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租船》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发表时间:2021-08-25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租船》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租船》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租船》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 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学生准 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 ÷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 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 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 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 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 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简单 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三)巩固练习

P11-P12“练一练”。

(四)总结

精选阅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除法

第一课时: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4

5丿20

20

0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商:“4”表示分4盘。

除数……5丿20……被除数:“20”表示有20个苹果。

“5”表示每盘20……商和除数的乘积:“20”表示需20个苹果。

放5个苹果。0……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试一试”的四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2.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再次显示20个苹果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请每个同学用代表苹果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6=3(盘)……2(个)

3

6丿20

18

2

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20”表示把20个苹果拿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8”表示3盘共18个(6×3=18)。“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3.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反思:

第二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P4~5“分草莓”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五、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6~8“租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P7“练一练”的第1~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总结

五、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8~9练习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第6题

此题使被除数数目较小,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后分类。

6.第7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派车的可能性有5种,只要求学生说出一种。至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只要说得出道理即可。

7.第8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五、反思:二.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0~11“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4×8=7×6=36-17=80-43=

9×3=8×5=37-15=8+15=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如: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6+3×4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瓶饮料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3×4+6解法二:6+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6+12

=18(元)=18(元)答:该付18元。

4.尝试独立解决

(1)提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几元?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3×4=12(元)20-12=8(元)答:应找回8元。

b.20-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答:应找回8元。

(3)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P11“试一试”

1.第(1)、(2)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第(2)题齐3学生板演并订正。

3.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也可自己创设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四、总结: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反思:

第二课时:除加、除减

教学内容:P12~13“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40÷828÷736÷624÷881÷9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24÷8=3(元),5-3=2(元)答:(略)

b.5-24÷8

=5-3

=2(元)答:(略)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5-24÷8表示上意思。

算式“5-24÷8”中的“24”表示8枝康乃馨(即1束)24元,“24÷8”表示1枝康乃馨多少元。所以“5-24÷8”表示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也可以表示1枝玫瑰花比1枝康乃馨贵多少元?

因此计算“5-24÷8”的时候,应先算24÷8=3,再算5-3=2,用脱式计算式:

5-24÷8

=5-3

=2(元)答:(略)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13“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P13“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总结

五、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4~16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2.第2、3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第4题。

注意图中“5个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信息。

4.第5题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听)

3>218>12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听便宜多少元?3-12÷6

=3-3

=1(元)答:每听便宜1元。

5.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有什么规律,然后小组讨论,订正。

6.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7.第8题

先审题,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再让学生改错。可指名板演。

三、介绍“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

四、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反思:

第四课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17“过河”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40-36÷4,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32-8÷820+16÷430-4×5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答:(略)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1)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6-8×2(6-8)×2

2.P18“练习三”的第1题。

四、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五、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8~19练习三

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每四人准备1副扑克牌,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第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上?(小括号)

2.第3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3)指导提问。

根据这个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3.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每个班多少人,必须知道什么?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分步列式:24+29+28=81(人)81÷9=9(人)

综合算式:(24+29+28)÷9

=81÷9

=9(人)答:(略)

4.第5题

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让6学生板演,全班齐练。

5.第6题

对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6.第7题

可用列表的方式表示结果。

7.数学游戏:“24点”

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反思:

三、方向与路线

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P20~21“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1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

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五、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对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嫩个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

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春游吗?我们将要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线走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春游的路线。板书:认识路线。

二探索新知。

(一)示春游路线图。

教师由简单介绍图中要进行的军事活动开始,直至讲到营地进行野炊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想按照这条路线图向大家介绍我们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1)指名介绍路线图。

(2)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3)你喜欢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倾听中交流、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接龙游戏。

1游戏规则:每人说出从起点到某一地点的方向,前一位同学的终点就是后一位同学的起点。

2指名表演接龙游戏。师某某同学把我们带到了营地,这里的风景怎样呢?

三、练一练。

1辨认营地周围环境的方位。出示营地方位图:

(1)二年级和三年纪的营地分别在指挥中心的什么地方?

(2)三年级的同学要到小山坡上放风筝,他们可以怎么走?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认识返回路线。

(1)小组内介绍返回路线。

(2)指名介绍返回路线。

3认识学生的回家路线。

出示本班四位同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

(1)想一想,他们四人回家分别可以怎么走?

(2)小飞同学回有几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五、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24--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第(1)小题

先让学生观察这副情景图,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副图充分交流,说出图书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园的东北方……对于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鼓励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坚信叙述。

第(2)小题

指导练习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路口,怎样找交.......路口才能找到邮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题

这题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练习时引导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走最近。

第(4)小题

这是道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确定起点和重点,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

第2题。

通过设计希望小区各建筑物的位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书后附页中的图片剪下来,然后按所给的信息将医院、健身房和商店贴在希望小区中,最后鼓励学生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希望小区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小区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各建筑物的位置。如1号楼的东南、东北等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谁在商店的东、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反思:

四生活中的大数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天津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吗?

生:天津广播电视塔。

师:那你知道天津广播电视塔有多高吗?

(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天津广播电视塔在刚建好时,它的高度位居亚洲第一。

2.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3.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板书:大)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板书:生活中的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

(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

⑶师:先一个一个地数(出示

),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

(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

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四)反思:

第二课时拨一拨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计数器正方体学具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信息(投影)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2、写出横线上的数

3、填一填

(五)反思:

第三课时比一比

教学目标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小鸟认数

1、学生扮演小鸟认数:

108498237564184

2、比大小

出示108498237564184

3、讨论:

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4、交流:

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5、明确:

(1)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练一练

在里填上“”或“”

107484638998251025184

(1)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独立思考

(2)讨论:

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独立完成

(5)想一想: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

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活动四:猜数游戏

活动五:估一估

1、大约有多少粒豆子?

2、估一估,填一填

树上大约有一()个桃子,大约有三()片叶子,河里大约有五()只鸭子。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难点:几个数的排列

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看图写数:20032040

(2)读数:二千零三二千零四十

(3)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

(1)388,389,,,392,393

(2)3260,6370,,3290,,3310

(3)5725,5825,,,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说一说

1、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7543717594

2、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汇报,交流

4、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故事引入

2、连一连

3、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

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反思:

第五组测量

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反思:

第二课时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公路边的里程碑

ii.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限速标志

iv.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

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教学准备:1投影片。

2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

3.填空:(投影显示)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用()作单位。

(2)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分米=()米

1米-85厘米=()厘米

(3)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厘米,正好身高1米。

(4)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厘米。

(5)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克

(6)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张。

学中做

1.完成练习6的第1题。

2.完成练习6的第2题。

3.完成练习6的第3题。

做中得

完成练习六的实践活动。

反思:

第四课时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a.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b.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评一评。

a.自我评价。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a.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b.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个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各种情境挂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二、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玩中学

凳上智慧梯。完成46页的第2题。

你知道吗?完成46页的第3题。

完成46页的第4题。

完成46页的第5题。

完成46页的第6题。

完成46页的第7题。

完成46页的第8题。

反思:

第六课时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潺潺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玩中学

看一看。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在小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

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银行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中做

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做中得

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反思:

六加与减(一)

第一课时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反思:

第二课时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

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02+9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53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5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55页的第3题。

反思:

第三课时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在下面记一记。

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汇报验算方法。

7、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8、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9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反思:

七、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

对话平台

玩中学

再玩中学的过程中,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1)自己找,自己认。

(2)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

学中做

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展示课件4。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3)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4)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6)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做中得

1.又一个角很顽皮。(出示68页第4题第1个角图)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2.它在自己身上填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2个角图)。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

3.哎呀,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第3个角图)同学们快数数,现在又有几个角?

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

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教学过程: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画一画。

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反思:

第五课时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电视、电脑、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投影仪)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反思:

八加与减(二)

第一课时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1.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重点: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直尺和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很多的爱心活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展示照片)这是我们学校的什么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捐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出示统计表)这里就是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来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生搜集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呢?回忆一下,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就来用以前的计算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我们学校低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独立列式

2、估算: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请个别孩子板演}

4、交流算法,互相评价

5、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自己探索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其实啊,无论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计算准确,有没有同学计算出现了失误的?大胆说说你错在哪?

(肯定、表扬:诚实、勇敢!感谢:正因为有了你的问题,同学们计算时才会更加注意)

6、试一试:

“我们学校高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先估算,然后独立练习,小组交流算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做完了的同学把你的计算方法跟你的同座说一说)

(2)小组汇报

三、我能行

计算比赛p751.用竖式计算

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根据你的经验,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想提醒大家的?(两至三人谈)

四、联系生活、发散延伸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到了,你们想不想收到爸爸妈妈送的礼物呢?商店里有很多儿童商品,如果这次爸爸妈妈让你自己去挑选购买,只能买三件,你想买些什么?该付多少钱?

如果你买的商品限制在100元以内,钱够用吗?如果不够,你打算怎么办?

五、小调查:

调查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填写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95=317(本)

1.估算100+100+100=300,大约300本。

110+100+100=310,大约310本。

2竖式计算:118118

+104104

————+95

222————

+95317

——

317

3凑整简算

(1)118+104+95=100+100+100+18+4-5=317

(2)118+104+95=110+100+100+8+4-5=317

答:建设小学一共捐书317本。

反思:

第二课时运白菜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的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

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

(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减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即1830—301=1529(千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两车运走后,还剩多少棵?

850-256-288850-(256+288)

=594-288=850-544

=306(棵)=306(棵)

答:还剩306棵。

反思:

第三课时买洗衣机

教学目标:

1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买洗衣机”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讲述。

1教师谈话:星期天到了,小刚一家都在忙什么呢?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讲述:

(1)这副图画的是什么事情?

(3)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活动(一):自主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小刚的爸爸妈妈一共收入多少元?

(2)小刚的爸爸比妈妈每月收入多少元?

。。。。。。

2活动(二):解决问题(1)。

(1)出示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读读问题,理解“生活费”“节余”的意思。

(2)列出算式“786+632—980”或“632+786—980”。

讲述列式的理由:把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合起来,去掉生活费,就是节余。

(3)独立估算。

(4)实际计算。

a学生独立探索计算。

b小组内交流算法,共同订正答案。

c集体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

3活动(三):解决问题(2)。

(1)出示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积攒几个月?

(2)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

(3)在小组内讨论。

(4)集体交流。

路径1:估算法。

1个月节余438元,不足450元;2个月不足900元,不够960元;3个月的节余足够960元,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2:先加后比较法。

438+438=876(元)

876元比960元少不到100元,2个月的节余不够,得积攒一个月。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3:960—438=522(元)522—438=84猿(元)

用洗衣机的价钱连续减去两个月的节余,还差84元,需要积攒3个月。

……

三试算练习。

完成试一试中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细心计算,注意进位与退位的方法,争取全算对。

四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总结:

1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怎样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题。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

板书设计:

买洗衣机

(1)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786+632-980

=1418-980

=438(元)

答:每月可以节余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估算法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2〉连加法438+438=876(元)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3〉连减法960-438-438=84(元)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答:需要攒3个月。

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九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4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和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完成练习: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在第(3)小题是思考题,在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做检测要求,可以让学生利用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4题

表格中是小乐家点表的数据,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电表读数的意思,再解答教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与前面里程表相联系。

第5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各自的想法。

最后一题的答案不唯一的,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看能填是哪些数。

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第7题

在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解决,再交流算法。

方法1

2米=200厘米

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

150-125=25(厘米)

答:第一条剩下的长,比第二条长25厘米。

方法2

第一问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回答出第一条比第二条剩下的长。因为两条彩带原来同样长,用去的多,剩的就少;用去的少,剩下的多。第一条比第二条少用去25厘米,所以就剩下的就比第二条长25厘米。

第8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选择合适的数据,独立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第六课时美丽的植物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教材创设了美丽的植物园这一有趣的情境,综合复习了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教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编成一个小故事,并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课文中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经过比较后,才能找出最近的路线,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

一、植物园导游图。

1创设情境,导入题目。

2出示主题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你所看到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3解决问题:

(1)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2)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3)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4老师分析,小结。

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1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

2通过各展区植物数量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数量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树立最少?相差多少?

(2)牡丹园、菊花园和桃花园共有多少盆植物?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先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来,全班交流。

三你知道吗?

结合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说一说有什么感想。

四小结。

同桌互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九统计

第一课时读统计图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读懂纵向统计图。

1.会看统计图。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发现:

(1)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

(2)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

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通片的人数最多,有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共统计了39个人。

3.延伸。

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给统计图起名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1)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

(2)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形统计图”。

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

(2)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的多少,一目了然。

二读懂横向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直条是横着的……

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2会看横向统计图。

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3从图中获取信息。

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4讨论。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最受欢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

三读懂统计表。

1会看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每隔5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

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1985年安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1985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年增加190部;1995—2000年增加950部,远远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

3估计。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反思:

第二课时小调查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调查生活中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每人1份统计表、统计图。

2每人1份记录单。

3教师准备“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喜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四呈现数据。

1填写统计表。

每位同学把统计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并提示学生注意把班级和填表时间写完整,然后集体展示交流。

2绘制统计图。

(1)出示空白统计图,看清每格表示几人。

(2)学生自主选择涂色或阴影的形式绘图。

(3)集体展示、交流。

五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和条件图,你发现了什么?

例如,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1)睡眠10—11时的人数最多。

(2)睡眠8时以下的人数最少。

(3)大部分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是10时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时和9—10时这两个阶段。

2小组展开讨论: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小组内交流交流?

六小结。

板书设计

小调查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

呈现数据

分析数据

反思:

第三课时小讨论

教学目标:

1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

2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

3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能力。

教学准备:两副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活动(一):话说身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身高一词,让学生用其说一句话。例如:

我的身高是110厘米。

杨树是身高是是我身高的3倍。

爸爸与妈妈的身高相差10厘米。

两个同学的身高可能不一样。

和去年的今天相比,我的身高增长了5厘米。

……

2活动(二):话说年龄。

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年龄”一词,学生再由此产生联想并说一句话。例如:

我们家爷爷的年龄最大。

年龄相差12岁的人,属相一样。

一年级的同学比我们年龄小。

动物和植物都有年龄。

人到了一定的南岭,就不再长高了。

……

3活动(三):话说身高和年龄。

教师用“和”字把身高与年龄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联想、表达。

学生会感觉此时遇到了困难,并对某些说法产生了怀疑,相互争论。

教师适时导入:身高和年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的人,身高和年龄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二讨论活动。

1.读表。

教师出示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组织学生观察,看懂表意,说说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

学生读懂表的内容后,进行表达:这张表说的是小军1—7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第一行表示的是年龄;第二行表示的是小军每个年龄时的身高,单位是厘米。

2.议表。

出示讨论(1)、(2)、(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A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1岁到7岁,是小军的儿童时期。总的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不断长高。即年龄越大,身高越高。

B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经过计算可以知道:小军1—2岁长高了12厘米;2—3岁长高了8厘米;3—4岁长高了8厘米;4—5岁长高了6厘米;5—6岁长高了6厘米;6—7岁长高了5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小军1—2岁身高长得最快,6—7岁增长得最慢。

C预测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小军的身高在7—8岁这一年中应增长5厘米左右为宜,所以8岁时,小军可能有122厘米。

另外,应当明确:人的身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学生回答“117+4=121(厘米)”或“117+6=123(厘米)”等也是较合理的,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问答。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信息和刚才的分析讨论活动,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的内容,让学生先读懂统计图:这是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图中时间没有从周一开始,而是从周三开始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统计图下面的三个问题。

3.集体汇报。

(1)哪天卖的多?哪天卖的少?

学生应根据前面7天的情况,分析出星期一、二、三电脑的销售很少,星期五的销售量明显增加,星期六、日的销售量最高。

(2)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学生看前7天或后7天的均可以,估计出30台左右的数均可以。

(3)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出多少台?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并能说出较合理的数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一致。

4.同桌二人看统计图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讨论

身体和年龄

反思: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反思:

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的意识。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4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5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6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

7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8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正确辨认各个方向。

4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熟练地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草稿纸、三角板、主题图片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要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混合运算,多位数加减法等知识。

1、复习万以内的写法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

(2)黄河的通航河道长约三千七百九十四千米。

(3)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六千七百千米。

先请学生独立填写然校对。

2、找规律,填一填。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说说找到的规律

按照规律填一填

校对

3、填一填,使横行、竖行几个数的和相等。

看懂题意

明确算法

生填

汇报

4、怎样租车

明确题意

独立设计两种方案

在小组内交流

5、说说上学路线

独立完成第(1)、(2)两小题。

小组内交流

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6、课堂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1、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2、怎样买袋子合适?

弄清题意

独立填写

组织交流

3、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4、独立作业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5、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要点:

1、完成第11题

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第12、13、14题

说说从每题中各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题中问题

汇报交流

3、复习方向知识

在地图上复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看图说说相对应的位置。

在小组内说一说完成第15题第(1)小题

每人设计出几条路线,求出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并进行比较哪条路最短。

4、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要点:平面图形和统计图表

1、数角填表

锐角()个直角()钝角()

独立完成

交流数的方法

2、折一折并剪一剪回答问题

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几边形,它有几个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

(1)三条边,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2)四条边,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五条边,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3、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里涂色,绘制条形统计图。

独立想想打算怎样组织小小运动会。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小结

说一说本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最感兴趣,哪些内容感到还有困难,提出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5、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了一道例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从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上抽象出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从而逐步认识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让学生正确感知直角。接着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接着学会利用已有的直角判断其他角是不是直角。同时能够找出身边的直角,并学会画出不同位置的直角。最后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

学情分析 :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学生主要是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来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打算从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得到新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但当角的大小相差不大时学生可能还很难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够在比较直角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或者折纸折出的直角分辨直角、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之后,觉得有几个难点之处应该引起重视,予以重点突破。

1、学会标注直角标记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直角很快能找到,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上的直角。当这些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如发生倾斜以后,有些学生就要花费较多时间来比量,找出这个直角。

2 、学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是否是直角。在没有三角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纸张对折后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来比一比。学生难免会忘记带三角尺,让学生掌握用灵活的方法来折直角这个方法很有用。

3、学会合作三角尺拼图三角尺拼图,画出拼成的锐角、直角和钝角。这儿要让学生合作,各自拿出所需拼图的三角尺,然后合作进行拼图。这道题目其实很难的,因为例图上画的三角尺不是简图。二年级的学生擅长依样画葫芦,图例就很难让学生模拟着去画了。这里留足够的时间,让同桌按要求合作拼图。学生在动手拼图中思考,争论,直至明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 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 :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 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 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 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 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

(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 ,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 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 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 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 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 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

(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 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数学教案

一、引入新课

播放时钟滴答声,学生倾听。

师: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表行走的声音。

师:你真聪明,人们把这种声音比作时间的脚步声,同学们说像吗?(像)

师:这匆匆忙忙的时间的脚步声,是谁发出的呢?

生:秒针。

师:对啦,老师这里有一个钟表,钟面上有我们的两 个老朋友。一个是时针爷爷,一个是分针哥哥,现在这个时钟 能告 诉我们时间吗?

生:不能,因为它只有时针和分针,不完整。

师:钟面上应该还有什么呢?

生:秒针。

师:我们可以给秒针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生:秒针妹妹。(秒针弟弟)

师:除了秒针妹妹(弟弟),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生:数字、大格、小格。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钟表,这是什么钟表呢?(电子钟、电子表)

师:谁会看电子表呢 ?

生:XX时XX分XX秒。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时分秒(板书:时分秒)

师:出示问题 :

1、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一圈是( )分

2 、时针走一大格是( )。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1时=60分。

师:原来啊,分针哥哥走60分,时针爷爷就走1时,同学们想不想去认识秒针妹妹呢?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新授

1、教学秒的认识。

课 件展示秒针走一小格。

师:这是多长时间?

生:这是1秒钟。

课件展示秒针继续走动。

师:这是多长时 间?

生:这是10秒、30秒……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

2、教学秒和分的关系。

分组活动: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运动。

课件展示,分针走以小格,秒针走一圈。(60小格)

小结:1分=60秒。

师:原来啊,原来啊,分针哥哥走1 分,秒针弟弟就走60秒。有谁知道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多少呢。

生:时针爷爷走1时,秒针弟弟走3600秒。

师:为什么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

出示:1时=3600秒。

三、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那么多的时间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些练习好么?

出示课堂练习:

一、做一做

3时=( )分 4分=( )秒

120秒=( )分 60秒=( )分

二、比较大小

9分○90秒 4时○ 24分

5时○500分 140秒○2分

三、在( )里填上时、分、秒。

1、一个小学生每天午睡1( )。

2、小芳吃饭 大约用了25( )。

3、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师:看来这些练习对同学们来说太容易了,你们愿意接受更艰巨的挑战吗?

练习:帮助小猫调钟表。

四、总结感悟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生:……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课件,两个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预设体会: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师边看边指导)

5、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6、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学案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租船》学案北师大版

课题
租船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
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情感目标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有余数除法问题”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舍”问题。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同学们踊跃发言
2分
探究
玩中学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3、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学生唱所欲言,有多种不同的思路。
1、21÷4=5(条)…1(人)
5+1=6(条)
2、4×5=20(人)
5+1=(6条)
15分
巩固与拓展
1、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
讨论:通过以上对“租船”问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或体会?
2、练习:书第6页1—5题
10÷3=3(时)…1(元)
最多划3时,因为余下的1元就不够再划1时了。
10分
总结
有余数除法问题很有趣,有时余数可以舍去,最后结果就是商;有时余数还可以考虑进来,最后结果应该是商+1,要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决定。
学生说本节课的感想
3分
板书设计
租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买电器》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买电器》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买电器》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 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

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

六、教具:

图片、计数器

设计意图 :

数学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 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金老师最近买了新房,想要去买一些电器,谁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那好,我们就到苏宁电器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买电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

1.猜价钱

“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呢,我们边看边做猜数游戏吧,老师周末已经向售货员打听过这几种电器的价格,请你们来猜猜。”

师:电扇的价钱是由二个百组成,你能猜出它的价钱吗?

(学生回答:200元)“就是200元.”出示200元。

师:你真了不起,再来一个,听好了,冰箱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赶快猜)快接近了,有九个百,六个十组成。

(学生纷纷举 手,指名回答:960元)

师:你们可真聪明,(出示960元)来一个难点的,电视机的价格在500元--1000元之间(学生热情很高)

生:我猜是600元。

师摇摇头说 :“你这个价钱有点低了。”

生:我猜是900元。

师:高了一个百。

生:我知道800 元。

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800元

师:洗 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700元)比700元少2个百(500元)你们可真能干。

2.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出示学生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两遍,这个问题 该如何解决?学生回答列式:500+800= (老师板书)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给三分钟时间学生交流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板书出各种算法。

(1)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好,我们用计数器来演示一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计数器

师:看来,你 认真思考了.好,谁还愿意来说

(2)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会动脑筋)

(3)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结合了我们一年级学的凑十法)

……

3.体会算法最优化

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出了整百数的加法,你还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呢?

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7-18页”的内容。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设计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制作方向板,用方向板在教室校园内认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人方向,还要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学生指一指,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3、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五、教学难点

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六、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东、南、西、北贴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思。

1、电脑出示机灵狗,并配上声音:“嗨,同学们好,我们又见面了。”接着,师:机灵狗正在某地旅游,它买了张地图,可还是不 知 道怎么走, 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2、演示课件(没有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和电影院 四个建筑物),同时设问:机灵狗想知道体育馆、医院、邮局、商店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课件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把主题图进行分解,让学生先回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是如何辨认的,为正确辨认新的方向做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师:你说的真棒!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除了这四个方向外,你们还听过哪些新的方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我还听过东南方,在电视上天气预报里听过有东南风。

生2:我知道西北方,听过西北风。

生3:我知道有东北方,我姑家在东北。

师:你姑家在什么地方?

生3:黑龙江

师:你们了解的真不少,对,黑龙江位于我国的东北方。

2、用方向词说一说物体所在的位置。

师:机灵狗现在想知道以学校为中心西南方是指什么地方?

生 :在学校的西南方。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不,学校的西方。

生:不同意,学校的南方。

生:同意,因为既在学校的西方,又在学校的南方,所以在学校的西南方。

用新方向词说一说物体所在的位置。

师:机灵狗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它还想去其他地方,请同学们帮它找找这几个地方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新方向词为机灵狗指 方向,使学生对新方向更熟悉起来。

走进生活,体验方向

(一)制作方向板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东南西北,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的方向。我们来比赛,给你一个方向,你能不能认出其他七个方向,把它们写在方向班上,看谁的动作最快?

(教师组织开展抢答游戏,课件显示:标有北方的空白方向板,大家抢答填写其他空位)

【设计意图】将学生脑海中模糊的方向,通过制作方向板抽象到纸上,能看、能记能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

(二)辨认方向

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的八个方向。

(1)讨论:靠什么辨认方向?

师: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大家靠什么辨认方向?

生:靠指南针

生:请教别人。

生:看早上太阳,早上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生:傍晚的太阳西落。

师:同学们真棒,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且办法真不少。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

(2)根据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教室的其他七个方向。

师:大家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能辨认出教室的八个方向吗?

学生尝试着辨认。

师:谁来告诉老师我们教室的垃圾箱在教室中心的什么方向?

生:南方。

师:知道了一个方向,其它方向你知道吗?同桌交流

师:谁能介绍我们教室的八个方向?

生:教室中心的南方是垃圾箱,教室中心的北方是黑板……

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从慢到快)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和你们做一个关于方向的游戏,好吗?

生:好!

面向南-- 点点头 转向西--拍拍肩 面向北--拍拍手 转向东--扭扭腰。

向着东北--点点头 向着西北--伸伸手 向着西南--招招手 转到东南--扭扭腰。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室的八个方向,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休息调整时刻。

找出自己身边八个方向的学生

(1)体会方向的相对性。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以王永涛同学为中心,每个同学都想想自己在他的什么方向?

师:请王永涛同学西边的同学起立。

师:在他北边的同学起立、在他东边的同学起立、在他南边的同学起立。

师:在他东南边的同学请你冲他招招手,在他东北边的同学请你冲他拍拍手,在他西南面的同学请你冲他神神手,在他西北边的同学情你冲他拍拍肩。

(学生反应慢跟不上,有些乱,经调整后都好了。)

师:再来一次,请马雪青同学东边的同学起立……

(学生再经过思考、判断、调整、校正的过程)

师:我们玩了两次,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沉默)

师:为什么同样是路静,一会在王永涛的东方,一会在马雪青的西方?

生:我知道,她在王永涛的右边,马雪青的左边。

生:每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以王永涛为中心,第二次以马雪青为中心,所以我们得出的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真棒!在观察和判断方向时要确定是以什么为中心。

【设计意图】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动、调整自己的行动、观察判断性动过程中,从而 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通过提问,引发知识矛盾点,让学生充分地探讨,最终得到的结论。

同桌活动:向同桌介绍自己八个方向的学生。

师:向同桌介绍自己八个方向学生时,老师提个小小要求:一个同学介绍,另一个同学当裁判,然后交换,遇到困难时帮帮他。

(再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一练)

师:看机灵狗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谁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哪?你能在地图中快速找到它吗?

生: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有红星的地方是北京。

师:你的眼睛真尖,你能快速 的找一找四川、吉林、台湾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生:四川在北京的……

师:我们的家乡在什么省?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学生在图中找。

师:老师想去打谷场转一转,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谁愿意读一读进打谷场之前有什么要求?

说一说图中的建筑物分别在打谷场的什么方向?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能顺利过关?

生:首先标好方向。

生:最好像老师一样以谁为中心用标尺画十字,标清方向。

师:你们是个能干,爱观察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迷路。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体验、实践,并会把数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设计学校地图。

四、感悟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这节课大家表现真棒,机灵狗非常满意。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不会像机灵狗那样迷失方向了吧?今后,请同学们多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希望你们能把我们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现在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到操场绘制学校地图,比比谁画的最准确,最好。好了!让我们行动吧!

八、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 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加深体验。

首先,通过生动有趣的电脑画 面让学生帮助机灵狗解决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辨认方向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接着通过主题图的分解,让他们说出已学的四个方向的物体,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在学生帮机灵狗找方向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在课上通过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认一认、想一想、辩一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初步感授新方向。

其次,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又是怎样呢?为此,让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他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后边的学习中选择这个工具准确辨认出方向。这一过程是建立学生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本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教师为学生只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并且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以及用这些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让学生在活动中既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又积累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技能目标:初步渗透观察比较 、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 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学习过找规律,请同学们观察课件,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你知道了吗?

这是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简单的找规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更为复杂的找规律。(课件出示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前不久,小精灵告诉老师,小东家的厨房正在装修,那厨房的墙面是怎么设计的,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墙面)

二、 探索规律。

1、观察墙面的排列,探索规律。

(1)观察这个图案,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图形?颜色是什么样的?横着看,这些可以分成几组?(边说边标序)每组图形的位置 一样吗?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图案可以从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进行观察。(板书: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

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样排列的。第一组图形怎样变成第二组呢?下面请你 用学具摆一摆。

A、请生上台摆一摆,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你摆的和他摆的是不是一样。

B、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二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三组的呢?请小朋友说说,请你再用学具摆一摆。

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摆。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三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四组的呢?(做法和 前面一样。)

从左往右观察完,总结:我们把这样的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移动自己位置的排列叫循环排列规律。

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除了从这方向观察,我们 还可以从其他方向观察吗?

从右往左: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从下往上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三、动手操作 ,加强感知。

刚才小朋友真能干,从不同的方向找到了循环排列规律。那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看你会不会画。(课件出示例1)

四、巩固练习。

五、课件欣赏。

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彩纸, 斑马等有规律的图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学的开心吗?

七、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数学第四 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 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估测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软尺、学生尺、铅笔、1分的硬币等。

课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用手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铅笔)

1、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支铅笔的长度,并说一说猜测的原因。

2、学生说一说。

活动一:认识1分米的长度以及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1、学生利用尺子测量铅笔的长 度。(10厘米)

2、教师讲解:10厘米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新的名字:1分米,那么1分 米是多 少厘米呢?

3、引导学生写出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式:1分米=10厘米(板书)

4、师讲解上面的这个关系式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 d m=10cm(板书)

活动二:体验1分米的长度。

1、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并且指给同桌看一看。

2、学生在自己 的 本子上画出一条1分米的线段。

3、看一看自己所画的1分米线段,然后用手比划一下,并且在尺子上进行验证。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

活动三: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1、请同学们在一条长1米的软尺上找到1分米,并指给同桌 看看。

2、在软尺上面找一找有多少个1分米。

得出:1米=10分米。(板书)

3、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关系式1m=10dm。(板书)

活动四:认识毫米。

1、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

2、实际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

教师讲解:不到1厘米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

活动五: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观察尺子上的小格,看看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2、学生观察并进行汇报,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并和同学们一起数一数1厘 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4、引导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这个关系式:1cm=10mm(板书)

活动六: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教师利用1分的硬币 演示比划出1毫米的 长度。(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抽出硬币,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2、学生自己实验。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毫米。

(VCD光碟的厚度,图钉的厚度等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请同学们课后量一量,看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比较接近1分米、1毫米,好吗?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1dm=10cm 1m=10dm 1cm=10mm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1-72页“欣赏与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先展示了几幅设计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创造美,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认识了三角、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对于圆形、菱形等平面图形只是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还不能从中感受图形的美,也没有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意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

教学法建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赏,然后在讨论;这些图案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以活动为载体在观察、欣赏、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发现实例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总结规律,学会设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让学生感受图形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各种图形的特点,应用图形的特点进行实设计。

难点:有创意地应用已有的图形进行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老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如果你认识他们,就喊出他们的名字,好吗?【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图形学习欣赏与设计【揭示课题:欣赏与设计】。【设计意图: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图形,为本课的设计埋下伏笔,课件的演示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

二、欣赏图形,发现规律

1、欣赏一组图案,初步接触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一组图案

问:哪幅图好看?为什么?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这幅图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按一定的规律涂色,图形的排列也应该有规律】

2、欣赏单独图案,学会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设计的图案吧。【出示淘气和笑笑的图案】

问:淘气和笑笑设计的图案用到了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师指生回答。

问:你知道淘气和笑笑怎样把这些图形变成美丽的图案的呢?【让学生明白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

三、运用规律,设计图案

师:看到淘气和笑笑设计这么美丽的图案,你想不想当设计师,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装点我们的生活呢?

师:设计之前想象想准备设计什么形状的图案?要用到什么样的图形?这些图形该怎么样排列?想好后在方格纸先用铅笔画出形状,然后在涂上合适的颜色。【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师:同学们的作品设计的真美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经过有规律的排列变成了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案吧。【出示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欣赏与设计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后反思:

在欣赏中尊重教材设计,在发现规律时从细节入手,欣赏与设计穿插进行,学生在美中学,在美中感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从小培养创新的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回收废电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 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过电池吗?什么时候用到电池呢?(学生自由说)

师:对呀,电池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可是用过后的废电池却有很大的危害。(课件出示)看看以下这段文字: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 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教师讲解)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揭示课题:对,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集中回收废电池,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板书:回收废电池)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1)师:同学们,希望小学从本学期开展了回收废 电池的环保活动。这是二年级各班回收废电池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2)观察统计表,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指名说)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三个问题。“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和“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 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 回收多少节”

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22+77=

看算式,试着估算它们的和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估算过程,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

师:那么到底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就来算一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算法。(课件演示拨数,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的计算方法)

全班试着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刚才现在我们与估算的结果比较,得出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很接近。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 学生自己来解决。

①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②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③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源:学科网]

相同点:

1)都是加法运算;

2)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是真的吗?马上做一做第三题试试看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①请一 个学生板演,并饰演小老师说说算法。

②原来是真的,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如果百位相加满十呢?(百 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能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吗?(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板书

③还有其他的算法 吗?

4.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

三、课堂练习:

1.估算

2.小小神算手:

3.指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热处理思。它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我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与反思。

二是我的成足迹,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的总结与反思。

三是我提出的问题,将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来,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四是巩固与应用,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学情分析:

这一整理与复习是在学生学完四个单元后的一个整体复习,由于二年级学和较小,前面所学内容又多,所以让学生看书回顾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课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P38~P4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对前四个单元知识及方法、学习过程等进行反思和梳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意识,并逐步形成整理的习惯。

能力目标:

1.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巩固运用所学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发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和小伙伴合作回顾所学知识,增强参与数学操作和调研活动 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克服困难、尝试探索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1.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PPT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或小圆片。

教学方法: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索、自主学习。

口算天天练

18÷5= 27÷6= 36÷7= 35÷8=

9÷8= 42÷5= 49÷6= 56÷9=

18÷7= 7×8= 12÷5= 49÷7=

57-8= 58÷8= 6×9= 18÷3=

35÷5= 25÷5= 63÷7= 4×8=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四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这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先看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板书:整理与复习)

二、探究新知。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自己先复习了,跟大家说说,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前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方向与位置,万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分米、毫米和千米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一起结合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中的具体问题来整理复习所学的知识。

1.出示:“买玩具”情境图。

(1)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预设)

①每个足球7元,50元最多买几个足球?

②每个魔方6元,50元最多买几个魔方?

③每盒乒乓球9元,50元最多买几盒?

④每副跳棋8元,50元最多买几副?

(3)分工解答,全班反馈,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意思。每个小组解答其中一道题,全班反馈。

(解答时,耍提示学生把计算和分物的过程结合起来,并结合分物的过程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如果有学生用减法竖式也是可以的,但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减法竖式和除法竖式联系起来。)

(4)说一说,这部分解决问题中,需要注意什么?自己在解决问题中有什么经验?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

①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②解决实际问题中注意商的余数的单位名称。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灵活、正确的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2.出示:“动物家园”情境图。

(1)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回顾都学过哪些方向?

(3)说一说图中的方向标志是什么意思,说出没有注明的其他方向。

(4)仔细看图,说一说池塘的八个方向,分别住着哪种动物?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式的对答练习,如一个学生说“猴山”,要求另一个学生把与猴山有直接方向关系的动物馆和方向关系说出来,即鹿馆在猴山的西面,斑马馆在猴山的南面,池塘在猴山的西南方向,或说猴山在鹿馆的东面,在斑马馆的北面,在池塘的东北方向。

(5)想一想,并举例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辨认这些方向的。

3、出示“学校人数”,“做值日生”。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讨论解疑:

1、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2、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大胆的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巩固应用”第2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8÷3= 40÷6= 52÷7= 80÷9=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回,适时指导。

(2)强调准确性,在计算的速度上要提高。全班订正。

2.想一个可以用“45÷6=7……3”解决的问题,和同伴说一说。

(1)同桌互议,说一说,你编了一道什么问题?

(2)同桌相互分别共同完成自己编的问题。

(3)指名个别汇报,全班订正。算式中没有写单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不同的是,它鼓励学生逆向地由算式出发,举出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3.想一想,填一填。

(1)小河的南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圃在果园的,_______________小刚家在小树林的,_______________水池在菜园的。_______________

(3)照第(2)题样子说一说。学生继续巩固方向和位置知识。

四、发展练习。

1.完成“巩固应用”第3题。出示情境图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我排在第15个,第几次才能进去?同桌互议,说说自己的算法。

(3)学生解答,汇报。

(4)照样子自己再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2.完成“巩固应用”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师订正结果。(展示学生结果)

3.完成“巩固应用”第5题。

4.完成“巩固应用”第6~13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租船》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