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生物教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11

高二生物教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能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jAb88.COM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提问:

2011年3月,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由此引发严重的核污染。生活在核电站周边几十公里内的居民被疏散,留守处理核泄漏问题的抢险人员被称作“敢死队员”,可见核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你还能说出哪些环境污染的实例呢?(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这些环境污染对生物都会造成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新课展开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关于环境污染的实例,同学们已经说出不少,下面通过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来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1: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

提问2:雨水是否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用酸碱度(pH)来表示。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常温下其范围在0~14之间。那么下面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资料,想一想雨水的pH值在什么范围内可以被称为酸雨?(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提问3:为什么有些地方会下酸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想到了工厂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比如煤等燃烧。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提问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播放酸雨的形成过程。(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

提问5: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课本中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探究方案,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①配制“酸雨”: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②挑选适宜的种子或幼苗:测定在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作为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的指标。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组和不同pH值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④设计表格,进行数据统计。)

教师总结注意事项,注意实验不能只做一组,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并总结实验得出结论:酸雨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提问6:说一说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二者的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等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提问7: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物质排放造成的吗?(不一定,有些物质会随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三)小结作业

小结:以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设计的实验回家完成。

四、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高三生物知识点:环境污染的危害


高三生物知识点:环境污染的危害

名词: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唿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语句: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

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3、水污染的危害:

①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4、土壤污染的危害:

①“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5、噪声污染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二)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

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呈现《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并顺势引出:那男人是什么做的呢?接着展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和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分别占体重的60%、50%和79%,并提出问题:男性和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液体都存在于什么地方呢?从而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1.体液

教师多媒体展示装有离心后血液的试管,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讨论:

(1)血液中有哪些成分?(血浆和血细胞。)

(2)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体液的概念,多媒体呈现体液的组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的关系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视频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总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2)结合动画,教师讲解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设置疑问:个体生活的环境被称之为外界环境,那么细胞所生活的环境叫做什么呢?引出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4)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差别呢?课下预习。

四、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一章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预习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自学评价】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 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内环境由 构成的 环境。其成分可分为 、 和 。因此内环境也叫 (约占有体液1/3)。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 的液体,又叫 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 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4).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 后的液体部分,是 直接生活的环境。

5.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 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__。

6.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例题1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自学评价】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 。无机物包括 和 (如Na+、K+、Ca2+、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 (如葡萄糖)、 (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 (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 、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 、 离子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

例题2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自学评价】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括 、 和 三方面。

(2).渗透压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主要来源于 和 两种离子。人细胞血浆的渗透压约为____kPa。

(3).正常人的血浆pH为 。与它含有 、 等离子有关。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左右。

例题3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学评价】

(1).人体内组织细胞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可直接从__________中获得;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也可直接排到____________中。

(2).维持渗透压的Na+、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都是来自于____________。后者经过________系统的消化、吸收(这些物质被吸收的方式都是______________),并进入______________系统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3)______________是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二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二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过程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板书)

首先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过渡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细胞本身有没有什么结构能反映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有,是什么,并作相应的解释。

(学生讨论交流)(有,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磷脂是一种由亲水端和疏水端组成的,磷脂亲水端分别朝向细胞内、细胞外,疏水端相向对着。由此可知,细胞内、外应含有大量水分,也就是说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总结:细胞外的液体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叫细胞内液,合称体液。

构建概念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根据所处的部位不同细胞外液分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多媒体展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举例说明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否相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不一定相同,比如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大量的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中,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三者间的联系可表示如下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有机联系,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进一步完善概念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1.细胞外液的成分

从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和细胞代谢产物的角度分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除了含水外还可能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讨论交流)

需要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质、无机盐、维生素、O2等

代谢产物:尿素、尿酸、乳酸、CO2等

引导学生把以上的结果与“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讨论:

1.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含量较多?(Na+、Cl-)

2.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由老师提示)(维持血浆酸碱平衡)

3.比较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三者的成分和含量基本相同,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洋的盐溶液。

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几个人类生存环境和极端环境的图片。

结合个体生存对环境的要求,分析内环境中除了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外还要什么条件才能满足细胞正常生活的需要吗?

个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有:适宜的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强、光照等。如同个体对环境的要求一样,细胞对内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一定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因为渗透压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形态(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来分析),而酸碱度和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等。

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教材。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教师提示从渗透作用原理的角度来思考)(生理盐水是0.9%氯化钠溶液,这种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如果输液用蒸馏水会导致组织细胞吸水。)

2.渗透压的概念、大小。(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3.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人体血浆PH为7.35—7.45)

5.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人体细胞外液温度维持在370C左右。)

概括:人体内环境不但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相对稳定,理化性质也相对稳定。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机体细胞从外界环境吸收的营养物质及细胞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经过内环境,而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废物,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内环境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用多媒体展示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作用过程。思考讨论:

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Na+和Cl-来自食物由消化道直接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分别是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后的产物,经小肠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物质交换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和H2O结合,在酶的作用产生的,HCO3-通过与细胞外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除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例如,尿素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内,再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概括: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做好准备)

完善概念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巩固提高]

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不是,提示学生从细胞与内环境间的关系来考虑。)

2.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至少经过几层膜?(2层)

3.根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联系以及渗透作用的原理,尝试解释组织水肿(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的可能原因。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尝试用图解或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形式模拟人体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

高中生物选修二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