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15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

(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态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2、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设想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

(2)每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A,B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使学生理解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思考探究问题(1),即直线存在斜率和直线不存在斜率时求出的直线方程是否都为二元一次方程。对于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判断某一个方程是否表示一条直线,只需看这个方程是否可以转化为直线方程的某种形式。为此要对B分类讨论,即当时和当B=0时两种情形进行变形。然后由学生去变形判断,得出结论:

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它都表示一条直线。

教师概括指出:由于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同时,任何一个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我们把关于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A,B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general form).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其他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使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的与其他形

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其他形式的直线方程的一个不同点是: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式的不同点。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够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方程,都不能表示与轴垂直的直线。

3、在方程中,A,B,C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的直线

(1)平行于轴;(2)平行于轴;(3)与轴重合;(4)与重合。

使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对直线的位置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的与轴平行和重合、与轴平行和重合的直线方程的形式。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

4、例5的教学

已知直线经过点A(6,-4),斜率为,求直线的点斜式和一般式方程。

使学生体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转化为一般式,把握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检查、评价、反馈。指出:对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一般作如下约定:一般按含项、含项、常数项顺序排列;项的系数为正;,的系数和常数项一般不出现分数;无特加要时,求直线方程的结果写成一般式。

5、例6的教学

把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的斜率以及它在轴与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

使学生体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和已知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方法。

先由学生思考解答,并让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由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方法:把一般式转化为斜截式可求出直线的斜率的和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求直线与轴的截距,即求直线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此可在方程中令=0,解出值,即为与直线与轴的截距。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直线时,通常找出直线下两个坐标轴的交点。

6、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与坐标平面中点的有什么关系?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关系,体会直解坐标系把直线与方程联系起来。

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从中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7、课堂练习

第105练习第2题和第3(2)

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8、小结

使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理解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请学生写出直线方程常见的几种形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比较各种直线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3)求直线方程应具有多少个条件?

(4)学习本节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9、布置作业

第106页习题3.2第10题和第11题。

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完成。

扩展阅读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设想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应知道哪些条件?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学生回顾,并回答。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

2、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设点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与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时,,即

(1)

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3、(1)过点,斜率是的直线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斜率为的直线上吗?

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学生验证,教师引导。然后教师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 slope form).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5、(1)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2)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3)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6、例1的教学。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同时掌握已知直线方程画直线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应已知那些条件?题目那些条件已经直接给予,那些条件还有待已去求。在坐标平面内,要画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

7、已知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为,求直线的方程。

引入斜截式方程,让学生懂得斜截式方程源于点斜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

学生独立求出直线的方程:

(2)

再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截距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方程(2)由哪两个条件确定,让学生理解斜截式方程概念的内涵。

8、观察方程,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深入理解和掌握斜截式方程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9、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是什么?

使学生理解“截距”与“距离”两个概念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

10、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和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能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吗?

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价、归纳概括。

11、例2的教学。

掌握从直线方程的角度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进一步理解斜截式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结论。思考(1)时, 有何关系?(2)时,有何关系?在此由学生得出结论:

且;

12、课堂练习第100页练习第1,2,3,4题。

巩固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

13、小结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14、布置作业:第106页第1题的(1)、(2)、(3)和第3、5题

巩固深化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高一数学圆的一般方程043


4.1.2圆的一般方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教学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问题:求过三点A(0,0),B(1,1),C(4,2)的圆的方程。
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此问题显然有些麻烦,得用直线的知识解决又有其简单的局限性,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研究圆的方程的另一种形式——圆的一般方程。
探索研究:
请同学们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圆心(a,b),半径r.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并整理:
x2+y2-2ax-2by+a2+b2-r2=0.
取得

这个方程是圆的方程.
反过来给出一个形如x2+y2+Dx+Ey+F=0的方程,它表示的曲线一定是圆吗?
把x2+y2+Dx+Ey+F=0配方得
②(配方过程由学生去完成)这个方程是不是表示圆?
(1)当D2+E2-4F>0时,方程②表示(1)当时,表示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2)当时,方程只有实数解,,即只表示一个点(-,-);
(3)当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综上所述,方程表示的曲线不一定是圆
只有当时,它表示的曲线才是圆,我们把形如的表示圆的方程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我们来看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启发学生归纳)
(1)①x2和y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
②没有xy这样的二次项.
(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D、E、F,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3)、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1:判断下列二元二次方程是否表示圆的方程?如果是,请求出圆的圆心及半径。
学生自己分析探求解决途径:①、用配方法将其变形化成圆的标准形式。②、运用圆的一般方程的判断方法求解。但是,要注意对于来说,这里的
.
例2:求过三点A(0,0),B(1,1),C(4,2)的圆的方程,并求这个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
分析:据已知条件,很难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而圆的一般方程则需确定三个系数,而条件恰给出三点坐标,不妨试着先写出圆的一般方程
解:设所求的圆的方程为:
∵在圆上,所以它们的坐标是方程的解.把它们的坐标代入上面的方程,可以得到关于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此方程组,可得:
∴所求圆的方程为:

得圆心坐标为(4,-3).
或将左边配方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的半径,圆心坐标为(4,-3)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使用待定系数法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提议,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②、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b、r或D、E、F的方程组;
③、解出a、b、r或D、E、F,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例3、已知线段AB的端点B的坐标是(4,3),端点A在圆上运动,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如图点A运动引起点M运动,而点A在已知圆上运动,点A的坐标满足方程。建立点M与点A坐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点M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M的坐标是(x,y),点A的坐标是①
上运动,所以点A的坐标满足方程,即

把①代入②,得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第1、2、3题
小结:
1.对方程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表示圆)
2.与标准方程的互化
3.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4.求与圆有关的点的轨迹。
课后作业:习题4.1第2、3、6题

高一数学圆的一般方程042


圆的一般方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教学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问题:求过三点A(0,0),B(1,1),C(4,2)的圆的方程。
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此问题显然有些麻烦,得用直线的知识解决又有其简单的局限性,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研究圆的方程的另一种形式——圆的一般方程。
探索研究:
请同学们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圆心(a,b),半径r.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并整理:
x2+y2-2ax-2by+a2+b2-r2=0.
取得

这个方程是圆的方程.
反过来给出一个形如x2+y2+Dx+Ey+F=0的方程,它表示的曲线一定是圆吗?
把x2+y2+Dx+Ey+F=0配方得
②(配方过程由学生去完成)这个方程是不是表示圆?
(1)当D2+E2-4F>0时,方程②表示(1)当时,表示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2)当时,方程只有实数解,,即只表示一个点(-,-);
(3)当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
综上所述,方程表示的曲线不一定是圆
只有当时,它表示的曲线才是圆,我们把形如的表示圆的方程称为圆的一般方程
我们来看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启发学生归纳)
(1)①x2和y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0.
②没有xy这样的二次项.
(2)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D、E、F,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3)、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出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1:判断下列二元二次方程是否表示圆的方程?如果是,请求出圆的圆心及半径。
学生自己分析探求解决途径:①、用配方法将其变形化成圆的标准形式。②、运用圆的一般方程的判断方法求解。但是,要注意对于来说,这里的
.
例2:求过三点A(0,0),B(1,1),C(4,2)的圆的方程,并求这个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
分析:据已知条件,很难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而圆的一般方程则需确定三个系数,而条件恰给出三点坐标,不妨试着先写出圆的一般方程
解:设所求的圆的方程为:
∵在圆上,所以它们的坐标是方程的解.把它们的坐标代入上面的方程,可以得到关于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此方程组,可得:
∴所求圆的方程为:

得圆心坐标为(4,-3).
或将左边配方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的半径,圆心坐标为(4,-3)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使用待定系数法的一般步骤:
①、根据提议,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②、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b、r或D、E、F的方程组;
③、解出a、b、r或D、E、F,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例3、已知线段AB的端点B的坐标是(4,3),端点A在圆上运动,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如图点A运动引起点M运动,而点A在已知圆上运动,点A的坐标满足方程。建立点M与点A坐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点M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M的坐标是(x,y),点A的坐标是①
上运动,所以点A的坐标满足方程,即

把①代入②,得
课堂练习:
小结:
1.对方程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表示圆)
2.与标准方程的互化
3.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4.求与圆有关的点的轨迹。
课后作业: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

3、情态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

2、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1、利用点斜式解答如下问题:

(1)已知直线经过两点,求直线的方程.

(2)已知两点其中,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

遵循由浅及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结论,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要求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可求出直线方程:

(1)

(2)

教师指出:当时,方程可以写成

由于这个直线方程由两点确定,所以我们把它叫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two-point form).

2、若点中有,或,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使学生懂得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和当已知的两点不满足两点式的条件时它的方程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发现当时,直线与轴垂直,所以直线方程为:;当时,直线与轴垂直,直线方程为:。

问 题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

3、例3 教学

已知直线与轴的交点为A,与轴的交点为B,其中,求直线的方程。

使学生学会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理解截距式源于两点式,是两点式的特殊情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多少方法来求直线的方程?那种方法更为简捷?然后由求出直线方程:

教师指出:的几何意义和截距式方程的概念。

4、例4教学

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5,0),B(3,-3),C(0,2),求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以及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给出中点坐标公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恰当方法求出边BC所在的直线方程和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方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交流各自的作法,并进行比较。

5、课堂练习

第102页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

6、小结

增强学生对直线方种四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互相之间的联系的理解。

教师提出:(1)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过的直线方程的表达形式有多少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要求一条直线的方程,必须知道多少个条件?

7、布置作业

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