解题策略。解决问题2是一道拓展性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理解单循环赛制的基础上尝试双循环赛制的题目。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回顾收获。

本节课设计过程重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策略、经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