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教案]《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考

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2-11-21

[教案]《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考。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案]《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我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所谓情感撞击,首先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再次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

情感似一股扑面而至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情感的力量可谓绵中有坚,软中有硬,轻中有重,柔中有钢。而且,越是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越使学生觉察不到你是在实施感染,这种情感的劲往往越足,神效越大。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将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所谓心灵对话,它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我们可以想像: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对话场景!身置此境,只要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灵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所谓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一个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师,由于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学生真情的呼唤,心灵的.呐喊。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

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本意在于欣赏学生的真。天空最摄人心魄的美丽,并不是白云朵朵、彩霞飘飘,而是那一汪高远的湛蓝,那一份肃穆与深邃;原野最震撼心灵的风景,并不是姹紫嫣红、繁花似海,而是那苍茫广漠的皑皑雪景中,钻出一枝摇曳的竹绿。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极致;真,是每一位教师永远值得欣赏的生命图画。

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延伸阅读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1000字集锦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通过写一篇教案来安排课堂教学步骤。也许写出优秀的教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最大麦穗教学反思,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

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平时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2

上完《最大的麦穗》,我并没有从那片金灿灿的麦地里缓过神来,相反却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发地困惑了。在苏教版的第十一册教材中,类似的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三篇,分别是《山谷中的谜底》《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和《最大的麦穗》。而其中情节性最简,思想性最强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麦穗》一文。我是一个性情中人,自感擅长于教授情感类课文,但是考虑到班级实情,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我最不会教的哲理性文章,难免会“精讲细剖”违反现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扪心自问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学中情景演绎,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运用智慧碰撞,激发了学生的独特性。失败者有三——分别是:朗读体会一笔带过,未能走出课文,和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磨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而后才能在以后的相互研讨中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想下一次上此类蕴涵哲理性的课文我一定会有更佳的思路与设计,我会努力使自己在探寻的过程中化“不擅长”为“擅长”!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3

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都很有感触。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找到了“最大的麦穗”。于是用格言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也谈得很好。欣慰之余,觉得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二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创设了有效情境

创设有效情境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投入课文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光阴白白流淌,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心情怎样?弟子们此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情景演绎,将带给师生亲身体验的愉悦,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二、在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共鸣

如我在显示苏格拉底的话时,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明白摘麦穗要求没有,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水到渠成得理解了课文的道理。在理解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时,我基本放手,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为节省时间,朗读指导没有展开。特别是在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在应当停留的时候停留,应该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游绳的乱走。

二、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没铺垫好。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但能真正联系实际谈出体会的只有几个尖子生,没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课堂调控能力,虽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设,但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对孩子的精彩发言没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如学生在回答:这堂课,你收获到了最大的美穗了吗?有学生说,我摘到了,我这堂课能积极发言了。我没能及时予以肯定,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还要技巧些、艺术些,给予有效的评价。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4

根据教材特点及我班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第三段。作者所写的摘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中却见大道理。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本堂课我力图体现“双积累、两结合”的课题精神,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感受。

1、反复品读,走进文本,读中感悟。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因此,我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语文的课堂,才是孩子的课堂。

2、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积累语言。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不经意间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帮助他们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

3、利用教材资源,丰富生活积累。“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使得原本简洁而又深刻的文字变得形象、具体、丰满,适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引入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更显魅力。课前的预习,我让孩

子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人物背景做一个充分的了解。课上,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学生课前就已领略了世界级大哲学家的风采,沐浴着苏格拉底智慧的光芒走进《最大的麦穗》,这不是学习一篇课文,而是学习一种人生的态度。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更是思想的升华。

老师们,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执教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现在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能听到您真诚的声音!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5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我常常想,我在课堂里是否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益,假如学生高高兴兴的一节课下来,却没有收获,那是否真正的快乐。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有收获,然后应该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有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努力把有效做得更快乐。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6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这篇课文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这堂课教学设计时就紧扣文本,以故事的结果为切入点,以事情的发展为线索,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紧紧相扣,以学生自读自悟为目标。设计了本次教学的三大环节,一是,让弟子们两手空空的难题是什么?二是,造成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是什么?三是,两手空空给弟子们的启发是什么?在故事中学习,在故事中感悟,随着故事的层层深入,从而让学生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在学文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如第二个环节,对细节描写的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对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基础上,自己练习对外貌表情描写的训练。第三个环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融入对分号作用的学习。此外,还注重将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练笔的训练,学生入情入境地发挥想象写出假如自己就站在麦地的现场,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听了老师的话,反思自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所写的恰巧是对课文蕴含道理的最好诠释,从而达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目标。有效地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7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课文情节虽简单,但思想性较强,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

作为镇“高效课堂”模式展示课,我该如何构建出较为理想的课堂呢?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我校 “简真”高效课堂所强调“以学定教、顺序而导”的教学方法和苏格拉底的“点拨式”教育方法不谋而合。苏格拉底创设的麦地课堂是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在“课堂”中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这样的课堂更是有延展度的。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本文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理解会浮于表面,其价值取向会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通过“领受——领悟——提升”三个环节,采用导读法,引领学生与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让学生的生命在“麦地”中拔节。

一、领受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前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文中的主人公正是苏格拉底,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们对苏格拉低独特的教学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激起了他们想当苏格拉底学生的冲动。我还将苏氏名言“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送给每位同学,鼓励同学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满自信,做最优秀的自己。这样做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借班上课,我和学生之间不熟悉),可谓一箭三雕。

2、初读文本、寻找主线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苏格拉底说的话。我把这些句子一一呈现在屏幕上,并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领悟

1、紧扣主线、层层深入

明晰主线之后,我引领学生紧扣主线、逐步深入。通过第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句仅仅一句话,看似简单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的惋惜和微责。让学生明白了来到麦地尽头的弟子们两手空空,毫无收获,美好年华,白白浪费。学习第三句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能碰见;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才能有所收获。

2、品读感悟,顺序而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例如:在交流“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便随手扔到了”这段话时。我提问: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当学生仅仅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我继续追问:从这段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一想、演一演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以加深印象;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这样,学生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加强了对文本的解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理解比较到位时我这样点拨:他的理解很透彻,关键在于他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

三、提升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在结束之前我出示了一组有关机遇的名言和两首古诗,旨在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深化认识。由于前面环节较为扎实有效,此时学生的积累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在麦地里行走,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扎实、高效的理想课堂就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说在预设中我希望孩子能结合实际来谈对最后一小节的理解,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再比如说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是先请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而他们的回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这或许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吧!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8

《最大的麦穗》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想: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去细读体会,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在我看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

一、故事激趣,进入情境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冲动,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

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感悟道理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熟读道理并铭记于心,如果前面的环节是扎实有效的那学生积累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背诵。最后本想出示有关机遇的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走在麦地里,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有效的理想课堂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9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

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10

非常有幸能在新教师培训中聆听到特级教师——倪宗红老师的课《最大的麦穗》,通过倪老师精彩的上课,使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与倪老师的交流,使我也摘到了麦穗。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主,努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从小培养他们的朗读尤为重要。

我刚接手一年级,对于新课标还很陌生,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很短,内容又大都浅湿,生僻难懂的词语不多,象这种课文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低年级中,我们还应注意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1)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2)分角色读。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低年级不少课文适合分角色读。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对课外情境的体验。(3)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范读可以是老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朗读的方法还可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等等。

倪老师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刻:“一篇文章不要每一段,每一句都读好,能有二句读好就了不起了,有一句就不错了。”所以对于学生我们不应要求太高,要鼓励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要学会找他的进步,这样,学生心情放松,他的情感也就出来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11

看了同组老师的设计思路,发现文中的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费尽心机。可以继续探讨。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的破做好伏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篇12

课文《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我该如何构建《最大的麦穗》成为理想的课件呢?在钻研教材时我从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上找到了一些灵感。苏格拉底是西方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时总是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后人将他的这种谈话教学形式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在这篇课文中就能一窥见全貌。苏格拉底创设的麦地课堂是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这样的课堂更是有延展度的。苏格拉底的课堂不就是一种理想课堂吗?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想: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去细读体会,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在我看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冲动,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感悟道理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熟读道理并铭记于心,如果前面的环节是扎实有效的那学生积累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背诵。最后本想出示有关机遇的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走在麦地里,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有效的理想课堂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教案:最大的“书”教学实录范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你不妨看看教案:最大的“书”教学实录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李老师知道咱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读书,你都读过哪些书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本从来都没读过的最大的书。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指生说。同学们很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生词朋友排着队出来了,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有两个字读得特别准。“册、质”。地质勘探队员:是干什么的?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2、去掉了拼音这些生字你还能读准吗。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想记哪一个就记哪一个。老师有一个字谜请同学们猜一猜。同学们用加一加,换偏旁,猜谜语方法记住这么多的生字,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字,出示图,猜猜它是今天学的哪一个字?对了,古时候没有纸,人们把字写在竹片上。再用绳子把它穿起来。慢慢的就演变成这样,。

出示课件。演示册的变换。瞧,咱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呀。

4、指导写字:出示课件,田字格中的“册”字

今天我们就来写这个“册”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怎样才能把它写漂亮你想提醒大家什么。指生说第一笔起笔是竖,然后过渡撇,过渡要自然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要稍胖一些。左右要紧凑。横从横中线起笔,要写长一些

师范写,小手举起来,跟老师一起写。

生练写,注意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在课后的田字格中认真地写一个。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这位同学把撇写的很舒展。这位同学字的结构很匀称。

三细读感悟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指生说?从哪句话。知道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说他哪儿像书呀?

课件出示岩石图像。

对他们多像啊,谁再来读一读。

看着大屏幕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2、过度:这本厚厚的书上有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5-8自然段。

(1)自读

(2)汇报交流

这本厚厚的书上有什么呢?你来告诉大家。师: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岩石书上有字呀?指生读。哦,雨痕,波痕,矿物就是字呀,他们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相关句子。

师说:这圆圆的是雨点留下的脚印,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波痕,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是呀,多神奇,多有趣呀。赶快读一读吧!(多有意思呀,还有同学想读)

师:不仅有奇妙的字,这本书上还有漂亮的画呢?有树叶、有贝壳、还有小鱼呢!同学们还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

这些图画说明了什么呢?请你来读一读。读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指生说。师:啊,真么想到,这么神奇呀,谁还想来读读。配乐读。

3、这本岩石书可真有趣真神奇呀!读这本岩石书又有什么用呢!指生说。

在出示句子指名读: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除了煤矿铁矿还有哪些宝藏呢?哪里藏着------哪里藏着------指生说。

这里面藏着一个多音字。谁能找到他。地球妈妈除了有煤矿铁矿还有哪些宝藏。

师:还远不止这些,像金矿、石油、镍矿这些都是宝藏。地球真是一个大宝库。读懂这本书用处原来这么大呀!板书:用处大。齐读!你觉得这本岩石书和我们平时读得书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本神奇的特殊的书。怪不得课题要给书加上引号呢。

师:大家看,在这个故事中,川川问了这么多问题,你能从书中找到吗,读一读。(出示问题)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提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刨根问底。正是因为他刨根问底,所以他才获取了这么多知识。

4、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当刨根问底的川川,老师请来了一位叔叔和大家合作。

出示课件。叔叔的话录音。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到川川说的第一句话,做好准备,咱们只读川川说的话。

四总结

音乐响起:其实,在大自然中,不仅岩石是一本书,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就是一本本神奇、有趣的书!大自然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吧,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拣麦穗》教学设计wps版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拣麦穗》教学设计wps版,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朗读第1、3—8自然段

生:聆听感知村姑拣麦穗的习俗

师生: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

穷苦村姑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痴梦,痴想

生:朗读:女生齐读第2、12—37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大雁:女生个读。

探究:“我”如何拣麦穗?“我”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老汉”: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拣麦穗往事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

2、“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我”与村姑拣麦穗有什么不同?

6、“我”与村姑拣麦穗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对村姑们拣麦穗的习俗或我拣麦穗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纯朴痴梦幻灭令人感叹认命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永恒执着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铺垫背景线索)

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环境描写烘托:空旷恬淡忧伤

意境:幽远深邃田园诗“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象征意义:“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执着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思想性: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师:投影:介绍张洁相关资料。

五、朗读课文:(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人性美的回归”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预习《我与地坛》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拓展探究:“生存环境与命

教案推荐: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00字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写好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也能更得心应手。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推荐: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大的书》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要求会写的字就有十二个,其中带竖撇的字有五个,如何正确地书写竖撇这一笔画,也就是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生字。只有提高孩子们对识字的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对枯燥的生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强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常用的在黑板上书写生字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展示“质”的笔顺,引导孩子们观察第一笔与第二笔的不同,那不同于平时的白底红字,明显放大的笔画,逐笔的书写,逐笔的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发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孩子们迅速有效地掌握了竖撇的正确写法。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编写一份教案。教师有逻辑次序的安排教学活动需要教案,所以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本文将深入探究“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背后的深层含义,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能看图表,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活动准备:

老师自己设计的图标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动。

小朋友,你们现在上什么班?(大班)教师出示图标:大

去年呢?(中班)教师出示图标:中

从小长这么大,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也认识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让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他最爱谁?最喜欢什么?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三、朗读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段)出示图标。

第一段:妈妈问了什么?小班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

第二段:爸爸问了什么?中班的时候我是怎么说的?

第三段:现在我上大班了,是怎么回答的?

四、看图标,便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五、幼儿分角色朗诵。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段?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文章出自..教,案网你最喜欢哪段?为什么?

我最爱祖国小班的时候,妈妈问我: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我说我爱亲爱的妈妈,最喜欢红红的苹果。

妈妈的脸上笑出了酒窝,使劲的亲我。

中班的时候,爸爸问我: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我说我爱解放军和爸爸,爸爸张开了双臂,高高地举起了我。

现在我上大班了,老师问我:你最爱谁?你最喜欢什么?

我说我爱我们的祖国,最喜欢国旗和国歌。老师点点头,说我长大了。

活动反思: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理解、欣赏、朗读的经验。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诗歌的能力,倾听习惯良好。他们能够在听诗歌一遍后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诗歌的关键词,听出大概意思。还会凭借自己听到得一些只言片语加上自己的理解、想法来讲述诗歌内容,猜测诗歌大意,有一定的完整表达能力。大班小朋友对于自己最爱谁?爱这个词他们已经很熟悉,他们爱爸爸妈妈家人、老师,但对于在他们看来遥远的祖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说爱,还是有些许困难的。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入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习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认读词语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二、朗读感悟

1、针对上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⑴ 自由读。你在文中能解决同学们的哪些问题。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2、演中悟:

⑴ 同桌合作演一演。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⑵ 朗读展示。

3、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2、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3、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

【课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我叫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一节课由着性子随心所欲,“小皇帝”的本色表现无遗!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绕口令的形式,流畅、快速地朗读儿歌《房子》。

2、能认真倾听,读准相似字音"方"和"房"。

3、理解儿歌内容,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4、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找一处可以用石头作画的场地。

2、教师示范用的纸、笔,小石头若干。

3、幼儿用书18页。

4、语言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绕口令的形式,流畅、快速地朗读儿歌《房子》。

活动难点:

读准相似字音"方"和"房"。

活动过程:

1、出示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带有游戏性质的童谣,我充分利用彩色小石子,引导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用小石子在地上作画,体验语言的趣味性,幼儿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的整体环节我把握的比较好,幼儿被深深地吸引进去了。我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对于一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在最后的活动环节中,没有对孩子活动前提出正确的规定,致使最后有些混乱。我会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更好的把控性。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最大的“书”。

2、生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勾画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3、学习生字: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⑵ 全班交流。

⑶ 游戏识字。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⑸ 说说自己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全班对这些音节再读一读。

三、写字指导

半包围结构的字:“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四、质疑

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可以当场叫学生补充理解。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 (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 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 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装饰风筝,体验作画的快乐。

2.激发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PPT美丽的风筝、风筝半成品、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主题“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风筝)

(二)出示风筝PPT,让幼儿观察1.图一: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风筝?(蝴蝶,金鱼)觉得好看吗?你觉得哪里好看?

2.图二、图三:我们先来看看这只美丽的蝴蝶风筝。(出示左右对称的蝴蝶风筝)孩子们,你们看这个风筝漂亮吗?

幼儿:漂亮。

教师:颜色真美啊,那你们谁能说出他有哪些颜色?

幼儿:(点数颜色),翅膀上有。。。。色。下面翅膀上有。。。背部有。。。眼睛上有。。。

图三:这只蝴蝶上面还有很多图案?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说?

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左右都一样)告诉你们这叫对称。

什么是对称?(左右大小要是一摸一样的)为什么要做成对称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为了保持平衡和美观)

3.按照同样方法讲述图四(金鱼)和图五(蜻蜓),侧重对称。

(三)学习点线技巧装饰风筝。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美丽的风筝都是由点和线条组合而成的。

1.请小朋友回忆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2.请小朋友回忆线,也画出。

3.动脑筋将点和线结合,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案。

4.欣赏PPT,感知点线结合的美。

(四)创作与体验

1.进一步让幼儿表现美,激发创作的欲望。看老师也准备了三种形状的风筝,有蝴蝶、金鱼和蜻蜓,要请你帮助这些风筝穿上有图案的花衣服。你会用哪些线条和图案来装饰呢?

2.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1)画之前要学会用左右对称的方式来画,要先用线条分割,然后用图案装饰。线条和图案要密一点,丰富一点,这样的风筝才漂亮。

(2)要注意绘画时的坐姿。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风筝。

(3)欣赏与评价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请几名幼儿讲讲哪只风筝最美?美在什么地方?

活动反思:

在“美丽的风筝”这个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能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感知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能利用对称的方法来装饰风筝。这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对称装饰上,这一点我觉得孩子们完成的很好,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能理解诗歌内容,看图标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能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3.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成长的快乐。

4.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图标:“我最爱祖国”的配套挂图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活

(1)、“你们现在上什么班?”教师出示图标“大”同样出示图标“中”“小”

(2)从小到大,你最爱谁?

(3)你喜欢什么?

2.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我也认识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让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他他最爱谁?最喜欢什么?

“你们听到了什么?”

3.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分段出示图标。

第一段,妈妈问了我什么?

第二段,爸爸问了我什么?

第三段,现在我上大班了,是怎么回答的?

4.边看图标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幼儿分角色朗诵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段?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你最喜欢哪段?为什么?

6.拓展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欣赏北京的景色。激发幼儿的爱国之情,同时欣赏《国歌》

活动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是带的中小班,这次带了大班又要上教研课,心里还真直打鼓。担心中小班说话罗嗦的习惯会出现,担心时间把握不好。

活动结束后我静下心仔细想了想自己上的这节课,发现了以下问题:

1.问题的提出不够简洁明了。虽然我设计了一些主要的提问,但在上课时还是不由自主的提出了其他的问题,有时问题还会重复提出。

2.活动的结尾部分处理的不是很好,幼儿的情感没有带动起来。

3.活动中没有带领幼儿完整地朗诵诗歌。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层层深入,读悟结合,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2、着力从文本语言出发,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空间,并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生命,实现文道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一、简单中有充分预设的精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自如,

教师预设的精深是简单语文的第一块奠基石,为此教师投入得必须很多。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多设几条质疑发展线。只有这样,在课堂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从而将生成的课堂引向精彩。

执教《最大的麦穗》课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钻研教材、备课,力求做到以生为本,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上课时,努力营造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执教《最大的麦穗》课时,每一次的提问,我都烂熟于心,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因为我在课前早已想好了比学生多一倍的答案,有了比学生多许多的预设,所以整个课堂节奏尽在我的掌握中,是不出我所料的流畅。

采访弟子时,一位两手空空的弟子哑口无言,我化解尴尬:你一定是惭愧得很,所以无话可说,保持沉默!

给弟子提建议时,一位聪明的孩子语出惊人:摘取一穗,拿在手中,其余全放火烧掉,我给予鼓励:你会动脑,会创新,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

联系实际理解句子时,一位学生小手将举不举,我推他一把:你想发言吗?为什么不举手?学生答曰:不敢!我借题发挥:一次美好的机会差点在你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悄悄溜走,今天,是我给你创造了机会,明天你一定能抓住机会,是吗?

这些教学片段中有预设也有意外的生成,简单中因为有了教师充分的预设就有了学生精彩的发挥,因为有了学生精彩的体会就成了高效的课堂。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多些并联式的框架结构,少些串联型的线性索链;多些有备无患的紧急预案,少些粗疏随意的以逸待劳,你的课堂定会奏出精彩的音符!

二、简单中有诗意语言的美丽

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让人悦心悦意进而悦志悦神。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师用流光溢彩的言语阐释文本时,可以更欣然地去直觉、去顿悟、去热爱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有真有善的鲜活生动的语文课。

语言有温度,字句知冷暖。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桥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本活教材。语文课上,感情浓郁、气韵流转、鲜活亮丽的课堂语言,能有效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令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心火闪耀。

巧妙的过渡,犹如一台组歌中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探索精神。

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结束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像古钟的余音那样,袅袅不绝地在人的心里回响。

这是智慧的语言,如阳光般灿烂辉煌,让我们轻轻吟诵,铭记于心头;

这是美丽的语言,似鲜花般清新隽永,让我们大声宣读,绽放在心头;

诗意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对话语言中,将人文关怀和诗情画意溶合于提示语、过渡语、评价语之中,简单的语文课堂亦是一个富含诗意和智慧的言语天堂,简单的教学过程亦是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高效的对话旅程。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用诗意的语言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导航、用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深入浅出的浸润,你的课堂定会充溢美丽的气息!

三、简单中有智慧对话的快乐

苏格拉底认为:谈话艺术像产婆婆为人接生一样,要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他还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不是贴标签,不是喊口号。所有学生在这个对话舞台中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是平等友善的,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接受或反对别人的见解。简单的语文课堂就要尽量创设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简单的语文课堂就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焰,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本色语文,追求的是简单。但简单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磨砺内功。语文教学要呈现不枝不蔓简简单单,学生却学得扎扎实实快快乐乐的局面,这样一两拨千斤的高效课堂是我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勉励自己要心怀一份理想,激发一份追求,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着新的理想,向着理想的语文教学方向跋涉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设计背景

房子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事物。家中的隔壁的及随处可见的建筑让他们对房子有着直观的认识。并且孩子们一直都比较喜欢画房子画他们的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和想象设计漂亮的房子。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线条描绘能力。

(3)感受绘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重点难点

(1)运用点、线,面来设计房子。

(2)完整的画出一所房子。

活动准备

各种房子图片、记号笔、水彩笔、彩色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说说家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邻居家的房子呢漂亮吗?

(2)由我来说一下有很多不同的漂亮房子。

(3)让孩子们说说他们见过的最漂亮的房子是怎么样的?

(4)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让小朋友们看看其他样不同的漂亮房子。

我对此进行小结: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漂亮的房子,它们的设计很漂亮。

(1)下面我们小朋友也画漂亮房子给爸爸妈妈和老师住好么?我们小朋友拿到笔和纸就开始画漂亮房子送给老师吧!你们会送什么样的漂亮房子给老师呢?

(2)作品展示:。有的小朋友画了车子样子的房子、有梯子样的、有在大树上的等等特别多。

小结:小朋友们的房子都特别漂亮,老师很喜欢。老师相信爸爸妈妈也会喜欢的那么我们把我小朋友自己画得漂亮房子送给爸爸妈妈吧!

教学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也是我的老师。 孩子们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的视角,以及他们拥有的天马行空丰富的想象力,让我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丢失的童趣有着深刻的反省。今后的自己将会让自己慢慢找回曾经的遗失。在课堂上我大致画出房子的轮廓,有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得很独特而有些就完完全全的跟着黑板上的描绘出来。前者收获的肯定是快乐多一些,而后者的情况总有一天会对绘画不感兴趣。对于不同情况我对此也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因此我在课堂上将会把更多的耐心更多的鼓励倾洒向孩子们。他们也一定会更加出色。

[精选教案] 圆的面积教学思考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教案] 圆的面积教学思考”,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以数学思想为引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并不陌生,通过以前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很自然想到利用转化思想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计算圆的面积。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出示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让学生回顾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从而为教学圆的面积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不仅知道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还在学习中再一次温习转化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清楚的发现圆的面积与近似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是:S=πr2。

不足之处:

学生由于事先在课前已把课本中的附页圆等分剪下来,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了一定的思维限制,学生是不是只是单纯的操作,而忽略了思维的进一步深入,还有待研究。

再教设计:

尽量放手给予学生最大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索、质疑中不断建构知识的来龙去脉,习题要精选,注意变化的形式。

[教案]心里的世界教学思考范本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心里的世界教学思考范本”,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棵小草,一朵鲜花,一朵浪花,一缕阳光,在孩子的眼里都是一个博大的世界,因为孩子在用心灵拥抱这个世界。这是我教学完《心里的世界》之后最大的感慨。

教学伊始,我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多彩的世界,看到一棵大树,你会想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可谓是场面热烈,很是踊跃。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后,引入课题变得水到渠成:“小作者和我们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看他心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调动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由于本诗歌内容浅显,所以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贴出相应的图片,为随后的识字做好了铺垫。

用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本是一个很枯燥的环节,因此,我将其设计为充满童趣的“和生字宝宝打招呼”和“送生字宝宝回家”的形式,效果出奇的好,学生纷纷高举小手,参与的热情很高。图文结合,也符合儿童的识字规律。板书的引领,也降低了背诵课文的难度。

随后,设计了教师范读的环节,此时,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朗朗的读书声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想象的神奇、大胆、合理。为随后的语言思维训练铺平了道路。“看到小草,你会想到什么?看到鲜花,你会想到什么?大胆想象,你又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学生那充满灵动的语言煞是精彩,又一次使我感受到孩子们心中那纯净,多姿的世界是多么美好。望着余兴未尽的孩子们,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作业:将自己心中的世界在小本本上表现出来,好吗?孩子们欣然接受。

[教案系列] 姥姥的剪纸教学思考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案系列] 姥姥的剪纸教学思考”,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以上就是《[教案]《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考》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