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做摘录式读书笔记。
2.组建自己的文学兴趣小组,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的能力。
3.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形式,培养自主阅读、主动探求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4.搜集整理学习成果,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利用文学角、校园网络和刊物展示成果,交流分享文学带给我们的诗意与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搭建进行文学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发布成果的园地,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教学难点:
拟定自己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自主阅读、主动探索,互助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交流分享。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活动目标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设计,活动过程由学生组织策划。
2.自主阅读、搜集资料中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过程中进行师生、生生和自我评价。
3.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文学阅读和创作兴趣,引导鼓励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丰富人生体验,提高审美品位。
四、教学过程
(一)成立文学兴趣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
(1)师生共同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包括前言、后记,查找有关作者资料以及本部作品的相关评价。老师要关注同主题、同作家和同时期的相关作品,以及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2)通过活动,能够结合选材、构思、人物、主题或语言等方面,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学会做摘录式读书笔记,并且尝试进行剧本、诗歌、对联、评论、仿写、续写等多种样式的文学创作。
(3)学习中由个体自主阅读到分组创作交流,丰富阅读体验,拓展阅读思维。
【设计意图】明确阅读任务,指导学生围绕语文素养提升制定具体活动目标和计划。
2.有效合理地分组。
分组前,老师可根据所读作品的特点确定相应的组别,也可根据对学生阅读兴趣及问题点的调查了解来确定组别。例如,通过问卷、讨论、聊天及读书摘记情况来确定组别,使分组更加合理,以便交流活动有效地开展。
(1)组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每组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学生自愿加入感兴趣的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配。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组长的策划、组织下,分工完成内容梳理、小报或PPT制作及讲解词、歌曲选择及歌词改编、剧本创作编演、总结陈词等系列任务。
3.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为文学部落的搭建做好准备,以便活动开展中的分工合作、个性展现。
(二)读书写作交流会(示例)
1.活动主题:苦难的微笑──《青铜葵花》读书写作交流会。
2.活动准备:学生用一周时间课外自由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自主进行摘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阅读,通览全书,了解基本内容和人物,初步感知主题。
3.任务分工:小说组、诗歌组、戏剧组结合初读感受,分别确定小组任务,教师参与过程,提出建议,确定各组的任务单。学生确定本次活动的个人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受梳理,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完成活动目标的自主设计,确定小组活动任务。
4.分组活动。(零思考方案网 WwW.zHE135.coM)
小说组──带领大家按照主题中“苦难”“大美”“至爱”三大方面,分别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并制作导图小报(可结合某个学科的图示特点展示)。结合小报解说,评析人物的某方面特点并提炼主题感悟的一句话观点。如:人生就如弹钢琴,在黑白键间,每一处都能发出最强音。人生并不是完美的,运用加减乘除,大美和至爱从苦难中孕育而出。
诗歌组──摘抄了小说中的歌谣;将优美写景片段改写成诗歌;挑选某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结合主题表现,改编歌词。展示演唱后,并解说歌曲选择的意图和改编点。诗歌组至少展示两首歌曲,小说组和戏剧组可配合演唱并感受评价。如:《天天向上》《我的未来不是梦》。
戏剧组──改编小说中的场景片段,并进行小场景剧目排演。小说组就其改编演出进行评价,从情节改编、人物刻画、语言表现等方面提出建议。诗歌组可配合编写主题歌及选择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分组开展相应的阅读写作表演活动,明晰任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完成,以个性展示,兴致盎然。
5.展示交流:召开读书交流会,按组进行汇报展示。
在展示中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制定本次活动的评价要点。
七年级综合性学习显性能力目标参照表
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设计评价表的同时,明确标准,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6.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阅读写作机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强化过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7.整理学习成果:摘录笔记、创作的作品、聆听讲座的记录、自己的发言提纲、活动计划、评价表、自己创作的诗歌、剧本、人物评论及制作的小报等。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建立活动档案,记录活动情况,逐步提升。另外,在此基础上,班级可创办主题班刊,延续交流活动。
相关阅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
(5)……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
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
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梦想”──从中国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
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天上的街市》的整体基调;通过设计朗读脚本,体会诗人对美好的向往。
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在表达诗人情感时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牛郎织女的故事很多同学都听说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请学生讲述牛郎织女故事。
诗人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里面涉及了牛郎织女,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郭沫若先生的这首诗《天上的街市》,了解郭沫若先生笔下牛郎织女的生活与刚才大家所讲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体会诗人借这个故事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尝试感受诗歌的主基调。
自由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这首诗的主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关注作者笔下牛郎织女的结局,得到主基调──抒发对美好的追求、向往之情)
2.再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抓住能反映本诗歌基调的语句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三)内容探究
我们知道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不是郭沫若所写的那样,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我们在朗读时,读到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时,有什么感觉?再请2位同学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在诗中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想象的内容在你的脑中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布置学习任务:
1.请2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圈画出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
2.小组内合作,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描述“看到”的画面;相互补充后,派代表与全班交流。
3.班内同学倾听别人的发言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幅画面给你的感受。
学生朗读,其他人圈画。学生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将关键词写在黑板的指定位置。展示后,学生先用一个词表达听后的感受,之后进行阐释。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相互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评议进行点评。重点关注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关注学生有理有据的阐释。)
诗中的珍奇物品与牛郎织女的生活都是作者的想象。这些美好的事物令作者心驰神往,这种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诗人内心的向往。诗人借这样一些美好事物,表达出自己的追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思。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诗歌是高度精炼的语言,老师发现在这首诗当中反复提到了“定然”这个词。反复出现一个词未免显得有些啰唆,以第二节为例,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这个词是否可以删掉?
删一删: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原版和删除“定然”的诗歌,其他同学体会两种表达有何不同。
请同学将比较后的感受写在第二节的旁边,并用简介的语言对自己的感受加以阐释。之后,再次进行朗读,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活动学习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自行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批注。
朗读脚本范例:
重音用“?”标注,停顿用“/”,语调用“↗、↘”标记。
2.小组内相互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提出改进建议。推举小组代表,参加班内朗诵竞赛。
2.请小组代表按照组内设计的朗读脚本来朗诵诗歌,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六)布置作业
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天上的街市》同步检测”。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练习。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在品读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加深作者对爱鸟深意的理解。
2.感悟重点段落中关键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结合全篇内容完整表述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爱鸟的深意。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段落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完整表述中心。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赏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通过默读和回答“思考探究”中二、三两题来完成。
2.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小学时我们学过冯骥才的《珍珠鸟》,文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实秋的《鸟》,体会本文带给我们的感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对鸟的情感是怎样的?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预设:喜爱。1、3、4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4段,思考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预设:爱鸟的声音和形体。
教师明确:文章开宗明义上来就写“我爱鸟”,在3、4段作者直接表达了对鸟声音和形体的欣赏、喜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作者情感的角度设计问题,直接从3、4段切入,感受字里行间描写对鸟的喜爱之情。
(三)内容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教师质疑或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第1段写“我爱鸟”,然后接着3、4段写可以吗?写第2段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可以,总分结构,3、4段具体写喜爱的原因。不可以,作者既然加第2段肯定有意图的。
引导学生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胳膊上的鹰失去神气,笼子里的鸟苦闷。
重点品读:“羽翮不整地蜷伏着”“哪有半点儿瞵视昂藏的神气”“优待”“撞头碰壁”“仅次于”“仅优于”。写笼子里的鸟的苦闷,为了引出后面写自由的鸟儿的可爱,反衬鸟的自由快乐。
2.默读第5段,你在读第5段的时候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
预设:“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怎样理解?
引导思考该段写了什么──有人由杜鹃联想到故事,产生情感;我对杜鹃的客观介绍;那人听了介绍再幻不出诗意;我想文学作品中的鸟都是诗人的幻想,与鸟不相干。
明确:“单纯”指喜欢鸟本来的样子,喜欢客观存在的鸟。“幻想”指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情感强加在鸟的身上,让鸟赋予某种意义。
教师强调:第5段是对3、4段的一个补充,作者喜欢鸟的原生态,不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加之于鸟的身上。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6、7段,能不能找到两段的中心句?
预设:鸟有时给人悲苦。
提问:作者悲苦的是什么?
明确:小鸟经不住料峭的寒风栽死,麻雀啄食干枯叶子。麻雀在檐下的烟突旁取暖,喜鹊不知逃到哪里,鸽子少见在天空打旋,听见寒鸦鼓噪、鸱枭怪叫。
教师强调:作者在第6段中悲的是鸟的处境,没有生存能力的鸟或被冻死或被饿死,作者因此而悲。
重点品读:“不再容易”“也不再容易”“只是”“也很少看见”“偶尔”“再令人触目”“不忍看”等词语。
提问:第7段中的重点词语是想表达什么呢?
预设:鸟的生存现状──越来越少,远离人类。
教师强调:鸟失去生存能力已经让作者感到悲苦,但鸟失去自由更令作者触目惊心。至此收束全文,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中心呢?
教师根据学生概括的情况点评,并出示示范: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不仅满怀喜悦爱自然界鸟的声音、形体,爱自由自在的鸟,更充满悲苦地展现了自然界失去生存能力、失去自由的鸟的悲惨之状,这份悲苦更是作者对鸟儿们最深沉的爱,这份爱更惊心、更震撼!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第2、5、6、7段的作用,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表达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鸟检测练习”。
2.2014年7月,河南郑州大一学生闫啸天暑假期间,和朋友王亚军,在邻居家门口掏了一窝小鸟共12只。然后,闫在网上兜售。后来两人因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逮捕并被判10年有期徒刑。对此,你怎么看?写一段话表明观点并阐释理由,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事件,把感悟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