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2.4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教案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21

2.2.4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2.4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从容说课

本节所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两段资料供学生讨论,在教学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丰富的资料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形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上网收集资料

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热点话题: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1)

师:在资料l中我们看到三位居民出于各自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爱好,对居住地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如果是你的话,你选择住在哪里?

(这一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热烈讨论,教师要创设一个热烈的讨论氛围)

生l:如果让我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我会选择郊区。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市中心,因为那里里热闹,交通方便,商品样式多。但市中心有许多污染,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而现代人,却越来越喜欢住在郊区,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能给人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生2: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和杨女士一样选择生活在市区,因为这样不仅生活很方便,而且我喜欢浓浓的都市味道。

生3:我认同刘先生的选择,但首先我必须赚到很多钱,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师:对于住房的位置,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那么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1:距市中心的远近、房价、个人收入。

生2:个人兴趣、交通便利与否、住宅区与位置环境、服务设施、居住观念等。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选择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对居住地周围环境的要求。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悄悄蔓延着这样一种现象——居住郊区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2。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广州是我国居住郊区化现象出现比较早的城市之一,现在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居住郊区化正成为一股热潮,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投影:文字资料)

北京城区人口正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远郊区已经成为北京人的新选择。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只有1/10的北京人还住在城里,包括迁移和流动人口在内的绝大部分北京人都将成为郊区居民。

。。。。。。

附件下载

相关知识

必修一第二单元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培养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

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2005年2月19日,成都迎来了9年一遇的降雪。雪花飞舞、愉悦人心的时候,市民也发现,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雪花飘落在绿色的树叶和盛开的花瓣上,白茫茫的银装顿时让色彩斑斓的地方变成了北国风光。遗憾油然而生,成都城区虽然飘落着同样的雪花,但城市像一个“火炉”,雪不着地就没影了。为什么雪花不给城里人玩耍的机会呢?(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http://.cn??四川在线2005-02-2607:02:20)

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师:正确。四川省专业气象台预报员吴德仁说,降雪当天,郊区最低气温降到了0℃,但城区温度却保持在2℃左右。所以,市民在城外可以欣赏到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雪花飘落到城区时,城里2℃的温度使雪花瞬间化成了水。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就是: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板书)问题研究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投影)课题研究思路:

师:请大家按照投影上的课题研究思路来展开研究。

(投影——资料1)图2.29“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资料分析: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

2.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师:上个星期日我们请家住市中心的几个同学和家住郊区的几个同学分别在早上8:00、下午14:00、晚上20:00同时测量居住地附近的气温。请大家上台展示。

生:(分别上台展示测量结果)

(投影表格)教师同时录入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并演示出来。

地点

气温(℃)

时间

市中心

距市中心5km

(市中心外围)

距市中心10km

(近郊)

距市中心15km

(近郊)

8:00

14:00

20:00

师:(按市中心到远郊的顺序及时间的顺序,把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列表比较)请大家看投影图示,读图分析。同时,再对照我们同学测得的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气温数据,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合作讨论)1.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郊区,城郊居民区的气温高于农田。

生:(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过渡)

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每当炎炎烈日之下,我们忍受着城市里的高温酷暑,切身的体会使我们不由得要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请看投影,分析资料。

(投影——资料2)图2.30、图2.31,资料分析:

1.对比以上两幅图片,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2.除了照片上提示的原因外,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生:(合作讨论)1.地表覆被的不同是城市热岛产生的一个原因。

生:(合作讨论,参考课前收集资料)2.盛夏季节,城市里热浪滚滚,到了郊区,人们明显感到凉爽了许多。在城市里,人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气、煤炭等燃料,燃料中的化学能大部分转换成机械能、电能,其余的则转化为热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大城市有几十万辆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尾气,这些汽车尾气的温度都在100℃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气温。

城市中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因而造成城市下垫面的性质与郊区不同。城市的建筑物和深色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并且很快地升温。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

此外,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烟尘和各种气体污染物,因而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云和雾。这些云雾在夜间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得地面降温减缓。这些特殊的条件使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比郊区、田野气温高。

城市有许多高楼大厦。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组成了庞大的人造屏障,当较冷的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市里,这些人造屏障就会阻挡空气的流动,这样大部分冷空气就被阻挡在城市外面。这也是造成城市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热岛”的强度通常和城市大小有关。几万到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相差2~3℃;数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市区和郊区相差3~5℃;而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可相差5℃以上。

“热岛效应”反过来又使城市耗电及用水量大增,夏天要想降低1℃比冬天升高1℃用电量要大得多。这样,又要耗掉大量能源,造成更多废热,进一步加强“热岛效应”及其他气候效应。

师: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还有,晴天的夜间城市上空常有逆温层存在,它阻碍了热量向高空扩散。

(投影——资料3)图2.32,资料分析:

1.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这种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3.还会产生哪些影响?

4.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1.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气温,冷热不均造成市区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郊区扩散,近地面形成较低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的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较高气压,大气向气压较低的市中心扩散。这样就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师:请大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出城市和近郊大气流动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绘图)

师:(对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这种环流对城市大气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城市好像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将郊区工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市区,加上城区污染源又多,城郊和城区的污染物都向市中心集中,而原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也随之重新聚集在城市上空,持久不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影响的高度一般只能达到地面以上100~300米的低空,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市中心往往成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区,形成远比郊区严重的大气污染。

生:(分组合作讨论)3.热岛效应在某些地区也有好处。比如在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生:(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工业、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集中于市区,容易形成酸雾、油雾、烟雾、光化学雾等,所以城市雾气多。

生:(分组合作讨论)3.城市的热岛效应威胁着市民的生活和健康,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生:(分组合作讨论)3.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夏季因中暑而叫急救车上医院的人数增加。

生:(分组合作讨论)3.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新卫星观测结果证实,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这一结果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城市化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谢泼德及其同事对美国宇航局“热带降雨测量”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顺风地带的月平均降雨次数要比顶风区域多28%,在某些城市甚至高出51%。他们还发现,城市顺风地带的最高降雨强度,平均比顶风区域高出48%~116%。

由于城市热岛有利于空气对流,在城市,出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也比郊区多。

生:(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城市化对气候的这些影响,城市气候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说,在寒冷地区,城市的热量资源有所改善。在炎热地区,则更加剧了高温危害。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分组合作讨论)4.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下面,请你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去考虑,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生:(分组合作探究)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低纬度地区应避免建造玻璃帷幕式建筑,以减少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以免耗费冷气空调资源。

生:(分组合作探究)现在热岛的防治和城市的整个规划是非常有关系的。要逐步改善城市的布局,统筹安排工厂区和居民区,高层建筑不宜太密集,使风易于穿过市区。

生:(分组合作探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使人口特别密集。

生:(分组合作探究)防治热岛效应应注意到房屋形状的设计、通风的问题。在整个居民生活用的设施在散热方面统一规划,也会降低热岛效应的问题。

生:(分组合作探究)热岛的效应之所以这么突出,原因就之一是污染。污染就好像一个暖盖一样,这样一个暖盖使得下面的空气无法散发出去,就相当于一个温室的问题,更可以加重暖盖的效应。减少污染,使大气更透明一些,热岛效应可能会有一些缓解。

生:(分组合作探究)重新确立交通体系,抑制车辆的废热排放量、改进铺路材料,增强路面的透水性等。环境省的测算表明,如果建筑物的废热排放量减少一半、铺设保水性材料道路的普及率达到50%、有50%的建筑物实现楼顶绿化,城市市区的气温将下降0.7℃,气温超过30℃的天数也将减少21.3%。

生:(分组合作探究)严禁填湖行为,扩大水域面积,有助于降低炎夏热度。

生:(分组合作探究)对传统工业结构进行改造;

生:(分组合作探究)建设高层楼房时有义务确保相应的绿化面积。

生:(分组合作探究)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减少“热岛效应”的方法。现在,许多城市都认识到“造绿”是改善城市“气候岛效应”的好办法。削弱热岛效应,专家认为要从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做起:增加绿地面积,在路边、花园和屋顶植树种草,通过植物吸收热量。

生:(分组合作探究)广东省政协委员梁国昭认为,尽管广州近年对绿化越来越重视,但有不少环节仍忽略了“热岛效应”因素。比如,为了城市美观,一度营造出许多城市绿地,其实这些草坪的生态功能并不强,它们的蓄水能力较弱,缺少蒸腾作用,并不会给城市降温。我们觉得他的意见很有道理。

生:(分组合作探究)立体绿化有别于简单的草坪绿化,经过合理布局,立体绿化有开发占地小、绿化面积大、见效快的功效。“楼顶绿化”即是其一,既能给楼宇降温,又净化空气、美化景观。

生:(分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平面结构与绿化程度及其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当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覆盖率达50%时,气温可下降13%。因此,当夏季白天气温为38℃时,50%的绿化覆盖率可使气温降低4.9℃,基本上消除了城市热岛的威胁。另外,城市中绿化覆盖率高的地段,都不是高温中心的所在地。北京市根据1981年的资料分析,该市夏季热岛分布呈许多中心型,在市区范围内常形成8~10个高温中心,而这些高温中心都与市区公园交错,或分布在绿化覆盖率较低的地方。

生:(分组合作探究)绿地增强城市的竖向通风。一般情况下,植物叶面的温度不超过35℃,而水泥路面、建筑物表面的温度则可达到40℃左右。城市中建筑物多的地区是暖点,加上工厂、锅炉等人工热源,形成了一个个高温中心,而公园和多树木的绿地则是“冷区”,这样,绿地附近的较凉空气就会不断地向高温中心输送,产生了微小的竖向通风,这种通风沿着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行,也会给人们带来凉爽。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并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希望大家能继续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我们平时的各科学习搞得更有成效。

布置作业:以“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把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得到的体会和结论写在论文里。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教与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社区的功能,关注社会。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及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认识目标: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三要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功能。
教学难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观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相关设施等多方面情况。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把学生分组,准备有关地图和本地社区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突破教材的束缚,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彻全程教学观念,强调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好合作学习小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与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一说你的家在哪里,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
学生分组活动,互相交流自家周围的环境。各组派一名代表,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环境。
[新课教学]从社区看我家
一、社区的含义
人人都有一个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里,我们把这个区域叫社区。那么到底什么是社区呢?请欣赏下列图片,谈一谈你印象中的社区应具备哪些要素?(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人口、一定地域,即生活空间;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组织管理机构;社区意识)
你能结合这些社区的要素,给社区下个定义吗?(见教材P6第一自然段)
提问:不同的社区所处的位置很不一样。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对你们家所在社区的位置和环境一目了然呢?(过渡到画平面图)画平面图是常用的办法,我们来看这样两幅社区平面图。
展示:课本图1-1和图1-2。思考:①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地区吗?它们有什么不同?②试着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同学能否明白?③怎样修改一下,才能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图1-1和图1-2,合作讨论找出它们的差异。各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差异找得最多。(两图的方向不同,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有异、图幅有大有小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扮演杜鹃,一组扮演王朋,分别描述这两张图,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二、地图的三要素
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过渡到“怎样修改,才能使别人容易读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归纳。
两图的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
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
结论:画某一地区的平面图,应该在图上注明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以便让人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读图1-3,并与前面两图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哪幅图反映的事物更清晰明确,阅读图旁对三要素含义的注释,加深对三要素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我们学习了地图的语言,大家思考我们在画平面图时应注意什么?
1、方向
议一议:现实生活中,同学们是如何确定方向?(指南针、看太阳东升西落、看树冠的疏密、年轮等)
提问:根据我们以前了解,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哪些呢?
展示一些地图,让学生归纳:指向标、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一练:如果有一个人在医院(图中圆圈处),他想到邮局(或银行)去,他向你问路,你应该如何描述?
2、比例尺
提问: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除了刚才大家看见的线段式外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SHAPE*MERGEFORMAT
1:2500000
学生可根据所见过的地图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阅读卡”进行回答。
归纳:线段式、数字式
练一练:把下列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转化成其他两种形式
1:5000000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600米030米
算一算:①北京离天津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②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长是12厘米。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960米)
比例尺计算公式:
展示:比例尺为1:320000000的中国地图。
提问:请分组计算我国东西直线距离、南北直线距离及从杭州到曾母暗沙的距离。
比一比:一幅浙江地图与一幅中国地图,哪一幅表示的面积比较大,哪一幅描绘的事物比较详细?(在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小。)
3、图例
读图1-4“一些常用图例”:将形状相似或相近的符号进行分类
转承:大家已经知道了画一幅平面图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来实践一下,看能否用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社区。
学生分组画平面组并向全班介绍
转承:上面,我们已经学会了描述了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对我们的意义。
在社区中生活
提问:你所在的社区能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哪些便利?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总结: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功能
提问:你喜欢自己所在的社区吗?请说说你对自己所在社区的感情?
学生发言……
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所生活社区的一分子,都会对它生依恋的情感,教会产生一种认同感,都会共同维护社区的发展。

必修一第二单元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培养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

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人从哪里来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从哪里来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单元人类起源之谜

第1课人从哪里来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

《圣经》上帝造人说、女娲“抟土造人”、神创论、一次创造论与连续创造论

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化传说的相似性

查找资料

归纳整理

问题探究

世界各地人们对人类起源的丰富想象反映了人类特有的智慧,也反映出科学探究的必要性

人类起源的科学探索

瑞典生物学家林耐的“人猿同类”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人猿同源”说、法国拉马克的“由猿变人”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

科学家在探究人类起源问题上研究成果的发展性和与神学束缚作斗争的艰巨性

探寻达尔文进化论被传统势力围攻的主要原因

分析图表

归纳整理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探索科学、寻求真理的执着精神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

难点

世界各国关于人类起源传说的介绍,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初步介绍了有关人类起源的问题: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有关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和人类起源的科学探索成果。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自身起源的强烈寻“根”意识和丰富想象;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了科学探索的必要性。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不畏强权的勇于斗争精神,突出反映了科学探索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由于反映这课内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人类起源的传说和科学探索的初步了解和辨别,为深入学习本单元内容,更科学地了解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培养质疑、批判、修正错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个小幽默故事。它通过达尔文智慧的言语,既化解了问题的尖锐敏感,又通俗而科学地说出了人类的起源问题。从一句轻松睿智的回答感叹地引出生物进化理论探索的艰辛历程。这种切入为学生学习本课埋下了探究的心理伏笔。建议教师以故事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故事中所说的“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说法正确吗?问题二,你知道人类起源的科学结论是什么吗?你知道它的探索历程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

教材以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为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结论各异、想象丰富的起源之说,并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将种种传说归于神创论的范畴,阐发了神创论的分类与学术地位。

(1)“上帝造人”和“女娲造人”

教材首先选取了两则典型的人类起源传说加以介绍。一则是西方流传甚广的“上帝造人”说,《圣经·创世记》里记载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依据自己的模样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另一则是中国“女娲造人”的传说,传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于是给他起名为“人”。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连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于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于是她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女娲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增多。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初中课本有所介绍。通过对东西方两则“造人”传说的介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帝造人”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有无异同之处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象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世界各地泥土造人的神话,除了以上两则外,还有新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TIKI)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泥土造人”的说法最为流传,那“抟土造人”传说为什么会在世界各地都有相似的版本呢?建议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这一问题。然后教师总结:这说明人和土地关系的亲密不是其他事物所能比的,“土生土长”的观念,“入土为安”的信仰,似乎都和泥土造人的神话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说明神话传说的出现与人类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

(2)世界各地多样的人类起源说

教材对于人类起源传说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上帝造人”和“女娲造人”,而是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民族人们对人类起源的丰富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教材中人类起源传说归类、列表,把握先人推测人类起源的途径有哪些。

泥土

动物

植物

其他

上帝造人

中国商朝以玄鸟为祖

中国苗族以枫树为祖

北美阿兹特克人认为人是从地洞钻出来的

中国“女娲造人”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羌人和姜姓人以羊为祖

中国红河和哀牢山彝族人以葫芦为祖

大洋洲柯迪亚克人认为人是海面大泡囊孕育的

南非布须曼人以蛇为祖

非洲柏柏尔人以鹤为祖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人认为人是橡树的枝与瘤节变成的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人类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这体现了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想象的异常丰富,闪烁人类智慧的灵光。

(3)神创论

教材在学生已有了对人类起源传说的一定了解后,从生物学角度向学生介绍神创论及它的分类。神创论即由神创造世界万物的论点,如世界各种生物若是由神一次造好就是一次创造论,若是分多次创造的就是连续创造论。这些概念是学术名词,教师讲清即可,不必要展开。

第一目在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了解到人类起源传说的丰富性的同时,更应激发他们了解人类起源真正本源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人的起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解释?世界万物真是由神创造的吗?由此导入第二目。

第二目“人类起源的科学探索”

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是人类在科学发展水平还十分低下的历史条件下,探索自身起源的一种朴素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粗糙而又缺乏科学的解释,已日益不能为人们所满意。随着近代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的日益进步,人们开始质疑神创论的绝对权威,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寻求人类起源的本源,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人类起源的研究环境,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斗争,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破解了人类起源的重重迷团,揭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真理。这目的学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人猿同类论、猿变人论

随着近代解剖学的进步,更多的科学家逐渐开始摆脱神创论的束缚,认识到人与动物的亲缘关系,逐渐发展了人猿同类、人猿同源、人猿同祖的理论,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经过了人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与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

瑞典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耐(C.V.Linne,1707—1778),于18世纪上半叶,在对生物进行分类比较过程中,发现人与猿的基本形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为此他指出:“再没有什么东西有像猿类那样和人类相类似的了……人类与其模仿者的猿类之间几乎找不出任何自然方面的差别。”“……野兽中丑恶的猿和我们多么相像啊!”他在《自然系统》一书第十版中,把人、猿、猴同归于动物分类学中的灵长类。虽然林耐把人猿形态上的相似,归结为上帝有意识的安排(即神造的),但是他在动物分类学上,客观地反映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因此,他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揭示出了“人猿同类”的思想。

林耐关于“人猿同类”思想发表后,由于它直接触犯了宗教教义,因而遭到罗马教皇的坚决反对,并把他的《自然系统》一书列为禁书。然而,科学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与林耐同庚的法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者布丰(G.L.L.Bu-ffon,1707-1788),他也主张把人置于自然界,与动物放在一起,因为人在整个物质方面都像其他的动物。他通过对化石及其他生物学资料的科学分析,摈弃了林耐的特创论观点,进一步提出“人猿同源说”。

在宗教神学的压抑下,“人猿同源”的思想沉寂了半个多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J.B.Lamarck,1744-1829),继承了布丰的进化观点,他在1809年发表的名著《动物哲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是由神创造的,那么我们也许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人类是由动物起源的。”这样拉马克又进一步地提出了“由猿变人”的进化论思想。

在宗教神学及其陈腐自然观的统治下,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也同样遭到了非难。拉马克的思想触犯了基督教教义──上帝造人说,遭到传统势力的围攻。当时,忙于巩固专制统治的法国皇帝,曾经愤怒地把拉马克的书掷于地上。在种种压力下,77岁高龄的拉马克处境十分困难,他孤军奋战,以致造成双目失明。幸获两个女儿的帮助,又坚持了8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当1829年拉马克离开人世的时候,虽已经穷困到连5年期限的葬身之地都买不起,但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教师在讲授关于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等理论发展时,要把探索的递进、发展关系讲明,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科学理论脉络,体会科学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可适当补充相关生物学和考古学研究资料,强化科学家崇尚真理精神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质疑、批判、修正错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论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英国学者达尔文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资料,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首次指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确立了。

C.R.达尔文于1831年,参加“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在5年航海生活中他观察到大量的现象,收集到丰富的材料。南美洲从北到南相似的动物化石类型逐渐更替,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既具有南美大陆鸟类的特性,又在岛屿之间略有差异。这些现象使他产生了物种渐变的想法。1837年3月,当他从鸟类学家J.古尔德处获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3个岛屿上采集到的地雀,确有种的差异时,使他终于认识到地理因素引起物种形成的过程,从而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的观念。1837年7月他开始就物种变异问题进行写作;根据他的亲自观察和阅读过的大量书刊,使他相信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发生的,动、植物界到处进行着生存斗争,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不利的变异将被消灭,其结果就是新物种的形成,因而得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1842年6月达尔文用铅笔写出了这种观点的摘要,共35页;1844年夏季,又把它扩充到300页。但这仅是一个手稿,且只有很少人知道。此后,他一直持慎重态度,继续收集有关资料。

1859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出版,当天即被抢购一空。同时,《物种起源》也遭到了学术界、宗教界等方面的强烈反对,甚至恶毒诽谤,称其为“牲畜哲学”;一批政客也利用手中的权力,公开禁止讲授进化论。达尔文的支持者寥寥无几。建议教师在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达尔文学说遭受传统势力攻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这主要因为达尔文以自然界的规律代替了“造物主的智慧”,并直接涉及人类自身的由来及历史,使宗教的基本信念发生了动摇,导致科学与宗教间的更深刻冲突。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所以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

与此相反,以达尔文学派的“总代表”、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T.I.Huxley,1825-1895)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在传播进化论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于1863年发表了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这一著作。他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地说明了“我们人类的种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他提出了人猿同祖说。

坚持进化论思想的赫胥黎,也不能幸免于宗教神学和学术界保守势力的围攻。1860年6月30日,“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牛津大学召开辩论会。赫胥黎作为达尔文的代言人,以“准备受火刑”的决心参加了会议。在会上英国圣公会主教威尔伯斯福作为一个宗教教义的顽固维护者,恃才自傲,肆无忌惮地攻击起进化论。他耸人听闻地说:“朋友们,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每只虾、每只土豆……甚至一条低级的蚯蚓都有不朽的灵魂。如果是这么一回事,我想,今天晚上我们回家以后,就谁也别打算能吃下一份烤牛肉了。”主教在对进化论肆意歪曲一通之后,转向坐在旁边的赫胥黎,以讥讽的口吻问道:“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在我讲完以后要把我撕成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他关于人从猴子传下来的信念。请问:跟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的祖父的一方,还是你的祖母的一方?” 

赫胥黎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用充满自信的语调开始陈述起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解剖学、人猿比较学、胚胎发生学等知识,以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旁征博引,论述了人猿同祖的理论。他那生动而又深入浅出的说明,使广大听众中“即使没有解剖学专门知识的人也能明白”,而且不容置疑,许多人都被他那雄辩的话语所折服和吸引。对于主教的嘲讽,赫胥黎蔑视地回答道:“关于人类起源于猴子的问题,当然不能像主教大人那样粗浅地理解,这只是说人类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但是主教大人并不是用平静的、研究科学的态度向我提出问题,因此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没有理由因猴子是他的祖先而感到羞耻,而不学无术、信口雌黄……企图用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呀!”最后赫胥黎说,他宁愿“要一个可怜的猿猴作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的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的人做祖先。这样,赫胥黎便巧妙地把这位主教大人比得连一只猴子也不如了。赫胥黎这一番义正辞严、有理有据的话,无情地揭露了主教的愚昧无知,震惊了所有的听众,令主教威尔伯斯福张口结舌、羞愤交加,当即退出了会场。赫胥黎捍卫人猿同祖论的铿锵有力的发言,赢得了听众的阵阵热烈掌声。经过激烈的争论,很多青年学生站到了进化论一边。因此,这场牛津大论战在客观上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

建议教师在介绍赫胥黎为“达尔文的斗犬”以及他的名言“为了你的理论,我准备接受火刑——我正在磨利我的爪和牙,来捍卫您的学说”时,结合教材,并帮助学生查找牛津大论战的有关史实,请学生模拟论战,再现历史情境,以增强质疑批判和崇尚真理素养的培养。

(3)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

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呢?恩格斯在1876年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理论。他指出,人不仅仅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而且是在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转变过来的。由猿转变为人与一般动物的进化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认为: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后肢直立行走,前肢因而得到解放。前肢解放出来后,古猿通过使用天然石块、木棒,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等劳动,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引起身体结构上的一系列变化。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在这篇论文中,还提出三个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概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而完全形成的人是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

他认为,劳动影响了人的思维器官、劳动器官、语言器官的发展,最后发展成为完善的现代人。由于人类能够从事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这种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生物学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因素。由于这个原因,自然界的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范围,进入人类的社会及其历史的领域。

建议教师讲授“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时,结合教材“灵长类的进化”和“现代类人猿”的图,让学生设想古猿生活环境的变迁,而引发其肢体的功能变化,生存技能的大变革,从而理解“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古猿进化成人的模拟演示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古猿身体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技能的变化。

还可以结合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小小辩论,找寻人类起源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一目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人类起源的传说知道多少。例如:上帝造人、女娲造人传说可以请学生大胆说说,由此引入本课学习。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语言功底,用生动的话语向学生补充介绍东西方经典神话“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的故事,适当补充课本以外关于“抟土造人”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究性地思考:“抟土造人”传说为什么会在世界各地都有相似的版本呢?体会传说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对更多更丰富的人类起源传说的介绍可用学生列表整理的方式,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感受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对自身起源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大胆想象。对于神创论(特创论)的介绍可依教材讲述,无需拓展,以设问“人的起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解释?世界万物真是由神创造的吗?”由此导入第二目。

人类起源的科学探索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介绍要讲清讲明,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人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脉络,突出重点内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建立及重大意义、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的内容。对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这一难点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神学的愚昧和旧势力的阻挠,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形成对科学的尊重,对科学家的崇拜,培养学生质疑、批判、修正错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这一目的教学方法可多样性,可以有教师理性地介绍科学成果,如人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猿同祖论、生物进化论和劳动创造人理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境的模拟演示,如模拟牛津大论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图表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类由猿到人的演进过程;还可以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思辨,如就人类起源因素的分析开展小辩论。

最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人类起源的探索,应该认识到对人类起源的探索是人类不断挑战愚昧,追求进步的历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起点。它的学习有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时,用讲故事、列图表和探究性思考的方式,变这目复杂的知识内容为条理清楚的知识构建。

如:通过列图表,总结人类起源种种传说的不同途径,找寻世界各地区人们在人类起源之说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和地区多样性。

如:对“抟土造人”传说的流传甚广原因的解释,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讨论,从传说中找寻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体会传说是人类生活的一定反映。

案例二 在学习进化论与神创论斗争的内容时,通过查找资料、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体会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艰巨性。

如:让学生阅读,通过计算机查找牛津大论战的资料,分角色扮演论战双方,再现论战时神创论代表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傲慢无理、理亏词穷;赫胥黎的机智应答、慷慨陈词。体验赫胥黎抱定“准备接受火刑”的坚定决心,领悟科学勇士追求真理的人格魅力,培养质疑、批判的科学素养。

案例三 在解释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理论时,借助图片、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类由猿到人的演进历程。

如:借助教材“灵长类的进化”和“现代类人猿”的图,剪辑音像资料,设计古猿由丛林攀缘到地面后肢直立,再到上肢解放,制造工具这一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为计算机模拟动画效果,动态地演示给学生直观地视觉、听觉感受,从而使学生内化地接受“劳动创造本身”这一科学结论。

四、问题解答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提出:促使古猿向人转变的根本原因,应当从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中寻找,劳动并非自然因素。也有些人认为:应当从人的生物起源和人的文化起源两个角度分析人类起源,因为人类起源并不是一个纯生物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解题关键:人类由古猿向人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它经历了古猿身体结构的变化,发生了生理机能的进化,但这种变化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古猿的生存方式、生存技能都随之而改变,劳动影响了它的思维器官、劳动器官、语言器官的发展,最后发展成为完善的现代人。

思路引领:不能把人类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割裂开来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联系的整体。

答案提示:在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人类能够从事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这种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生物学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因素。由于这个原因,自然界的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超出了自然界本身的范围,进入人类的社会及其历史的领域。

本课测评

1.达尔文学说遭受传统势力攻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达尔文学说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思路引领:在当时神权和封建王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尔文学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权威和统治。

答案提示:因为达尔文以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代替了“神创论”,并直接涉及人类自身的由来及历史,使宗教的基本信念发生了动摇,导致科学与宗教间的更深刻冲突。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所以遭受传统势力攻击。

2.劳动创造人本身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题关键:人不仅仅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而且是在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转变过来的。由猿转变为人与一般动物的进化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路引领:劳动影响了古猿的思维器官、劳动器官、语言器官的发展,最后发展成为完善的现代人。

答案提示:恩格斯认为,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学会用后肢直立行走,前肢因而得到解放。前肢解放出来后,古猿通过使用天然石块、木棒,采集植物,捕捉小动物等劳动,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脚的直立和手的进化,引起身体结构上的一系列变化。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终于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人类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是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的人是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而完全形成的人是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