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7篇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1-24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7篇。

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写教案写得不错的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太差,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您一定也在考虑如何写好教案吧!经过我们精心整理,推出最大麦穗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1)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2)

《最大的麦穗》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想: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所以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一般来说,教学会先从质疑开始,即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的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去细读体会,从而对道理有所感悟。在我看来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

一、故事激趣,进入情境

让学生初步认识苏格拉底后激起他们想当他的学生的冲动,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读,自主思考,自主理解

一开始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三、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感悟道理之后希望学生能够熟读道理并铭记于心,如果前面的环节是扎实有效的那学生积累起来就是水到渠成了,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背诵。最后本想出示有关机遇的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

如果说我的课堂生涯也好比是走在麦地里,那么追求愉悦、互动、有效的理想课堂是我想要采摘的最大的麦穗。只是刚起步的我,也会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3)

根据教材特点及我班学生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第三段。作者所写的摘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小事中却见大道理。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透彻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

本堂课我力图体现“双积累、两结合”的课题精神,下面就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感受。

1、反复品读,走进文本,读中感悟。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因此,我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语文的课堂,才是孩子的课堂。

2、反复品读,形成语感,积累语言。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不经意间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帮助他们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

3、利用教材资源,丰富生活积累。“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使得原本简洁而又深刻的文字变得形象、具体、丰满,适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引入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更显魅力。课前的预习,我让孩

子查找资料,对本课的人物背景做一个充分的了解。课上,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学生课前就已领略了世界级大哲学家的风采,沐浴着苏格拉底智慧的光芒走进《最大的麦穗》,这不是学习一篇课文,而是学习一种人生的态度。搜集名人名言,学写名人名言,更是思想的升华。

老师们,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执教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现在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能听到您真诚的声音!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4)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三四小节,用心体会:弟子们是如何来找寻“最大的麦穗”的?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生自读体会)

生:“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我觉得,弟子们找寻麦穗是认真、仔细的。

生:从“并不满意”可看出,弟子们摘麦穗并不情愿。既然不认为它是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为什么要摘呢?弟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个才是最大的麦穗,他们只会盲目地挑拨,一再地错失良机和浪费麦穗颗粒。

生:弟子在寻找麦穗时很用心,很认真。但他们总认为自己见到的不是最大的,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错失良机。

生:我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看出弟子们找寻麦穗是很努力的。但他们无法对麦穗作出准确的判断,虽然“试着摘了几穗”,又“随手扔掉了”。所以最后走出麦地时“两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许多机会,但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就会虎度光阴,一无所获。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大家都感觉弟子们寻找麦穗是认真的,具体从哪些词语感受出来呢?(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是呀,两个“看看”,还有“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看出弟子们找得很仔细。那为什么没有找到呢?(学生又读文中句子)是呀,从“埋头”“低着头”可看出,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寻找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可看出他们对自己挑选的麦穗并不满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随手扔掉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呀?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出示: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生:(读这两句话)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还在前面呢;以为选择的机会还很多,也许能碰上更大的麦穗呢!

师:是呀,机会就在一次次的犹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文本来展开个性化的阅读呢?

由以上教学片断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能浮光掠影地从文中获得一点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深入体会。如何指导并提高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点拨。当学生回答粗浅时,我们适时追问,引导他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作深入的思考;当学生回答深入时,我们及时表扬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成功的范例;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决,而要根据他回答的情况来巧妙引导。下面结合上述教学片断具体讲讲。

例如:当学生仅仅读出相关句子,说出一点儿体会(弟子们找寻认真)时,教师可追问:从这段话的哪儿来看出?/体会到?引导他找出关键词:两个“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再读读这几个关键词,并在脑海中想象“弟子们“用心寻找”的模样(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较为到位,且能“依据文本”,“有感而发”,改变阅读时的“泛泛而谈”,增强阅读感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在学生能依据文本理解比较到位时(第四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轻轻点拨:某某同学理解透彻,关键在于她能细读课文,并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思考,不仅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深刻的体会。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比较实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紧扣“埋头”“低着头”感受他们找寻时目光短浅,只盯着眼前一块等等。

同时,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学体会时,也要注意回答学生的层次性。如将平时阅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放在后一点,避免他的回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影响其他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在点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依据文本来深入感悟。可通过朗读、找出关键词句,通过想象,让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里活起来,动起来,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水平,同时,在不断深入的交流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利用“生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5)

其三,个体体验反馈的独特性。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学生的收获应该是多元的,有的从课文本身认识了一个智者,学到了一个道理;有的则从苏格拉底的的教学方式上得到启示,明白了无处不教育的道理;更有的从本文的理解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以后的选择学校,求聘单位等等的处事之道

所以激发学生的独特性。引发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失败处一、朗读体会一笔带过。在学生回答苏格拉底的要求高吗?的时候,原定打算让学生在朗读体会的基础上,从字里行间找寻答案,比如从满地都是满是等词中去理解麦穗多难以取舍为下一步理解弟子的犹豫奠定一个伏笔。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组织提出了质疑——在值得体味与感悟的地方是不能一味地随意迁就学生的,这不是体现学生自主的表现,而恰恰是放过了一个很好的语文训练点呀!类似的错误我还出现在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这一问题上。本来也要通过圈画词语看看、用心地挑挑捡捡、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摘了随手扔掉等来耐心地体会弟子的心理动态的,可是学生的口若悬河又一次让我乐晕了头,我随着学生的回答一路滑下,不知停顿、没有回味更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没能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是我的痛心之处呀!上语文课一定不能只注重形式的花哨,场面的热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而且是每一个孩子!在应当停留的时候停留,应该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游绳的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

失败处二、未能走出课文。我记得毕校长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实录,他是创设博士生应聘的情境,贯穿文章始终,开始导出课文,学完课文后又让学生总结落聘的原因,学生能说出来,也说明他们理解课文,懂得课文要讲述的道理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而我呢,虽然有名言作为学生学习的反馈,但是毕竟高腔者、引用者居多。没能走出课本,更没能高于课本。相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领而言,我的教学简直就是低劣的牵绊,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与诗歌。深入人思想与骨髓的教育才是为人的终生服务奠基的教育,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了最后一段的话语之外,可想而知是不能在孩子们的头脑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的。我倍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深感愧疚!wWW.jAB88.cOM

失败处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我却没能及时地对孩子的精彩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比如,在学生们都在谈自己通过这篇课文学到了珍惜机遇与把握机遇的时候,许凡同学却语出惊人她谈的收获是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的引领的欣赏,可惜我却说:那么,老师的教学给你的印象就不深了?这对她的精彩发言是极大的打击,我深感后悔。在比如在小强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良念头,也没能无声无息地化解。以上皆说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足,需要多加锻炼,亟待提高。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探究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在磨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而后才能在以后的相互研讨中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想下一次上此类蕴涵哲理性的课文我一定会有更佳的思路与设计,我会努力使自己在探寻的过程中化不擅长为擅长!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6)

学完这篇课文,学生们都很有感触。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找到了“最大的麦穗”。于是用格言的形式来倾吐自己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也谈得很好。欣慰之余,觉得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二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创设了有效情境

创设有效情境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投入课文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光阴白白流淌,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心情怎样?弟子们此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情景演绎,将带给师生亲身体验的愉悦,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二、在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共鸣

如我在显示苏格拉底的话时,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明白摘麦穗要求没有,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水到渠成得理解了课文的道理。在理解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时,我基本放手,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为节省时间,朗读指导没有展开。特别是在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自己的想法,又句句入理,于是我急于求成,一时就将此处的朗读体会忽略了。没能让学生细细感悟,显出教学处理上的粗糙与随意性。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在应当停留的时候停留,应该回味的地方回味。惟有做到如此才是真正的驾御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的同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游绳的乱走。

二、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没铺垫好。学生随着我的思路说着弟子们的可笑与愚笨,谈着机遇的可贵与易逝,背着现成的名言。但能真正联系实际谈出体会的只有几个尖子生,没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课堂调控能力,虽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预设,但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对孩子的精彩发言没给予高度的评价,也没能对孩子言语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的修补。如学生在回答:这堂课,你收获到了最大的美穗了吗?有学生说,我摘到了,我这堂课能积极发言了。我没能及时予以肯定,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还要技巧些、艺术些,给予有效的评价。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篇7)

上完《最大的麦穗》,我觉的以下情节处理得比较好。

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站在被错失的“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有的学生说:“快回来!快回来!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

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在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边走边比较,不可“埋头苦干”不问世事;有的学生则认为机遇虽然难得,最大更是难求,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让自己手中的那个“麦穗”变成“最大”的;更有同学已经领悟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以上就是《最大麦穗教学反思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最大麦穗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