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

发表时间:2021-07-06

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善于多角度发现美、感受美。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教师导语: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恬静的山村也美。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预设各种可能:

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

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 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既然美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

学习设想:

对学生来说,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应指导学生认真体味、学习。因此学习抒情主要就是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第一环节:温习经典

教师导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多愁善感的人总是喜欢寄情于物,托志于物。同为“咏雨”,不同的人因性格不一,处境不同,所生发的情感也不同。试为下列“咏雨”诗词寻找相应的作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不须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第二环节:解析美文

1.触景生情类

文段一:月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上。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文段二: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驱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的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的蹂躏他们,毁灭他们。思考:作者在所描写的景物中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2.托物言志类

文段一:我有一间小屋,面朝广阔的大海。海是碧蓝碧蓝的,像极了天空的颜色。有时天空氤氲着,有着雾霭和流岚;有时天空很晴朗,显得清新自然,苍穹下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阳光轻轻地弥漫在每个角落,我可以坐在院中的躺椅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泡上一壶茶,然后慢慢地品。一杯完了,也不愿再沏一杯。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曾言:“一杯为品,二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当我看到茶叶在水中游动,看到地上的小草竞相生长,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儿飘零纷飞,一种无法言喻的恬静便会在我心头荡漾开来。在这淡淡柳如烟,灼灼美颜颜的景色中,对生活还有更高的要求吗?

文段二: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燃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的雨季何患?

疑义相与析

思考: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寄托了作者怎能样的感悟?为了把这份情感和感悟传达到极致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手法?

三、下笔如有神

1、课内练习:选择某一个物象,写出语意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成为描述想象的两首精短小诗,要有一定的思想意蕴。

提示:“某一物象”的选择很关键。因为要求写的两句话“语意相对”,那么,选择的这一物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应有正反两种评价,其实就是要写的两句话中一句是褒扬,一句是批评;应选择具体的事物,最好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绝对不能选抽象的事物,也不能选“人”。同时,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一定的文学情趣、一定的哲理,给人一定的启示。

如:竹

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过分的谦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

昙花

每绽放一次,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

过分地展示自己,终究不能成就永恒。等等。

可提示以下事物,如

腊梅 浮萍 猪 飞蛾

蝉 牛 彩虹 露珠

风 蜡烛 橡皮 眼睛

气球 粉笔

相关阅读

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梳理探究部分,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汉字文化,把握汉字的结构,也有助于汉字意义的理解,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汉字的“优美”(形体美、音韵美、意蕴美等),增强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学好汉字、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感。
2、了解汉字的构成方法,掌握两种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法(字形法与字音法)。
3、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规范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记住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汉字形体、构成方面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
1.直观图片展示
2.现象梳理与问题引导相结合
学法指导:
1.现象梳理法:找出共性,发现规律
2.比较联想法:发现差异,把握特点
3.逆推思维法:逆推规律,指导应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请结合课本、网络、工具书等资源,梳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演变规律,汉字的构成方法等知识。
2.查阅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各搜集10个常见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并写出它们的篆体。(课本上P74页出现的可以算在此列。)
3.请用优美的文字说说自己名字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及演变规律。
2、认识汉字的“优美”(形体美、音韵美、意蕴美等),增强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3、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写好汉字、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感。
新课导入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文学家鲁迅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能让这两位伟人如此的赞叹,汉字的魅力究竟何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一)欣赏汉字的音美(梳理汉字字形演变)
1.投影各种形体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加深印象和感性认识。
问:欣赏历朝历代不同字体的书法名作,大家感受到的汉字了汉字的什么美?
明确:形体美
教师总结:汉字是由线条图形构成的表意文字,有点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
2、检测预习。(投影)
●汉字的形体变化

高一语文教案:《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书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版块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在初中基础上进行记叙文的升格训练。所以,必修一的表达交流版块主要围绕记叙这一表达方式进行训练,必修二主要围绕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训练。本课书就承载了学会描写这一教学目标。同时,文以载道,以“直面挫折”为主题,在写作指导和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课前,布置学生以“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为话题,完成一个描写片段,发现不少学生描写的概念不清。很多同学描写的也欠生动,且目的不明。针对学生的问题,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描写与其它表达方式的不同,掌握描写生动形象的基本方法,明确描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赏读经典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描写的表达方式,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为表现一定的主题服务。

2、修改升格训练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典例剖析、比较研究、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辨析比较,了解表达方式

1、投影显示:

下列句子都以“太阳”为表述对象,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不同?

太阳升起来了。

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洒下万道金光。

太阳光热无穷,只是付出,不求获得。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郭沫若《太阳礼赞》)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师问生答,明确:

(1)第一个是叙述,第二个是描写,第三个是议论,第四个是抒情。第五个是说明。

(2)五种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议论是对陈述对象进行评价,表达观点见解;抒情是对陈述对象表达爱憎褒贬的情感;说明是对表述对象进行知识性的介绍;叙述是对表述对象进行客观的陈述,交代发生了什么,是平面的,不动声色的;描写就是给叙述进行添枝加叶,使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是立体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3、师结:以上是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每种表达方式各有其特点,服务于表达的不同需要。高一上学期还是以写记叙文为主,要想把记叙文写好,离不开精彩的描写。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不擅长描写,从大家的作文中也看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描写作一专项训练。

二、典例研究,总结描写方法

(一)学生失败习作分析

1、师问:挫折是一个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当遇到挫折时,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勇敢的面对,要么就脆弱的倒下。倒下的结果你永远是失败者,是弱者。勇敢的面对了,就终会有云开雾散、雨过天晴、柳暗花明的时候,那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更强大了!前两天我布置大家以“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为话题,完成一个描写片段,这是同学的片段,大家看看写得怎么样?

投影分别显示以下三段学生习作:

片段1:

她是校园皇后,她是社交名媛,亦是绽放了几刹那的烟火,繁华过后尽是冷清。

可命运终究残忍。她以命相争,却只与爱人厮守五载,待那人离去,她的人生似乎已过了大半,余下几十载的无波无澜。她给得起倾国之色,担得了落魄无依。她无惧世俗的目光,闭门谢客,整理了诸多珍贵文献使之得以流传于世间。

即使生活让她承受凄风冷雨,她仍是不改初心,她尝过多少红尘的酒,早已千杯不醉。她只傲然屹立于世间,笑看万千波澜。

她是民国的陆小曼。

片段2:

有人说:“打败你的不是苦难,而是你的心灵。”诚然,生活中磕磕绊绊太多,而有人就会止步不前,被小石子吓倒;有的人则选择冲破障碍,一次次涅槃走向成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决定了你过怎样的人生。

巴尔扎克并不是天生的文豪,他历经过种种失败甚至放弃了这条路。但最后他不忘初心重新执笔,写下了《人间喜剧》等震撼心灵的作品。他说:“只有清楚自身弱点,并不让其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想要获得解放的迫切渴望,“只有经过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界的绝唱。”印度人民也如他所说,获得了自由平等的人生。

片段3:

每一种成长、每一种蜕变都是痛苦过后的辉煌。雄鹰是天空的王者,锐利的双眼,惊人的飞行速度,种种技能均让人羡慕不已。可是又有谁知道,它的每次成长都是血与泪的凝聚。它需要拔光指甲,拔得血淋淋的只为以后更加锋利,它要自己把喙在坚硬的岩石上弄断,等待更尖利的重新长出。

王者是荣耀的代表,但背后同时是无限苦痛造就成无上的辉煌。

2、学生分别对以上习作进行评价

3、明确:以上三段文字都不是描写,第一段是人物评论,后两段都是议论说理。

(二)感受经典魅力,总结描写方法。

1、师问:这次写作发现有的同学在表达方式上把握不是很准确。那么描写应该是什么样的?描写需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大家想想你学过的文章你读过的文字,描写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2、学生回答

3、教师示例,从经典作品中进一步感知描写的方法

(1)写人的例子:投影显示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她去放羊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①师:这是首经典老歌,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的一首作品。自诞生来,成为世界范围内传唱最广的华人歌曲之一,也是王洛宾所有创作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除了曲调旋律优美外,这首歌最吸引人的就是歌词的美,把姑娘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她无比的爱恋,也引发听众对她的喜爱。歌词第一句是叙述,接下来,作者是怎么表现这个姑娘的好的?

②生答

③明确:通过正面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比喻修辞还有侧面烘托表现这个姑娘的美丽动人,还有抒情主人公对她的爱恋。(教师可联系《陌上桑》、《荷马史诗》中海伦的描写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侧面描写的魅力)

(2)写物的例子:投影显示《火烧云》片段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火烧云》

①师生一起总结描写的方法:除了侧面描写,还有正面描写,用了一些色彩词、绘形拟声摹态的词语。

4、师小结:这就是描写的魅力,它通过一定的方法,比如运用绘形拟声摹态的词语(像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摸出四文钱的尴尬)、借助修辞手段(比喻、通感、拟人、对比、衬托等),可以从正面去表现,也可以从侧面去烘托。总之,多方法多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调动)地去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叙述的文字更富有感染力,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且描写是带着温度的,不管是写人也好,写物也好,还是写景物环境也好,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的情。一句话,好的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三、对比分析,发现描写问题

1、师问:要想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我们需要一定的手段方法,除了用这些方法以外,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对比分析,发现问题

(1)投影显示“我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

荷塘上面,都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花香。

——我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①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发现问题

②明确:除了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还有叠词描写景物很细致外,最重要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月色的存在。而我的写得太简单,特征不鲜明,“月色”也看不出来,把精彩的描写变成叙述了,美感、画面感大打折扣。

(2)投影显示学生的人物描写片段与《名人传》中贝多芬的描写片段比较

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运动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足球。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

①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发现问题

②明确:同学这段文字把人从头写到脚,但是这个同学的个性精神我们还是感觉不到。而对贝多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强悍、叛逆的性格和刚毅、顽强的生命力。描写人物外貌时无需像画脸谱式的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主旨,抓住人或物的主要特征,把描写对象的个性神韵写出来。

③对学生的这一片段进行口头修改训练

修改示例:

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有些偏瘦;剪着棱角分明的小平头;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坚毅;脸色红中略微有些发黑,一看就是阳光的作用;上穿一件成人款式的白色运动衫,已经旧得发黄;下穿一条有些肥大的灰色西裤,裤边被踩得卷成了卷儿;脚穿一双破旧的老款运动鞋。他左手拎着书包,那书包一看用的时间就不短了,拉链坏了,带子被缝补过;右手拎一网兜,里面有一只都快秃了皮的足球,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

(3)投影显示鲁迅《故乡》中杨二嫂的描写片段、《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严妆片段,进一步体会。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没有面面俱到,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也自然流露。褒贬爱憎,都在字里行间。

《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被遣归前严妆的描写,是从头写到脚,但是有目的的,充分表现兰芝的美,美得细致入微,体现婆婆的蛮横独断,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也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无辜被遣内心悲痛但也要精心打扮自己,展现自己的价值和美好,维护自己的尊严。人物的自尊、坚强、反抗精神由此可见。

(4)投影显示教材中关于陈景润和保尔的描写片段分析体会(略)

(5)投影显示《小狗包弟》中的环境描写片段分析体会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巴金《小狗包弟》

①师问:这段描写写出了院子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借 “衰草”“垃圾”“倒塌的葡萄架”“化粪池”渲染了院子的荒凉、破败和寂静。融情于景,借衰败之景抒哀伤之情。

②师问:作者为什么特意写“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明确:“竹篱笆”是透明的,“无缝的砖墙”是隔绝的,这种生活场景的变化其实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变化——文化大革命使人们的心灵彼此隔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写景物、写环境也是如此,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是有目的的,为表现主题需要而设置的。就像《荷塘月色》,景物也是在表现作者的心情,所以那淡淡的色彩格调也是与作者的心情相呼应的。

3、师小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咱们感觉到不管是写人、写物还是写环境,描写要想生动立体,除了要用一定的手法外,还要注意,用这些手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还要为表现中心主题服务。这样,你就能做到让读者看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四、修改互评,社内研讨

师:下面就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你文章中的问题。把你的写作片段拿出来再修改,大家以文学社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会儿交流,各社至少推荐一篇你们认为改过后的精品。

生:以文学社(学生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讨互评,对推荐作品进行集中修改。

师:巡视指导。

五、社间交流,展示共享

各文学社分别派代表上台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六、课堂小结,作业延伸

1、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一种精神,掌握了一种写法,提升了精神境界,提高了写作水平。

2、作业:(1)继续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然后上交。(2)以文学社为单位,搜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描写片段,阅读课上交流共享。(为避免内容撞车,各社分工,分别搜集写人、写物、写环境场面的)

高一语文教案: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目的: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3.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4.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简介(可展示幻灯片)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快速阅读检测提纲: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标题

明确:

侧重点可在第三小题,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标题,在概括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标题、如何筛选重要语句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或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

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分析。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用,没有必要都讲给学生,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加以补充即可)

1.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

文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引证法

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列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2.本文语言准确、鲜明。作者还善于使用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第一部分在谈到我党“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时,分别称之为“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和“深刻得多”“丰富得多”。“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再如第一部分的论点用了“日益结合”的提法,“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也是很准确的。再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一句中,“常常”一词也用得很恰当,如不用就会把这一特称判断变成了全称判断,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二是表现在用词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如文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基本”二字很有分寸,表明了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任务,而是主要的根本的任务。又如第二部分在列举了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之后,说;“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先强调是“极坏的典型”,不是“普遍”的,然后又用了两个“相当地”,这样既表明了不是一片漆黑,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用词是很有分寸的。

语言的鲜明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善于进行正反对比。如第二部分在谈到学习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者写道:“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这样把两条相反的“原则”对举,显得鲜明有力。另外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加以对比,也是十分鲜明的。二是表现在爱憎分明的态度上。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

语言的生动性,一是表现在作者很善于使用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上,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二是表现在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上。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为之一新”,“等闲视之”,“若明若暗”,“诸如此类”,“懂得甚少”等等,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三是表现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上。如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既贴切生动又通俗易懂。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语意跌宕,层层深入。在描绘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时,连用了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加以揭示,气势连贯,揭露深刻。文中对偶的句子除了引用解缙的对联外,还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等。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师可以选出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和学生一起分析其特点,以下略举一二: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有的放矢”的解说。

“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三、启迪思维,深究问题

1.第一部分中,提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此阶段,究竟有哪些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去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提示:在这阶段,主要有1839年的林则徐禁烟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1895年康有为倡导戊戌变法,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为救国救民而摸索真理的代表。具体事迹,可参看中国近代史有关史料。

2.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提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弱国,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为使中国强盛起来,有不少有志之士便到英、法、德、日等强国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有不少人到苏联去学习。在当时,学习外国形成一股风,特别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但不少人的学习方法是教条主义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方法也影响到党内,在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也只是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

四、能力训练

概括总结:

主观主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参考答案:此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解答后可以让他们选出认为是最标准的答案。

高一语文教案: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例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课时板书: