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9-02高一生物教案:《细胞的化学组成》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细胞的化学组成》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的化学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学习重点] ⑴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解决方法] ⑴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观察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书中的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⑵教师先演示实验,再指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
2、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学习难点]
⑴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⑵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解决方法]
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理解C元素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开展实验研究。
三、知识结构:
组成细胞的元素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例如 等微量元素(生物生活所必需,但需要量很少) 等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如 等 (1)化学元素参与构成一些重要化合物: N P Mg Fe I (2)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 P K Ca Zn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关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说明: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
3、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水的含量 ,约占细胞鲜重的60%~95% 结合水的功能 ,自由水的功能: ,
4、无机盐含量:很少,占细胞鲜重的1%~1.5%,存在形式: ;功能(举例说明):
5.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概念举例
大量元素 含量占生物体 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Fe、Mn、Zn、Cu、B、Mo
6.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1、这些化学元素,还将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 基础 2、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 萎缩, 发育不良。
四、题例领悟:
例1: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B、无色 浅蓝色 棕色 C、砖红色 浅蓝色 棕色 D、棕色 绿色 无色 解析: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立即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答案为A 例2: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苏丹Ⅳ染液 D、碘液、斐林试剂 解析:白浆为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黏稠物质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为B
例3:组成大熊猫身体的主要元素是() A.H、O、K、Mg、S、Cu B.K、S、Ca、Mg、C、H C.N、P、K、Ca、S、Zn D.S、C、H、O、N、P 解析: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共占原生质总量的95%。答案:D 例4:细胞原生质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所共有的元素是() A、C、H、O B、C、H C、H、O D、H、O、N 解析:细胞原生质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是水和蛋白质,水含有H、O两种元素,蛋白质主要由C、H、O、N四种化学元素组成。答案:C 例5:下表为玉米和成人体内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请据表回答: 元素玉米人
O44.4314.62
C43.5755.99
H6.247.46
N1.469.33
K0.921.09
Ca0.234.67
P0.203.11
Mg0.180.16
S0.170.78
(1)、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 、 、 、 4种元素含量最多。 (2)、从表中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出,组成生物体的 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体内 相差很大。
答案:(1)C、H、O、N (2)化学元素、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五、知识扩展: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基,因此叫还原性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基,因此叫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实际上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混合后,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 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二、脂肪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时,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染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染色反应为红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 作用,形成紫色或紫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从而用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相关阅读
高一生物组成细胞的分子
高一年级导学提纲(三)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二节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分析综合能力
(2)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新进展
二、学习重点
1、氨基酸结构特点,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2、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三、学习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导学方法
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讨论法迁移训练
五、学习过程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阅读整理: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它的结构特点是。
2、结构通式为,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
(二)蛋白质结构及多样性
阅读整理:1、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结构式,形成的化合物叫做。
2、归类总结:计算规律
氨基酸数肽键数脱水分子数氨基数羧基数
一条肽链
m条肽链
3、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二)蛋白质功能
1、结构蛋白,如
2、催化作用,如
3、调节作用,如
4、运输作用,如
5、免疫作用,如
所以蛋白质是
[典题探究]
1、人体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有145个肽键,形成这条肽链的氨基酸分子数以及它们在脱水缩合过程生成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A、145和144B、145和145C、145和146D、146和145
2、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链151个,则此分子中分别含有—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有()
A、152,152B、151,151C、1,1D、2,2
3、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肉中的肌动蛋白的结构不同的原因是()
A、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不同B、所含氨基酸的数目不同
C、所含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所含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都不同
[课后练习]
2、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一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和氧的原子数分别为()
A、4,4B、5,4C、4,5D、5,5
4、下列物质中属于蛋白质的是()
A、二肽化合物B、呈直线形的多肽链
C、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多肽链D、由两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化合物
5、下列叙述中,能够概括出蛋白质功能的是()
A、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B、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C、收缩、运输、免疫等功能的物质基础
D、调节细胞和生物体代谢的重要物质
高一生物教案:《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生物教案:《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理解原生质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含义;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建议
1.重点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难点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普通学校]
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教师列举、展示、讲解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大体是相同的,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特殊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原生质来研究。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案例1: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生物体内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元素。请根据“玉米和人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对比表(见扩展资料)”来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说明: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后归纳总结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问题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通过介绍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如下: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C、H、O、N、P占97%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Mo作为牧草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兰草场与钼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案例2:请比较生物与岩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生质平均含量 人体内含量 岩石圈含量
C、H、O三种元素 93% 74% 少于1%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异性:生命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含量不同
板书提纲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组成化合物和原生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异性:含量不同
高一生物细胞呼吸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生物细胞呼吸》,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节细胞呼吸(2)
一、教学目标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细胞呼吸的意义:不仅为生命活动提供,其(如丙酮酸)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枢纽。
2.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
____
____
____
3.细胞呼吸原理应用:
(1)微生物的发酵用于工业生产:
(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a.细胞呼吸为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提供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要设法适当________细胞呼吸,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如:水稻生产中的适时_______和_______等措施,实质就是为了改善_________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b.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植物体有机物积累___________。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要设法_______细胞呼吸强度,尽可能_______有机物的消耗。
如:粮食储藏,要降低_________和保持__________。
果蔬保鲜,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它方面:
[反馈矫正]
1.下列措施不能增强水稻根系细胞呼吸的是()
A.早稻育秧初期适时排水B.水稻生产中适时露田
C.水稻生产中适时晒田D.对水稻田进行灌溉
2.下列措施不利于粮食安全储存的是()
A.晒干B.充氧C.通风D.密封
3.果蔬储存时,采用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细胞呼吸B.增强细胞呼吸
C.抑制光合作用D.促进光合作用
4.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别是()
A.CO2;丙酮酸;葡萄糖B.丙酮酸;葡萄糖;CO2
C.丙酮酸;CO2;葡萄糖D.葡萄糖;丙酮酸;CO1
5.密封地窑中保存水果,可以长时间保存,原因是()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能力强B.温度适宜,易保存水分
C.阴暗无光,不易过快成熟D.CO2浓度增加,抑制呼吸作用
[迁移创新]
1.如用模拟细胞质基质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下图所示。其中A、C是线粒体,B、D是叶绿体;A、B有光照但不供氧气,C、D有氧气但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A.A和DB.D和AC.C和BD.B和C
2.人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3.(多选)经常松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
A.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
B.有利于吸收和运输镁离子,为合成叶绿素提供原料
C.有利于微生物分解腐殖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D.促进根系吸收有机肥料,多级利用能量
4.下图为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将圆底烧瓶中的葡萄糖溶液先煮沸再冷却,最后加酵母菌液,为什么要用煮沸后又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2)盛有清水的试管在此发酵实验中有何作用?。
(3)容器中溶液A一般是指。发酵实验过程中两试管分别发生什么现象?盛水试管。溶液A试管。
(4)随着时间的推移,盛水的试管中现象最终消失,这是因为,此时测定烧瓶中溶液的成分应该有
(5)如果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溶液A有何现象发生,请说明理由:。
5.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呼吸产生CO2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什么生理作用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储藏蔬菜和水果,储藏室内的氧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呼吸(2)
[课前导学]
(三)1.能量中间产物
2.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
3.(2)
a.能量和各种原料增强露田晒田土壤通气条件
b.减少降低减少温度干燥
[反馈矫正]
1.D2.B3.A4.C5.D
[迁移创新]
1.D
2.B
3.ABC
4.(1)蒸沸的目的是为了排尽溶液中原有的空气,为酵母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冷却是为了避免酵母菌在高温下失去活性,为酵母菌提供发挥最高活性而需要的适宜温度
(2)进一步过滤氧气,防止氧气进入圆底烧瓶抑制酵酶菌的发酵
(3)澄清的石灰水Ca(OH)2有CO2气泡溢出变浑浊
(4)随着葡萄糖逐渐耗尽,CO2产生逐渐减少酒精
(5)溶液A不变浑浊,因为乳酸菌进行乳酸菌发酵不产生酒精和CO2
5.(1)无氧呼吸
(2)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减弱
(3)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
(4)B这一点呼吸作用最弱,分解有机物最少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核》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细胞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四节的内容,包括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等。在学习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等结构和功能之后,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细胞核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是细胞结构的最后一部知识,学习了细胞核的知识,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会有更全面的认知,确立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同时,为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是细胞结构的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细胞核知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结合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现细胞核结构图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进行了多个实验探究,分析细胞核的功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概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
2.能力目标:①学会运用模型的方法清晰图示细胞的结构。
②学会综合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③学会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
3.情感目标:①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②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理,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
2.教学难点: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理解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比较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第四节细胞核
一、细胞核的功能
1、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2、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二、细胞核的结构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创设情景】植物细胞图片和细菌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不用,同时说出细胞内各结构的名称。(既是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知识的复习,又能从两者的区别引出细胞核。)
【讲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核,以及细胞核中结构的区别,等我们学完这节课之后,再来完成两者细胞核的不同之处。
展示三种细胞:植物成熟筛管细胞,人的成熟红细胞、横纹肌细胞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一般而言,1个细胞有1个细胞核,少数细胞有多个细胞核,极少数细胞没有细胞核。
【提问】细胞核在细胞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资料一: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使学生对细胞核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
多莉的介绍:1997年2月22日, 英国生物遗传学家维尔穆特成功地克隆出了一只羊。克隆 羊“多莉”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克隆是英语Clone的音译,指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 动物克隆试验的成功在细胞工程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多莉在6岁多的时候就出现早衰现象,在2003年2月15日死亡,
多莉的死亡引起了人们对克隆动物健康的关注,对克隆技术发展的再思考。
【提问】多莉最像哪只羊?为什么?
从多莉的培育过程,你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验证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实验目的:验证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实验材料:伞藻(伞形帽和花朵帽)
实验设计思路:
伞藻的介绍:伞藻(Acetabularia)是海生绿藻,高5cm~7cm,基部有假根,茎顶有伞状“生殖器官”。表面看来,伞藻像根、茎、叶俱全的高等植物,其实它只是一个细胞(图14-3),它的细胞核通常位于假根中。伞藻的再生能力很强,切去伞可再生一个伞,切去伞和假根,剩下的无核的茎有时也能再生新伞和假根,甚至再生两个新伞。这是因为无核的茎中贮存有mRNA分子,能合成蛋白质,因而能再生新的伞和假根,但最终总要死去。(假根起着固着器,没有疏导组织)
依据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图示来表示:
【小结】伞藻的嫁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资料二:变形虫实验
【提问】变形虫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讲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那么细胞核的结构是如何呢?
【提问】大家阅读课本,思考:细胞核由哪些结构组成和相应的功能?
【追问】染色质和染色体有什么联系?
【小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提问】那么原核细胞中核区的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是否一样?结构又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学生观察,回忆,说出各结构名称,同时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区别。
植物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为真核细胞
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只有核糖体,为原核细胞。
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细胞,细胞核的个数不一样。
。
学生观察多莉的培育过程,回答:多莉最像B母羊。因为B母羊提供细胞核;得出的结论是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设计思路:
嫁接实验
1、切开
2、重组
学生观察,并回答:
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细胞核包括:核膜(2层膜,有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的通道)、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核区的功能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在结构上,核区没有核膜、核仁,只有裸露的DNA,没有染色体。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突出细胞核的重要性,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核。
用一个学生都熟悉,但又不能完全理解的一个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出细胞核的功能,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一方面使学生建立实验探究的意识;另外,该实验内容来自课本,降低了实验设计难度,适合高二学生。
以变形虫的实验引出细胞核的另一个功能。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从细胞核的功能过渡到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的结构属于了解层次,所以由学生阅读课本归纳。
从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再对结论进行应用。
首尾呼应,突出课堂设计的严密性。
七、知识结构
第二章 第四节 细胞核
一、细胞核的功能
1、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2、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二、细胞核的结构
外膜
核膜 内膜
核孔: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 DNA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蛋白质
染色体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